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娟和檸檬雞
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記者 胡科)12月27日報導 過了冬至,夜好像沒那麼漫長了。一聲、兩聲、三聲……500隻「檸檬雞」高低起伏打鳴聲,好像一首曲調高昂的進行曲,打破了簡陽市龍溪村夜的寧靜。不多時,晨光明亮起來,空氣中瀰漫著檸檬的香氣。11月24日,孫瑞娟風風火火趕到養雞大棚,給正忙著餵雞的貧困戶樊群花道了聲早安,「樊姐,我來拿雞哈!」在完成宰殺、保鮮、冷藏等工序後,孫瑞娟帶著雞來到成都全搜索新聞網辦公室,將新鮮的雞送到購買者手中。
樊群花和孫瑞娟(右)交流檸檬雞情況
孫瑞娟,是成都全搜索新聞網成都手機報的一名女編輯。去年6月,她經成都傳媒集團選派,擔任簡陽市平泉鎮龍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檸檬雞」,是今年6月她就任簡陽市平泉鎮龍溪村駐村第一書記以來,做的第一件事。得益於精心餵養,這批散養在檸檬樹下的雞被養得油光水滑,品質上乘。售價178元一隻,現已全部售出,進入提貨、配送階段。從一波三折不願養雞,到村民躍躍欲試願意養雞,龍溪村今年主打的「林下養雞」產業初見成效,目前正在申請國家商標和四川扶貧標識。在此過程中,孫瑞娟也在從媒體人到一名扶貧幹部的角色轉變中,找到了新的自我價值。
孫瑞娟和檸檬雞
一輛小摩託跑出的創意
聽到「嘟嘟嘟」的摩託車聲音,50多歲的村民老樊朝門口望去,一輛白色的小摩託車停了下來,他想,多半是「摩託書記」孫瑞娟來了。果然,來人正是孫瑞娟,她取下頭盔,笑嘻嘻地說,「樊大爺,你最近身體咋樣?兒子的耳朵好點沒?」老樊跑進平房裡,拿了一根板凳,張羅著讓她坐下,「家裡都挺好的!」老樊的兒子耳朵有點問題,經過村上的努力,為他的兒子免費佩戴了助聽器。孫瑞娟拿出本子,記錄下最新入戶走訪的情況。騎摩託車,是她擔任龍溪村駐村工作隊隊員時,就get到的新技能。盛夏裡加頂遮陽傘,下雨天穿件雨衣,數九寒冬裹上擋風被,摩託車發動後的嗡嗡聲,和著村裡的狗叫聲、雞鴨鵝的鳴叫聲,混成一片,成了一支快樂的交響樂。
就是騎著這輛摩託車,她的足跡踏遍了龍溪村的每個角落,也走進了村民的心中。年過六旬的村民趙慎林是一個種植能手。去年,他種出的生薑特別好,銷售卻成了問題。看著趙慎林愁眉苦臉的樣子,孫瑞娟很著急。媒體的思維讓她想了很多辦法,比如用手機給生薑拍照片錄視頻,寫自媒體推文,在朋友圈、微信群裡轉發。最後,通過向成都傳媒集團求助,藉助媒體的力量,認購的人紛紛前來。「我們要200斤!」「我們要400斤!」,不到一天時間,3200斤生薑銷售一空,平均價格每斤兩塊七,還高出市場價2毛。
孫瑞娟正在餵檸檬雞
一個由關鍵詞組成的論證閉環
龍溪村是2014年省定貧困村,2016年實現「戶脫貧,村摘帽」,目前處於脫貧攻堅的「鞏固提升」階段。整個村地勢呈淺丘地形,一條清澈的龍溪河繞村而過。很有特色的是,全村1300餘畝已經流轉的土地上,種滿了檸檬樹和晚白桃。孫瑞娟動起了養雞的心思:因地制宜,在這片天然氧吧,發展林下養雞立體農業,為村民開闢一條新的致富路豈不是很好?7月的一天晚上,她撥通了一名村幹部的電話,「要不我們村試試養雞吧?」電話那頭,村幹部沉默了一會,「孫姐,這事要不再商量一下?」事實上,村兩委的幹部們心裡都沒底。畢竟,此前龍溪村從未大規模養過雞。有人擔心檸檬樹下養雞可行嗎?發生雞瘟怎麼辦?也有人擔心,要是投入集體經濟後失敗了,怎麼給老百姓交差?萬一賣不出去怎麼辦……
