踢館:中國輸掉甲午戰爭是因為日本艦隊投機取巧?真的麼?

2021-02-07 騰訊網

問:甲午海戰及以前,日本的快速巡洋艦+速射炮的做法,算不算投機取巧?這個啊,同時期英國也造了一堆快速巡洋艦和速射炮啊……那是不是皇家海軍也投機取巧?

實際上日本人投機取巧不是那一堆巡洋艦,而是三景艦。

當時鐵甲艦+巡洋艦是主流配置,鐵甲艦控制要害水道,巡洋艦控制廣闊大洋,畢竟當時軍艦動力孱弱,要兼顧航速和防護基本是不可能的。就像八大遠,裡面三條鐵甲艦,剩下五條都是巡洋艦,只是出現稍微早了點沒直接裝速射炮。

圖:北洋水師定遠號就是典型的鐵甲艦,配備4門305毫米艦炮,最高航速僅14.5節。當時的巡洋艦需要16節以上的航速。

圖:經遠號的裝甲帶。巡洋艦要跑高速需要更大發動機功率,這就需要增加鍋爐和蒸汽機數量,於是需要更大更長的輪機艙,然後為了保護輪機艙需要更多裝甲和艦體結構重量,這造價就飛天上去了。所以有限的經費內,要麼增加動力要麼增加裝甲,二者不可兼得。

而日本人本來也是想搞鐵甲艦的,但是覺得鐵甲艦太貴,就決定大力出奇蹟,或者說精神制勝全面強化攻擊,在巡洋艦的艦體上裝了當時世界威力最強之一的320毫米長管炮,來扮演二戰突擊炮、追獵者的角色,也就是三景艦。

圖:日本三景艦,松島級巡洋艦排水量4278噸,航速16.5節,續航力6000海裡/10節,艦首配一門305毫米艦炮。

三景艦單純火炮威力很強,但是不能旋轉射擊,而且重心不穩、沒有防護,打起來就很坑爹了,主炮基本就從來沒發揮過作用。當然因為三景艦出現比較晚,當時速射炮已經開始普及,所以副炮都用了速射炮,打北洋那些巡洋艦還是能湊合的。

圖:三景艦主炮固定朝向,艦首安裝撞角;設計師心理有賭的成分,完全是一副準備肉搏的架勢。

問:堂主,美國人準備搞一個新的SSNX,說是說基於哥倫比亞級搞,能不能理解為美國人是打算搞大噸位的攻擊核潛艇。那麼搞這玩意,為什麼不選擇拿之前最先進的海狼和卡特來搞,非要選擇一個彈道飛彈核潛艇來做模板?這種套路我們能不能學?這個思路實際上主要還是考慮降噪問題。

我們知道常規潛艇在水下,幾乎可以完全關閉一切運動部件,從而實現超高靜音。但是核潛艇的反應堆帶來無限水下續航力的同時,也帶來了無法停機的問題,時時刻刻反應堆都在運轉,需要冷卻水帶走堆芯的熱量,不然就得像福島核電站一樣爆炸產生核洩露事故。

圖:美國艦艇核反應堆型號,軍用堆的熱效率一般在35%左右,所以軸功率乘以2大致就是需要冷卻的熱功率,這麼多熱量當然必須馬上排出去,而唯一的有效介質就是周圍的海水。

一般反應堆這個水循環是依靠主循環泵來抽水,哪怕在極低速航行的時候,這個泵都得一直運轉。高度靜音的核潛艇要進一步提升安靜性,這個泵的噪聲就是需要優化的最關鍵點。

圖:核電站結構,主冷卻水泵就布置在一迴路內,驅動冷卻水持續循環,帶走反應堆內的熱量和二迴路的蒸汽用水交換。

利用反應堆的高度落差和水的溫差,可以一定程度上關閉主泵來實現自然循環,所以反應堆高度差越大效果越好,而效果越好在關閉主泵的情況下能提供的功率也就越大。使用自然循環堆的俄亥俄級航速只有25節左右,比洛杉磯的34節、海狼的36節都要低得多,但是關閉主泵航行速度反而高一大截,基本達到了20節:12節的水平。

