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脈通編譯整理,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心臟和腎臟之間有一些複雜的雙向相互作用。臨床上,心力衰竭合併慢性腎臟病(CKD)十分常見。
圖1 心力衰竭和慢性腎臟病
心力衰竭是慢性腎臟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並發心衰的CKD患者群體持續增長。在CKD患者中,心衰的準確診斷具有挑戰性,部分原因是該人群中缺乏有效的影像學和生物標誌物。
事實上,與進展為終末期腎病(ESRD)相比,慢性腎臟病(CKD)患者更有可能死於心血管疾病。現在,同糖尿病一樣,CKD被認為是冠狀動脈疾病的等危證。CKD患者中常見的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臟瓣膜病、心源性猝死、腦血管意外、血栓栓塞性疾病和外周動脈疾病。心衰的患病率隨著CKD的嚴重程度而升高,其中射血分數保留的心衰(HFpEF)更常見。
表1 CKD的分期
腎臟病患者中的心衰診斷難題
在CKD人群中,心力衰竭的診斷仍存在重大挑戰。心衰的症狀和體徵也可見於CKD患者,包括容量超負荷和心臟充盈壓升高的表現,特別是在接近於ESRD時。因此,在CKD患者中,早期心衰的症狀很容易被忽視。
此外,受到腎功能影響,循環中的NT pro-BNP和hs-TnT水平可能升高,對心衰的診斷造成幹擾。研究顯示,CKD患者中,NT pro-BNP和hs-TnT升高與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衰)顯著相關。但目前,上述標誌物在CKD人群中的臨界值仍然不確定。
當前,CKD患者中,心衰的診斷主要還是依靠特徵性症狀和相關的心臟結構和功能成像。
腎臟病患者中的心衰危險因素
腎臟病患者中的心衰危險因素包括傳統危險因素和新的危險因素,其中傳統危險因素也是CDK進展的危險因素。
腎臟疾病進展時的一些獨特的生物學變化也會促進心衰的發生。例如,容量超負荷、貧血、礦物質代謝異常、炎症、殘餘腎功能、交感神經過度激活、內源性強心苷、尿毒症毒素、醛固酮、高鉀血症、氧化應激和營養不良等。
表2 CKD患者發生心衰的危險因素
心衰合併CKD的治療挑戰
對於合併CKD的心衰患者,治療存在挑戰性,因為多數患者診斷為HFpEF,目前還缺乏有證據的改善預後的治療方法;對於診斷為HFrEF的患者,β受體阻滯劑和RAAS抑制劑可能有益,但仍需要在該組患者中進行更多的試驗。
200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近75%的HFrEF透析患者未使用β受體阻滯劑和ACEI類藥物。
一項對透析患者的觀察性研究顯示,β受體阻滯劑與心衰風險降低31%相關。腦啡肽酶抑制劑、依帕列淨(SGLT-2抑制劑)等藥物也有可能在改善CKD患者的心衰預後方面發揮關鍵作用。SGLT-2抑制劑可阻斷近端小管中的鈉/葡萄糖攝取,保護腎臟功能並改善機體對利尿劑的反應。
醫脈通摘譯自:Courtney Tuegel, Nisha Bansal. Heart failure in patients with kidney disease. Heart 2017; 103: 1848–1853.
(本網站所有內容,凡註明來源為「醫脈通」,版權均歸醫脈通所有,未經授權,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不得轉載,否則將追究法律責任,授權轉載時須註明「來源:醫脈通」。本網註明來源為其他媒體的內容為轉載,轉載僅作觀點分享,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版權,請及時聯繫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