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王之立禮也,有本有文。忠信,禮之本也;義理,禮之文也。無本不正,無文不行。
先王制定的禮,有表有本。忠信是禮的根本,義理是禮的表。沒有本,禮就不能成立;沒有表,禮就無法實行。
這段不好理解,屬於自己發揮的,所以,我只是講一下自己的見解,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希望大家指正。
"本",金文在樹的根部加三點指事符號,表示樹在地下的營養器官。造字本義:名詞,樹的根部。"文",名詞,圖案 ,可觀察的分布狀態。忠,金文(中,正而不偏)(心,情感、態度),表示態度公正,不偏私情。造字本義:形容詞,內心公正,不偏私情。
"忠"=中+心,很明顯,心處於中位。忠者,德之正也。從造字可以看到,忠,存心居中,正直不偏,古以不懈於心為敬,故忠從心。"信",金文(人)(口,說話),表示開口許諾。有的金文表示用千言萬語保證。
"本"造字本義是樹的根部,所以,古人說,"忠信"像一棵樹的樹根,樹只有樹根從土裡源源不斷的汲取養分才能不斷成長壯大,人的根本就是"忠信"。先說"忠"這個字,有些人會說,你要我做到對別人忠誠,這個怎麼量化,怎麼衡量啊?其實,那是大家沒有真正研究"忠",所代表的深層含義。
"忠",甲骨文就是中+心,就是要為人處事在心裏面做到不偏不倚,中正平和,《禮記·中庸》講"喜怒哀樂還沒有表現出來,就是中",就是說,我們要做到,喜悅,憤怒,哀傷,快樂,沒有表現出來,這才是做到了心理中正,心態端正,不偏不倚。
我們可以想想自己,能不能做到別人罵你兩句,你能平平靜靜的聽著,還能藉此反省自己是不是什麼地方沒做好?我們能不能做到不悲傷過度,也不興奮過度?這些在古人看來,都是不正的表現。所以古人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其實是對一個人非常高的要求,而不只是說說而已。
再講這個"信"字,真實,不虛偽。《道德經》上有句話叫"輕諾必寡信",對於老子來說,做人說話要依據事實,而不是空口無憑。如果一個人說話只是為了面子或者為了自己得到利益,而許下諾言,就說了一些沒發生的虛無縹緲的話,那麼,對老子來說,就很明顯判斷出這人不可靠,不可靠的人說話當然不可信。
所以古人說:"忠孝持家遠,詩書處世長",就是推崇忠厚誠信的道德風範,在我國民間流傳久遠,以此來表達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