圖:洛杉磯級潛艇透視圖,中部封閉艙室內又大又粗的那個金屬罐就是反應堆的安全殼,它的高度受潛艇耐壓殼直徑限制。俄亥俄耐壓殼體直徑12.8米,洛杉磯只有9.9米,比前者小得多。

圖:為了增加反應堆自然循環能力,需要增大耐壓殼體高度。在後者受限的情況下,有人想出了這種辦法,那就是把反應堆艙單獨切出來做成垂直安置的圓柱體,儘可能利用非耐壓殼體內的高度。

反應堆高度大,那就代表了耐壓殼直徑大,傳統攻擊型潛艇的艇體是塞不下大型自然循環反應堆的,直接用哥倫比亞的船體那自然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了。

圖:哥倫比亞級與佛吉尼亞級,可見前者直徑大得多。哥倫比亞採用了新一代技術,減震降噪、提高自動化水平減少艇員等方面都有巨大進步,用它改裝省事多了。唯一的缺點是大直徑艇殼價格較貴,但這也比去工業化的美國開發製造新殼體差不多。問:目前來看,我軍的中型旅是否「太輕」?既然我軍沒有C-130之類的限制,能否把輪式底盤的限制放寬到30多噸?這個啊,你要看我們的09式輪式步兵戰車是啥時候開發的,這玩意大規模裝備都十幾年了,計劃開發更是90年代末的事情,那時候我國的工業和經濟規模可還真的不大,科技水平更是不行。

圖:09步戰車在2000年開始研製,2009年服役,用的當然是我國1990年代末時已經掌握的技術。

它用的發動機是引進德國道依茨的V6發動機,當時的版本就300多馬力,比斯特瑞克大但是也沒大多少,20幾噸的車用這發動機也就是剛好湊合。而且還是MT變速箱,相同噸功率下,比斯特瑞克這樣帶液力變矩器的AT波性能天生就要差一截。

圖:09吊裝動力單元。裝甲車為了省錢,用的大都是民用發動機強化,而不像坦克那樣用專用發動機,所以雖然功率低但是體積也大。

所以20幾噸基本上已經是當時我們技術能力的上限了,那些30幾噸的步戰車,基本都是400多甚至800多馬力的發動機,能比麼?

同時我軍的中型部隊還需要考慮浮渡問題,畢竟水網縱橫,很多時候都要考慮無舟橋渡河問題,這樣又進一步限制了噸位的增長。

圖:德國拳師犬輪式步戰是當前世界最好的,25-33噸重,發動機功率530-600千瓦,都相當於主戰坦克的一半。

當然現在各方麵條件都好了,華柴道依茨也有了更大的發動機,AT波現在也能量產了,所以現在也在搞更重的輪式步戰車。

圖:我國這些年來也有不少裝甲車露面,天知道哪一個能成功。不過可以肯定的是,下一代輪式裝甲車肯定要到30噸級別,海軍陸戰隊新編入的幾個旅都等著換裝。

問:堂主,百踢不中!想問下我們的052和055是不是和美國的提康與伯克的分工是一樣的?提康德羅加級和阿里伯克級首艦服役時間只差七年,實際上兩者是一代軍艦,使用的各個分系統也都是一樣的,只是提康德羅加設備更完善,而阿里·伯克的航海性能更好。

圖:要說區別,最大的就是提康德羅加級的宙斯盾雷達有2個發射機,而伯克只有一個;另外提康德羅加級有編隊指揮能力和機載反潛能力,也就是有那幾個指揮員席位和直升機庫,而早期伯克級沒有,後續改進時都已經有了。

兩者噸位尺寸都差不多,就是要麼要設備完善,要麼要航海性能好二選一,只是相同技術基礎上不同取捨優化(主要還是窮,巡洋艦計劃被槍斃,被迫在斯普魯恩斯船體上塞那麼多設備,航海性能能好才見鬼了)。

圖:轉向時輕盈靈巧(蠢笨如豬)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本來是驅逐艦的設計,為了防止老巡洋艦退役後艦種空缺,生生提拔為巡洋艦。

