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傳統鬥牛習俗到推動脫貧的「牛市風雲」

2021-01-08 中國青年網

  中國青年網北京7月7日電(記者 左橙 通訊員 熊曉原)農曆五月十五,早稻接近熟稔泛黃,為慶祝糧食豐收,南方有「吃新節」這一傳統農事節日。在江西省高安市祥符鎮土城村一帶,人們在「吃新節」有舉行鬥牛活動的習俗。

  土城鬥牛,於2006年7月被列為高安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於2010年7月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月5日,土城村周邊鄉鎮及臨近縣市的觀眾慕名而來,共同見證土城鬥牛這一傳統習俗。

圖為鬥牛場實況,鬥牛身上有記號標註。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曉原 攝

  數百群眾的圍觀中,身強體壯的鬥牛用頭部發力,或千鈞相持,或寸頂寸進,發狠時連續快速攻擊,調整時稍事喘息,佔據地形,伺機攻擊,引得觀眾陣陣喝彩。

  賽前,主人為鬥牛抓鬮排序,並在牛身上標號。兩兩一組,採用淘汰制,勝者進入下一輪比賽。

  賽後,組委會為獲勝的牛批紅掛彩,為主人發放一筆獎金。趁觀眾鬥牛興致,鬥牛場旁邊直接開作牛市,叫買叫賣聲此起彼伏。

  在二十公裡外的黃沙崗鎮,每逢農曆三、六、九日,便是當地牛市開張的日子。7月3日,農曆五月十三,早晨五點便人頭攢動,一頭頭體型健壯的黃牛被拴在市集內的鐵欄杆上。牛市管理人員王大貴介紹說,市內鄉鎮及鄰近豐城、樟樹、奉新、上高、南昌等地的肉牛雲集,甚至有甘肅、廣西等外省客商千裡迢迢趕來選購。

人頭攢動的牛市。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曉原 攝

  據《高安市志(1986-2006)》記載,解放初期,高安各地耕牛交易市場處於自發狀態,黃沙崗集貿市場活躍,牛市盛行。黃牛主要是當地農民交易,用作畜力,或買小牛養大役用,或買母牛繁育,或淘汰老弱病殘牛供屠宰。

  上個世紀80年代起,高安農村實行包產到戶,耕牛交易漸趨活躍。進入21世紀,農業規模化和耕作機械化的發展,讓農村畜力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很多農民不再養牛。但高安黃牛因其肉質好、口感佳而獲得市場青睞,農民開始投資規模化養牛,經營肉牛養殖。目前,高安市黃沙崗鎮的「江南牛市」,是江南地區最大的商品牛交易市場之一。

  清晨五點十五分,牛市已經十分熱鬧,進市交易的已經有好幾百頭,牛哞聲聲,人聲鼎沸,大小黃牛和人群陸續入市,市場外停放大小車輛數百輛。來自高安市伍橋鎮的塗學仁告訴記者,自己凌晨三點就動身開三輪車過來,計劃選購兩頭肉牛飼養。南昌市新建區的鄧水生則是凌晨四點左右從南昌開車出發,來到牛市選購黃牛。牛市交易到上午八點左右就罷市。

  牛市管理人員王大貴介紹說,江蘇、浙江、上海等地的客商常駐牛市選購優質肉牛,運銷沿海地區,「市場日成交量均在300頭以上,多時達上千頭」。

  據統計,2019年末,高安年出欄10頭以上小規模養牛戶有5000多戶,其中年出欄500頭以上有28戶,全市年出欄商品肉牛16.5萬頭。「牛市2019年交易肉牛4萬多頭,上繳鎮財政20多萬元。」王大貴告訴記者。

  黃沙崗鎮黨委書記鄭龍向記者介紹說,黃沙崗鎮黨委、政府依託該牛市,培育、壯大肉牛養殖扶貧產業,政府因勢利導,通過舉辦養牛培訓班、貼息貸款、產業獎補等措施,引導、鼓勵、扶助貧困戶飼養肉牛脫貧致富。

