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人在槍炮方面頗有造詣,著名的AK47步槍遍布全世界,可以說有戰火的地方,就有AK47在咆哮。
而在機炮上,他們的產品也很受認可,美國人在仔細研究後認為,蘇27幾乎所有設備都要落後於美國同類型產品,除了機炮和座椅。
而K36是世界頂尖的彈射座椅,美制16戰機都應用了部分K36的改進型;GSH-301機炮,性能也相當優異,是同口徑機炮中重量最輕的,精準度也十分高。
米格29的副總師評價道,早知道這款機炮打得這麼準,就減少一半載彈量來減輕飛機總重量了。
由此可以看出俄羅斯在機炮方面的造詣有多深,而今天要介紹的,就是一款俄制機炮,我國飛機設計師十分看重它,有五款戰機都採用了這一款機炮。
它就是GSH-23機炮,殲7C、殲-8Ⅱ、飛豹戰鬥轟炸機、殲10戰機、梟龍戰機都裝上了它。
殲7、殲8是二代機,採用GSH-23這款二代機炮正好合適,為何殲10這樣一款先進的三代機,不採用新型的GSH-301機炮呢?
它剛開始研發不久,我國可就得到了蘇27戰機。而且,殲10總師宋文驄先生,在關鍵系統上都是極盡所能追求最好:一流的氣動布局、一流的飛控、一流的火控雷達……為何偏偏在機炮上,卻「退而求其次」呢?
從重量上來看,GSH-23和GSH-301這兩款機炮差不多,都在50公斤左右;從威力上來看,前者口徑為23毫米,彈丸初速720m/s,後者採用的是30毫米口徑,彈丸初速能達到900m/s。
不過機炮威力不能光看口徑和彈丸初速,還得看射速,而GSH-23的射速幾乎是GSH-301的兩倍,能達到3400發每分。
而且它的後坐力只有2.8噸,這對噸位不大的戰機來說很友好,而GSH-301的後坐力在8噸左右,對殲10戰機來說有些大了。
而從設計上來看,GSH-23也十分巧妙,它僅用兩管,就可實現那麼高的射速,而同時期的歐美機炮想達到高射速,就得採用轉管技術或轉膛設計,重量少則85公斤,多的話就上百了,會對飛機造成更大壓力。
不過GSH-23並非全是優點,它炮管、彈箱一體化的設計,導致裝彈過程很麻煩,每次裝彈都要把整個機炮拆下來,重新安裝後還得進行校正,很費時費力。
而歐美機炮安裝彈藥時無需拆下機炮,可以更加快速的再次出動。這也正應了那句話,「魚和熊掌不可兼得」。
GSH-23有後勤方面的缺陷,我國那麼多戰機還是選用它,除了它其他方面優異的性能可以稍作彌補外,機炮很少發揮作用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從三代機出現以後,機炮幾乎就沒取得空戰戰果,相當於一個「擺設」,或者說是隨身匕首,飛行員沒辦法時才用它來進行「肉搏戰」。
在空戰時,更多使用的是空空飛彈,機炮已經淪為了「雞肋」般的存在,或許在對地攻擊時,可以發揮一定作用。
所以,我國包括殲10戰機在內的眾多飛機都使用了這種機炮,因為它夠輕便、射速快、後坐力小,用的時候也不多,安裝上對飛機整體作戰性能並無太大影響。而殲20從外觀上來看,似乎沒有安裝機炮,這或許就是未來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