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黃鸝鳴翠柳」竟是個病句?8歲小孩的質疑讓老師都無法反駁

2021-01-15 賞詩詞品歷史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隨著我們漸漸長大,從一個成年人的視角出發與孩子溝通古詩詞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在孩子單純的認知世界裡,他們對於古詩詞的理解確實和我們存在一定的差異。

比如被奉為經典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他們會問大漠裡面的煙怎麼可能是直挺挺的呢?當他們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會發問,真的有三千尺那麼高的瀑布嗎?

儘管這些問題聽起來無可辯駁,但是大家要明白,其實我們賞析古詩詞更多的時候是在欣賞詩詞的意境與情感,如果太執著於現實情況就可能喪失了那一份詩意,而大家也可以這麼給小孩子解釋。

最近我在和朋友交流的過程中他就告訴我遇到了一個類似的問題。我這個朋友在某省會城市的小學裡任教,他帶的班級裡有個年僅8歲的小朋友思維非常活躍,這個小孩經常提出一些別出心裁的問題,這次的問題就把我這個朋友給難住了。

小孩提出的質疑是關於杜甫的《絕句》這首詩的,沒想到一個8歲小孩竟然會質疑「詩聖」杜甫的千古名作。

《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相信很多人對這首詩詞都耳熟能詳,不僅年年入選課本,更是為大家廣為傳頌。可是這個小孩子竟然認為「兩個黃鸝鳴翠柳」是一個病句,語病就出在「個」這個數量詞上面。

因為我們現代人說鳥經常用「只」來表示,很少有「一個鳥」這種用法字,而且他們在日常習作中如果用「一個鳥」可能會被判有誤,所以這個小孩認為杜甫的詩詞是用語病的。

我這個朋友對於孩子的問題表示無法反駁,因為小孩子的用現在的眼光去看待這句詩詞的時候是沒有錯誤的,但是他還是很耐心地為孩子講解了詩詞理解的一些知識。

為什麼大文豪杜甫沒有用「兩隻黃鸝」呢?難道是因為在唐朝時期還沒有「只」這個字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因為「詩奴」賈島就在《尋隱者不遇》一詩當中寫道:「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杜甫自己也曾在《贈花卿》一詩中說「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

究其原因,杜甫之所以用「個」這個字可能是基於以下考量:

第一,從平仄韻律方面來考慮。因為「個」是急促短暫的入聲,而「只」是平順委婉的平聲。雖然很多人認為平仄可以轉換,但是明顯這裡用「個」更能體現那種輕快的意境;

第二,從字詞用法角度來思考。閱讀過《全唐詩》的朋友應該就會知道,「只」這個字經常被解釋為「僅僅」或者「只是」的意思,比如「詩仙」李白的「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又比如李商隱的「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都是這麼解釋的,而很少將「只」用作數量詞;

第三,從情感語境層面來分析。縱觀全詩,生機勃勃,詩人心情暢快,情趣高昂,用「個」比用「只」更偏口語化,能夠與詩詞清新明快的風格相匹配。豪放派詞人辛棄疾也曾在《西江月》當中寫下「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的名句,他當時同樣心情順暢,與平民百姓相談甚歡,意蘊十足。

總體而言,不管從什麼角度去理解,我們都不能夠將杜甫的這句詩理解為存在語病。恰恰相反,可能從詩詞賞析與朗誦角度而言這樣的寫法更加朗朗上口、清新自然。

對於詩詞的學習與賞析我們要秉承著一個開放包容的態度,只要言之有理、符合基本意境就應該容許「百花齊放」,而不是橫加指責、胡亂揣摩,您覺得呢?

