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英國《簡氏防務周刊》的統計數據,2020年全球國防預算同比增長達到1.5%,且預計2021年國防支出總額不會縮減。
從防務支出增長比例來看,2020年除拉丁美洲防務支出出現負增長外,其餘地區均為正增長。
其中,亞太地區增長率3.4%,中東及北非地區增長3.2%,歐洲地區增長3.1%,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增長2.5%,俄羅斯及獨立國協國家增長1.6%,北美地區增長0.8%。
如果具體到國家來分析,美國與加拿大國防支出均有小幅度增長,拉美地區除智利、哥倫比亞的國防支出略有增長外,大部分國家都呈現負增長。
在非洲與中東,奈及利亞的國防預算較2019年增長了35.5%,從10億美元增至27億美元。摩洛哥的軍費支出增長了19.9%、土耳其的國防支出增長了4.6%。
歐盟內部,絕大多數成員國家的國防預算都呈現出增長趨勢,突出代表如匈牙利(增長22.17%)、丹麥(增長8.87%)、波蘭(增長7.66%),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也有2%至6%的增長。
西北亞國家中,亞塞拜然的防務支出增長達到17.5%,俄羅斯增長了1.9%,其餘國家軍費皆有下降。
亞太地區中,馬來西亞的國防支出增長達到11.3%,印度增長了7.2%,越南增長率為7%,中國增長了6.3%,印度尼西亞增長5.8%,汶萊增長4.3%。亞太地區各國國防開支的平均增長率達到3.4%。
根據以上數據可以看出,新冠疫情、經濟衰退對全球防務支出的影響低於預期,全球軍費並未隨著GDP的負增長下滑,反而增長勢頭強勁。
對於各國來說,國防是經濟的保障,而經濟是國防的基礎,一國軍費支出的增長與國家的經濟發展狀況應該相互協調。
但近年來,世界各國GDP大幅下降,防務支出卻逆勢增長,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這一局面呢?
首先,外部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著各國的軍費開支。
回顧歷史,不難發現在外部環境不穩定的時段,各國國防支出都會有明顯的提升。
以我國為例,1991年蘇聯解體,世界格局發生巨變,民族主義抬頭,地區衝突、局部戰爭不斷,國際局勢動蕩。在這樣的背景下,第二年我國的國防支出佔全國公共財政支出的比例就由9.75%增至10.11%。
而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之未有的大變局,霸權主義的抬頭、逆全球化浪潮的席捲、大國間的競爭對抗,都使得國際安全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更加突出。
為了應對國際局勢的不穩定,保衛國家安全,各國不得不增強國防投入力量。
而在眾多不穩定的外部因素中,美國顯然是全球軍費支出激增的最主要因素。
美國作為常年的軍費支出大國,在世界軍費支出排行榜上一騎絕塵。
2019年美軍費支出佔世界軍費總開支近 40%,超出排在美國之後10個國家軍費開支的總和。
美國利用高額軍費打造出了世界一流的軍事力量,但是仍然不滿足其「武裝到牙齒」的軍備力量。
自川普執政後,軍費再度飆升,採購武器裝備、升級核武庫、提升飛彈防禦能力、大肆軍演,美國對軍事霸權的追求從未停止。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美國不僅拔高了本國高額的軍費,更是不放過任何一個「不思進取」的盟友。
一直以來,北約國家的軍費支出並不高,但自2018年後北約國家的軍費卻大幅增長,數據顯示,2019年北約軍費支出比2015年增加了17%。
其中德國最甚,其軍費支出在一年之內上漲了10%。不僅上調了軍費支出,德國國防軍也開始在科索沃、阿富汗地區採取軍事行動。
而這一切變化的背後,都離不開美國這位北約「掌舵人」的鞭策。
