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上海政府官宣了對使用權房限購的消息。在印發的最新修訂《上海市公有住房差價交換辦法》,我們可以看到,從12月之後,在計算滬籍家庭名下房產時,不僅計算產權住房還要包括公有住房。
課代表重點:
1.造成雙方當事人新的住房困難,限購
2.非本市戶籍家庭和個人,限購
3.除政府指定企業外的法人和其它組織,限購
4.本市戶籍家庭已擁有2戶(套)及以上(含公有住房和產權住房),不能再買使用權,限購
5.本市戶籍單身且年滿18周歲個人擁有1套及以上住房的(含公有住房和產權住房),不能再買使用權,限購
6.本市非同一戶籍家庭成員2名及以上個人,不得通過差價房取得同一戶公有住房,限購
另外,延續之前的規定,比如整幢獨用的花園住宅的使用權房,不能買賣,等等。
1
大家可能對使用權的含義還有些模糊,其實,通俗的說就是指不可售、非獨立成套的公房。
而公有住房是由國家以及國有企業、事業單位投資興建、銷售的住宅,在住宅未出售之前,住宅的產權(佔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處分權)歸國家所有。
因此這些房子只可以進行使用權的轉讓,或交換,就相當於使用權證,更換了名字,但是不能再買賣。也就是所謂的「差價換房」。
我們常見的使用權房子一種為民國時期建成老式石庫門裡弄,新式裡弄,舊式裡弄,老洋房等,另一種則是七八十年代的工房。
2
而從前使用權房子的交易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依舊會限制住一批購房者,一僅限上海戶籍的人購買,二使用權房子要全款,無法貸款。
儘管如此,滿足條件且支付能力的人還是會願意購買此類房子,因為它的誘惑還挺多。
首先,原本它並不佔用房票且不限購,價格相比同地段的產權房便宜。
其次,使用權房多處於內環比較好的地段,教育資源佳,方便掛戶口、掛學區。
重點是,使用權房齡較老且位於中心地帶,隨著上海舊城改造推進,像裡弄與老洋房還能博一搏拆遷,也是大家關注這類房子的重點。
因此,此次限購政策主要是房產交易制度的查缺補漏,抑制投資行為,畢竟給予「真剛需」更多選擇,上海樓市市場才會更健康。
3
而放眼整個上海,使用權房遍布在建國路、永嘉路、復興路、華山路、長樂路和武康路等地。
像巨鹿路一套品相一般的使用權房,房價就在10萬/平方米,而像南京西路等地單價則高達了13萬/平方米。
據徐匯區經紀人反映,在明確使用權限購政策後,11月15號前成交去蓋徵詢章還可以趕在在12月1日前完成,否則無法進行交易。
而現在市場上放出來的使用權房也開始有降價趨勢,很多投資客也開始著急打算拋出,對於那些教育資源相對弱勢的使用權房更無優勢,後期可能更難出手。
對於打算買來自住的購房者來說,要考慮清楚,不僅12月後使用權房就佔據你一張房票外,未來置換上,能不能儘快脫手這套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