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甲午海戰及以前,日本的快速巡洋艦+速射炮的做法,算不算投機取巧?這個啊,同時期英國也造了一堆快速巡洋艦和速射炮啊……那是不是皇家海軍也投機取巧?
實際上日本人投機取巧不是那一堆巡洋艦,而是三景艦。
當時鐵甲艦+巡洋艦是主流配置,鐵甲艦控制要害水道,巡洋艦控制廣闊大洋,畢竟當時軍艦動力孱弱,要兼顧航速和防護基本是不可能的。就像八大遠,裡面三條鐵甲艦,剩下五條都是巡洋艦,只是出現稍微早了點沒直接裝速射炮。
圖:北洋水師定遠號就是典型的鐵甲艦,配備4門305毫米艦炮,最高航速僅14.5節。當時的巡洋艦需要16節以上的航速。
圖:經遠號的裝甲帶。巡洋艦要跑高速需要更大發動機功率,這就需要增加鍋爐和蒸汽機數量,於是需要更大更長的輪機艙,然後為了保護輪機艙需要更多裝甲和艦體結構重量,這造價就飛天上去了。所以有限的經費內,要麼增加動力要麼增加裝甲,二者不可兼得。
而日本人本來也是想搞鐵甲艦的,但是覺得鐵甲艦太貴,就決定大力出奇蹟,或者說精神制勝全面強化攻擊,在巡洋艦的艦體上裝了當時世界威力最強之一的320毫米長管炮,來扮演二戰突擊炮、追獵者的角色,也就是三景艦。
圖:日本三景艦,松島級巡洋艦排水量4278噸,航速16.5節,續航力6000海裡/10節,艦首配一門305毫米艦炮。
三景艦單純火炮威力很強,但是不能旋轉射擊,而且重心不穩、沒有防護,打起來就很坑爹了,主炮基本就從來沒發揮過作用。當然因為三景艦出現比較晚,當時速射炮已經開始普及,所以副炮都用了速射炮,打北洋那些巡洋艦還是能湊合的。
圖:三景艦主炮固定朝向,艦首安裝撞角;設計師心理有賭的成分,完全是一副準備肉搏的架勢。
問:堂主,美國人準備搞一個新的SSNX,說是說基於哥倫比亞級搞,能不能理解為美國人是打算搞大噸位的攻擊核潛艇。那麼搞這玩意,為什麼不選擇拿之前最先進的海狼和卡特來搞,非要選擇一個彈道飛彈核潛艇來做模板?這種套路我們能不能學?這個思路實際上主要還是考慮降噪問題。
我們知道常規潛艇在水下,幾乎可以完全關閉一切運動部件,從而實現超高靜音。但是核潛艇的反應堆帶來無限水下續航力的同時,也帶來了無法停機的問題,時時刻刻反應堆都在運轉,需要冷卻水帶走堆芯的熱量,不然就得像福島核電站一樣爆炸產生核洩露事故。
圖:美國艦艇核反應堆型號,軍用堆的熱效率一般在35%左右,所以軸功率乘以2大致就是需要冷卻的熱功率,這麼多熱量當然必須馬上排出去,而唯一的有效介質就是周圍的海水。
一般反應堆這個水循環是依靠主循環泵來抽水,哪怕在極低速航行的時候,這個泵都得一直運轉。高度靜音的核潛艇要進一步提升安靜性,這個泵的噪聲就是需要優化的最關鍵點。
圖:核電站結構,主冷卻水泵就布置在一迴路內,驅動冷卻水持續循環,帶走反應堆內的熱量和二迴路的蒸汽用水交換。
利用反應堆的高度落差和水的溫差,可以一定程度上關閉主泵來實現自然循環,所以反應堆高度差越大效果越好,而效果越好在關閉主泵的情況下能提供的功率也就越大。使用自然循環堆的俄亥俄級航速只有25節左右,比洛杉磯的34節、海狼的36節都要低得多,但是關閉主泵航行速度反而高一大截,基本達到了20節:12節的水平。
圖:洛杉磯級潛艇透視圖,中部封閉艙室內又大又粗的那個金屬罐就是反應堆的安全殼,它的高度受潛艇耐壓殼直徑限制。俄亥俄耐壓殼體直徑12.8米,洛杉磯只有9.9米,比前者小得多。
圖:為了增加反應堆自然循環能力,需要增大耐壓殼體高度。在後者受限的情況下,有人想出了這種辦法,那就是把反應堆艙單獨切出來做成垂直安置的圓柱體,儘可能利用非耐壓殼體內的高度。
