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年春運史:古人離家前要算卦 佔卜吉兇(圖)

2021-01-08 中國新聞網

寫過《客中守歲》的白居易

1998年廣州春運購票的人潮

本世紀出現的農民工騎摩託回家過年的場景

2012年春運,車廂中男孩被擠得大叫 本組圖片均為資料圖片

  晉代《列女圖卷》中貴族乘軺車出行的情景 開創「旅行過春節」的「驢友」徐霞客

  春節聯歡晚飯就要開席了!為了這頓團圓飯,我們一直在路上。始皇帝嬴政穿越2200多年至今日,一定對華夏大地春運潮既驚訝又鬱悶:驚訝的是,炎黃子孫居然不再安土重遷,海陸空紅塵滾滾,36億人次萬裡奔波;鬱悶的是,春節一改大秦帝國以10月為歲首,大失「年」之本意———神性的豐收祭祖。春節本是漢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馬遷等人修訂,重用夏曆,以正月初一為歲首,定名「正旦」。以後除王莽、武則天等個別朝代有短暫變更外,一直是我國二十四節氣輪迴中辭舊迎新的傳統。過年回家團圓,是中國人最強勁持久的傳統文化儀式,是中國人認祖尋宗的千年人文密碼。考證兩千年「春運」史,頗有標題黨之嫌。 古時春節曾專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如今春節,本是袁世凱批准的,至今不過101年。狹義說,古人並無春運,只有年節團圓。 廣義說,春節出現時,春運就產生了。古今春運完全相同的情節是:回家難。「喜大普奔」的春節,延續了古今2000年「細思恐極」的還鄉路。

  

  (註:「喜大普奔」為喜聞樂見、大快人心、普天同慶、奔走相告的縮寫;「細思恐極」意為仔細想想,覺得恐怖至極)

  [古人行路難]

  離家前要算卦 佔卜吉兇

  古人行路有多難,看秦始皇和隋煬帝的命運就知道了———他們都在巡遊回家的路上掛掉了。

  尋找古人過年回家的記錄,找到的,多是回不去家的牢騷。唐朝的白居易過年回不去家,在《客中守歲》詩中寫道:守歲樽無酒,思鄉淚滿巾。始知為客苦,不及在家貧。

  到了北宋,蘇東坡遠在陝西為官時,除夕之夜遙想家鄉守歲,有感而發:官居故人少,裡巷佳節過。亦欲舉鄉風,獨唱無人和。

  人們為什麼過年要回家?這不是無釐頭的問題,而是千年文化基因使然。

  中國傳統宗法制講究同族聚居,重血緣、重鄉土的社會心理濃鬱,有了故土難離的戀土意識。「樹高千丈,葉落歸根」,成為中國遊子的最終歸宿。

  孔子告誡說:「父母在,不遠遊。」古人將出行視作很嚴重的大事,除非戰亂和饑荒,升鬥小民一般是不離家的,出行的主要是官、學、商。

  現在的春運,人們先想到的是搶票難、擠火車、睡過道、防小偷、忍堵車。相比之下,古人認為出行要危險得多,簡直可以用前途未卜來定性。《漢書》甚至寫道:道路張弓拔刃,然後敢行!

  如果古代有春運寶典,核心內容必是佔卜吉兇。人們離家前,要算卦!今時有愛追問的專家統計出,按古時黃曆,一年中不適合出行的日子高達165天。這個數字,跟一些城市去年出門需要戴口罩的天數,比較接近。

  古人出行前後都要吃,臨行時,親朋好友會設宴餞行,求祖神(路神)保佑一路平安;歸來時至親要吃喝一番,稱為洗塵。

  唐起春節享有法定假日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實行「車同軌」,修築了以馳道為主的全國交通幹線。馳道有個說法是木質「軌路」,由於馬匹在上面飛馳,故稱之為「馳道」。然而,以國都鹹陽為中心的馳道,儘管寬達到50步(69米),但主要是皇帝專用御道,官員與民眾是不能走的。

