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煞葛洛莉》:兩個都市孤獨者,在包容與理解之中尋找自我價值

2020-12-05 宿夜花

文:宿夜花

為什麼講述都市生活的電影總能受到年輕人的喜愛?因為在後工業時代現代化與城市化的過程為新一代青年人提供了相似的生活空間,有著不同文化背景、生活記憶的人們在消弭了各自的差異性之後,以一種共同的「都市法則」在城市中踐行著同質化的生活方式如何面對現代都市的「機械牢籠」與「水泥叢林」給人帶來的壓抑與孤寂、冷漠與疏離?是現代人需要思考的問題。

也正因如此,都市題材電影總是讓人感同身受。在王家衛的《重慶森林》中,鱗次櫛比的摩天大廈、冰冷堅固的街頭巷尾,每一個心懷熱情的都市人都在渴望被愛中包裹、遮掩自我,陷入了一種「愛」的失語;在呂克·貝松的《這個殺手不太冷》裡,金錢的利誘與欲望的膨脹滋生了都市的罪惡,在冷漠的情感荒野中,殺手與小女孩建立了信任與依戀才顯得格外動人。

左:《女煞葛洛莉》吉娜·羅蘭茲 右:《重慶森林》林青霞

約翰·卡薩維蒂執導的影片《女煞葛洛莉》,毫無疑問是一部在「都市題材」電影發展史中舉足輕重的作品,電影曾獲得第37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金獅獎昆汀·塔倫蒂諾在解讀《重慶森林》時也曾談到:林青霞飾演的金髮女殺手,與《女煞葛洛莉》的吉娜·羅蘭茲是一種潛在的「互文」。因此,《女煞葛洛莉》與《重慶森林》可以作為東西方文化代表性的「女性都市遊俠」、「城市漂泊者」範例一窺彼此的共性與差異。

01

為何電影獲得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高獎金獅獎,卻僅僅在奧斯卡上提名了最佳女主角?這個問題也透射出兩種獎項評判體系的審美差異

《女煞葛洛莉》作為「獨立電影」,追求作者性與風格化的表達,這與80年代奧斯卡保守溫和的價值取向是相悖的。而「獨立電影」的誕生與發展,正是與「片廠電影」相伴相生的。

「片廠電影」作為好萊塢電影產業的主流產品,高投資、商業效益為首的目的性,造就了類型化的特點。就拿《女煞葛洛莉》所處的80年代初期而言,「片廠電影」是高度趨同的,從《礦工的女兒》到《普通人》,奧斯卡的獲獎電影中,溫情片佔據主流。或許是用中產家庭的和睦、美好、忠誠、信念來製造一種安逸,或許是用一種田園詩式的質樸與寧靜來呼喚一種純真,本質上卻是風格趨同,並無突破之處。

好萊塢大片廠製片雖然工整精緻,卻刻板保守缺乏對社會人性一針見血的洞見力,逐漸使得很多觀眾感到審美疲勞與厭倦,此時,「獨立電影」便應運而生。它們彼此互為補充、互為對照,沒有高下之分,為電影類型的精細化提供了更為便捷的思路。

約翰·卡薩維蒂,作為獨立製片的先行者、美國獨立電影的教父,一直致力於反應都市中的普通人與底層群體的生存狀態,用即時反應、即興表演體現一種人與人之間溝通交流的困境

《女煞葛洛莉》中的紐約,不再是《華爾街》等商業職場電影中的精緻華麗,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接近生活真實的粗糲與破碎。後工業時代的大都市紐約,擁擠的地鐵公交、陳舊的旅館、骯髒的街頭、逼仄的隧道、琳琅滿目的便利店,長焦攝影與景深構圖構建了一個普通人生活的公共空間手持攝影與虛化背景的拍法,更強化了都市中無所適從的漂泊者內心的迷惘、不安、焦慮、困頓