而052C和055差了十六七年了,完全不是一代軍艦,更類似於美國人90年代初服役的阿里·伯克,跟本來計劃21世紀初服役的DD21的關係,是完全的換代軍艦。或者說更像是殲-10和殲-20的關係,都是制空戰鬥機,一起在空軍服役,還是一個廠的,但是這倆不存在啥分工,就是新舊更迭而已。

圖:055是全世界第二款第4代驅逐艦(射頻綜合化),而且眼看著要成為第一款了(DDG1000放棄了)。052C只是一種第三代驅逐艦(有大型相控陣雷達+區域防空能力),二者差了一整代。

052受制於我們當時的動力技術等問題,噸位造不大,所以適航性和設備規模都不足,而且電子技術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技術框架上搭建的。055則是2005年後的電子技術為基礎,在絕對時間維度上差了十幾年。

因為我國過去太落後,現狀發展增速又太快,相對維度就類似於殲-11B和殲-20,服役就差10年不到,但是各方面技術差了30年水平(殲-11B算是相當於美國70年代末F-15C,而殲-20相當於2008年左右美國水平)。

圖:某新型艦載綜合射頻系統架構示意圖。055不僅外觀上大量使用相控陣天線,而且實現了綜合射頻,雷達、通信、電子對抗系統可以使用同一個天線交替工作;更新了指揮控制系統的結構,使人員需求大大減少。如果055採用和052C一樣的結構,它的排水量會超過2萬噸,也就是052C的3倍有餘!現在只有2倍,足見技術提升帶來的進步巨大。

問:今天在知乎上看到有人把二戰蘇軍步兵翻譯成射擊兵,步兵師翻譯成射擊兵師,蘇軍有射擊兵這個兵種嗎?這個是日本人瞎翻譯的遺毒……呆灣又進一步瞎翻譯。

在燧發槍時代,步兵的槍械是分成步槍RIFLE和滑膛槍MUSKET兩種的,我們現在看到長槍都說是步槍,那其實是因為我們現在滑膛槍很罕見的緣故。

圖:現在英文稱呼步槍仍然是來復槍,也就是線膛槍,來福就是膛線的意思。

用滑膛槍的就是傳說中的排隊槍斃,用線膛槍就是英國綠夾克這種部隊,國內一般翻譯叫做獵兵。而蘇聯步兵師一般翻譯叫做RIFLE DIVISION,也就是步槍師,而不是英語常見的Infantry Division,也就是Infantry步兵+Division 師。

圖:在滑膛槍為主、線膛槍較貴時,只有通常是獵人出身的精確射手才會配發線膛槍,在遠距離射擊目標,執行打獵一樣的散兵線和偵察任務,所以叫獵兵。

在日本的瞎翻譯下,根據19世紀前期傳統,用步槍的都叫做獵兵,結果把步槍師統一轉譯。呆灣人畢竟是創造過「希特勒生活標準師」(希特勒青年團師),或者是「這是1814年該城的城防司令,一位蘇聯將軍留下的」這種神奇翻譯的大手筆,他們不看原文文獻,基本就是英文、日文資料,又不是真懂英文跑去參考日文,往往翻來翻去就天知道是什麼玩意了。

所以很多早期翻譯,你能看到蘇聯動不動若干個狙擊師,前些年還有人在網上說蘇聯人開創了大規模狙擊戰術,把狙擊手編成師了,其實就是步槍-獵兵-狙擊轉了三次,射擊兵也是這個過程中的一個小分支而已。

圖:狙擊手一想到自己竟然能編組成師,不由得感動的淚流滿面,這TM全師都是狙擊手,誰幫我壓制敵人的炮兵火力覆蓋啊。再這麼墮落下去,我寧可被編入阻擊師。

問:堂主,二戰前德國和波蘭同為法西斯國家且反共,小鬍子及其團隊還去參加了畢蘇斯基葬禮,為何小鬍子會夥同慈父瓜分法西斯盟友?這個你侮辱法西斯了……法西斯是一種政治思想和政治運動,而波蘭就是純粹的軍閥國家,一群上校沐猴而冠而已,比法西斯在政治學上落後多了。