  古代之出行不便,還在於全國範圍內實行「關禁」制,全民軍事化管理。儘管道路通行免費,但都要有行旅身份和過關通行證。

  漢魏之際,先民自然神性的節日,漸漸轉身為民眾世俗節日。魏晉年代,人們在臘日團圓,經商的、遊學的,都要趕回家和父母兄弟團圓。《樂府詩集》裡有一首《孤兒行》:父母已去,兄嫂令我行賈。南到九江,東到齊與魯。臘日來歸,不敢自言苦。

  除夕是一年的最後一天,新一年的前一天,兼具「除舊」與「迎新」。當天,人們備齊椒柏酒、五辛盤等食品,還要更換門神、桃符(現在的春聯)等。到了夜裡,全家老少集聚一堂,通宵達旦,滿懷欣喜守候新春,稱為「守歲」。

  唐太宗《守歲》詩云:共歡新故歲,迎送一宵中。從唐代開始,冬至、春節享有政府法定假日,給假七日,春節年前三天年後三天。朝廷照例舉行早朝大典,民間則合家團聚,設宴歡慶。

  京都官員的春節是忙碌的,他們如果家在外地,也很難回去。歷朝都會舉行初一早朝大典,天子坐早朝受百官送禮賀新年,還要接受遠方少數民族首領和附屬國使臣的朝拜,接著開宴吃喝欣賞歌舞。到今天,這些事演化為新春團拜會和春節聯歡晚會了。

  《晉書》記載,西晉官員曹攄放死囚回家過年,囚犯到期歸獄,曹攄得到「一縣嘆服,號曰聖君」。

  唐太宗李世民延續了這樣的故事。《資治通鑑》載,貞觀六年(633年),李世民釋放了全國近400名死囚,讓他們回家過年,行前訂立君子之約,這些死囚果然來年秋後全部回獄中報到,太宗一高興,死罪全部赦免。

  白居易有詩點讚:「怨女三千出後宮,死囚四百來歸獄。」釋放獄中囚徒回家過年,在當今社會走向法制化,被判拘役的罪犯和剩餘刑期不到一年的罪犯,依據表現可以回家探親。張元1999年的電影《過年回家》,講述了一個女囚在獄中17年後得到獎勵回家過年的故事。

  徐霞客開創「旅行過春節」

  鄉關路漫漫,古人坐著馬車、走著路、騎著驢兒短途回家過年、走親訪友,只能說是小規模的春運。更多的倒黴蛋兒,春節期間沒法回家。

  萬家團圓之日,離鄉客居的詩人寫下了懷鄉悲情。唐代的戴叔倫詩云:「一年將盡夜, 萬裡未歸人。」道盡了不能回家的漂泊失落感。

  「病眼不眠非守歲,鄉音無伴苦思歸。」蘇軾的《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寫道。當時蘇軾任職杭州通判,相當於現在的杭州市副市長兼監察局局長。除夕之日,他出行賑災,客居常州孤舟一夜,大發感慨。這一個春節最後怎麼過呢?「但把窮愁博長健,不辭最後飲屠蘇。」許願健康,大喝一場守歲藥酒。

  明代有位驢友叫徐霞客,這位同學一生最後一次出遊歷時四年(1636年~1640年),遊蹤至雲南大理、騰衝,這段旅程經歷了三個春節。

  1639年,徐霞客來到雲南雞足山,正是農曆年末。臘月二十九那天,他意識到第二天是除夕,「為悽然者久之」。除夕夜裡,應山中新朋友邀請,「煨芋煮蔬,甚樂也。」這一晚「度除夕於萬峰深處,此一宵勝人間千百宵」。

  古代人們出行,主要以步行、乘車、服牛乘馬為主,「人轎自宋南渡始」,其後漸成風俗。而徐霞客主要是靠徒步跋涉,騎馬乘船很少,雖然每次都有僕人,但還經常自己背著行李趕路。

  「重車日行50裡,空車日行70裡。」步行不過三四十裡。所以古代一般30裡設一個驛站。貧病飢餓、盜賊劫匪、虎狼毒蟲,都讓古人難以過年回家。

  詞人柳永為此嘆道:「萬水千山迷遠近,想鄉關何處。」

  [民國還鄉路]