這在以後王家衛、婁燁的「都市影像」中都能找到相似的表達手段。

02

電影的主線與《這個殺手不太冷》中的少女與殺手形成一種性別反置,為保護被黑手黨殘害的6歲小男孩菲爾,女殺手的良知與正義感開始逐步地驅使她走上反抗之路。在與菲爾逃離追殺的過程中,女殺手與菲爾建立起了一種超乎朋友親人的依賴與信任感。

影片女主人公的名字「葛洛莉」首先是導演對比利·懷德經典「黑色電影」《日落大道》女主角葛洛麗亞·斯旺森的致敬。因此,從某種程度上,她沿承了那種玩世不恭又憤世嫉俗、集強悍凌厲反叛抗爭於一體的「黑色氣質」

葛洛莉形象的魅力,首先在於她的離經叛道的抗爭精神與不受擺布控制的獨立人格。從影片的開頭,葛洛莉便是一個游離在主流話語、家庭秩序外的現代女性,一個遊走在都市中的自由靈魂。她沒有家庭、孩子,不需要被束縛在母親與妻子的角色之中,她與貓為伴、煙不離手,我行我素、不受約束。

與此同時,她的強勢與自主的同時又是極度敏感與孤獨的,她處於極度的情緒化之中,對外界的可能存在的任何威脅與壓迫抱以十足的戒備與敵視心理。因此,她總是用槍彈來做自我保衛。

其次,比之男性英雄的自我捍衛與尊嚴追求,女性英雄神話的構建,更依託於內心的良善與仁愛。這無疑是對女性英雄的一種精確詮釋,比之男性對暴力的熱衷,女性的天性更熱愛和平與美好。影片中的小男孩喚醒了葛洛莉內心潛在的母性——保衛世俗秩序中無暇顧及的孩童生命與尊嚴。也正因如此,女性英雄形象沒有淪入一種刻意反抗的陳腔濫調,而是具有更合理的行為依據。

從《醉酒的女人》到《首演之夜》,吉娜·羅蘭茲塑造的女性角色,總是處於一種精神高度不安的惶恐之中,情緒富于波動反覆無常,性格複雜、曖昧、多面,而那些近乎於神經質又歇斯底裡的即時反應,正是她表演中難以取代的細節魅力。這也正是約翰·卡薩維蒂注重表現拍攝現場演員的「即興表演」所帶來的一種真實的震撼性

《女煞葛洛莉》中的葛洛莉,對於小男孩菲爾而言,一直處於姐姐、媽媽、親人、保護者、親密戀人的多種關係微妙的變換之中。正因如此,影片中的人物關係十分簡單,卻為女性角色提供出了多層次的表現空間,影片也為吉娜·羅蘭茲贏得了第53屆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提名。

03

「你是我的媽媽,你是我的爸爸,你是我全部的家人,你甚至是我的朋友,葛洛莉,你甚至也是我的戀人。」

如果說在《重慶森林》中,王家衛表達的是一種萍水相逢的感動——林青霞飾演的金髮女殺手,金城武飾演的代號223,他們彼此的落寞、自閉、孤寂達成了一種共鳴,縱使他們習慣於自說自話、自問自答或是自我掩飾、自我偽裝,但內心潛在的熱情終歸使得彼此在冷漠的都市中感受到了一絲溫存,即便轉瞬即逝,卻依舊值得珍視。

那麼《女煞葛洛莉》裡,葛洛莉與小男孩菲爾,他們之間的情感已經超越了常規意義上的親情、愛情、友情,被賦予了一種超越世俗情感的神性在冷漠壓抑的現代都市,正義與良知被遮蔽,人性被扭曲與異化,兩個無所適從隨處漂流的孤獨者,儘管彼此的年齡處境存在很大差距,但在互相撫慰、互相關懷中,在彼此的理解與包容之中,建立起了一種絕對的信任與依靠

這正是影片試圖喚醒的一種現代都市人的相處方式。傳統田園社會的父慈子孝的天倫之樂、相互寒暄慰藉的友鄰之情,在工業時代城市文明的衝擊下,已經無法成為現代人的精神寄託。當新一代青年人在城市中追求自我的同時,逐漸淹沒在都市牢籠之中,成為一個無處安頓的失落漂流者如何建立起一種屬於都市人的「親密關係」?如何在疏離與冷漠中尋找到內心的溫情與安穩?這正是影片所呼喚的包容與理解。