反應堆高度大,那就代表了耐壓殼直徑大,傳統攻擊型潛艇的艇體是塞不下大型自然循環反應堆的,直接用哥倫比亞的船體那自然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圖:哥倫比亞級與佛吉尼亞級,可見前者直徑大得多。哥倫比亞採用了新一代技術,減震降噪、提高自動化水平減少艇員等方面都有巨大進步,用它改裝省事多了。唯一的缺點是大直徑艇殼價格較貴,但這也比去工業化的美國開發製造新殼體差不多。問:目前來看,我軍的中型旅是否「太輕」?既然我軍沒有C-130之類的限制,能否把輪式底盤的限制放寬到30多噸?這個啊,你要看我們的09式輪式步兵戰車是啥時候開發的,這玩意大規模裝備都十幾年了,計劃開發更是90年代末的事情,那時候我國的工業和經濟規模可還真的不大,科技水平更是不行。
圖:09步戰車在2000年開始研製,2009年服役,用的當然是我國1990年代末時已經掌握的技術。
它用的發動機是引進德國道依茨的V6發動機,當時的版本就300多馬力,比斯特瑞克大但是也沒大多少,20幾噸的車用這發動機也就是剛好湊合。而且還是MT變速箱,相同噸功率下,比斯特瑞克這樣帶液力變矩器的AT波性能天生就要差一截。
圖:09吊裝動力單元。裝甲車為了省錢,用的大都是民用發動機強化,而不像坦克那樣用專用發動機,所以雖然功率低但是體積也大。
所以20幾噸基本上已經是當時我們技術能力的上限了,那些30幾噸的步戰車,基本都是400多甚至800多馬力的發動機,能比麼?
同時我軍的中型部隊還需要考慮浮渡問題,畢竟水網縱橫,很多時候都要考慮無舟橋渡河問題,這樣又進一步限制了噸位的增長。
圖:德國拳師犬輪式步戰是當前世界最好的,25-33噸重,發動機功率530-600千瓦,都相當於主戰坦克的一半。
當然現在各方麵條件都好了,華柴道依茨也有了更大的發動機,AT波現在也能量產了,所以現在也在搞更重的輪式步戰車。
圖:我國這些年來也有不少裝甲車露面,天知道哪一個能成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輪式裝甲車肯定要到30噸級別,海軍陸戰隊新編入的幾個旅都等著換裝。
問:堂主,百踢不中!想問下我們的052和055是不是和美國的提康與伯克的分工是一樣的?提康德羅加級和阿里伯克級首艦服役時間只差七年,實際上兩者是一代軍艦,使用的各個分系統也都是一樣的,只是提康德羅加設備更完善,而阿里·伯克的航海性能更好。
圖:要說區別,最大的就是提康德羅加級的宙斯盾雷達有2個發射機,而伯克只有一個;另外提康德羅加級有編隊指揮能力和機載反潛能力,也就是有那幾個指揮員席位和直升機庫,而早期伯克級沒有,後續改進時都已經有了。
兩者噸位尺寸都差不多,就是要麼要設備完善,要麼要航海性能好二選一,只是相同技術基礎上不同取捨優化(主要還是窮,巡洋艦計劃被槍斃,被迫在斯普魯恩斯船體上塞那麼多設備,航海性能能好才見鬼了)。
圖:轉向時輕盈靈巧(蠢笨如豬)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本來是驅逐艦的設計,為了防止老巡洋艦退役後艦種空缺,生生提拔為巡洋艦。
而052C和055差了十六七年了,完全不是一代軍艦,更類似於美國人90年代初服役的阿里·伯克,跟本來計劃21世紀初服役的DD21的關係,是完全的換代軍艦。或者說更像是殲-10和殲-20的關係,都是制空戰鬥機,一起在空軍服役,還是一個廠的,但是這倆不存在啥分工,就是新舊更迭而已。
圖:055是全世界第二款第4代驅逐艦(射頻綜合化),而且眼看著要成為第一款了(DDG1000放棄了)。052C只是一種第三代驅逐艦(有大型相控陣雷達+區域防空能力),二者差了一整代。
052受制於我們當時的動力技術等問題,噸位造不大,所以適航性和設備規模都不足,而且電子技術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技術框架上搭建的。055則是2005年後的電子技術為基礎,在絕對時間維度上差了十幾年。
