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撰文談中美建交40周年: 如何重建關係避免新冷戰

2021-03-02 財經雜誌

編者按:

2018年最後一天,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在《華盛頓郵報》發表文章,紀念美中兩國建交40周年,同時評論中美貿易糾紛及兩國關係。卡特曾任美國第39任總統,也被廣泛譽為「中美關係領路人」。正是在其任內,中美於1979年1月1日正式建立外交關係。

在卡特看來,中美關係對兩國乃至世界均至關重要,分歧應通過對話的雙向渠道溝通解決;雙方應憑藉願景、智慧和勇氣,攜手擘畫未來。文章主要內容編譯如下:

(資料圖)


文 | 吉米·卡特

 

40年前,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和我,協力促成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的外交關係正常化,結束了兩國持續30年的對立狀態。這造就一個時代——以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和平為其特徵。中國經濟驚人的增長,疊加了與美國經濟的持續交融,使兩國成為全球繁榮的引擎。兩國科學與文化交流蓬勃發展,美國亦成為中國學者、遊客的首選海外目的地。這一關係得以維繫40年,足以證明不同歷史、文化背景和政治制度的國家,有能力為更偉大的價值而攜手合作。然而,上述至關重要的關係如今卻面臨困難。

 

我聽聞中國部分精英人士聲稱,美國人正在謀劃一個動搖中國穩定局面的「邪惡陰謀」。美國政府的報告中則宣稱,中國致力於挑戰美國的優勢地位,計劃將美國逐出亞洲,並削弱其在世界其他國家的影響力。

 

如果政府中的高級官員們採擇此種危險的觀念,則我們兩國之間爆發當代冷戰就不再是天方夜譚。在這樣的敏感時刻,誤解、誤判,或者在臺灣海峽和南中國海等地區未能恪守審慎制定的交往規則,都可能令事態升級為軍事衝突,從而造成全球性的災難。

 

美國對價值200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徵收關稅,以及中國的報復性關稅,令兩國關係惡化,亦令雙方均受損。

 

在阿根廷舉行的20國集團峰會上,兩國同意在90天內暫停進一步增加關稅,這為中美兩國提供了達成永久貿易協議的可能性。我們該做些什麼來鞏固這一來之不易的進步,並修復美中關係?

 

首先,必須迅速而有效地解決美國長期以來的不滿——關於貿易不平衡、智慧財產權保護,以及美國企業在中國投資和經營過程中的際遇。兩個國家都不應以「國家安全」為藉口阻撓對方的合法商業活動。中國需要競爭,以促進其經濟的創新和成長; 建設公平和互惠的關係是雙方保持經濟實力的唯一途徑。

 

其次,美國人必須認識到,正如中國無權幹涉美國事務一樣,我們也不具備固有的權利來告訴中國如何管理其人民。即使關係最親密的國家有時也會互相批評,但此種往來不應成為指令或法令;而更應作為公開對話的雙向渠道。中國保持了經濟增長,減輕了赤貧狀況,並向其他國家提供發展援助,這些成就都值得慶賀。

 

這種平衡的取徑,是確保美國和中國繼續共同努力,解決一些最棘手的全球性難題的關鍵所在。儘管目前在其他問題上存在分歧,但中國的支持對我們正在進行的、推進朝鮮半島無核化的努力至關重要。北京還可以在中東和非洲等地的衝突後重建工作、打擊恐怖主義和極端主義,以及調解其他國際爭端方面提供重要幫助。

 

美國應回歸巴黎氣候協議,並就環境和氣候變化問題與中國合作,因為抗擊全球變暖的宏闊鬥爭,需要兩國的積極參與。但我認為,雙邊合作最容易著手之處還是在非洲。兩國都已在該地區深度介入了抗擊疾病、基礎設施建設和維持和平等事務——有時是攜手合作。非洲民眾——一如世界上其他地區數十億人一樣——不想被迫選邊站。相反,他們歡迎各方的協同努力——匯集資源、分享專業知識和設計彼此互補的援助計劃。通過與非洲民眾合作,美國和中國也能幫助自己克服彼此間的不信任,並重建這一至關重要的關係。

 

1979年,鄧小平和我意識到,我們是在推進和平事業。雖然今天的領導人面對著一個改變了的世界,但和平事業同樣重要。領導者必須憑藉他們的新願景、勇氣和智慧,應對新的挑戰和機遇。但我相信,他們也必須接受我們的信念,即美國和中國需要共同擘畫未來——為了他們自己,也為了整個人類。

 

本文源於《華盛頓郵報》網站,編譯:臧博。原文如下:

 

Jimmy Carter: How to repair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 and prevent a modern Cold War

By Jimmy Carter

Forty years ago, Chinese leader Deng Xiaoping and I normalized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putting an end to three decades of hostility. This led to an era distinguished by peace in 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region. China’s spectacular economic growth , in conjunction with its continuing integration with the much larger U.S. economy, has enabled the two countries to become engines of global prosperity.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exchanges have blossomed, and the United States has since become the top foreign destination for Chinese scholars and tourists.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is relationship is a testament to the ability of countries with different histories, cultures and political systems to work together for the greater good. Yet, today, this critical relationship is in jeopardy.