正如葛洛莉在與小男孩菲爾的相處過程中,自身也經歷了成長。因為驚恐與畏懼,她總是試圖用暴力摧毀一切潛在的威脅,但終究無法與所有陌生的人對抗。比之對抗與排斥,如何更好地融入都市世界才是更需要面對的。

《女煞葛洛莉》的思想深度並沒有僅僅停留在感性的情感層面,而是具有更深的社會反思性女性漂泊者與父母離世的兒童作為都市世界的弱勢群體與邊緣人物游離在主流秩序之外。而西裝革履的男性本該成為正義與捍衛者,非但沒有匡扶正義,卻一直侵犯著女性與兒童的生活自由與生命安全。

這種象徵性是不言而喻的。一方面,都市精神是值得警惕並反思的:文明的外衣仍舊無法徹底馴化人性中的貪婪,弱肉強食的「金錢法則」滋生了都市的罪惡、墮落與迷失現代化的進程仍舊需要秉持一種信守正義的良知、理解他人的包容與良善

另一方面,個體的抗爭或許無法完全改變一種僵化、保守的思維觀念,但葛洛莉的反叛與抗爭,仍舊會使她更好地看清了自我。因此,與其說是女性主義視角的「女性自我意識」覺醒,不如說是當代都市人的一種精神回歸——從文明世界的繁文縟節、龐雜的信條枷鎖精神桎梏轉向一種單純的信任與包容。而在信賴與理解中,才會更為清醒地尋找到自我價值的所在。