圖:墨索裡尼與希特勒,前者才是正統法西斯。法西斯(束棒)是古羅馬權力的象徵,法西斯主義混合了工團主義與反唯物主義的國家理論,後者與民族主義相連結,總體來說就是小資產階級專政,以此壓制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

希特勒和墨索裡尼都是有一套自己的經濟學理論的,搞國家幹預經濟、國家調解勞資矛盾那一套,實際上都是國家資本主義的延續。墨索裡尼治國其實都還湊合,如果不瞎想什麼恢復騾馬帝國的話,說不定還能跟佛朗哥政權一樣延續到現在。

圖:考察大眾轎車的希特勒,這個品牌就是他創立的。希特勒的政策與美國羅斯福有很多相似,比如國家投資擴大社會需求、限制金融資本興風作浪等等。只不過美國經濟形勢比德國還好一些,所以羅斯福沒有希特勒極端,能支撐的時間也更長一些。

至於為什麼瓜分波蘭?不瓜分他那瓜分誰……難不成直接打法國麼?或者聯合波蘭一起打蘇聯?波蘭也不會允許德國人過境啊,而且能得到多少東西還得看英法的臉色。

圖:波蘭戰役過程。波蘭是法國在一戰後建立的東歐防禦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任務就是一旦德國進攻法國,就從後面進攻德國,使德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德國入侵波蘭是解除自己兩線作戰困境的必要步驟,如果當時法國按照條約進攻德國,牽制德國兵力,自己也不會需要投降了。

柿子要找軟的捏,除了中立國丹麥,波蘭就是德國周邊最軟的柿子;而且丹麥打了也沒啥收益,遠不如波蘭性價比高。德國本身的戰略計劃也是要先解決西方,再去對付蘇聯,所以在和法國開打以前先解除東線威脅,就很順理成章了。

圖:在法國看來,德國進攻波蘭是向東進攻蘇聯的第一步,蘇德瓜分波蘭是競相佔據進攻出發陣地,於是就很安心的靜坐等待,沒想到引火燒身了。

迷你踢館問:想問一下為啥蘇俄陸軍的裝備/人員比這麼高?蘇俄陸軍一個師的裝備比美軍一個師差不了多少(只談數量),但是好像人員只有美軍的七成左右。少?這是只算了第一線作戰裝備,或者說只算了作戰營的直接作戰裝備而已……

比如說蘇聯坦克師是11210多人,10個坦克營320個坦克+240個步兵戰車;而美軍裝甲師16993人,348坦克加216步兵戰車,看著人少很多、武器差不多是吧?

圖:蘇軍坦克師編制,一共4個一線作戰團,坦克團下轄3個坦克營,摩步團下轄1個坦克營,每個營3-4個連31-41輛坦克。美軍裝甲師下轄6個坦克營4個機步營,前者每個營4個連58輛坦克。

實際上並沒有。美國人的裝甲師還有100個M3騎兵戰車、308個M113裝甲輸送車、48個M113平臺的反坦克飛彈發射車,還有66門自行重迫擊炮。蘇軍的摩步營只有卡車馱載的迫擊炮,師裡幾十個BRDM輪式裝甲偵察車,百來個MT-LB裝甲輸送車/牽引車,實際上裝甲戰鬥車輛數量只有美國的四分之三而已。

圖:美軍裝甲師有一個裝甲偵察營和一個工兵營,二者主力裝備是M3騎兵戰車和M2A2ODS-E工兵戰車,二者都是M2步戰車的改型,都保留了M2的全套作戰能力。

就連炮兵,看起來蘇聯有36門152毫米自行榴彈炮、72門122毫米自行榴彈炮,比起美國72門155毫米自行榴彈炮多,但是美國人那還有72個M992彈藥補充車啊……所以雖然蘇聯炮多,但是車其實還比美國少。