  

  春節加開臨客 火車票一律無座

  一直到清朝,現在的農曆春節還叫元旦、新年。還鄉團圓一直是中國人綿長的宗族傳統,但到了民國時期,交通有了變化。

  古代的道路,都是沙石或泥土路,直至19世紀末期,中國才出現了鐵路和公路。清末至民初,火車、汽車、電車、輪船、自行車、摩託車出現在部分地區,交通便利有了質的飛躍。

  1936年過年期間,京滬鐵路局同樣在春節前後加開臨客。鐵路部門還到上海各個工廠,將加車時刻表送到工人手中。

  民國春運時間很短。京滬、津浦等鐵路春運時間不過7天,而且都安排在除夕前,過完年後一般不再加開臨客。

  民國的大部分時間裡,「春節」並非法定假期,各大學校、機關春節不放假。春運的乘客主要是各種小生產者、小商人等,且以短途客流為主。

  當時的春運客流量有限,但運力更有限。「每一節三等車中都擠得滿滿的了。從來沒見過這樣擠法,連針插不進一支了。」民國作家李同愈的小說《平浦列車》,描述了民國春運的狀態。

  那時的車廂分三等:頭等車有軟座,鋪地毯,乘客一般是達官貴人、外國人,一般帶有臥鋪車;二等車的乘客主要是小職員、小商人等,座位也是軟座,設備較頭等車略差;三等車的乘客更加廣泛,全部木質硬座。

  車廂分三等,但車票全都「無座」:票面上只有票價、車廂等級等信息,沒有座號。

  頭等車、二等車的車票很貴,且有身份限制,所以車廂比較空,不愁沒座。最悲催的是三等車乘客,售票窗口前總是人山人海,周圍還活躍著黃牛黨。

  在三等車廂裡找座,絕對是個技術活。當時有人描述了上車搶座的情形:「當你三次(買票、檢票、上車)從爭先恐後的人群中殺出一條血路之後,一面喘著氣,一面像老鷹捉小雞一樣目光炯炯地找尋車上的座位,看見那邊有空,便趕快一屁股坐下。」

  冰心、魯迅的漫漫歸鄉路

  1929年12月14日,農曆十一月十四,冰心準備回上海探望病重的母親,一併團圓過年。這裡所指的「過年」需要解釋一下,冰心回上海是為了過陽曆元旦,而非農曆新年。因為當時正是廢除舊曆推行國曆之時,國民黨政府在公曆元旦放假過新年,農曆大年初一反而要照常上班。

  冰心在北京給中國旅行社打電話,要求代訂一張去上海的船票。為什麼要船票呢?蔣介石和馮玉祥正在打仗,北京去上海必經的津浦鐵路被軍隊佔用,冰心只能走這條路:先乘京津列車到天津,再從天津出海到浦東,然後再搭乘輪渡過黃浦江,然後乘坐無軌電車去上海市區,最後僱人力車回家。

  元旦將至,一票難求。冰心只買到了12月19日的船票。從北平坐火車去天津,一直到上海,冰心在路上總共花了4天。雖然碰上打仗,但總的來說,冰心要比1919年的魯迅先生幸運些。

  魯迅當年還在教育部上班。1919年,他趕在公曆的年底回了一趟紹興老家,行程是這樣的:

  凌晨啟程,僱人力車去北平前門車站,擠上了去天津的火車,當天中午抵達天津後換乘津浦列車,一天一夜以後抵達南京浦口。在浦口僱人力車來到碼頭,輪渡過長江,又僱人力車去南京火車站,當天晚上抵達上海。住了一夜後,第二天凌晨僱人力車去車站,在雨中擠上去杭州的火車,中午抵達杭州。在杭州訂船票等了一天一夜,終於把船票拿到手。一天後,輪船開行的時間到了,魯迅僱人力車去錢塘江碼頭,坐上去紹興的輪船,晚上才抵達紹興,下船,僱個轎子回到老家。