I hear Chinese elites claiming that Americans are conducting an 「evil conspiracy」 to destabilize China. I hear prominent Americans, disappointed that China has not become a democracy, claiming that China poses a threat to the American way of life. U.S. government reports declare that China is dedicated to challenging U.S. supremacy, and that it is planning to drive the United States out of Asia and reduce its influence in other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If top government officials embrace these dangerous notions, a modern Cold War between our two nations is not inconceivable. At this sensitive moment, misperceptions, miscalculations and failure to follow carefully defined rules of engagement in areas such as the Taiwan Strait and South China Sea could escalate into military conflict, creating a worldwide catastrophe.

The U.S. imposition of tariffs on $200 billion worth of Chinese goods, and China’s retaliatory tariffs, contribute to the deteriorating relationship, hurting both countries.

The 90-day pause in further escalation of tariffs, agreed to at the Group of 20 summit in Argentina, offers the possibility of reaching a permanent agreement on U.S.-China trade. What can we do to build on this progress, and to repair the U.S.-China relationship?

First, the United States』 long-standing complaints — about trade imbalances, intellectual property theft, forced technology transfers, and unfair barriers to U.S. investments and business operations in China — must be addressed quickly and effectively. Neither country should use 「national security」 as an excuse to obstruct the other’s legitimate commercial activities. China needs competition for its economy to innovate and grow; pursuing a fair and reciprocal relationship is the only way for both countries to remain economically strong.

Second, Americans must acknowledge that, just as China has no right to interfere in U.S. affairs, we have no inherent right to dictate to China how to govern its people or choose its leaders. Though even countries with the closest of relationships may critique each other at times, such engagements should never become directives or edicts; they should rather serve as a two-way street of open dialogue. China’s achievements in sustaining economic growth, alleviating abject poverty and providing developmental assistance to other countries need to be celebrated. At the same time, we cannot ignore its deficiencies in Internet censorship, policies toward minorities and religious restrictions — which should be recorded and criticized.

This balanced approach is key to ensuring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continue to work together toward solving some of the most intractable global problems. Despite current tensions on other issues, Chinese support has been essential in our ongoing efforts to denuclearize the Korean Peninsula. Beijing also could offer crucial help in post-conflict reconstruction in the Middle East and Africa, countering terrorism and extremism, and mediating other international disputes.

The United States should return to the Paris climate accord and work with China on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e-change issues, as the epic struggle against global warming requires active participation from both nations. But I believe the easiest route to bilateral cooperation lies in Africa. Both countries are already heavily involved there in fighting disease, building infrastructure and keeping peace — sometimes cooperatively. Yet each nation has accused the other of economic exploitation or political manipulation. Africans — like billions of other people around the world — do not want to be forced to choose a side. Instead, they welcome the synergy that comes from pooling resources, sharing expertise and designing complementary aid programs. By working together with Africans,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would also be helping themselves overcome distrust and rebuild this vital relationship.

In 1979, Deng Xiaoping and I knew we were advancing the cause of peace. While today’s leaders face a different world, the cause of peace remains just as important. Leaders must bring new vision, courage and ingenuity to new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but I believe they also must accept our conviction that 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 need to build their futures together, for themselves and for humanity at large.

精彩推薦

責編  |   黃端  duanhuang@caijing.com.cn

◤本文為《財經》雜誌原創文章,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或建立鏡像。如需轉載,請在文末留言申請並獲取授權。◢