圖:蘇軍摩步師炮兵編制,但其中很多是牽引式火炮而非自行火炮。

而且美國一個師有一個戰鬥航空旅131架直升機,蘇聯只有20架直升機的一個中隊,這佔用的人員也不老少了。

圖:要說裝備多,美軍也有裝甲騎兵團,4300人配備246輛坦克步戰車和74架直升機。

問:堂主,15式用的尾倉裝彈機和整裝彈,會不會影響火炮升級?要是有一天需要換125炮,會不會因為整體布局裝不上?不會,125那個倒黴的分裝彈對車寬的要求太大,還限制彈藥長度,用尾倉裝彈直接改尾倉布局就好了。

圖:125炮的後座距離和整裝彈長度都比105大得多,所以15式整個炮塔需要加長,這倒也方便。

問:堂主說說保加利亞這個小國家唄,為何兩次世界大戰都站在德國一方,出人出資源,兵力都佔到總人口十分之一了,戰爭表現到底怎麼樣?

保加利亞二戰就沒怎麼打,因為是被沙俄從奧斯曼手裡解放的,因此保加利亞幾乎算是全世界唯一一個,跟屌到沒朋友的俄國/蘇聯友好的國家了。所以蘇德戰爭的時候保加利亞明確表示不出兵,不參戰。

至於為什麼一戰二戰都打?因為一戰二戰德國都打塞爾維亞-南斯拉夫啊……塞爾維亞那也是跟俄國/蘇聯一樣屌到沒朋友的,真是要喊打他,馬上能搖來一堆人。

圖:一戰時的歐洲地圖,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這些東歐小國歷史悠久,相互之間血仇攢了幾百年,尤其是奧斯曼帝國時期相互間血仇更多,要不被稱為歐洲火藥桶。

問:帥堂,問一個小白問題。現在的戰鬥機都是全天侯戰鬥機,但我認為不可能什麼氣象條件都能執行戰鬥任務吧。那麼什麼情況能飛,什麼情況不能飛,有沒有能力高低的問題?

全天候指的是飛機設備完善,具備良好的導航能力,在夜暗、風雨等環境下,不依靠目視也能有效的執飛。

圖:全天候是所有複雜天氣在內的各種天氣狀況的總稱。主要用於航空上指配備現代化導航及著陸設備能克服任何惡劣天氣、保證安全航行與著陸的飛機與機場,如全天候飛機、全天候機場與全天候著陸。這種大霧瀰漫低能見度的氣象條件,普通飛機就飛不了,必須全天候機場才能引導全天候飛機著陸。

問:堂主,坦克裝甲都有模塊化,可以酌情增減,那單兵防護裝具有模塊化嗎?比如車載機槍手、陣地上的重機槍手,這樣的不需要跑步機動的,有沒有重甲?有啊,很多防彈衣就是軟質和硬質複合的,有需要就插硬質插板,沒需要就只帶凱夫拉,輕一點。有的裝甲車還會為機槍手配備厚重的防護盾,也可以為成員提供很好的防護。

圖:美軍直升機艙門機槍手的面甲,步兵戴非弄斷脖子不可。

問:054在海軍是個什麼存在?下有056,上有052,052本身也不適合遠航,遠航現在看來055了,那052和054的任務是不是就重複了?任務就是打雜……052有區域防空能力,有盾,飛彈射程超過100公裡,垂髮多一倍還更深,有靜音性和加速性都好得多的燃氣輪機,這作戰效能比054強太多了。

圖:052C/D/E是海軍近海作戰的主力,054則配合它作戰,二者類似坦克與步戰車的關係。

052不適合遠航?052系列最早的112那可都是能橫跨太平洋的,40年代2000噸的護航驅逐艦都在海況更惡劣的大西洋打潛艇了。

問:堂主好!美國擬採購的M1A2 SEP V3裝有帶有裝甲防護的輔助動力單元,我們的99式最新型號有類似的裝置嗎?M1那是因為燃氣輪機低速狀態下太費油才這麼搞的,柴油機坦克在待機狀態下的油耗沒那麼高,不需要增設動力輔助單元,所以也就不要額外的裝甲進行保護。