  這一路,魯迅先坐車,再坐船,再坐車,再坐船,也花了4天!當時的火車時速為26公裡左右,是今天高鐵的十分之一。

  ■春運紀錄

  1954年,春運旅客運送量第一次有據可查,運量為2300多萬人次

  1979年,鐵路春運旅客運量突破1億人次1984年,全國春運運送旅客5億多人次1994年,全國春運運送旅客突破10億人次2006年,全國春運運送旅客突破20億人次2012年,全國春運運送旅客突破30億人次2014年,預測全國春運客運量將達36.23億人次

  本文參考資料:《中國風俗通史》(10卷)、《中國民俗史》(6卷)、《中華交通史話》、《中國古代行旅生活》、《社論串起來的歷史》、《人民日報》資料庫、冰心《南歸》、中國民俗學網、魯迅日記等

  [新中國春運史]

  

  上世紀五六十年代

  「春運」字樣登場 春運難題初現

  1949年,新中國成立。1951年的辛卯年春節,「春節還鄉旅客服務委員會」設立,這是新中國最早關注春節返鄉的記載。春運,一開始叫做「春節客運」,後來叫做「春節期間的交通運輸」。檢索人民日報資料庫,第一次出現春節客運字樣,是在1953年2月8日,農曆臘月二十五。

  1954年,國家首次明確春運時間為春節前後一個月,鐵道部成立春節旅客輸送辦公室,晝夜值班。真正意義上的春運歷史,正是從這一年春天開始,時至今日已61年。

  1957年,當時的鐵道部副部長呂正操求助《人民日報》,希望就客運緊張情況寫個評論,為鐵道部做些解釋工作。編輯範榮康1月7日發表社論,這麼勸導要坐車的人們:

  第一,春節期間能不回家的,最好不要回家;第二,各單位要把春節期間旅客的啟程日期儘量錯開;第三,買到車票、船票的,要體諒春節期間運輸部門的困難,忍受旅途中的若干不便。

  這一年,國務院第一次專就做好春運工作發出指示,企業、學校動員職工、學生,能早走的早走,能晚走的晚走,能不走的不走。軍人在春節期間不外出旅行,不和群眾爭購車票。

  這是最早關於解決中國春運難題的記載。當年1月29日的《南京日報》有一則消息:《百餘輛馬車參加春節客運》,報導南京馬車運輸合作社,有100多輛馬車服務於南京城內過年的人。

  1958年,受國家宏觀政策影響,西部地區的重工業從東部招收了大量的臨時工。每到春節,大批工人爭相踏上東去列車,擁擠程度不亞於現在,可主要客流方向與現在春運基本相反。

  1959年1月11日,農曆臘月初三,《人民日報》發表社論———《對春節回家旅客的幾點希望》。其中第一點提到:「凡是路程比較短、步行一天可以到達的,最好不搭乘公共運輸工具,有自行車的儘可能騎自行車,不要去坐火車、汽車和輪船。」

  改革開放後

  

  春運人數激增 一票難求凸顯

  1979年春節,春運就達到了1億多人次,增加了200多對臨時客車,還是「一票難求」。

  1980年1月11日,現代意義上的「春運」字眼第一次出現在《人民日報》上,消息介紹了鐵道部增開臨時客車的情況。第二年,「春運」登上《人民日報》標題。此後至今,成為中國人生活中的關鍵詞。

  《人民日報》編輯袁晞,1982年大學畢業分配到北京,第二年開始經歷春運,回成都探視父母。據他回憶,剛到北京那幾年,北京到成都硬臥55元一張,排隊一會兒就能買到。到了上世紀90年代初,這家中央新聞單位的年節訂票員也買不到票了。他只能花一倍的價格買軟臥。幾年後,什麼火車票都買不到了,只能坐飛機回成都。節前全價票,兩口子往返5000元,被同事戲稱為每年損失一臺大彩電。

  「當年在成都,車站管理者要求買票的人必須一個人緊挨著一個人,後一個人必須抱著前一個人的腰,也不管前後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這樣做不至於有人加塞兒,也可儘量避免出現混亂。」他在回憶文章中寫道。