相關焦點

  • 自我和孤獨--喬治馬丁《萊安娜之歌》
    然而在我看來這篇小說寫的更真誠,沒有玩弄噱頭,沒有迎合讀者,而是認真的探討了人類的自我意識,集體意識和融合的問題。小說的主人公羅柏和萊安娜(槽點很多的兩個名字)是職業讀心者,他們接受委託來到聖克亞星。當地的聖克人有一種奇怪的宗教:在四十歲左右他們讓一種寄生蟲寄居在體內,而在五十歲左右完成跟這種蟲的「最終結合」,也就是死亡。很多移民到該星球上的地球人也加入了這一宗教選擇死亡。
  • 《挪威的森林》:我們都是孤獨人,苦苦尋找孤獨的解藥
    「邊緣人」這個概念最早由德國心理學家K勒溫提出,是指對於社會參與不完全,而又處於群體之中的人。他們在社會中生存,思想卻游離於社會之外,不為社會主流價值觀所接納,似乎只有孤零零的一個人。他們試圖在這個自己難以適應的社會中建立起自己的一堵牆,將自己與世界隔離開來。
  • 《天使愛美麗》:孤獨封閉是狹隘人生,走出自我去擁抱更廣博人生
    可生活於艾米麗,還是平淡得如同寡味的開水,就像大多人一樣,自由而孤獨,在平凡的生活中尋找生命的意義。她充分感受生活,微笑的探索生活。上帝給了艾米麗這樣的經歷,為她走出自己的世界,走進別人的世界做了鋪墊。1997年夏天的一個事件改變了艾米麗的人生。黛安娜王妃的身亡讓艾米麗心慌意亂,不小心撞碎了一塊牆磚。慌忙之中,艾米麗發現了一隻寶盒,裡面裝滿了小玩物和許多照片。
  • 「寵物經濟」:滿足年輕人價值千億的孤獨
    事實上,貓咪經濟學的背後是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人們的孤獨感的釋放和情感的寄託。分析「吸貓人群」的特徵便不難發現,「吸貓者」大多數為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輕人和「空巢老人」。因而,「擼貓本身」是充滿孤獨感的人群對於情感需求的替代式滿足。
  • 52Hz:孤獨的人自我拉扯
    從1989年被發現,1992年被追蹤錄音開始,Alice就在北大西洋獨自歌唱,獨自旅行,健康而孤獨地活著。她的故事成為傳奇,成為很多歌曲的靈感。而我要講的,不是她的憂傷。忘了在哪讀過,52赫茲的Alice,象徵著孤獨症譜系的患者,即我們常說的自閉症。陳奕迅在《孤獨患者》裡唱道:我內心挫折/活像個孤獨患者/自我拉扯。
  • 獨居生活與孤獨體驗
    親密關係、婚姻和性開始解耦,性需求和精神需求成為兩個分離的概念,女性作為獨立的個體,扮演的社會角色更加多元,尋找可以終生託付的對象、進入家庭成為家庭主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甚至為了擺脫無報酬的家庭責任,女性在進入婚姻之前會更加謹慎、更加切實地考量婚姻帶來的益處。通訊方式的變革使得人們就算足不出戶也能在獨處時獲得及其充分的社交體驗。
  • 大象席地而坐:生活在死寂之中不斷尋找愛的人
    不知道有沒有人發現我們的世界開始出現了一批「喪人」「頹廢、自我孤獨、無目的悲觀」成為90後一代的經常性標籤,他們沉溺其中,並且難以自拔。而「喪」這個字眼,也只是開始,並非結束。17年的秋天,一位90後的年輕導演選擇自殺作為自己的人生結點。他的一生,或許可以用他的作品來訴說。
  • 管窺都市後臺生活,《可以跟你回家嗎》譜寫飲食男女圖鑑
    對都市裡的飲食男女們而言,家庭之外的工作、聚會等場合都是表演的前臺,只有夜幕降臨時內心牽掛的那一片磚瓦,才是能夠透露自己原始與純真的後臺。正在優酷熱播的《可以跟你回家嗎》以都市觀察跟拍式紀錄手法,將目光聚焦於都市生活中的平凡個體,大膽嘗試將鏡頭推向都市人的後臺生活,關注八小時工作之外的真實狀態,用十多分鐘的跟拍與交流,向觀眾展現出他們的精彩人生。
  • 愛需要理解和包容
    我挺理解這位男士的,女生就是需要被呵護被哄的,被人保護的。如果你真的愛這個女孩,就要有男人的大度和對她的愛,多寬容多理解一下。作為一個女人,我可能會從理解女生的觀點出發,對男生也許不公平。其實男生也挺不容易的,女孩的無理取鬧,還有壞脾氣都讓男生去包容,去妥協,也許男生真的會感覺到累。畢竟感情是雙互的,需要雙方去呵護,去經營感情才會維持的更久。
  • 孤獨?不被人理解?或正如你我一樣
    孤獨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常常有人告訴我,這個世界上沒有人不孤獨。有的只是擅長將自己隱藏在人群裡罷了,當夜幕降臨,卸下了防備和虛偽的面具之後,孤獨也將悄然而至。很多人總是將寂寞和孤獨這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相混淆。寂寞多是被迫的,有個人陪伴或許就能輕易地解決吧!
