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音樂 - 枉凝眉 (古箏).mp3
02:31來自長安讀書
她的出現,就像早中晚三次路過一個大戶人家,早上討了一碗白米粥充飢;中午時熙熙攘攘,湊著進去報答昔日之恩;晚上,卻發現好景不長,破敗凋敝。絕望的廢墟裡,她聽到了一聲哭泣,然後將那聲啜泣帶回塵世,紡績為生,務耕織。在塵世獲得圓滿。
鄉下老嫗劉姥姥,三進榮國府,她像一根線一樣從頭至尾將整部作品穿起來。作品分別在第六回、第四十回以及前後、第一百一十三回對這一人物進行了詳實刻畫。從整部作品人物出場的結構布局來看,劉姥姥有著提綱挈領的意義。表象來看,三進大觀園的目的各不相同——打秋風、報恩、收拾殘局。跳出作品來看,我們會得到一個不一樣的劉姥姥形象,而那才是作者的終極意圖。
可以說,沒有劉姥姥(底層人民)的紅樓夢是不完整、沒有靈魂的「空中花園」。
整部作品的現實意義和朝代迭代奧秘,或許就藏在這樣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老太太身上。
我們再次回觀她的形象。一個地地道道的鄉下老嫗,樸實、善良、知恩圖報,這些品質無可厚非地成了這一形象的標籤。各家解讀中,說法也是參差——她是迫於生計的鄉下老婦人,為了生存曲意逢迎。也有人說她世故、汲營等等。
這些觀點可取,也都言之有理。但如果跳出作品本身來看,曹公就這一形象安排的用意來看,她對整部《紅樓夢》都是具有穿針引線的重要作用,而且也是作品必不可少的元素。可以說,沒有劉姥姥的《紅樓夢》是不完整的,就像一座宏偉、富麗堂皇的大廈少了一根柱子一樣,經不起時間的洗鍊。
為什麼這樣說呢?
一個農人,她像冥冥之中的第三雙眼睛一樣,旁觀著賈府的興衰和周遭的一切。整個賈府,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天上人間」,這種繁榮與奢靡是高居於金字塔上層的。富貴榮華在作者看來,就像一場華麗的夢。但隨著劉姥姥邁進我們視線,她的鄉土氣息讓這一場夢有了落地的可能。「天上人間」有了人間煙火氣息。一隻飄在天上的風箏有了一根扯著它的線,而這根線最終要闡述的涵義,就是將風箏撤回最原始的地方(這一點,後邊細說)。這便是劉姥姥(農民階層)之於整部作品、之於歷史的意義。
《紅樓夢》作為小說發展成熟的巔峰代表,作者所作,必然是一次百科全書式的一個大總結,囊括萬象。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王侯將相,從來都不是歷史的主流,農民才是推動更新迭代的龐大力量。底層人民無論任何朝代、任何時期都是社會的地基,承擔著舉足輕重的歷史地位。作品中,舞弄權術者比比皆是,以賈府為原點,放大到朝廷、民間,種種劣跡,昭然若揭。脫離勞動人民的社會情形,作品就會缺少靈魂。
劉姥姥三進大觀園,將榮國府門外的天地與院內的世界巧妙地銜接了起來。作品可以少幾個富貴小姐,但卻不能沒有劉姥姥這個人物形象來盤活這底層群眾與上流社會、人民群眾與江山社稷這張動圖。關於劉姥姥,作者們不吝筆墨,我們可以看出,對於農民階級是持之以喜愛和肯定的。
劉姥姥
曹公要頌揚的,除了我們看得到的淳樸、善良之外,還有如劉姥姥之輩勞動人民頑強的生命力。時至今日,這種生命力也是我們後知後覺和正在追逐著的。
但凡是隨意丟棄在任何地方,她都能落地生根。這才是劉姥姥(農民)。作品有寫到,賈母與姥姥相互寒暄彼此的身體狀況時,含沙射影地將貴族階級的「富貴病」表現了出來。劉姥姥年長賈母幾歲,賈母自稱一身病。反觀劉姥姥,筋骨活絡,步履矯健。不得不說,這是作者所要表現的一種超前意識。即使在今天,這種富貴病也隨著社會發展在與時俱進地纏繞著很多人。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跛足道人的好了歌,起初只覺意味雋永、深刻,只是越讀越發現非常符合劉姥姥的視角看待塵世。在她憨實的外表下,總感覺有一種更深刻、更雋永的第三隻眼睛俯瞰著全局。這個眼神便是不加粉飾的智慧,雖然囿於生活清貧,但渾然不覺自己已經身處物外。
回到最初的話題,劉姥姥,真的就只是一個為了生計帶著板兒到處「打秋風」的老油條嗎?