圖為貧困戶黃懷功家中的牛棚。中國青年網通訊員 熊曉原 攝

  據鄭龍介紹,目前全鎮48位幫扶幹部指導和扶助60多戶貧困戶辦理貼息貸款120餘萬元。2019年末,60多戶養牛貧困戶的戶均增收在1萬元以上,全部實現脫貧,佔全鎮脫貧貧困戶總數的三分之一。貧困戶餘小東有小兒麻痺症的殘疾,他每年育肥肉牛七八頭,僅此一項純收入超過2萬元。

  「我們夫妻因為慢性病而常年服藥,是村裡的建檔立卡戶,2019年飼養肉牛收入了三萬多元。」貧困戶黃懷功還告訴記者,今年5月,養牛存欄4頭及以上的建檔立卡貧困戶,均獲得政府產業最高獎補3500元。「肉牛養殖和交易,為黃沙崗鎮的貧困戶在家門口實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夢想,提供了一條便捷的途徑。」

相關焦點

  • 美麗苗族蘆笙舞,其起源與苗族傳統鬥牛活動密不可分
    苗族節慶期間的蘆笙舞活動規模最大、最熱烈,也最具傳統文化氣韻。相關記載顯示,苗族蘆笙舞至少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2. 苗族蘆笙舞的起源追溯追溯蘆笙舞的起源,其與苗族傳統鬥牛文化是密不可分的。苗族鬥牛活動由來已久,目前開展鬥牛活動的地方主要集中在貴州、湖南、廣西、雲南等地。鬥牛又稱「牛打架」,是指讓兩頭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負的活動。
  • 鬥牛是西班牙的傳統,但因為其殘忍的性質,現在將要成為歷史
    也許有很多人看過鬥牛的節目,覺得這是人類落後的象徵,而且非常殘忍。鬥牛確實殘忍了一點,但現在它離成為歷史也僅僅只有一步之遙了。我們熟知的鬥牛一般都是西班牙鬥牛,其實鬥牛的習俗在多的國家都存在,甚至中國也有。只不過形式有所不同,而且遠遠沒有西班牙鬥牛要出名。今天小編就來講一講鬥牛的歷史,看看鬥牛背後的故事。
  • 歐洲最危險的傳統運動,聊聊西班牙的「國技」鬥牛
    提起西班牙,大部分人都會聯想到西班牙鬥牛活動,年輕的健兒們與公牛殊死搏鬥來展現自己的英勇,這可謂是西班牙的招牌。那麼這項活動起源於何時,又是如何發展的呢?鬥牛(corrida de toros)其實在西班牙語中應該叫做「奔牛」,它是一項人與牛參與的競技運動。
  • 西班牙鬥牛產業效益不高 文化傳統卻難抹去
    2011年9月25日,西班牙第二大城市巴塞隆納舉行了最後一場傳統的鬥牛表演,從2012年1月1日起,其所在的加泰隆尼亞大區將徹底禁止鬥牛賽。  12月3日和5日,兩場關於鬥牛活動的討論交流會分別在北京塞萬提斯學院和北京大學舉辦,多位相關人士從歷史、美學、道德、科技等角度對鬥牛這一西班牙文化中的標誌性傳統進行了探討和再審視。
  • 揭秘貴州農村春節鬥牛,為攬獲巨額獎金,壯牛鬥到死亡
    再過三天就是農曆豬年春節,關於過年的習俗各地都不一樣,不過在地處我國西南地區的貴州黔東南,至今保持著春節前後舉行鬥牛的習俗。這是農曆臘月二十五,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從江縣下江鎮歸江村舉辦的鬥牛民俗活動。
  • 西班牙鬥牛將從世界上消失?鬥牛士:虧本到沒法幹了
    鬥牛,西班牙的傳統「國粹」,有人說它血腥野蠻,有人說它體現了男子氣概,但不管怎麼評價,這項活動都在凋零,按鬥牛士自己的說法:虧本買賣,沒法幹了。所謂的鬥牛,其實就是鬥牛士花式虐殺公牛,鬥牛士用尖矛刺傷公牛,引起後者的憤怒,繼而奪路狂奔,最終被鬥牛士用長劍刺死。
  • 鬥牛士意外被牛刺死 西班牙鬥牛為何如此風靡?
    當天傍晚,當地電視臺正在直播一場鬥牛表演時發生意外,29歲的鬥牛士巴裡奧,胸部遭重達500公斤的公牛用角攻擊,並被高高地拋到空中。雖然鬥牛中遭公牛傷人死亡的事件時有不斷,但這是繼1987年,20多年後又一起鬥牛士死亡事件。這場鬥牛本來已經接近尾聲,公牛已經奄奄一息就要繳械投降,可是一陣狂風吹來影響了巴裡奧的動作,公牛瞅準機會撲了上來。
