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食草動物有助對抗全球變暖影響—新聞—科學網

2021-01-12 科學網

北美馴鹿和其他大型食草動物或能減緩永久凍土融化。圖片來源:SYLVAIN CORDIER

本報訊 最新研究表明,恢復馴鹿、犀牛和其他大型哺乳動物種群或能幫助保護草地、森林、苔原免受同全球變暖相關的災難性野火和其他威脅的影響。這項發現為所謂的「營養再野化」——重新引入喪失的物種以重建健康食物鏈——的倡導者提供了新論據。相關成果日前發表於英國《皇家學會哲學學報B卷》。

再野化通常和一項在俄羅斯一個巨大公園恢復大型哺乳動物(甚至包括冰河時代猛獁象)的雄偉計劃相關聯。不過,復活猛獁象只是一個夢。大多數再野化對象包括巨型陸龜、建造水壩的海狸或者成群的食草動物。

如今,再野化似乎提供了一種氣候方面的恩惠。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大學生態學家Christopher Johnson介紹說,隨著地球變暖,火災季和30年前相比延長了25%,同時更多區域正在經歷嚴重火災。他和同事梳理了1945年以來的文獻,並且搜尋了關於已經失去或者擁有大型食草動物的全球棲息地的數據,以確定它們是否在火災頻率或者強度上發生了變化。Johnson等人找到了關於14種古代景觀(最悠久的可追溯至4.3萬年前)的研究。在約一半景觀中,當食草動物消失後,火災增加並且植被發生變化。

研究人員還分析了來自3種現代景觀的記錄,包括100年前的南非Hluhluwe Imfolozi公園。數據顯示,當Hluhluwe Imfolozi公園的管理者宰殺或者移走大型食草動物(包括白犀牛、牛羚、斑馬、水牛和黑斑羚)後,火災發生的規模更大且更加頻繁。以白犀牛為例,當這種動物存在時,火災波及面積平均僅有10公頃。但在它們銷聲匿跡後,平均的火災波及面積增加到500公頃。白犀牛讓植物保持著不斷被「修剪」的狀態,同時它們在通過的路徑創建了「防火牆」。

類似的,在澳大利亞草原,Johnson團隊發現,成群的野生沼澤水牛通過類似方式幫助控制了野火。研究人員分析美國西南部的食草動物和火災歷史時,發現包括叉角羚、沙漠大角羊、北美野牛甚至家牛在內的其他食草動物似乎也通過食用充當燃料的草,幫助控制了火災。

其他研究還表明,食草動物能幫助維護凍土地帶——在北極和高山地區出現的半凍結、沒有樹木的生態系統。(宗華)

相關論文信息:DOI:10.1126/science.aav8264

《中國科學報》 (2018-10-25 第2版 國際)