除了直接的軍費上調,美國還在過去幾年實施了逆全球化的政策調整。
在「美國優先」價值的影響下,美國在短短3年裡退出了11個國際組織和重要國際協議。
作為全球霸主,美國頻繁退出或威脅退出國際組織的行為嚴重地阻礙了國際組織和多邊機制在全球治理中發揮的作用,導致二戰後建立起來的國際制度受到巨大衝擊,面臨瓦解。
國際安全面臨著極大的挑戰。之前籤署於冷戰時期,保證國際安全的國際裁軍與軍控協議要麼被撕毀,要麼名存實亡,要麼行將失效。
加之新技術、新武器、新作戰理念的不斷發展,原有協議的約束力已然不足,國際安全陰雲密布。
之前保障國家安全與國際局勢穩定的國際組織與條約不再受到信任,國際組織和國際制度不再能成為小國的「靠山」。
在此情況下,各國為了維繫國家安全環境,只能「自力更生」,也難怪一時間各國竟都「不謀而合」,紛紛上調國防預算。
近年來,隨著中國國力上漲,美國擔心自己失去頭號大國的地位,將中國視為其首要戰略競爭對手。
從柯林頓時期的「邊接觸、邊遏制」,到歐巴馬時期的「重返亞太」,再到川普時期不顧吃相的制裁大棒。中國越發展,美國越緊張。
「去中國化」的對華脫鉤使得兩國關係陷入前所未有的堅冰狀態。
作為當今世界上最大的兩個經濟體,中美之間的關係已經成了國際格局的風向標,中美的一點風吹草動都能引起整個國際社會的「大地震」。
而在中美對抗的大環境下,雙方的劍拔弩張也影響到了世界其他國家,「選邊站」、「新冷戰」等擔憂籠罩著各國。
對於雙邊對峙造成的極大不安全感,各國只能通過增加軍費投入國防建設來緩解。
除此之外,隨著世界經濟和戰略重心不斷向亞太地區轉移,亞太地區也成為當前大國博弈的焦點,所有「餓狼」的眼睛都一動不動地盯著亞太這塊「大肥肉」。
美國等傳統大國想在該地區也「分一杯羹」,而新興崛起的亞太國家們又不甘願淪為大國的刀俎魚肉,利益之爭的矛盾為該地區的安全帶來了更多的不確定性。
綜上所述,美國的新動作為國際社會安全穩定增加了極大的負擔。美國及北約各國軍費支出的上調,可能會引起國際上新一輪的軍備競賽。
一路上漲的軍費、不斷升級的武器裝備、史無前例的研發採購及維修,為了搶佔新軍事革命的制高點,某些國家將更加不惜血本,加大防務支出的投資力度。
如2019年,俄羅斯的軍費便增長了4.5%,軍費支出佔本國GDP的佔比也上升到了3.9%。印度也不甘示弱,增加百億軍費後,其2019年的軍費支出已經躍居世界第三位。與十年前相比,印度的軍費支出增加了37%。
再者,大量的防務支出將快速升級世界武器市場,使其更加複雜和難以預測。
武器的侵略性只會在一次次軍備攀比中飆升,而購買者的手段和合法性也會隨著軍備競賽的白熱化而變得不受控制。最終,世界武器交易中的灰色地帶及陰暗面將迅速擴大,加劇國際恐怖主義蔓延的危險。
另外,隨著美國軍事經濟主導地位的強化,「美國至上」主義傾向將進一步加強。
對於霸權主義的大國來說,增加軍費只是其欲望溝壑的空缺。但對於其他國家而言,增加軍費是為了讓本國在動蕩的國際社會立住腳。
須知,當美國成為全球唯一的超級軍事強國後,美國就越發無視其盟友國的意見,隨意對它不滿及懷疑的國家採取軍事威脅和制裁。國際社會因此變得越來越不安全、越來越不可控,軍事發揮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
面對陷入軍備競賽,極有可能失序的國際社會,沒有一個國家能夠「坐得住」,也沒有一個國家可以退出這場全球範圍的軍備競賽。
總的來說,各國逆勢而為的背後其實是對國家安全的深深憂慮。
近年來,國際不安全因素逐漸增多,國際局勢不確定性增強,錯綜複雜的非傳統安全問題成了威脅全球安全的因素。
安全問題成了各國的「心頭病」。
所以就算在全球經濟因新冠疫情停滯的2020年,各國也都「不惜重金」投入國防建設。
隨著防疫進入常態化,「後疫情」時代經濟逐步復甦,如何避免全球範圍內的軍備競賽進一步擴大值得我們警惕。
不過好在隨著拜登的上臺,美國重回國際多邊舞臺的趨勢日漸明朗。
今後,國際社會仍然對美國作為一個大國承擔的責任抱有期待,希望這個大國能為穩定國際局勢作出相應的行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