  • 慶祝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的立秋鬥牛活動
    近日,為慶祝苗族傳統節日花山節,昆明市盤龍區滇源街道辦事處三轉彎村舉行立秋鬥牛活動。當天,歌舞、鬥牛、登山、逛集市,熱鬧非凡的活動吸引了各族群眾7萬餘人。三轉彎苗族鬥牛盛會始於1935年,通常在立秋之日舉行以鬥牛為主的聚會活動,同時也進行歌舞、賽跑、射弩、物資交流等文娛及貿易活動。自2008年以來三轉彎村不斷加強鬥牛賽的基礎設施建設,隨著鬥牛場的修建,道路交通的整頓,三轉彎苗族立秋鬥牛盛會的與會人數越來越多,影響越來越大。嵩明、富民、尋甸、宜良、官渡等地區的苗族和其他各族群眾慕名而來。
  • 頂尖鬥牛士死在鬥牛場上
    前幾天,一個西班牙鬥牛士的死亡引爆了外媒。他叫Víctor Barrio,今年29歲,是一名西班牙頂尖的鬥牛士,之前獲獎無數,但他還是出事了,死在鬥牛場上。     頂尖鬥牛士在    鬥牛場上被公牛刺死    最近這段時間是西班牙的鬥牛旺季,各種鬥牛節也爭相開始。7月9日,西班牙東部的Teruel小鎮舉行了一場鬥牛表演,整場表演通過電視直播,Víctor是參與其中的鬥牛士之一,他的妻子特地到現場為他加油吶喊。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起源來歷和全國十大習俗盤點
    2020年清明節就要來了,你了解清明節的來歷和傳統習俗嗎?2020年清明節居家隔離,不能掃墓祭拜,我們也要了解清明的主要習俗。中國地廣物博,不同地方過清明節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和民俗呢?小編整理清明節的來歷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 清明節傳統習俗有哪些?清明節的由來和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
    全國各地清明節習俗盤點上海清明節習俗上海清明節的主要活動是掃墓、踏青,每年清明前後祭掃出行人次近千萬。由於改革開放推動公墓化的興盛,而相關選址以外省的蘇州、嘉興等地為主。
  • 全國最牛鬥牛場,天天上演鬥牛大賽,引領東方式鬥牛潮流
    說到鬥牛,大家都會不約而同想到西班牙鬥牛,但在我國的黔東南地區,也有精彩激烈的鬥牛表演,在貴州的丹寨萬達小鎮,就有這麼一個全國最牛鬥牛場,天天上演著激烈的鬥牛大賽,是我國唯一常態化的鬥牛場,且引領著東方式鬥牛的時尚潮流。
  • 越南最古老的鬥牛活動,源於兩千年與中國的戰爭
    每年農曆正月16、17日越南永福省瀘江縣海榴鄉都會舉辦盛大的鬥牛活動,3月3日和4日數萬遊客蜂擁而至永福海榴鬥牛節觀看鬥牛比賽。永福省海榴鬥牛節是越南北部紅河平原地區居民最為獨特的節日之一,與祭祀水神和獻牲習俗息息相關。
  • 四川涼山:布拖火把節傳統民俗競技,鬥牛、鬥羊、賽馬吸睛!
    2019年7月22日,四川涼山,在2019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分會場布拖縣拖覺鎮原生態廣場上開展了傳統民俗競技鬥牛、鬥羊、鬥雞、賽馬等系列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各地遊客前來觀看、備受關注!四川涼山,在2019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分會場布拖縣拖覺鎮原生態廣場上開展了傳統民俗競技鬥牛、鬥羊、鬥雞、賽馬等系列活動,吸引了國內外各地遊客前來觀看、備受關注!四川涼山,在2019中國布拖彝族火把節分會場布拖縣拖覺鎮原生態廣場上開展了傳統民俗競技鬥牛、鬥羊、鬥雞、賽馬等系列活動,布拖彝族火把節每年公曆七月二十日舉行。