因為我國過去太落後,現狀發展增速又太快,相對維度就類似於殲-11B和殲-20,服役就差10年不到,但是各方面技術差了30年水平(殲-11B算是相當於美國70年代末F-15C,而殲-20相當於2008年左右美國水平)。
圖:某新型艦載綜合射頻系統架構示意圖。055不僅外觀上大量使用相控陣天線,而且實現了綜合射頻,雷達、通信、電子對抗系統可以使用同一個天線交替工作;更新了指揮控制系統的結構,使人員需求大大減少。如果055採用和052C一樣的結構,它的排水量會超過2萬噸,也就是052C的3倍有餘!現在只有2倍,足見技術提升帶來的進步巨大。
問:今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把二戰蘇軍步兵翻譯成射擊兵,步兵師翻譯成射擊兵師,蘇軍有射擊兵這個兵種嗎?這個是日本人瞎翻譯的遺毒……呆灣又進一步瞎翻譯。
在燧發槍時代,步兵的槍械是分成步槍RIFLE和滑膛槍MUSKET兩種的,我們現在看到長槍都說是步槍,那其實是因為我們現在滑膛槍很罕見的緣故。
圖:現在英文稱呼步槍仍然是來復槍,也就是線膛槍,來福就是膛線的意思。
用滑膛槍的就是傳說中的排隊槍斃,用線膛槍就是英國綠夾克這種部隊,國內一般翻譯叫做獵兵。而蘇聯步兵師一般翻譯叫做RIFLE DIVISION,也就是步槍師,而不是英語常見的Infantry Division,也就是Infantry步兵+Division 師。
圖:在滑膛槍為主、線膛槍較貴時,只有通常是獵人出身的精確射手才會配發線膛槍,在遠距離射擊目標,執行打獵一樣的散兵線和偵察任務,所以叫獵兵。
在日本的瞎翻譯下,根據19世紀前期傳統,用步槍的都叫做獵兵,結果把步槍師統一轉譯。呆灣人畢竟是創造過「希特勒生活標準師」(希特勒青年團師),或者是「這是1814年該城的城防司令,一位蘇聯將軍留下的」這種神奇翻譯的大手筆,他們不看原文文獻,基本就是英文、日文資料,又不是真懂英文跑去參考日文,往往翻來翻去就天知道是什麼玩意了。
所以很多早期翻譯,你能看到蘇聯動不動若干個狙擊師,前些年還有人在網上說蘇聯人開創了大規模狙擊戰術,把狙擊手編成師了,其實就是步槍-獵兵-狙擊轉了三次,射擊兵也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分支而已。
圖:狙擊手一想到自己竟然能編組成師,不由得感動的淚流滿面,這TM全師都是狙擊手,誰幫我壓制敵人的炮兵火力覆蓋啊。再這麼墮落下去,我寧可被編入阻擊師。
問:堂主,二戰前德國和波蘭同為法西斯國家且反共,小鬍子及其團隊還去參加了畢蘇斯基葬禮,為何小鬍子會夥同慈父瓜分法西斯盟友?這個你侮辱法西斯了……法西斯是一種政治思想和政治運動,而波蘭就是純粹的軍閥國家,一群上校沐猴而冠而已,比法西斯在政治學上落後多了。
圖:墨索裡尼與希特勒,前者才是正統法西斯。法西斯(束棒)是古羅馬權力的象徵,法西斯主義混合了工團主義與反唯物主義的國家理論,後者與民族主義相連結,總體來說就是小資產階級專政,以此壓制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
希特勒和墨索裡尼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經濟學理論的,搞國家幹預經濟、國家調解勞資矛盾那一套,實際上都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延續。墨索裡尼治國其實都還湊合,如果不瞎想什麼恢復騾馬帝國的話,說不定還能跟佛朗哥政權一樣延續到現在。