問:什麼是超越射擊?槍口抬高,讓子彈打一個弧線出去,從自己人的頭頂飛過去,落到敵人的陣地上。在塹壕戰中,由於火炮曲射的角度的限制,部分炮彈無法有效地對躲在掩體後的敵人進行打擊。通過前沿偵察兵提距離地形等數據地的數據,機槍手調整角度,嚴格按照計算角度範圍進行射擊,在子彈散射範圍內,躲在掩體後或匍匐、臥倒的士兵都有概率會被擊中,殺傷效較好,但缺點就是費子彈……

圖:超越射擊主要是營連重機槍,他們部署在後方陣地上,與敵人距離較遠,因此需要抬高槍口才能打擊遠距離目標。在步兵衝鋒的時候,機槍的彈道高度遠大於人體高度,自然就是超越射擊。

圖:上面是虛假的解釋,這才是真正的超越射擊。

相關焦點

  • 清帝國是怎麼輸掉甲午戰爭的?
    兩個多月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對於清政府來說,輸掉甲午戰爭本身並不會動搖國本,真正讓清政府肉疼的是戰後的巨額賠款。 但是反過來,如果是日本輸掉戰爭,即使不用他賠款,他也會因為無法償還債務而導致國家徹底崩潰。就算是贏了戰爭,如果他拿不到巨額的賠款,他的經濟一樣會崩潰。
  • 巨人折戟,清帝國是怎麼輸掉甲午戰爭的?
    兩個多月後,清政府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甲午戰爭結束。對於清政府來說,輸掉甲午戰爭本身並不會動搖國本,真正讓清政府肉疼的是戰後的巨額賠款。 但是反過來,如果是日本輸掉戰爭,即使不用他賠款,他也會因為無法償還債務而導致國家徹底崩潰。就算是贏了戰爭,如果他拿不到巨額的賠款,他的經濟一樣會崩潰。
  • 踢館 | 古代日本有多落後?中國日常行軍紮營擱日本成了神話
    >無所不知,歡迎踢館!你想不到的是,以制刀出名的日本,在18世紀末之前是自己不能生產鐵料的……歷史上長期都是用中國產鐵料生產刀劍,在大航海時代之後又增加了一個南蠻鐵來源,但是日本所謂國粹卻一直沒有本土原料來源。直到因為德川幕府禁海導致鐵料供應斷絕,存貨在18世紀用完,才搞出來所謂的國粹「玉鋼」代替了進口鐵料。
  • 甲午戰爭的10個爭議
    一百多年來,關於甲午戰爭,有種種爭議乃至謠言,各種傳說在層累的演繹中變得戲劇性十足。 這筆錢在很大程度上是各省以「海軍軍費」為名義籌集,而實質上就是給慈禧辦壽的。 參考:葉曙明,《慈禧:從「女人家」到「政治家」》,《文史博覽》2014年5月。爭議二:甲午戰爭是在海上戰敗的? 提起甲午戰爭,人們總是首先想到北洋水師,似乎這場戰爭就是敗在海上的。
  • 中日甲午戰爭:勝敗的關鍵是海戰嗎
    戰爭輸在陸軍的近代化遲遲沒有廣泛展開上——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只存在數量上的有限差別,而佔大清軍隊絕大多數的陸師在近代化程度上與敵手存在巨大代差。但百多年來的甲午戰爭研究一向重海輕陸,以致在很多人的印象裡,甲午戰爭似乎只有海戰,或者認為海戰才是決定性的、重要的。這樣的偏差是需要我們反思的。多年來,關於甲午戰爭軍事上失敗原因的探索,絕大多數都集中於海戰,而陸戰研究則少而淺。
  • 東鄉平八郎真的信奉王守仁麼?
    小蕭以為,東鄉平八郎對於王守仁,沒有多信,也沒有多不信,應該是信而不奉。-1529)這是著名軍事家、思想家王守仁的開篇導語,但身為日本史研究者,小蕭就有了個問題:到底他有沒有崇拜過王守仁呢?熟悉日本歷史都知道,日本近代最揚眉吐氣的一場戰爭,並不是與中國的甲午戰爭,而是日俄戰爭(1904-1905)。
  • 踢館 達姆彈被禁,真的是因為威力太過恐怖嗎?
