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經中說:菩薩被人辱罵時,是怎樣應對的?

2021-01-08 念念隨筆

提要:被他人辱罵時,凡夫的作法一般是罵回去。而菩薩被人辱罵時,又是如何應對的?

皆仁

遇到別人無端辱罵自己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直接懟回去。但是對於菩薩來說,卻有其作為佛子的應對方式。

我們一起來看看佛經中是怎麼說的?

《大乘理趣六波羅蜜多經》中曾經說道:

如果有人用極為惡毒的言語肆意謾罵菩薩,菩薩聽了之後,不應該馬上放縱自己的情緒生起嗔心暴起發惡,而是做如下的觀察:

剛剛謾罵的人是誰?而受謾罵者又是誰?

這兩具身軀的各各十二處——眼處見色、耳處聞聲、鼻處嗅香、舌處嘗味、身處覺觸、意處知法——而在眼處觀察實非是我。

如果非我,那在他眼處是誰的過失呢?如果有過失者,就必須懲治。(這就是在當下觀空,洞悉五蘊非我之理。)

菩薩經過這樣的觀察,發現如果深究下去,既實無罵者,也實無受者,既然沒有過失,那又是誰在承受辱罵,又有誰在破口大罵呢?

菩薩仔細地觀察,從眼處一直到法處都細細地觀察一遍,發現在十二處之外,更無一物,而罵者和受者兩者俱空。

經過這樣的觀察之後,菩薩的嗔心如同見了太陽的冰雪一般銷融殆盡。

菩薩由此知道,過去的已滅,未來的還未到,而現在的種種留之不住,既然一切都是無常生滅不住,而因為這一切不住,所以一切皆空。

在菩薩做這樣的觀察時,心中無量的怨賊都會在一時間消滅殆盡。

而且菩薩對辱罵自己的人應當心生憐憫:「這人被嗔心充塞了內心,被煩惱所纏縛,所以犯下這樣的惡口之業。我應當以他為鑑,修學忍辱,不生起嗔恨之心,不要學他那樣讓嗔恚和其他的煩惱生起而去作出傷害眾生的事情。」

關於菩薩被他人辱罵時的應對,今天就和大家分享到這裡了。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往期文章:

法布施有二十種功德,感受一下?

佛說:怎樣的人先苦後樂,怎樣的人先樂後苦?

男子經商遇險,卻因家中老母做了這一件事而獲救

學會這些技巧,可以讓你布施的功德千百倍增長,了解一下?

原本十八歲而亡的他,因何緣故得以九十二歲高齡而終呢?