圖:考察大眾轎車的希特勒,這個品牌就是他創立的。希特勒的政策與美國羅斯福有很多相似,比如國家投資擴大社會需求、限制金融資本興風作浪等等。只不過美國經濟形勢比德國還好一些,所以羅斯福沒有希特勒極端,能支撐的時間也更長一些。
至於為什麼瓜分波蘭?不瓜分他那瓜分誰……難不成直接打法國麼?或者聯合波蘭一起打蘇聯?波蘭也不會允許德國人過境啊,而且能得到多少東西還得看英法的臉色。
圖:波蘭戰役過程。波蘭是法國在一戰後建立的東歐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任務就是一旦德國進攻法國,就從後面進攻德國,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德國入侵波蘭是解除自己兩線作戰困境的必要步驟,如果當時法國按照條約進攻德國,牽制德國兵力,自己也不會需要投降了。
柿子要找軟的捏,除了中立國丹麥,波蘭就是德國周邊最軟的柿子;而且丹麥打了也沒啥收益,遠不如波蘭性價比高。德國本身的戰略計劃也是要先解決西方,再去對付蘇聯,所以在和法國開打以前先解除東線威脅,就很順理成章了。
圖:在法國看來,德國進攻波蘭是向東進攻蘇聯的第一步,蘇德瓜分波蘭是競相佔據進攻出發陣地,於是就很安心的靜坐等待,沒想到引火燒身了。
迷你踢館問:想問一下為啥蘇俄陸軍的裝備/人員比這麼高?蘇俄陸軍一個師的裝備比美軍一個師差不了多少(只談數量),但是好像人員只有美軍的七成左右。少?這是只算了第一線作戰裝備,或者說只算了作戰營的直接作戰裝備而已……
比如說蘇聯坦克師是11210多人,10個坦克營320個坦克+240個步兵戰車;而美軍裝甲師16993人,348坦克加216步兵戰車,看著人少很多、武器差不多是吧?
圖:蘇軍坦克師編制,一共4個一線作戰團,坦克團下轄3個坦克營,摩步團下轄1個坦克營,每個營3-4個連31-41輛坦克。美軍裝甲師下轄6個坦克營4個機步營,前者每個營4個連58輛坦克。
實際上並沒有。美國人的裝甲師還有100個M3騎兵戰車、308個M113裝甲輸送車、48個M113平臺的反坦克飛彈發射車,還有66門自行重迫擊炮。蘇軍的摩步營只有卡車馱載的迫擊炮,師裡幾十個BRDM輪式裝甲偵察車,百來個MT-LB裝甲輸送車/牽引車,實際上裝甲戰鬥車輛數量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三而已。
圖:美軍裝甲師有一個裝甲偵察營和一個工兵營,二者主力裝備是M3騎兵戰車和M2A2ODS-E工兵戰車,二者都是M2步戰車的改型,都保留了M2的全套作戰能力。
就連炮兵,看起來蘇聯有36門152毫米自行榴彈炮、72門122毫米自行榴彈炮,比起美國72門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多,但是美國人那還有72個M992彈藥補充車啊……所以雖然蘇聯炮多,但是車其實還比美國少。
圖:蘇軍摩步師炮兵編制,但其中很多是牽引式火炮而非自行火炮。
而且美國一個師有一個戰鬥航空旅131架直升機,蘇聯只有20架直升機的一個中隊,這佔用的人員也不老少了。
圖:要說裝備多,美軍也有裝甲騎兵團,4300人配備246輛坦克步戰車和74架直升機。
問:堂主,15式用的尾倉裝彈機和整裝彈,會不會影響火炮升級?要是有一天需要換125炮,會不會因為整體布局裝不上?不會,125那個倒黴的分裝彈對車寬的要求太大,還限制彈藥長度,用尾倉裝彈直接改尾倉布局就好了。
圖:125炮的後座距離和整裝彈長度都比105大得多,所以15式整個炮塔需要加長,這倒也方便。
問:堂主說說保加利亞這個小國家唄,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站在德國一方,出人出資源,兵力都佔到總人口十分之一了,戰爭表現到底怎麼樣?