都知道故人具雞黍,然而這句詩到底什麼意思?很多人都沒理解正確

李商隱誇人:雛鳳清於老鳳聲,教你怎麼會說話,妥善處理人際關係

馬雲說胡雪巖是正面榜樣和反面典型,一件事就能體現胡雪巖的智慧

學孟浩然的詩詞:教你怎麼在飯局中讀懂人心,拓展人脈,學會應酬

相關焦點

  • 孩子: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家長無法反駁,這娃怕是沒去過成都
    最近有個孩子在背杜甫的《絕句》時,對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其中的"個"字提出了質疑,這句話應該是病句,孩子解釋道:黃鸝是鳥類,為什麼古詩裡用的是"個"而不是"只",如果在寫作文的時候寫到"看見兩個鳥",一定會被老師寫成這句話是一句病句。於是,孩子不停地質疑臺階,並提出整首詩《絕句》為什麼能同時出現黃鸝、柳樹、雪呢?這些問題讓寶瑪無法回答,想聽聽網友的建議。
  • 輔導娃寫作業,再被問「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這樣回答就行了
    最近流行一句話:30歲女人極狠的炫富,不是曬包包、曬房本,而是曬輔導娃寫作業。在最近這段特殊期間,不得不讓全國家長面臨一個十分頭疼的災難:教孩子寫作業。尤其是數學加減計算、背誦古詩課文猶為令家長頭大,教孩子寫作業真上頭!血液一股一股的衝向大腦。孩子們各種天馬行空,奇思妙想讓家長哭笑不得,無力反駁,不得不說,孩子們小小的腦袋裡想的的東西和大人真的不一樣。
  • 「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我有些不滿的說女兒,你都不知道幾首唐詩,還指手畫腳說我錯了,結果女兒說是』兩個』,不是』兩隻』。我極其納悶,誰說的是兩個?鳥不是都說幾隻嗎?結果翻開女兒的教材一看,還果真是』兩個』,可在我的記憶裡一直是』兩隻』啊,難道自己一直記錯了?」
  •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因為古詩都是採用最為精煉的文字敘事抒情,所以放開來看的話,即使是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在孩子們的眼中,在解讀古詩時更是為其賦予了別樣的趣味,畢竟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真的很不一樣。比如在讀到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老杜的一首絕句。小學課本裡就有。關於這首詩的評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老杜神作,有的認為是老杜的敗筆,甚至推出老杜不適合寫絕句這樣的說法。我是屬於認為這是老杜神作的一派。
  • 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杜甫有何用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從小背到大的詩,可以說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氣,當初安史之亂後,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隨回到成都草堂,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組即景小詩。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詩友想把詩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詩友將之改動之後,平仄也符合,但是詩歌的整體意境與韻味被打破了。首先,原句中的「個」字與下聯中的「行」字,不僅在平仄上相對,在數量上也因為以少對多,從而形成疏密相對的一種對仗布局之美。而一旦換成「岸」字,則在鳥兒的數與量的表達上不夠嚴謹了。
  • 在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中
    《絕句》:兩個黃鸝在唱翠柳,一條白鷺的線升上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我們所學的這首四行詩是杜甫中為數不多的輕聲詩之一。當時,詩人已到了認識天命的年紀,結束了漫長的東川漂泊,回到成都茅草屋。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呢?我們不是常說多多益善嗎?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然後,觸景生情,即興而作。原詩如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一生簡樸,他住茅屋、著布衣,貌似一位鄰家老翁。
  • 古詩詞裡的數學題(一):「兩個黃鸝鳴翠柳」與勾股定理
    唐朝詩人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相信我們都很熟悉,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春天的無限美色,詩中是這麼說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可以想像到這樣的畫面:黃鸝居柳而鳴,白鷺晴空翱翔,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明媚清新的早春的勃勃生機。
  •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對朋友的感謝,你會相信嗎?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杜甫對朋友最富有詩意的感謝,你可能不信,但是不這麼理解,有些地方還真講不通!杜甫《絕句》杜甫的這首絕句,其文筆之妙和流傳之廣都不用說了。然而,這首詩的精髓到底在哪裡?難道僅止於畫面和意境嗎?其實,這首詩也有密境,進入密境內也需要密碼,它的密碼也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
    過個中秋他想起給遠在他方的弟弟蘇轍寫封信,於是便有了「明月幾時月?把酒問青天」,感謝那943年前密州的那輪圓月;和他人一樣路過赤壁磯,突然感慨了下,於是便成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謝937年黃州的那滾滾江水。38歲出行狩獵,覺得自己身手還是不錯的,於是便有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感謝944年前的密州城。
  • 名師解讀丨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譯文  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間婉轉地歌唱,一隊整齊的白鷺直衝向蔚藍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見西嶺上堆積著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前停泊著自萬裡外的東吳遠行而來的船隻。
  • 學生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量詞錯了,應是「兩隻」,我一時語塞
    作者:納蘭唐兒一日,我在上新課——杜甫的《春望》,於是提問都學過杜甫的哪些詩?學生在臺下呱呱回答,說小學學過了《絕句》,有人還情不自禁地吟詩起來:「兩個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我正沉浸在這美好的詩意中。
  • 最美的「驚蟄」詩詞,桃花始開、黃鸝鳴翠、春回人間!
    驚蟄,是24節氣裡的第3個節氣。從這一天開始,萬物開始復甦,冬眠的蟄蟲結束冬眠,開始活躍在春光裡。至此,大自然開始生機勃勃,一派欣然。驚蟄作為24節氣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也是國學重要的一部分。在深厚的歲月積澱裡,流傳有無數的諺語、詩詞等等。尤其是古人喜歡逢節必賦詩,那麼驚蟄,又怎會錯過呢?
  • 兩個黃鸝還是兩隻黃鸝,這首千古絕句您小時候是否總會背錯呢
    開篇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過的一首詩,詩聖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近日,一部名為《蝸牛與黃鸝鳥》的熱播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並且再次勾起了小學時代背誦這首絕句時的有趣回憶。
  • 黃鸝是益鳥嗎 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
    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豔麗,鳴聲悅耳動聽。黃鸝膽小,不易見於樹頂,但能聽到其響亮刺耳的鳴聲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見於溫暖地區,於林地、花園覓食昆蟲,某些種亦食果實。「兩個黃鸝鳴翠柳」這句優美的古詩裡提到的黃鸝,又叫黃鶯,正像詩句裡寫的那樣,黃鸝的叫聲很動聽。黃鸝不僅叫聲好聽,而且模樣也很漂亮。
  • 詩詞裡的鳥‖黃鸝篇
    杜甫筆下的黃鸝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其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可以想像,作為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除了反映社會現實,突出其憂民愛國的情懷外,還有熱愛生活,貼近自然的一面。
  • 孩子讀到「風吹草低見牛羊」,表示是個病句,家長:這是地域問題
    文/育兒全明白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學到知識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複雜,例如:孩子覺得「兩個黃鸝鳴翠柳」是錯句,「風吹草低見牛羊」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家住在城市裡的孩子可能連真的牛羊都沒有見過
  • 飛花令,含有黃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黃鸝又名倉庚、黃鳥、黃鶯,它身披彩衣,鳴叫聲悅耳動聽,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鳥。那麼,含有黃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