相關焦點

  • 觀點| 吉米·卡特: 如何修復美中關係, 避免現代冷戰
    十秒看全文如何進一步修復中美關係?吉米·卡特認為,兩國重返雙邊合作的捷徑在非洲大陸。吉米·卡特: 如何修復美中關係, 避免現代冷戰四十年前,我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實現了中國人民共和國和美國的外交關係正常化,由此結束了兩國三十年的敵對。這一決定迎來了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的長久和平。中國驚人的經濟增長及她與規模更大的美國經濟的持續交融,使得兩國成為全球繁榮的引擎。
  • 【中美研究】吳心伯:後冷戰時代中美關係研究範式變化及其含義——寫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際
    在研究取向上,冷戰結束初期,中國學術界對中美關係的研究注重利益分析,關注新形勢下中美的利益互動關係。 一方面,研究者希望基於中美兩國在經貿、安全等領域的利益共同點,促進雙方合作,擺脫或減少美國的意識形態因素對雙邊關係的幹擾,構建雙邊關係的新框架; 另一方面,研究者也仔細分析了中美之間的利益分歧,探討如何妥善處理雙方在人權、臺灣、經貿、西藏等問題上的分歧和爭執。
  • 崔天凱:中美兩國必須緊密相連,重建尊重、信任和正常關係
    在鄧小平訪美42周年紀念日前夕,崔天凱27日晚間參加由中國人民爭取和平與裁軍協會與美國卡特中心共同舉辦的「中美接觸42年:過去的成就,未來的調整」在線對話會。他在發表主旨演講,評點美國對華手法時做上述表示。
  • 大國外交:中美建交的故事
    1977年卡特當選第三十九任美國總統,同年七月,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鄧小平第三次復出。卡特鄧小平鄧小平復出後,美國國務卿萬斯來到北京與鄧小平商討中美建交的具體事項。萬斯碰了釘子後返回美國,卡特又派美國總統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秘密訪問中國進行談判。鄧小平在接見布熱津斯基時再一次就臺灣問題表明中方立場,要求美國與臺灣斷交、撤軍、廢約。幾天後布熱津斯基空手而歸。1978年8月柴澤民赴美國主持中國駐美國聯絡處的工作後,美國總統卡特在白宮會見柴澤民,繼續中美邦交正常化談判。
  • 以史為鑑,回顧中美建交始末
    川普上臺這四年給中美關係造成了很大的損害,一度接近崩潰的邊緣。未來拜登上臺後會好轉嗎?依然迷霧重重,看不真切。本文試圖撥開歷史的迷霧,回顧中美建交始末,以史為鏡,明其得失。一、中美交惡新中國成立以來,中美關係可謂跌宕起伏。1950年爆發了抗美援朝戰爭,雙方在朝鮮戰場狠狠地打了一仗。
  • 如何阻止中美關係的惡化
    在這個反共、反華的大背景下,一個新觀點和一隻新大鍋被隆重推出:即如果美國盡力援助蔣介石的話,中國的丟失是可以避免的,於是,這就為麥卡錫主義的崛起提供了歷史動力。首先,1949年美國覺得丟掉了中國,於是中美脫鉤、冷戰開始;1972年以後,中美慢慢恢復接觸、合作甚至友好關係,美國以為中國迷途知返,又回來了,對中國的失而復得感到十分興奮。但這幾年來的關係惡化,美國又覺得,這次是中國失去了美國。於是,中美又該脫鉤、再度冷戰了。歷史就是這麼如此往復地出現否定、肯定、否定之否定,冷戰、接觸、再冷戰。所以,對於具有歷史感的人,今天的討論非常有意義。
  • 新冷戰還早?如何看待當下的中美關係
    太平洋彼岸的一場演講,隔著十萬八千裡的大海在遙遠的東方掀起了陣陣騷動,喚醒了很多人關於「冷戰」的記憶,甚至還有人冠以21世紀的「鐵幕演說」。未來的中美關係到底會如何走?關於這個問題,智谷趨勢內部有一番熱烈的研討。
  • 拜登政府會淡化「新冷戰」概念,但中美關係回不到從前
    ,會淡化「新冷戰」這個概念。趙穗生認為,總體來說,拜登政府不會從脫鉤角度構建中美關係,會淡化「新冷戰」這個概念。而且,拜登政府定義中國為競爭對手而不是敵手,為中美關係注入了相對穩定因素。          在對華政策方面,競爭的總體基調將被延續。拜登擔任副總統期間在參加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時曾表示,中國喚醒了美國人DNA中的競爭精神。「中美關係原來是以合作定義競爭,現在將是以競爭定義合作。」
  • 何謂中美「新冷戰」
    中美新冷戰究竟有多「新」,有多「冷文/皇金來源/一針見世界雖然有關中美冷戰的聲音存在已久,但自從美國經歷川普(Donald Trump)及右翼主政四年開始,到拜登(Joe Biden)上臺後延續前任的部分策略,有關中美新冷戰的討論就越來越多。
  • 反對《與臺灣關係法》鬥爭的啟示 —— 記中美建交後圍繞臺灣問題的第一場嚴重政治較量
    40年前,中美建交伊始,正當剛剛步入正常化軌道的中美關係在各個領域展現積極發展勢頭、中美兩國人民對雙方關係正常化美好前景滿懷期待之際,美國國內親臺反華勢力卻在臺灣問題上挑起一場嚴重的政治鬥爭