  1985年春運總人數超過7億,鐵路將近1.5億人次。1986年春運,鐵路開始打擊票販子和黃牛黨,至今不絕。

  1987年春運迎來了歷史上第一個民工潮春運,鐵路旅客已近1.3億人次,民工潮從廣州火車站爆發,並於1988年席捲全國,最終發展為春運的另一個代名詞。

  1988年《人民日報》刊發的「全國每天有70萬人站著乘火車」報導稱,大部分列車都超員80%以上,個別列車高達100%。

  上個世紀90年代末,隨著高考擴招政策的實行,「黃金周」的出現,民工流、學生流、探親流、旅遊流高度匯集,四流疊加形成世上最大規模的集體遷徙。

  2002年至2006年,鐵道部春運火車票價格實行上浮制度,其間爭議不斷。

  2008年春運驚心動魄,大雪和冰凍阻斷鐵路,最嚴重的廣州火車站有上百萬人不能上車。當時,50年前的《人民日報》社論仿佛重現:能不回家的不回家,回家的要錯開,調集機關、企業、部隊汽車參與春運……

  後來,鐵道部向全國人民表了一個決心:到2020年,發達完善的鐵路網將全面建成,加之其他交通運輸行業的同步發展,中國春運這一緊張狀態將不復存在。

  能實現嗎?不詳。我們只知道,春運難題還在,但不斷發誓的鐵道部已經沒了。

  究竟怎麼辦?南北分設春節?強制企業執行帶薪休假制度?取消春節?似乎什麼都抵消不了回家的浪潮。

  1999年,南京機場春運期間設立了「郵寄兒童服務站」,在今年,郵寄兒童服務依然廣泛傳播。四川一男子騎馬回家的照片在網上泛濫,作為一個馬術俱樂部的冠軍,他成為春運期間最成功的炒作。