由於意見不統一,再加上一些顧慮,一時間,「養雞」這件事陷入僵局。孫瑞娟琢磨,只靠嘴皮子說,肯定站不住腳。要用科學的論證,來證明龍溪村養雞這條路是可行的。7月,她帶著村幹部去了崇州一家農場考察,這裡採用柚子樹下養雞的模式。農場老闆說,養雞前對果樹進行了實驗,橘子科類的樹下養雞,不傷樹木。而檸檬也屬於橘子科類,雞不會吃它的果子,也不會傷害它的樹皮。所以這種果樹比較適合林下養雞。
孫瑞娟看到長大的檸檬雞,笑得很開心
聽到這裡,孫瑞娟心頭一喜,「這種產業模式很適合龍溪村,方向是沒錯的。」在確定大方向後,孫瑞娟和村幹部們又來到了簡陽市另外兩個貧困村:雷公廟村和牌坊村,主要了解養雞投入成本、人工以及包裝等專業知識。巧的是簡陽市雷公廟村也是採用林下養雞模式,目前產業正在穩步推進中。村上的養殖專家告訴孫瑞娟,根據村上的專業論證,一個農戶負責飼養1000隻雞比較合理,再按月給農戶發放工資。牌坊村有經驗養殖戶則幫龍溪村算了一筆帳,內容包括雞苗、圍欄、雞舍、一隻雞平均每天要吃多少兩糧食等。同時,還邀請了正大公司、漢唐公司養殖專家到村進行技術指導、風險評估、養雞場選址、雞苗選種等。
在進行了科學考察和論證後,龍溪村村兩委還進行了市場調查。結果顯示:市場對雞的需求量較大,雞的價格也呈上漲趨勢。如果選擇養雞,短時間內不存在滯銷的可能。最終,大家初步達成一致,利用村集體經濟投入,發動貧困戶養殖,首批育苗一千隻。經過前期初步估算,如果養殖1000隻雞,待雞出欄銷售,可為村上集體經濟帶來增收約7萬元。
毛色鮮亮的檸檬雞
一個不把自己當外人的背影
至今,孫瑞娟的手機裡還保存著一張照片:那是今年8月底,火熱的大太陽下,她穿著一件灰色短袖T恤,背對著鏡頭,和貧困戶嚴玉明正在清理養雞的場地。作為龍溪村林下檸檬雞項目首批試點養殖戶,嚴玉明和妻子樊群花承擔了養雞的重任。
事實上,在確定養雞前,還經歷了一些波折。村上始終顧慮,「用村集體經濟投資風險太大。土雞面向市場,賣不出去誰來擔責?要不就不養了。」為了消除大家的顧慮,孫瑞娟提出,先試養500隻,採用綠色生態的方式進行放養。為減低風險,不用集體經濟投資,採用入股的形式進行。然後,她連夜來到已定好的負責養雞的貧困戶樊群花的家,「你的工資就以工資形式來入股,等到雞賣出去了,再給你錢。你還願意養不?」樊群花很爽快應允了。孫瑞娟又去找到檸檬合作社,請求注入啟動資金3萬元,並達成協議,村上來管理,股份10%,用來壯大集體經濟。同時,有兩名村民看好「檸檬雞」,也願意入股,分別出資1萬元。最後村上請求漢唐公司作為專業養殖技術顧問。而接下來舉行的認購大會也是意外的成功,對口幫扶單位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雙流區人民法院等紛紛表示要認購,支持龍溪村的扶貧工作。此外,還陸陸續續有散戶認購了100多隻雞。
樊群花正在查看雞的長勢