相關焦點

  • 美科學家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讓小型食草蜥蜴變巨蜥
    美科學家研究顯示全球變暖讓小型食草蜥蜴變巨蜥   ■ 探 索  據國外媒體報導,通過對在緬甸發現的一種巨型蜥蜴化石進行研究,美國科學家認為4000萬年前的氣溫升高導致小型食草蜥蜴生長成10英尺(約合3米)長的巨蜥。
  • 全球變暖或致北極熊在2100年滅絕是真的嗎,全球變暖還將造成什麼影響
    而若是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保持現狀,到2100年幾乎所有北極熊都將滅絕。冰川融化.png  眾所周知,北極熊可以長時間不吃東西,但直到最近才知道具體的閾值。目前,根據確定不同動態狀況下動物的能量需求,科學家們採用動態能量平衡模型對每個生態區域分別進行了能量需求量的定義。
  • 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新聞—科學網
    蘭州大學研究稱氣候變暖對中緯度乾旱半乾旱地區影響更大   本報訊(記者劉曉倩)近日,記者從蘭州大學獲悉,該校大氣科學學院教授黃建平課題組與美國佛羅裡達州立大學教授吳召華團隊合作研究發現:全球陸地整體自1900年至今在不斷變暖,累積變暖最劇烈的區域是北半球中緯度生態系統極為脆弱的乾旱和半乾旱區域,該區域近幾十年增溫速率達到了每10年0.4攝氏度。
  • 全球變暖對於人類和生物有什麼影響?
    關於全球變暖,相信大家都知道原因是什麼?除了是太陽傳遞到地表上的光以外,還有就是地球的溫室效應,過去地球雖然也有溫室效應,但是因為大氣層中的溫室氣體少,所以溫室效應能夠處於一個平衡的狀態。但隨著溫室氣體增多,溫室效應的平衡被打破了,在這之後,全球氣溫就在不斷上升,讓人擔憂。那麼,全球變暖究竟對於人類有什麼影響呢?
  • 美媒:植樹是對抗全球變暖最好方法
    參考消息網7月6日報導美媒稱,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抗全球變暖的最有效方法是大量植樹。種1萬億棵,或許更多。據美聯社7月4日報導,瑞士科學家說,世上也有足夠的植樹空間。克勞瑟強調,世界仍需擺脫對燃燒石油、煤炭和天然氣的依賴,它們是導致全球變暖的主要原因。植樹並不是其替代措施。他說:「沒有減排,這一切都行不通。」克勞瑟說,儘管許多組織已經開始行動,但難以相信全球會突然出現植樹造林的熱潮,這種想法也是不現實的。他說:「這無疑是一項巨大的挑戰,其規模堪比氣候變化問題。」
  •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小能手?科學家:一鯨相當於20億棵樹!
    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隨著科學技術的發達,人類對地球上的資源需求越來越大,從而也導致了地球變得傷痕累累,例如海洋汙染、白色汙染、全球氣候變暖等等嚴重問題,而最嚴重的就是全球變暖的問題,關於這個問題,各國都在努力挽救
  • 研究揭示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新聞—科學網
    近日,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李義明研究組揭示了自然選擇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研究成果在線發表在Ecography 上。
  • 鯨魚可對抗全球變暖?每頭鯨魚吸收的碳元素,比樹木吸收的還多
    但或許很多人都沒想到,這麼一種憨厚可愛,體型龐大的動物,竟然會和全球變暖有很大的關係,可以說,如果地球上沒有了藍鯨,那麼,全球變暖的趨勢可能會更加嚴重。 藍鯨是如何抵抗全球變暖的?
  • 給地球撐把「太陽傘」對抗全球變暖?可行嗎?
    科技日報記者 陳瑜為了使全球變暖的趨勢減緩,科學家們想盡了各種辦法。能否通過減少進入地球的太陽光來消除溫室效應的影響,成了一些研究人員關注的焦點。浙江大學環境與資源學院副教授高超超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過去100多年,人類活動加劇了溫室效應,全球變暖現象愈演愈烈,地球表面的蒸發量增加,整個地球系統原有的水循環被改變,目前大氣系統裡的水熱資源更豐富,但這些水可能會集中在某段時間降落在某個區域。相應的,其他地區或該地區的其他時段降水會大幅減少,乾旱發生的頻率和強度也就隨之上升。
  • 鯨魚是對抗全球變暖的利器?科學家稱:每年相當於20億棵樹的貢獻
    人類社會的飛速發展離不開地球提供的資源,然而在過度利用開發地球之後,人類不得不面臨全球變暖的嚴重問題。儘管各國都在行動,但卻收效甚微。其實,地球上有一些「碳匯」,它們能夠很好地吸收二氧化碳,比如森林、永久凍土層、泥炭地以及鯨魚。作為海洋中最大的哺乳動物,鯨魚為什麼也被列為對抗全球變暖的利器?
