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7日電(記者 左橙 通訊員 熊曉原)農曆五月十五,早稻接近熟稔泛黃,為慶祝糧食豐收,南方有「吃新節」這一傳統農事節日。在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鎮土城村一帶,人們在「吃新節」有舉行鬥牛活動的習俗。
土城鬥牛,於2006年7月被列為高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10年7月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月5日,土城村周邊鄉鎮及臨近縣市的觀眾慕名而來,共同見證土城鬥牛這一傳統習俗。
圖為鬥牛場實況,鬥牛身上有記號標註。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曉原 攝
數百群眾的圍觀中,身強體壯的鬥牛用頭部發力,或千鈞相持,或寸頂寸進,發狠時連續快速攻擊,調整時稍事喘息,佔據地形,伺機攻擊,引得觀眾陣陣喝彩。
賽前,主人為鬥牛抓鬮排序,並在牛身上標號。兩兩一組,採用淘汰制,勝者進入下一輪比賽。
賽後,組委會為獲勝的牛批紅掛彩,為主人發放一筆獎金。趁觀眾鬥牛興致,鬥牛場旁邊直接開作牛市,叫買叫賣聲此起彼伏。
在二十公裡外的黃沙崗鎮,每逢農曆三、六、九日,便是當地牛市開張的日子。7月3日,農曆五月十三,早晨五點便人頭攢動,一頭頭體型健壯的黃牛被拴在市集內的鐵欄杆上。牛市管理人員王大貴介紹說,市內鄉鎮及鄰近豐城、樟樹、奉新、上高、南昌等地的肉牛雲集,甚至有甘肅、廣西等外省客商千裡迢迢趕來選購。
人頭攢動的牛市。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曉原 攝
據《高安市志(1986-2006)》記載,解放初期,高安各地耕牛交易市場處於自發狀態,黃沙崗集貿市場活躍,牛市盛行。黃牛主要是當地農民交易,用作畜力,或買小牛養大役用,或買母牛繁育,或淘汰老弱病殘牛供屠宰。
上個世紀80年代起,高安農村實行包產到戶,耕牛交易漸趨活躍。進入21世紀,農業規模化和耕作機械化的發展,讓農村畜力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很多農民不再養牛。但高安黃牛因其肉質好、口感佳而獲得市場青睞,農民開始投資規模化養牛,經營肉牛養殖。目前,高安市黃沙崗鎮的「江南牛市」,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商品牛交易市場之一。
清晨五點十五分,牛市已經十分熱鬧,進市交易的已經有好幾百頭,牛哞聲聲,人聲鼎沸,大小黃牛和人群陸續入市,市場外停放大小車輛數百輛。來自高安市伍橋鎮的塗學仁告訴記者,自己凌晨三點就動身開三輪車過來,計劃選購兩頭肉牛飼養。南昌市新建區的鄧水生則是凌晨四點左右從南昌開車出發,來到牛市選購黃牛。牛市交易到上午八點左右就罷市。
牛市管理人員王大貴介紹說,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客商常駐牛市選購優質肉牛,運銷沿海地區,「市場日成交量均在300頭以上,多時達上千頭」。
據統計,2019年末,高安年出欄10頭以上小規模養牛戶有5000多戶,其中年出欄500頭以上有28戶,全市年出欄商品肉牛16.5萬頭。「牛市2019年交易肉牛4萬多頭,上繳鎮財政20多萬元。」王大貴告訴記者。
黃沙崗鎮黨委書記鄭龍向記者介紹說,黃沙崗鎮黨委、政府依託該牛市,培育、壯大肉牛養殖扶貧產業,政府因勢利導,通過舉辦養牛培訓班、貼息貸款、產業獎補等措施,引導、鼓勵、扶助貧困戶飼養肉牛脫貧致富。
圖為貧困戶黃懷功家中的牛棚。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曉原 攝
據鄭龍介紹,目前全鎮48位幫扶幹部指導和扶助60多戶貧困戶辦理貼息貸款120餘萬元。2019年末,60多戶養牛貧困戶的戶均增收在1萬元以上,全部實現脫貧,佔全鎮脫貧貧困戶總數的三分之一。貧困戶餘小東有小兒麻痺症的殘疾,他每年育肥肉牛七八頭,僅此一項純收入超過2萬元。
「我們夫妻因為慢性病而常年服藥,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2019年飼養肉牛收入了三萬多元。」貧困戶黃懷功還告訴記者,今年5月,養牛存欄4頭及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均獲得政府產業最高獎補3500元。「肉牛養殖和交易,為黃沙崗鎮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