嚴玉明和樊群花的生活因為這批雞的到來發生了變化。此前,嚴玉明因車禍腿受了傷,無法幹種體力勞動。村上土地流轉出去後,只能在妻子的幫助下種點菜、養點家畜。可家裡有三個孩子,么兒才讀小學,還有一位年近九十的老父親。生活很拮据。養雞後,兩人把全部心思都放在了雞上。每天給雞配飼料,定期給雞打針,輪流守夜防止雞被偷。好在一切順利,最近雞已全部售出,進入提貨、配送階段。樊群花和嚴玉明將領到工資+其他費用共計1萬餘元。除了付給貧困戶的1萬餘元外,通過此次養雞,村集體可增收約2萬餘元。明年,龍溪村將擴大試點規模,引進蛋雞品種,純收益將在今年的基礎上有所增加。有村民看到了效益,也躍躍欲試,「書記,去我家看看,我家後院有空的地方也可以養雞啊!」
在已離開龍溪村的扶貧幹部,現任平泉鎮衛計辦主任王蘋看來,孫姐這條路是沒錯的,此前大家擔心假設的各種問題一個都沒有出現。平泉鎮副鎮長蔣肖也有些佩服這個女娃,「從一個對農業一竅不通的媒體人,轉變成了一個農民信得過的帶頭人。」目前,龍溪村的林下土雞形成了以「黨支部+幫扶單位+駐村工作隊+合作社+貧困戶」的方式運營。土雞也有了專屬名字——「檸檬雞」。孫瑞娟還在籌劃著,未來進駐淘寶直播,通過新媒體手段,「擴大雞的影響力,讓『檸檬雞』走出去。」
孫瑞娟正在清點配送的檸檬雞
一段笑中帶淚的視頻
「今日檸檬雞,看中了您就帶走吧」,「從媒體人到新型農民的轉變」……翻開孫瑞娟的朋友圈,大部分內容都是和工作相關。也有一部分內容是關於溫情的家庭生活。至今,一段長約10多秒的視頻,只要她一打開,就忍不住紅了眼眶。那是今年7月一個周末,她和家人帶著孩子去逛商場,商場裡面放的不知是什麼歌,大女兒突然扭頭笑著唱起來,「媽媽別上班,媽媽別上班。」第一次沒聽清楚,孫瑞娟問,「你說啥?」。孩子又對著鏡頭,笑嘻嘻地唱了一遍,「我這才錄到這段視頻,我當時就哭了,其他都還好,就是虧欠孩子有點多。每次我離家,孩子很懂事,總是說媽媽你早點下班,下班就回來。每次聽到心裡都不是滋味。」
孫瑞娟的大女兒在成都,小女兒則遠在老家,由母親幫忙照看。由於不常常見面,二女兒對自己有些生分。其實,在她與孩子們兩地分居前,去年,孫瑞娟曾讓母親帶著兩個女兒跟到村上來生活。那時候大女兒只有2歲,二女兒只有9個月,還沒有斷奶。於是白天她在村上忙碌,晚上回家帶女兒。那時正值盛夏,一天晚上孩子突發高燒,並伴隨持續不斷的咳嗽、嘔吐,孫瑞娟嚇壞了,匆匆去醫院給孩子退燒後,只得把家人送回了成都。
孫瑞娟把檸檬雞送到成都全搜索新聞網
即便對家人於心有愧,但孫瑞娟未曾後悔。她心裡,始終有一種情結,希望能盡一己之力,能幫村民賺點錢,能幫村上發展一些。她坦言,自己的力量畢竟有限,在工作過程中,也得到了上級各部門,對口幫扶單位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雙流區人民法院、簡陽供銷社、國光公司,成都傳媒集團以及其他駐村幹部的幫助和支持,「比如成都市中級人民法院幫助龍溪村黑化道路,建公共衛生廁所。成都傳媒集團幫忙聯繫農場考察,認購『檸檬雞』。還有其他駐村幹部的鼓勵和經驗分享。」
雖然「檸檬雞」已售完,但孫瑞娟依然很忙,她忙著把控宰殺、保鮮、冷藏環節,要保證把每一隻雞保質保量地送到訂購者手中。龍溪村的檸檬雞,只是千萬個扶貧故事的一個。也許,這篇文字,還只是一個開頭,更多的精彩,還在這位女編輯的心裡。「脫貧攻堅對一個貧困村意味著什麼?」「希望吧」,孫瑞娟說。看著山坡上起伏的檸檬林,她希望自己在龍溪村的脫貧之路上,編著好「檸檬雞」這篇鮮活的致富文章,讓平凡的日子,匯入這個時代脫貧攻堅的宏偉華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