  • 大型海洋動物瀕臨滅絕:誰之過—新聞—科學網
    大型海洋生物數量銳減 美國史丹福大學等機構的研究人員在此次研究中,聚焦軟體動物和脊椎動物這兩大類海洋動物,分析過去500年它們面臨的滅絕風險程度與體重等生態特徵之間的關聯。結果顯示,現代海洋中海洋動物的滅絕風險與較大體型之間存在強烈關聯,大型海洋動物有選擇性地成為滅絕目標。
  • 流浪1500公裡闖入人類城市,全球變暖對北極熊造成多大影響?
    全球變暖究竟對它們造成了多大影響?詳情可觀看下方視頻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溫室效應」北極熊是在北極生存的唯一的大型食肉動物。北極熊的主要食物來源是北冰洋的海洋生物,海豹、各類海魚等等。但是,全球變暖背景下,使得北極熊失去了應有的生存空間,北極冰川的大幅度減少,使得北極熊在沒有立足之地。北極熊儘管可以遊泳,但是它並不能長期的泡在水中,失去了冰川的立足地,北極熊甚至可能會出現滅絕的情況。
  • 鱂魚胚胎假死偷生—新聞—科學網
    而且,在滯育中所花的時間不會影響動物的壽命,也不會影響其在「醒來」後的整體衰老及繼續生長。然而,滯育能保護動物免於衰老的生理機制仍屬未知。 為此,科學家研究了非洲綠松石鱂魚的滯育和其對以後生命的影響。在大約5到6個月的時間裡,這條拇指大小的鱂魚暫停了胚胎的大部分關鍵的發育過程,包括肌肉和神經細胞的生長。這種狀態就是滯育。 這是一種極端的生存技巧。
  • 《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英文版發布—新聞—科學網
    4月30日,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發布《全球人工智慧治理年度觀察2019
  • 2100年氣候變化能殺死大量北極熊—新聞—科學網
    北極熊依靠海冰捕獵海豹,這意味著隨著北極變暖,最後的26000頭北極熊正被推向禁食的生理極限。然而,由於缺乏種群統計數據,科學家很難給出每個北極熊種群在未來還能維持多久的準確時間線。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Peter Molnár 和同事模擬了氣候科學家用於模擬未來溫度的方法。
  • 北極熊,或因全球變暖而滅絕
    最新科學研究表明,由於北極熊的新陳代謝能力沒有辦法適應海冰少的環境,全球變暖可能導致北極熊滅亡絕。北極熊目前是體型最大的陸地食肉動物,雄性北極熊體重為300~800公斤,雌性為150~400公斤,但由於氣候變暖,冰塊融化,北極熊的生存環境遭到破壞。其實,不只是北極熊的生存面臨危機,還有很多種動植物的生存也面臨危機。
  • 寄生蟲如何應對全球變暖
    學分:俄勒岡州立公園全球變暖事件的規模和嚴重程度都在增加,威脅著全球許多生態系統。隨著全球氣溫的持續攀升,寄生蟲和疾病的關係、流行和傳播也增加了不確定性。華盛頓大學最近的一項研究探索了寄生菌對氣候變化的反應方式,為研究人員提供了疾病傳播的新視角。這篇論文發表在5月份的《生態學與進化趨勢》上。
  • 全球變暖馴鹿變瘦,聖誕老人好煩惱
    全球暖化或導致馴鹿體重下降動物,尤其是種類繁多的昆蟲,對於溫度的高低感覺靈敏。有人曾做過試驗,不用溫度表,僅從螞蟻、蟋蟀的動作,測量氣溫,其精密程度可到華氏表一度。 ——竺可楨《物候學》動物是測試氣候的活儀器,不僅昆蟲如此。
  • 專家稱全球升溫將導致哺乳動物體型侏儒化—新聞—科學網
    研究人員發現5300萬年前全球氣溫升高時期始祖馬的體型縮小了19% 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更加炎熱的夏季,正在融化的冰川以及降雨量減少,僅是全球氣候變暖效應的冰山一角。目前,科學家最新研究表明,全球氣候變暖將導致哺乳動物侏儒化。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至少兩次遠古全球氣候變暖事件中哺乳動物的體型縮小,暗示伴隨著未來全球氣候轉暖變化,或將再次出現類似現象。 多年以來,科學家知道古新世-始新世極熱時期(PETM)馬和鹿等哺乳動物出現體型縮小,該時期距今約5500萬年,當時全球氣溫在20萬年內升高約6攝氏度。
  • 最具野性美的非洲國家,全民公投禁止獵殺,是大型食草動物的天堂
    但是凡事都有利有弊,沒有工業化的汙染也讓非洲儘可能保持了原始的風貌,它的自然風光和眾多珍稀野生動物同樣也是人類寶貴的財富。這個國家的生態保護區主要都集中在全球最大的內陸三角洲當中,雖然全國的國土面積也只有58萬平方公裡,但是奧卡萬戈三角洲就佔據了2.2萬平方公裡。因為汙染和破壞導致了溼地面積越來越小,所以現在波札那打算把奧卡萬戈三角洲面積進一步擴大,這一舉動受到了世界許多國家的讚揚,被聯合國稱之為是非洲的新希望,這裡的溼地和森林的覆蓋率都是別國難以企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