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流行一句話:30歲女人極狠的炫富,不是曬包包、曬房本,而是曬輔導娃寫作業。
在最近這段特殊期間,不得不讓全國家長面臨一個十分頭疼的災難:教孩子寫作業。尤其是數學加減計算、背誦古詩課文猶為令家長頭大,教孩子寫作業真上頭!血液一股一股的衝向大腦。孩子們各種天馬行空,奇思妙想讓家長哭笑不得,無力反駁,不得不說,孩子們小小的腦袋裡想的的東西和大人真的不一樣。
當家長教孩子:一個門一個口,這個字念什麼啊?孩子不假思索地答:家門口。或是一加一等於幾都可以在孩子腦中得出奇奇怪怪的想法;或許你的孩子在讀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會不禁地渾身打哆嗦,感到害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會好奇地想:落霞怎麼能和野鴨一起飛呢?這令家長氣的血壓直升,抑制著體內即將爆發的洪荒之力。
這是個病句嗎?
當孩子拿起書,轉著小腦袋,朗讀起《絕句四首.其三》時:兩個黃鸝鳴翠柳,話音剛落,就卡頓住了,沒有接著讀下文。孩子拿著書,跑著找媽媽,小眼睛睜得大大的,摸著小腦袋,指著課本,擲地有聲地說:"媽媽,這句古詩是個病句!"
家長心裡暗暗地想:杜甫的可是詩聖,古詩流傳甚久,我小時都背過,可沒聽過有什麼病句的,肯定是孩子讀錯字了。
家長正準備提起嗓子指責出孩子的錯誤,孩子說:"兩個黃鸝鳴翠柳,'個'是不能來形容鳥的,應該用'只'。"家長聽了頓時懵住,想一想,孩子這麼說的確有道理。
老師和家長平時在教孩子用量詞的時候,明明就是一隻魚,一隻小鳥,一個人。反而,一個鳥會被判斷成病句的。這使得家長也啞口無言,難倒了家長,不知道該怎樣合理地向孩子解釋。
與此同時,這忍不住引起我們的思考,難道當時的唐朝,尚只有"個"字,"只"字還沒有,所以只能用"個"才是最恰當的選擇嗎?
品讀杜甫的《贈花卿》和《月夜》等,我們可以了解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兩句詩都有"只"字,可見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道理自然存在
事實上,杜甫選擇用"個"而不用"只"想必是有他的道理的。細細分析,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我們可以搜索或者翻閱唐代的古詩詩集,我們可以發現,"只"這個詞用在古代做量詞的情況是非常少的,就連杜甫的古詩中,如《贈花卿》和《月夜》的"只"字也是作為"只是"和"僅僅"的意思來解讀。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如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等,也都是這種用法,做量詞可謂少之又少。
其次,把"個"換成"只"放進句子裡讀,缺少韻律感。平仄詩律詩中最基礎的,以其簡潔明快的篇幅,富有韻律感和朗朗上口的特點,「個」是短促的入聲,「只」聲調長,讀起來有點拖沓的語調,相比下,"只"字從音律上明顯要高明得多。
最後,想像著黃鸝在天上飛的畫面,"個"可以更體現出成群中的之一,而"只"更凸顯出獨立的個體。再結合寫作背景,黃鸝俗稱黃鶯,立春後即是交配季節,期間多成雙結對出現。
而當時,杜甫被嚴武推薦,被朝廷為節度使署中參謀,即將赴任,這便是此時此刻有感而發,內心愉悅,寫下了這首寄情託志的小詩。黃鸝鳴叫,意味著官位升遷,"兩個"意味著成雙成對的好事接踵而來。用"個"字這種更口語化的字眼,則明顯更適合這種輕快、愉悅的風格。
推敲的故事
杜甫的詩極有韻律感,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吧。這便讓筆者想起了另一個詞語和故事——推敲。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詩人賈島初次去參加科舉考試,在京城,他起興寫了一首詩。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這首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他想著,用"推"替換"敲"字,反覆思考著每個字的韻味,一直沒有定下來。他便在驢背上反覆吟誦,伸出手比劃著著推和敲的動作去感受其中的意境,他的舉動令旁人十分驚訝。
最終,他選擇了"敲"字,因為他認為敲顯得有禮貌,更能襯託出月下幽靜的氛圍,達到以動襯靜的效果。
據說,賈島的一句詩都經過反覆的琢磨,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語言簡練清淡,讓讀者看不出任何修改過的痕跡,仿佛都是出於自然之作。賈島對一字的反覆斟酌與反覆深究,正是對詩歌每一篇經典詩歌的尊重,也是寫詩應該有的認真態度,成就了他詩歌如行雲流水般,自然美好。
而如今,現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甚至連坐下來認真品一首詩的時間都不願意付出,還有多少人會為了詩句中的一個字去反覆"推敲"呢?
杜甫用"個"而不用"只",一定有作者的內涵所在,我們很難置身詩人者當時的年代,以及他的心情、環境之下,去準確地揣測詩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但值得肯定的是,小孩子的小小發現,提出的小小問題,卻能探索出許多值得我們推敲的東西。
大人在教小孩讀書認字時,總會忽視孩子的想法和觀點,秉持著大人的思想去思考,卻殊不知,孩子能夠提出問題,說明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家長和孩子多種的想法碰撞,才能產生出更多的火花。
儘管在孩子剛學詩歌時,照著課本一字一句朗讀,卻不能領悟其內涵,甚至還將詩歌的意思完全顛覆,更無法理解詩詞裡的意境,但是古詩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孩子們會產生各種豐富的,腦海裡產生畫面感,對孩子的幫助也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家長需要多點耐心,正確引導,接受孩子奇特的幻想,帶著推敲的精神,一起探究文學的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