  • 春節傳統習俗:貼春聯、門神
    春節傳統習俗:貼春聯、門神  春聯,起源於桃符。"桃符",周代懸掛在大門兩旁的長方形桃木板。據《後漢書、禮儀志》說,桃符長六寸,寬三寸,桃木板上書"神荼"、"鬱壘"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戶,名仙木,百鬼所畏。"
  • 中國版鬥牛精彩不輸西班牙鬥牛
    導語中國版鬥牛精彩不輸西班牙鬥牛很多人都以為鬥牛只是西班牙的一種傳統,其實在中國西南部,雲南貴州也有鬥牛的傳統,尤其是瑤族人更加喜歡這種鬥牛表演,每當逢年過節的時候很多村裡的勇士都會把精心訓練的牛拉出來鬥。這種傳統已經有上百年的歷史了。
  • 傳統習俗春節拜年由來
    傳統習俗春節拜年由來  春節裡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到新朋好友家和鄰居那裡祝賀新春,舊稱拜年。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我國拜年的習俗行之已久。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素日沒有多大來往,但見面都能說得來,到了年禧,只是到院裡,見面彼此一抱拳說:「恭禧發財」、「一順百順」,在屋裡坐一會兒而已,無甚過多禮節。  在古代,從正月初一至初五,多數家庭均不接待婦女,謂之"忌門"。僅限於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則須等到正月初六以後才能外出走訪,所以拜年的時限可以延長到正月十五燈節左右。如果因故未及循例行禮,日後補行的,謂之"拜晚年"。
  • 美媒稱西班牙鬥牛緩慢走向死亡:暴力傳統爭議大
    從塔霍河畔埃爾卡皮奧扭斷鵝脖子到梅迪納塞利火燒公牛角,許多慶祝活動都是建立在越來越讓現代觀眾倒胃口的暴力傳統之上。其中,維加鬥牛節或許是爭議最大的。該節日的血腥場面使託德西利亞斯小鎮成為西班牙動物權利辯論的焦點。多年來不斷有人來到該鎮抗議,有時甚至會和當地人打起來。現在動物保護者贏得了這場戰鬥的勝利。
  •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
    中國傳統節日春節有哪些習俗和文化?「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這是北宋大詩人王安石,最膾炙人口的一首詩。這首詩所描繪的景象,就是古人過春節時的熱鬧景象。過新年的習俗從上古時代流傳至今,經過不斷演變逐漸形成了一種「年」文化。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習俗春節又被稱為新年,它是由上古「歲首祈年祭祀」,演變而來的一種風俗節日。從古代文明角度來講,春節的起源其實不僅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同時也是一種蘊含著古老文明與文化的節日。
  • 臘月二十八是什麼日子 農曆臘月二十八有什麼傳統習俗
    臘月廿八是中國農曆十二月(臘月)二十八的俗稱,中國春節傳統習俗之一。 臘月二十八的中國民謠有「臘月二十八,把面發」、「臘月二十八,打糕蒸饃貼花花」。中國民間風俗傳統到了農曆的臘月二十八無論是發麵還是做饃,各家各戶要開始準備主食過年。 各地風俗有所不同,如山東、河北、河南三省交界處的地區、安徽省宿松與太湖交界之處的地方有許多姓的人家是在臘月二十八過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