並不見得。諸家解讀中,習慣性地將她在榮國府的舉動看作是情商高、睿智,甚至有些曲意逢迎。哄賈母高興,故意成為眾姑娘的「開心果」···其實這種種,不免都有些"添油加醋」。劉姥姥的形象是最淳樸、最真實的再現,生活在鄉下的她,沒有過多心思上的束縛。因為她不會像賈府中人,無論是誰都要受到規則束縛,賈母如此,賈政同樣······
這樣看來,難道她不是一個鄉下老嫗的真情流露?
關於富貴,那是一抹五色雲彩,虛幻而縹緲。劉姥姥是大地上的一攤水窪,沉澱在社會底層,有著高貴靈魂。她是面對生活窘境時的真實寫照,是情感的自然流露,而非汲營、討好。
試想,一個平日裡蒙頭在田間勞作的農村老婦人,某一天出入一個高雅之所。偶然間發現這裡的世界別有洞天,而她那習以為常而又枯燥的勞動生活和趣聞軼事莫名其妙地成了大家津津樂道的話題。於是話匣子隨之打開,各種光怪陸離也就陸續登場,滔滔不絕,一時成為大家的「開心果」。她讓滿屋子的書香筆墨氣息裡多了幾分世俗,讓沉悶朱門平添幾分笑聲。
其次,劉姥姥作為一個地道的農民,勞作是她人生的主旋律。實在、憨實是其本性,而非「斂財」的說辭。更不會花時間在作秀、恭維上。對於這個人物,我們不能像分析賈府中的人一樣去看待劉姥姥。畢竟每個人有各自不同的謀生方式。劉姥姥是莊稼人,靠勞力。賈府中人,從上到下各具所長,憑著各自為人處世或身份地位求生存、謀發展。自當不可同日而語。
就如王熙鳳,公認的人際場上的高手。然而,有時候會出現牽強附會的解讀過度現象。
黛玉初進賈府,眾人一片譁然中,王夫人提醒王熙鳳給林黛玉做衣裳。然而,這個時候,王熙鳳則是不假思索地說,早就命人去做了。一般情況,我們以為她都是事先已經安排妥當了。具體情況到底如何又有另外一回事。或許,正是因為她的精明處世之道她才會這樣說。至於做或者沒做,又需深層加以探究。其次,做到高管層的她,不可能事事親為,賈府已經不再是她一個人就能操心過來的。她下面是一個系統,就像她身後還有平兒這個二把刀一樣,可以在某些事情上獨當一面。
就結局來看,鳳姐這個手握幾條人命的婦人的善後工作竟是由劉姥姥來完成的。
倘若沒有劉姥姥,巧姐下場又該如何?
在女性地位並不高的封建社會,或許就像魯迅評價《玩偶之家》中的娜拉出走一樣,或許流落煙花之地,又或者···種種可能······巧姐之巧,或許就像當初劉姥姥所言一般:遇難呈祥,逢兇化吉。又或許從她給這個孩子當初取名時,就已於悄無聲息間結下了某種緣分。
「勢敗休雲貴,家亡莫論親。但因濟劉氏,巧得遇恩人。」這是巧姐的的判詞。
命運感極強的巧姐,紡績為生,荊釵桑麻。才是生活的真相——平淡、真實。
結語:劉姥姥除了善良、憨實、知恩圖報這些標籤,她還是一扇窗戶,打通賈府裡外的世界。讓這一襲華麗的夢境因為她而顯得真實可感。同時,就作者對其安排用意來看,底層群眾旁觀著歷史的興衰變遷。所有華麗轉身的貴族階級,都有一個共同的坐標原點,那就是劉姥姥和賈府千絲萬縷的親戚關係,就是農民階級。她不單單只是個農村老嫗,宏觀講,農民階級是第三隻眼睛,旁觀著歷史興衰。無論是陳勝、吳廣的首次揭竿而起,還是劉邦斬白蛇、定天下,抑或是賈府凋敝···都在遵循著一種亙古不變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