    # 標籤,然後寫下您的問題,通過後臺篩選後(在不違背我國現行法律法規的前提下)講武堂就會解答您的疑惑,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因為你這個問題堂主去翻了一下wiki,查到這個外形極為科幻的東東跑出的最快速度是……8節 問:堂主,法國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軍工體系非常完善的一個國家,我們國家的軍工和法國比起來有什麼地方超過法國,又有什麼地方不如法國的呢?希望堂主能夠比較詳細的回答一下。
  • 甲午戰爭中國戰敗,西方國家為何反而同情日本?
    在當時很多西方媒體向中日兩國提交隨軍採訪申請時,兩國政府和軍方都不批准。但在慄野、青木兩位公使的推動下,日本軍方最後同意西方媒體隨軍,隨軍記者達114名之多,還有11名現場素描記者、4名攝影記者。日本在戰爭中,也做了很多新聞策劃,比如讓西方媒體看日軍怎麼優待俘虜,如何照顧戰地的百姓等,通過歐美記者傳播到全世界。但中國不僅不允許隨軍採訪,還有兩個西方記者因為錯走到中方陣線,而被砍了頭,搞出很多風波。
  • 踢館 日本的複合材料技術比美國還要牛X,這是真的嗎?
    有網友在論壇上發布了塗有中國空軍機徽,垂尾上隱約能看見編號的運20最新照片。一般來說,飛機會有一個交付儀式,之後再有一個服役儀式,運20服役應該就這幾天了吧!,我們的口號是無所不知,歡迎踢館!中國的空警2000和印度的A-50I使用三角形陣面,才真是實現了360度全向視野,才是真正的綜合性預警和指揮飛機。究竟是猶太人向我們偷師了,幫印度弄了A-50I;還是空警2000採用三角形陣面也有猶太人摻合裡面,這堂主也說不清了。
  • 【今天】甲午戰爭前的中國朝野:「好好教訓一下日本」
    它以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日本明治二十七年)豐島海戰的爆發為開端,至1895年4月17日《馬關條約》籤字結束。按中國幹支紀年,主要戰爭發生的1894年時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於1895年2月13日,任命李鴻章為「頭等全權大臣」赴日議和,籤訂了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中日甲午戰爭,近現代日本侵略擴張之始——日本簡史24
    中日甲午戰爭眾所周知,歷史上日本與中國曾經有過五次大規模的正面衝突,這五次分別是:唐、日白江口之戰(唐軍勝)元、日戰爭(元軍在海上被惡劣天氣襲擊後撤兵)大明萬曆朝鮮戰爭(明軍勝)中日甲午戰爭(日本勝)抗日戰爭(中國勝)在這五次當中,甲午戰爭是進入近代史以後兩國第一次交鋒,而中日甲午戰爭的影響相比自不必我多說,中學都背過,對整個中國近代史影響深遠
  • 踢館 | 假如當年F-14進入中國,就沒這些宵小什麼事了
    >無所不知,歡迎踢館!圖:洛陽向東北有黃河,向東南有漢江、淮河可通長江,向北有沁河、汾河進入山西,向西有渭河、黃河進入關中,對中國核心區的水運交通都很方便。宋代開始想定都洛陽,因為漕運還在修所以先定都開封,後來就懶得換了。
  • 踢館 | 機槍南北戰爭時就出現了,為什麼直到一戰才大放異彩?
    一戰前機槍就展示過實力了啊,美國南北戰爭的加特林(我記得是這時候吧),甚至甲午戰爭都出現過身影。反而一戰剛開始,大家都傻乎乎的延續傳統,德國人的痛擊讓戰爭開始巨大變化,英法軍隊上層和基層都沒想過這個問題的麼? 加特林倒是沒啥意義的,因為加特林大都是架在炮架上射擊的。真的是炮架,不是蘇聯後來那種小輪子槍架……所以機動性是很差的,目標也很大。
  • 漢學||甲午戰爭前後日本對華觀的變遷