保加利亞二戰就沒怎麼打,因為是被沙俄從奧斯曼手裡解放的,因此保加利亞幾乎算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跟屌到沒朋友的俄國/蘇聯友好的國家了。所以蘇德戰爭的時候保加利亞明確表示不出兵,不參戰。
至於為什麼一戰二戰都打?因為一戰二戰德國都打塞爾維亞-南斯拉夫啊……塞爾維亞那也是跟俄國/蘇聯一樣屌到沒朋友的,真是要喊打他,馬上能搖來一堆人。
圖:一戰時的歐洲地圖,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這些東歐小國歷史悠久,相互之間血仇攢了幾百年,尤其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相互間血仇更多,要不被稱為歐洲火藥桶。
問:帥堂,問一個小白問題。現在的戰鬥機都是全天侯戰鬥機,但我認為不可能什麼氣象條件都能執行戰鬥任務吧。那麼什麼情況能飛,什麼情況不能飛,有沒有能力高低的問題?
全天候指的是飛機設備完善,具備良好的導航能力,在夜暗、風雨等環境下,不依靠目視也能有效的執飛。
圖:全天候是所有複雜天氣在內的各種天氣狀況的總稱。主要用於航空上指配備現代化導航及著陸設備能克服任何惡劣天氣、保證安全航行與著陸的飛機與機場,如全天候飛機、全天候機場與全天候著陸。這種大霧瀰漫低能見度的氣象條件,普通飛機就飛不了,必須全天候機場才能引導全天候飛機著陸。
問:堂主,坦克裝甲都有模塊化,可以酌情增減,那單兵防護裝具有模塊化嗎?比如車載機槍手、陣地上的重機槍手,這樣的不需要跑步機動的,有沒有重甲?有啊,很多防彈衣就是軟質和硬質複合的,有需要就插硬質插板,沒需要就只帶凱夫拉,輕一點。有的裝甲車還會為機槍手配備厚重的防護盾,也可以為成員提供很好的防護。
圖:美軍直升機艙門機槍手的面甲,步兵戴非弄斷脖子不可。
問:054在海軍是個什麼存在?下有056,上有052,052本身也不適合遠航,遠航現在看來055了,那052和054的任務是不是就重複了?任務就是打雜……052有區域防空能力,有盾,飛彈射程超過100公裡,垂髮多一倍還更深,有靜音性和加速性都好得多的燃氣輪機,這作戰效能比054強太多了。
圖:052C/D/E是海軍近海作戰的主力,054則配合它作戰,二者類似坦克與步戰車的關係。
052不適合遠航?052系列最早的112那可都是能橫跨太平洋的,40年代2000噸的護航驅逐艦都在海況更惡劣的大西洋打潛艇了。
問:堂主好!美國擬採購的M1A2 SEP V3裝有帶有裝甲防護的輔助動力單元,我們的99式最新型號有類似的裝置嗎?M1那是因為燃氣輪機低速狀態下太費油才這麼搞的,柴油機坦克在待機狀態下的油耗沒那麼高,不需要增設動力輔助單元,所以也就不要額外的裝甲進行保護。
問:什麼是超越射擊?槍口抬高,讓子彈打一個弧線出去,從自己人的頭頂飛過去,落到敵人的陣地上。在塹壕戰中,由於火炮曲射的角度的限制,部分炮彈無法有效地對躲在掩體後的敵人進行打擊。通過前沿偵察兵提距離地形等數據地的數據,機槍手調整角度,嚴格按照計算角度範圍進行射擊,在子彈散射範圍內,躲在掩體後或匍匐、臥倒的士兵都有概率會被擊中,殺傷效較好,但缺點就是費子彈……
圖:超越射擊主要是營連重機槍,他們部署在後方陣地上,與敵人距離較遠,因此需要抬高槍口才能打擊遠距離目標。在步兵衝鋒的時候,機槍的彈道高度遠大於人體高度,自然就是超越射擊。
圖:上面是虛假的解釋,這才是真正的超越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