  2014年1月22日,深圳至鄭州的火車上舉辦的一次火車相親會再次證明:家庭,就是中國人的價值觀核心;而春運,就是泱泱大國最持久的奇葩。 本報記者 一陶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古代佔卜吉兇要用到萬年龜?
    在講到佔卜吉兇的時候,我們經常看到一個龜殼,裡面有幾個銅錢。
  • 易經的佔卜到底是怎樣進行的,原來裡面有這麼多說頭,長見識了!
    小編觀點:易經就是佔卜嗎?易經到底是不是算卦的書?很多人一看易經兩個字就認為,那不就是算命算事的書嗎,還有別的意義嗎?其實,易經只是以算卦為形式,佔卜為外衣。如果去掉了佔卜的外衣,易經的核心卻是燦爛的哲理和智慧,所以易經雖然有佔卜的形式,但易經更是一本偉大的哲學著作。易經是中國夏、商、周、春秋戰國時期,文明思想文化的總結。那麼易經為什麼要用佔卜的形式來體現呢?
  • 佔卜為何在古人生活中那麼重要?屈原、司馬遷來告訴你
    但似乎沒人注意到,屈原是把古人的生活,甚至這種生活文化的影響擺在了我們面前——古人生活中,佔卜非常重要,從廟堂到民間,都普遍存在 。且並不僅僅是因為迷信,可以說迷信的因素在古人那裡並不存在。古人信是因為環境和生存,現代人當然不必信了。
  • 易經中佔卜是怎麼回事,在哪種情況下可以佔卜,這裡學問大著呢
    佔筮就是現在說的算卦、預測。人們在有困惑的時候,總願意找人算一卦。現在算卦的方式有很多,比如梅花易數、六爻納甲、四柱八字、大六壬、奇門遁甲、紫微鬥數、手相、面相、陰陽宅風水、抽籤等,一般我們在街上看到的多為批八字、手相、面相、抽籤居多。佔卦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情,佔是有原則的。古人把佔卜看成是非常重要的大事,佔卜時要精力充沛,所以佔筮原則有以下幾點。
  • 美食冷知識:古代居然用「爆米花」算卦?!
    古人居然用爆米花算卦?說起看電影,就不得不提一件必備的美食,爆米花這玩意兒味道酥脆、香甜可口,小孩看了直接停下賴著不走,對於情侶來說更是完美的戀愛神器。可以說電影院裡就算沒有電影,也不能沒有爆米花。那麼今天就帶你看看爆米花背後的故事。
  • 臺灣名流沉迷佔卜算卦 陳水扁請狐仙做法求保佑
    他們大都通過算卦來預測自己未來的就業狀況、轉職和升遷。這股歪風不但在臺灣政壇颳起,在演藝圈風行,就連普通百姓也被吹得篤信不疑。   政壇:不問蒼生問鬼神   臺灣政界人物迷信風水,越是到重大政治事件前或選舉前,這股風就颳得越猛。
  • 《周易》:一部深奧難懂的奇書,並非佔卜算卦這麼簡單
    《易》:即《周易》,今本含《易經》和《易傳》兩部分。《樂》:即《樂經》,已佚失。《春秋》:一部編年體史書,孔子在魯國官修《春秋》基礎上,進行了重新編修,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樂經》早就佚失,剩餘「五經」之中,尤以《周易》最為深奧難懂,兩千多年來,諸多學者,甚至方外之人都深入研究,進行解讀,出現眾多釋讀版本。
  • 算命別兒戲,佔卜守規則,命由天註定,運是你掌控
    算命是很認真嚴肅的事,我們算命,一定要謹記:算命別兒戲、佔卜守規則,命由天註定,運由你掌控。所以必須嚴格遵守其各項規則:一、佔卜的原則1、佔卜前一天晚上要早睡,不做任何事。這什麼意思?古人把佔卜看得是非常大的事,必須保證精力旺盛,靈氣勁得夠,精氣神得足。
  • 拆字測字佔卜算卦的妙趣
    拆字也是預測的一種常見方式,但是拆字和測字算卦不一樣,因為它並不需要起卦,並不會與周易八卦直接相關,雖然解釋過程中偶爾也會用到五行八卦來輔助論斷,但更多的時候拆字是從漢字本身是從造字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漢字筆畫結構的加減取捨,來論斷吉兇。這種方法,如果用得好,往往有神驗。
  • 從電視劇看周易佔卜算卦算命者的形象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一個問題沒有,在很多古裝電視劇特別是武俠劇中,編劇經常會安排一些測字算卦的情節,然後據我觀察,這種情節一般有三種情形。第一種情形:編劇將測字算卦作為製造懸念和緊張氣氛的一種手段,特別是當主人公即將參加戰爭、比武或者其他危險活動之前,主人公的紅顏知己或者親人緊張兮兮的去找人算卦。
  • 古代算卦為什麼要用龜殼?有這些鮮為人知的原因