相關焦點

  • 怎樣才能讀懂佛經?
    佛法講的是宇宙的事實真相,佛教的經典有一定的深度,所以很多人覺得佛經很難懂,這也是很正常的,佛經確實不是一般人能看懂的。但這個跟文化程度無關,不是說你學歷高就容易讀懂,學歷低就不容易。你看六祖慧能大師,雖然不認識字,但只要聽一遍佛經,他就能全部明白經裡的意思,就能為別人講經。
  • 一切由心造:《地藏菩薩本願經》中所說的「地獄」到底在哪裡?
    對佛法不了解的朋友,可能讀來會有幾份「可怕」,不如讀其它大乘佛經那樣文字表相上就很清淨美妙。其實,真正相信「地獄」存在的人恐怕不會很多,正如這個世界上,眾生皆苦,但是真正苦得無法忍受,真正活在黑暗中的人,畢竟還是少部分;所以我們都以為地獄離我們很遠,卻不知道,「地獄」也有可能近在咫尺,只在一念之間。佛說,這個世界名曰娑婆,意思就是堪忍,也就是有苦有樂。
  • 為什麼能把《心經》當佛經呢?它具備了佛經的這3種類型
    平常說,《心經》跟其他經不同,佛經一般分為3種:一個是佛親口開 示的,二者是佛未親口說而是以神通加持力而開示的,三者不是前二者,或許有人以為前二個就已經差不多了,感覺應該沒有第三種。第三種是佛快圓寂時交代,在結集時,經的前面要寫什麼、經的後面要寫什麼,不可以什麼都不寫,只把當時聽到的寫下來。
  • 佛經中的千億佛,現實生活中,他們在哪裡?
    佛經裡面的文字,只要不是文盲,這些文字大家都認識,但是形成佛經,整篇地閱讀卻不是人人可以做到的。多數人總是說讀不懂,其實早期接觸佛經,就是讀文字,文字熟悉之後,裡面的內容慢慢就會懂,這裡懂會讓我們在生活中處處發現佛法的美妙。
  • 揭秘二十四種動物在佛經中的神秘寓意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龜,佛經常常以金龜來比喻即生死即涅槃的佛性,說佛性能遊生死涅槃之海,就像龜之能遊水與陸地。 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的象徵,常以象王來譬喻佛的舉止如象中之王。《大般若波羅蜜多經》中說,佛有八十種好,進止如象王,行步如鵝王,容儀如獅子王。《無量壽經》中記載,菩薩猶如象王,因其善調伏之故。 白象在佛教中是高貴種姓的象徵,如釋迦牟尼佛。在《摩訶止觀》中,六牙白象代表菩薩的無漏六神通。象有大力,表法身能負荷;無有煩惱雜染,因而為白色。或言白象之六牙表六度,四足表四如意。
  • 為何佛經總是講「一時」,而不說明具體時間?這和菩薩修行有關
    我們看佛經的開頭,一般都是「如是我聞,一時」,為什麼阿難不講明佛祖說法的具體時間?這樣豈不是更有說服力?這裡就說說時間的問題。《無量壽經》說在娑婆世界「齋戒清淨一日一夜,勝在無量壽國為善百歲」,有人據此以為在娑婆世界修行一日等於極樂世界修行百年。
  • 佛教中的佛經,是佛說的嗎?
    我們今天對佛教的了解都是通過佛經的記載,不過據佛經記載,佛陀當年說法時並沒有直接記錄成經,而是通過口口相傳,最後再到經典的集結,這段過程也是非常漫長的。所以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內容,與佛陀的言行是否一致,這是每個學佛人都必須要了解的,不然就容易誤入歧途,把每一本佛經都當成了是佛陀說的話,其實我們今天看到的佛經,並非全部都是佛說的,也並非與佛陀當年講法時說的話完全一致。在佛陀滅度後百年時間內,從口口相傳再到經典的幾次集結,這過程中有很多內容,已經不完全與佛陀當時說法時的言行是一致的了。
  • 為什麼有些人聽聞佛經會流淚呢?
    聽聞佛經會流淚者,大致分為三種情況:一、宿世薰習的緣故在《佛說兜調經》中曾經說過:如果後世有人在讀誦經典,或者聽聞他人念誦經典的時候,心中感到莫名的悲傷、汗毛豎起、忍不住淚流滿面。這樣的人,往往是因為過去生中曾經得聞該經典,今生重遇,所以悲欣交集。
  • 佛經中的「四大名著」,看看你最喜歡哪一部?
    佛陀入滅後,在大迦葉以及阿難陀的組織下,將佛陀所說的話,結集成佛經。經過幾次結集,佛經共分為三藏十二部。其內容雖然廣大浩博,總體歸納起來,目的就是讓人用各種方式,滅除自己所有的妄念,最終了脫成佛。佛陀認為一個人所有的想法,都屬於妄念的範疇。所以,人都生活在自己妄念所構建的世界中,妄認這些假象為真相。只有真正脫離自心構建的假象束縛,才能看透一切因緣和合,並不受其所迷。
  • 誦經親見菩薩身影:讀佛經時,原來真的有菩薩在護持!
    別的感應就不說了,單說有一天晚上,大約是12月底,讀經時突然感到心神不定,不由自主地頻向房間門口和窗外張望,莫名地就感到膽戰心驚(以前從末出現此種現象),總感到周圍有什麼存在。讀著讀著,燃著的盤香啪的一聲跌落,也嚇了我一大跳。「以後恐怕還是不讀了」,這樣的念頭在我腦中閃過。
  • 佛經中的三種判斷方法,告訴你人過世後去往哪裡