    可見,福澤諭吉對於中國的蔑視依然主要停留在精神領域,即批判中國固守傳統而惰於革新。  值得關注的是,從壬午兵變到甲申政變,日本對華觀在精神領域的「蔑視」得到強化的同時,在軍事、經濟等領域的「畏懼」及「敵視」也大為升級。其「畏懼」的對象主要是中國廣大的國土、新銳武器的進口、北洋艦隊的興建以及龐大的陸軍,其中對北洋艦隊的「警戒」尤為突出。
  • 甲午戰爭中國到底敗在何處?
    2.軍備鬆懈、戰略失誤馮瑋:國防戰略上,當時日本非常重視海防建設,但清朝當局是把東北以及西北地區作為戰略防禦的重點,沒有明確的覺察到日本的這種野心。4.甲午中國戰敗在於不改革唐大善人:武器不如人,軍紀渙散;各級官員平庸無能,貪腐腐敗,互相推諉內訌;李鴻章賣國,慈禧太后挪用了買軍艦的銀子去修頤和園……這些都是表面現象。腐朽沒落的清王朝不願意改革,中國沒有發展起來,才是日本戰勝中國的根本原因。
  • 踢館 | 法國梭魚核潛艇造了12年才下水,堪比三哥,有什麼獨門秘技嗎?
    圖:鐵穹因為小,一輛卡車可以運35發。 問:請問,從日本殲滅英國遠東艦隊的表現看,不打珍珠港、中途島,而是用類似的方式對付太平洋艦隊的有生力量,是不是效果更好?珍珠港上映以後好多人都問這個問題……日本殲滅英國遠東艦隊,那實際上是在自己的主場,陸軍已經開始登陸、轟炸機部隊已經部署到了泰國。
  • 踢館 殲20能否學習米格25經驗,彌補動力缺陷超過F-22?
    >無所不知,歡迎踢館! 戰地醫療長期以來都是中國軍隊的弱項,因為這方面的能力太過於依賴機械化程度和後勤供給能力,同時軍隊醫療系統的人員素質和規模也嚴重受制於國家整體教育水平。在很長時期以內,包括建國後韓戰時期,中國軍隊都有過不得不大量就地處置傷病員的歷史——而在外方史料中,這樣的舉措通常被冠以「遺棄」的字眼。
  • 北洋水師的作死之路:「長崎嫖妓事件」,從此日本下狠心戰勝中國
    歷史上,長崎這個地方和中國頗有淵源,因為它離中國近,距離上海不過800公裡。1886年,李鴻章帶著北洋艦隊來到了長崎港。清朝和列強打過幾次「交道」後,明白了現代軍事的重要性,所以,也重金打造了一支艦隊,在當時這支艦隊就硬體來看,是排位亞洲第一的。所以,當它出現在日本民眾面前時,當地人的確很有「感觸」。現在談論中日歷史上的那些事,更多的則是圍繞經貿往來。
  • 【甲午戰爭】 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失敗的原因及其教訓
    這筆巨款相當於日本當時7年的財政收入,日本朝野對此歡欣鼓舞,外相陸奧宗光高興地說:「在這筆賠款之前,根本沒有料到會有幾億日元,本國全部收入只有8千萬日元,一想到現在會有3億5千萬日元滾滾而來,無論政府和私人都覺得無比的富裕!」戰後,日本經濟和軍事實力飛速擴張,為其在上世紀30年代大舉侵華埋下伏筆。總之,甲午戰敗和《馬關條約》的籤訂使中國陷入深重的民族危機,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
  • 踢館 殲10塗上隱身塗料能隱身了麼?答案當然是否定的
    >無所不知,歡迎踢館!協和就因為「放屁」太勤被攆到海上去超音速飛行了 問:想問一下羅剎國上個月底太平洋艦隊閱艦式每艘軍艦,前後拋的那些大白色浮筒是幹嘛的?另外太平洋艦隊的作戰效能怎麼樣?這個?  迷你踢館 問:堂主:請幫忙分析一下如果把遼寧艦著陸區上面再加一層甲板用來著陸,原來的甲板全部用來做起飛甲板,這樣不是大大增加殲15的載重能力,而且因為上層甲板下面是通風的尾部亂流也會得到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