  • 張顯耀:中美關係定位決定臺灣發展走向
    前臺灣陸委會副主委張顯耀接受中評社訪問時指出,很明顯的,臺灣議題從來就不是單獨且臺灣可以掌握的問題,而是看中美關係如何定位,才決定臺灣問題的發展與走向。艾利森是哈佛大學甘迺迪政治學院道格拉斯迪倫講席教授,長期作為拜登核心幕僚,研究領域為美國國防政策、核武及中國問題,他日前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表示,拜登明白只有「一個中國」,沒有獨立的「臺灣國家」存在,美國不會承認「臺灣獨立」,拜登的挑戰在於如何想出一個兩岸新方案,改善三方關係。張顯耀表示,艾利森敢出來講,拜登事後又沒否認,顯然這是一個訊息、一個信號,值得觀察重視。
  • 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何不同?
    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有什麼不同?《觀察者網》曾經刊登過美國現實主義戰略家約翰·米爾斯海默(John J.Mear-sheimer)的採訪。他認為中美新冷戰和美蘇冷戰沒有太大的差別,別看中美之間有著廣泛深入的經貿關係,但經貿關係在軍事競爭、地緣政治競爭面前一文不值,至少遠遠不是決定性因素。回顧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人們會明白經貿關係並不能影響兩個國家的地緣政治。
  • 美國一直沒有遵守中美建交「三原則」
    中美兩國發表建交的公報,兩國同意於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關係。關於美國對臺軍售問題,中美雙方並未達成一致,雙方同意建交後再談。1979年4月10日,美國通過《與臺灣關係法》。儘管該法是4月10日批准的,但該法第18條規定「本法自1979年1月1日起生效」,即與中美外交關係生效日是同一天。
  • 傅瑩對中美關係的最新判斷
    非常高興在線上與各位新老朋友相見。剛才聽了王毅國務委員和基辛格的講話,基辛格對兩國關係的深情祝福打動人心。王毅國務委員的講話有很多新意,包括對智庫提出的一些研究的題目,例如關於兩國合作以及管控分歧的清單等等,這些我們都需要認真思考。也希望在座的美方學者能夠和我們一起,研究如何把王毅國務委員提出的要求納入到合作項目的框架內。時間有限,我直接談一下對中美關係的看法。
  • 拜登新任特使約翰·克裡談中美關係
    本屆會議以「西方缺失」為主題,旨在探討世界安全形勢與歐美關係新風向。會議共吸引了來自政界、商界和學術界等領域的超過500位全球高級別的決策者和研究人員參加,包括數十名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以及100多名外長和防長。當日,全球化智庫(CCG)作為慕安會唯一來自中國的機構,與慕安會聯合舉辦主題晚宴——「中美冷戰?迷思與現實」(「The US-China Cold War?
  • 「八一七公報」38周年,回顧中美三個聯合公報
    圖片版權 Getty Images     中美關係歷經起伏,摩擦不斷 自華盛頓在冷戰高峰期的1970年代決定放棄臺北
  • 新鐵幕OR新冷戰 :中美關係現狀及中國應對之道
    為什麼第一階段經貿協議的籤署沒有提振國際社會對兩國關係的信心?如果美中已經進入全面戰略競爭階段,兩國關係如何避免災難性的後果?對美中雙邊關係進行準確的定義,已經成為當代國際關係研究最重要的議題之一。目前,新冷戰已經到來或即將到來的觀點甚囂塵上。嚴格來說,新冷戰確實成為惡化的兩國關係的前景之一,但是,新冷戰已經到來卻缺乏現實依據。中美關係是否會邁向新冷戰,主要取決於當前的新鐵幕狀態是否會延續下去。
  • 【大國關係】俞正梁 李曉義:中美俄戰略關係新態勢
    冷戰伊始,美蘇走向對抗,在兩大陣營尖銳對立尤其是爆發韓戰的背景下,中國作為相對弱小的一方與蘇聯結盟,戰略大三角關係出現了中蘇對抗美國的態勢,美國處於下風,在朝鮮、越南等地連遭挫敗,及至中蘇矛盾大爆發蘇聯成為中國最大的安全威脅,中美蘇戰略關係大逆轉,中美聯合抗蘇,內外夾攻,蘇聯解體。接著,中美俄戰略關係進入盤整時期。
  • 日本學者看中美關係與日本選擇
    在思考中美關係未來發展方向的時候,回顧上世紀70到80年代的美蘇、美日關係將大有裨益。文章編譯如下:    當前國際政治的最大課題無疑是中美關係。如果說,當下的中美關係意味著奉行不同意識形態的兩大強國在避免訴諸戰爭的同時持續在各領域對立的話,那麼也許可用「冷戰」形容。
  • 大國關係|楊成:美歐達成「新冷戰」共識?新瓶裝舊酒難奏效
    2月22日適逢美國外交家喬治·凱南首倡對冷戰競爭對手蘇聯實施「遏制戰略」的著名五千字「長電報」發表75周年。意味深長的是,美國新任國務卿布林肯在2月22日受邀出席歐盟主辦的外長視頻會議期間,美歐雙方決定協同向全世界證明民主才是最好的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