據媒體報導,今年1月至今,解放軍軍機持續進入臺灣所謂「防空識別區」的西南空域,且幾乎已達每天都出現的頻率。臺灣專家揭仲分析認為,大陸此舉有「一石二鳥」的效用。揭仲說,臺灣西南空域對大陸來說,以後不管是要武力攻臺,或者是應付美軍的武力幹預,所謂反介入區域禁止作戰,巴士海峽都是一個重要的空域,不單是要封住,而且兵力要突破巴士海峽,然後進入臺灣以東的西太平洋,一方面可以攻擊臺灣戰力保存區,一方面也可以在那個位置迎擊美國的幹預。揭仲認為,在臺灣以東,西太平洋的位置,解放軍軍機可以在比較遠的距離就對美軍的艦隊發動打擊。所以對大陸來講,把兵力投射到臺灣以東的西太平洋是重要的,特別是巴士海峽本來就在日後的作戰計劃裡。
作為臺灣專家,揭仲在分析了解放軍軍機頻繁出現在臺灣西南空域後,認為這可能和巴士海峽有關。因為臺海一旦發生意外,解放軍如果想在臺灣東部部署軍事力量,就需要控制並穿過臺灣海峽,這樣的話,一來可以迎擊美軍的可能軍事幹預,二來可以攻擊臺灣的戰力保存區。那麼,當臺海發生意外時,解放軍真的需要把兵力投射到臺灣以東海域嗎?
需要投射兵力的話,對臺作戰模式就是全方位包圍。眾所周知,臺灣是一個島,四面臨海,其中,西望大陸,中間隔著臺灣海峽。如果發生意外,需要解放軍登臺的話,主要兵力肯定是從臺灣西側登陸,而臺灣的東部,不僅可以存放包括人員、裝備、物資等戰爭組成要素,還能保持同外界的溝通,甚至不排除第三方勢力從臺灣東部對臺進行支援。但如果解放軍軍艦穿過巴士海峽,在臺灣東部構築堅固包圍圈,就能避免以上諸多不利要素,實現對臺灣的徹底包圍。但問題在於深入臺灣東部海域的解放軍軍艦,就會成為較為孤立的軍事力量,容易遭到集中攻擊,風險較高。
包圍臺灣在戰略部署上存在客觀困難,還有一種常規作戰模式。假如想要包圍臺灣,在臺灣東部海域的解放軍軍力,可能需要4-6個航母戰鬥群為宜,但這不僅需要時間,而且海上戰鬥也不是解放軍的長項,相對而言經驗還不夠豐富。那麼,可以放棄對臺灣東部的包圍,只需保持正常的監視和襲擾即可,這樣的話,解放軍就可以集中主要兵力從臺灣西側登陸,同時,海軍可以集中部署在臺灣海峽,確保這片海域的制空權、制海權在手,這樣的話,登臺解放軍和大陸這個大後方的聯繫渠道,將特別順暢,後勤保障不是問題,也不會出現孤立的軍事力量。登島後,解放軍只需從西向東平推即可,只要有足夠數量的解放軍登臺,就能確保局勢在控制之中。
整體而言,把兵力投射到臺灣以東海域並不明智。就一般情況而言,包圍模式往往適用於我方兵力特別佔優,且對方不存在救援力量的情況下,同時,還要保證我方軍事力量彼此之間的連接,而且包圍作戰往往不是為了攻打對方,而是為了逼迫其投降。但在臺灣問題上,美國的可能軍事幹預是必須要考慮的,是關鍵變量,況且臺灣本身足夠大,戰略物資儲備不在話下,圍而不攻必然耗時太久,容易生變。綜合考慮,就不難得出一個結論,那就是解放軍沒必要把兵力投射到臺灣以東海域,只需要確保對臺灣海峽的控制權,就足夠了,拿下臺灣不存在什麼難題,誰也阻止不了,否則,就等著和解放軍過招吧!
回過頭來,就可以發現,所謂穿越巴士海峽的說法,不太靠譜,大陸軍機巡視臺灣西南海域,更重要的還是一個政治信號,警告「臺獨」勢力和霸權主義,不要太放肆了,否則,解放軍隨時可以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