    根據佛經判斷根據佛經裡面記載:「頂聖眼生天,人心餓鬼腹,旁生膝蓋離,地獄腳板出」印祖解釋說:「人將死的時候,熱氣自下至上就是超升了,自上至下的就是墮落了。眼天生就是說,若只有眼睛和額頭顱骨處熱,就是生到天道去了。」以此類推,現在很多送往生的助念團體,便是用這個方法,檢驗亡者是否隨著助念之力,往生到了極樂世界。但是,這個方法的局限性就是必須要了解這個方法才行,作為不學佛的人,幾乎是不知道要探視溫度的。另外這個方法也只能是針對於剛剛往生的人,如果已經斷氣很久,亦無法判斷其溫度如何。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那是對佛菩薩不敬,會減少福報
    去寺院上香時,不管信不信佛大部分人都會隨手拿幾本佛經,到家後信佛學佛的還會時時翻閱學習,不信佛學佛的隨手一丟就不再管了。你家裡是不是也有佛經,有的話要注意了,最好不要亂丟亂放,那樣就是對佛菩薩不敬,有損自己的福報。《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 家裡的佛經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
    學佛人家裡都會有幾本佛經,如果你家裡也有佛經,一定要注意,千萬不能隨便亂放,會對佛不敬,折損福報。《金剛經》上說:「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我們對待佛經,要跟對待佛菩薩一樣,要恭敬對待,如果你對佛經不敬,就等於對佛不敬。有人說家裡的佛經,不能跟其他書擺放在一起,也有人說家裡的佛經最好不要放在床頭,更不能放在枕頭下面,會對佛菩薩不恭敬。
  • 《佛經》中的禪韻十足的好名字
    書中內裡豐富,用作取名即是絕佳。男孩一定仙風玉骨,女孩也是仙氣十足。名字是家長們送給孩子的第一件禮物,也會伴隨孩子的一生,用佛經中最有禪意的句子起名,一句禪語一種人生,下面一起來看看吧!安饒此名出自於《妙法蓮華經》中「長夜安隱,多所饒益」,意思是假若聞佛所說的這種法,在漫漫長夜中,就會無畏懼,身心安隱,得到無窮的利益。
  • 當時中國翻譯佛經,規模龐大,這裡面真的有佛、有菩薩、有阿羅漢
    淨空法師:方老師告訴我,在中國翻譯譯經的組織龐大,鳩摩羅什大師的譯場四百多人,工作人員,玄奘大師的譯場六百人。唐朝時候全國高僧大德,有德行、有修養的人都進入譯場參與這個工作。李老師告訴我這裡面真的有佛、有菩薩、有阿羅漢,這些聖者地位最低的三果阿那含。
  • 蓮花為什麼是佛教中的聖物?佛祖菩薩都那麼熱愛蓮花?
    蓮花為什麼是佛教中的聖物?佛祖菩薩都那麼熱愛蓮花?說起來,佛教中的聖物,一是菩提,另一個就是蓮花了。今天先不提菩提,先提起來蓮花,我們都知道蓮花在佛教中是非常出名的,在佛教寺廟中,幾乎所有的佛像都特別熱愛蓮花一般,許多佛像都手捏寶印,或者是手託蓮花,並且坐在蓮花臺之上。
  • 那些耳熟能詳的佛經,到底是「真經」,還是「假經」?
    關於「假經」的說法,看過西遊記的人想必不會陌生。當唐僧師徒費盡千辛萬苦抵達靈山後,得到了如來的認可,於是命阿難陀與摩訶迦葉傳經與唐僧他們。怎料阿難陀與摩訶迦葉二人心中有「想法」,竟然給了唐僧師徒無字佛經。在他們看來,這就是「假經」。
  • 佛經中最常見的「佛」字,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錯的,為什麼呢
    那麼當初釋迦牟尼有沒有預見後世的部派紛錚呢,如果說覺悟了真諦的釋迦預見了後世部派間的義理紛錚,那麼當初釋迦有沒有留下可以化解紛錚的開示呢?如果是足以平息理解紛錚的開示,那麼必定是釋迦特意囑咐,並且普遍見於每部佛經的囑咐之說。據涅槃經中的講述,臨入涅槃時,釋迦特意囑咐,後世弟子集結佛經時,要以「如是我聞,一時,佛在……」作為每一部佛經經文的最初開示。
  • 學佛,要讀佛經,讀經要這樣讀,否則不如不讀
    讀佛經可以靜心,甚至有更多的功能,你是怎麼讀佛經的呢?是不是就像學生在讀課文一樣呢?連看注釋時都像在背文言文的注釋,讀一段時間後,自己的心性沒有改變多少,文學知識倒是漲了不少,還以為自己學佛有了成就!佛經是指佛陀親口說的文字,後來由其弟子結集而成的法本。
  • 佛經中的「五不翻」指的是什麼?
    所謂「五種不翻」,指的是佛經由梵文翻譯成漢文時,在五種情況下,應該採用「不翻」原則,即「音譯」原則。這五項原則依次為:秘密故不翻、多含故不翻、此無故不翻、順古故不翻、生善故不翻。「五種不翻」是玄奘譯經理論的重心,也是他為「翻語」設立的法則。■ 秘密故不翻意思是說,具有神秘色彩的詞語不用意譯,而應採用音譯。佛經中有大量的「秘密」,如「咒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