    算命可以說是經歷了數千年的時間,在最早的原始部落就開始了,當時是為了祭祀而跳的舞,叫儺。後來隨著社會的發展,算命也自成體系起來。在夏商周時期,龜甲作為算命的主要工具。也幸虧當時喜歡拿龜甲進行算命,因為算命時要把字刻在龜甲上,才有了後來甲骨文的出現。究竟為什麼古時候算卦要用龜殼呢?龜殼和別的動物的殼相比有什麼得天獨厚的條件?一:龜獨特的骨架結構。
  • 龜甲佔卜的來由
    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卜甲《羋月傳》中,莒姬為救羋月姐弟,自殺前用刀在一塊龜甲上刻畫表示「否」的符號,放在火中燒,假託是先王的旨意。《周易·繫辭》說:「定天下之吉兇,成天下之亶亶者,莫大乎蓍龜。」古人為何要採用龜甲佔卜呢?這個問題在2000多年前,子路就非常認真地請教過孔子。此事在漢代王充的《論衡》之《卜筮》篇曾經提到過,說有一天子路問孔子:豬的骨頭和羊的骨頭都可以佔卜,葦荻的枝葉也可以佔卜,可是人們為什麼一定特別要選用龜甲來佔卜呢?
  • 藏傳佛教中的「九宮八卦」圖
    在廣大藏區,作為護身符圖案的,除了「十相自在圖」,還有另一個被廣泛使用的圖案,這就是「九宮八卦」圖。九宮八卦圖,是藏文化和藏傳佛教重要符號之一。藏族同胞家庭多以三色合金形式製作成護身符,稱為「九宮八卦咒牌」,很多人將此視為傳家寶。
  • 佔卜漫談:古時龜卜時代——神秘的龜甲和蓍草
    這些刻在龜甲上的文字幾乎是全部記載的佔卜事件,通過這些記錄我們才對周朝以前的社會狀況有所了解。古典文獻記載,太古及夏殷兩代人們常常以龜筮法決疑問難。然後把佔筮結果刻在龜甲上,並按照佔筮的結果行事。古人認為越是活得長久的動植物越具有靈性,國事佔卜必須要用長一尺二寸的龜甲,千年之龜即有一尺二寸長;而蓍草要用生長了百年以上的,據說蓍草生百年以上,就會一根發百莖,也就是百莖同根。龜千歲而靈,蓍草百歲百莖之後,其上有青雲覆蓋,其根下必有神龜相守,若能同時得到兩者,卜筮百言百應,足以決吉兇。龜千歲而靈,蓍百年而神,因其長久,故能辨吉兇。
  • 古人決疑釋惑曾依賴龜筮佔卜:以卦象判斷吉兇
    原標題:古人決疑釋惑曾依賴龜筮佔卜:以卦象判斷吉兇  故宮三大殿之匾額,日本數代天皇之年號,十餘種先秦典籍之引用,三千年華夏文脈之淵源,盡在《尚書》;周武王后各朝代尊崇之治國大法,皇權專制王道獨裁之法統根基,盡在《尚書·洪範》——   神秘《洛書》文字版 千古華夏帝王書   《尚書·洪範》九章釋義(三)
  • 龜卜與筮佔——中國古代兩種佔卜方式
    甲骨文是商周時期用於佔卜記事而在龜甲或獸骨上契刻的文字。甲骨文反映了先人探索未來的一種追求。商朝王室對戰爭、天氣、農業、生育等等事情都要進行佔卜,以了解鬼神的意志和事情的吉兇。佔卜通常是通過對龜甲或獸骨的鑽鑿或灼燒,使甲骨表面產生裂痕(這種裂痕叫做「兆」),而後,佔卜者根據兆紋的形狀來判斷吉兇。甲骨文卜辭一般包括前辭、命辭、佔辭和驗辭等。
  • 古人千年吸貓史
    古人深知糧食對生存的重要,要像保護生命一樣保護糧食。老鼠偷糧,自古便成為人類大敵。鼠類的第一天敵便是貓,貓在滅鼠行動中,成為了人類的最佳同盟軍。這時的貓因為捕鼠的功效性,而受到人們的尊敬。
  • 「燒腦」甲骨文小遊戲玩壞網友 古人為何喜歡佔卜?
    資料圖:圖為甲骨碎片放大模型及譯文注釋吸引觀眾。中新社記者 賈天勇 攝  「難度方面,對大眾來說,不容易,有不少字可能猜不對,比如天幹字『戊』字,跟『戌』字外形相似,一般人可能區別不了。」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青年研究員蔣玉斌表示,作為普及型的遊戲,目的算是達到了。
  • 易學常識——何為「佔卜」
    【何為「佔卜」】在古代文字中,「佔」、「卜」和「筮」(shī)三者是有區別的,我國古代最早的詞典《爾雅》疏云:「佔者,視兆以知吉兇也。」——可見「佔」是指佔卜的整個過程。《周禮·大卜》注云:「問龜曰卜。」
  • 古代人為什麼使用龜殼進行佔卜?
    中國古代的佔卜文化源遠流長,原始先民對於自然規律還缺乏充分的認識,比如我們目前所見怪不怪的風、雨、雷、電等自然現象,對於先民來說都是難以解釋的神秘事件。久而久之就產生了利用佔具作為中介,以進行人與鬼神之間的意識溝通,通過某種兆象用來預測未來的吉兇禍福,由此,佔卜便應運而生了。眾所周知,古代的很多術士或者是卜卦、算命的先生都會用龜殼進行佔卜。那為什麼要用龜殼佔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