  • 都市修真:少年偶得星辰戒,混跡在都市之中,日常就是修真種菜!
    今天小編為你推薦的是近期熱度較高的都市修真文,好看到炸裂,千萬不要錯過哦!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都市修真:少年偶得星辰戒,混跡在都市之中,日常就是修真種菜!第一本:《都市修真莊園主》作者:左岸雲天(都市修真:少年偶得星辰戒,混跡在都市之中,日常就是修真種菜!)
  • 兩個孤獨靈魂和一次長途駕駛
    鼓 / 樓 / 西 / 劇 / 場 DrumTower West Theatre - 戲 劇 文 化 的 傳 播 者 - 是不倫之戀還是真愛至上?是罪惡的淵藪還是心靈的療愈?
  • 《十一種孤獨》:揮之不去的孤獨感,正是脫胎換骨的自我修煉時
    平靜的敘述,灰白的書面文字,書中孤獨的人,現實閱讀的我,敘事者冷酷的述說孤獨,傾聽者陷入自我追憶:經歷雖各不相同,可我似曾相識的同他們一樣感到無比孤獨過。而即便如此,作為作家,耶茨給予的透明感,反而令人在感受孤獨和苦楚的時候也能欣然接受。耶茨是孤獨的,程度極深。父母離異的奔波童年,母親常日高聲朗讀《遠大前程》卻整日在借居之地酗酒喧譁。
  • 樂享孤獨,在孤獨中尋找志同道合的人
    因為內心排斥自己成為一個所謂「孤獨」的人。當我看到朋友圈裡的那一條文案,我好像被人當頭一棒地敲醒了。 一個人的翩翩起舞 其實我不是一個孤獨的人,我也不會成為一個孤獨的人。當今自媒體的高速發展,我可以在不同的平臺勇敢的表達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就會不約而同的出現。
  • 尋找世界最孤獨的鯨:52赫茲孤獨歌唱20年
    但這頭孤獨的雄性鯨,它歌唱的聲音頻率竟然是在52赫茲!瓦特金斯博士採用三角測量的方法大致圈定出繁殖季期間它在海洋中的位置新浪科技訊北京時間2月21日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20年來,它一直在孤獨地歌唱,試圖尋覓一個朋友,但它孤獨的歌聲卻沒能等到任何回應——這是世界上最孤獨的一頭鯨。
  • 魯迅筆下彷徨的孤獨者 妥協 苟活 然後死去|再讀魯迅《彷徨》
    今年以來,境遇波折,於惘然之中,又開始翻閱魯迅先生的著作。讀至《彷徨》中《孤獨者》篇,面對魏連殳從孤獨走向死亡的過程,掩卷久久不能言。魯迅在《孤獨者》裡講述了一位「我」的朋友——魏連殳,從年輕時就特立獨行,有自由的思想,有獨立的精神。
  • 《喬喬的異想世界》:殘酷世界裡,愛與包容在孤獨中成長
    一或許很多年少的孩子,都有一段孤獨的成長時光,那段時光如同孤雁渴望歸群。《喬喬的異想世界》中喬喬身邊那個如影隨形的希特勒,又何嘗不是喬喬,一個十歲男孩孤獨中企望獲得主流價值認同感的投射?喬喬生活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的德國,雖然納粹節節敗退,但槍炮,軍刀,殺戮……為「希特勒」效力的盲目狂熱構成了喬喬生活氛圍。
  • 《挪威的森林》:咀嚼孤獨,擁抱偏安一隅的靈魂
    看過一些人對此書的理解,大抵都逃不過對「孤獨」的思考。村上筆下的孤獨正如林少華老師所講,躲在樹林的小木屋裡,喝著啤酒,聽著爵士樂,咀嚼品味著孤獨——有時憂傷,但也怡然自得、別具風味。有人表達了對此的嚮往,但其中不乏有追求虛假的浪漫情調的嫌疑。對於真正孤獨的人,上述皆是生命的常態,那不是追求,而是基調。
  • 孤獨城市中的低吟者——顏運龍
    武漢,他是在熱鬧城市中的孤獨者。夜行者還在逃離,我們躲避在黑暗之中,妄想著臃腫這長大。 我們都在修飾著借來的生命,想把自己偽裝得更好,只是可惜天堂的來客已滿,都知道只是自己在騙自己而已。 所以我們便開始臃腫著長大,於是開始苟延殘喘,庸俗而又落寞。 當你看見別人的影子,自己的樣子,就會覺得可笑至極。 我們拿著琳琅滿目的荒唐去換來酒錢,酒是一個好東西,讓人不惜千金只求一醉,逃避著現實與痛苦,發洩著自己。
  • 過於自我的性格,往往導致水瓶座陷入孤獨,註定是個死結
    假如你陷入孤獨,那就永遠不要貪圖它的味道,因為孤獨也會上癮!造成孤獨感的客觀原因大致有兩種,一種是人在自然中的逃避,這種人很難被周圍的人接受、理解,這種雙向的矛盾會使人產生孤獨感,另一種是人在自我封閉的狀態下,無法接受外界,也沒有興趣跟外界保持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