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導娃寫作業,再被問「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這樣回答就行了

2021-01-08 水墨書窗

最近流行一句話:30歲女人極狠的炫富,不是曬包包、曬房本,而是曬輔導娃寫作業。

在最近這段特殊期間,不得不讓全國家長面臨一個十分頭疼的災難:教孩子寫作業。尤其是數學加減計算、背誦古詩課文猶為令家長頭大,教孩子寫作業真上頭!血液一股一股的衝向大腦。孩子們各種天馬行空,奇思妙想讓家長哭笑不得,無力反駁,不得不說,孩子們小小的腦袋裡想的的東西和大人真的不一樣。

當家長教孩子:一個門一個口,這個字念什麼啊?孩子不假思索地答:家門口。或是一加一等於幾都可以在孩子腦中得出奇奇怪怪的想法;或許你的孩子在讀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會不禁地渾身打哆嗦,感到害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會好奇地想:落霞怎麼能和野鴨一起飛呢?這令家長氣的血壓直升,抑制著體內即將爆發的洪荒之力。

這是個病句嗎?

當孩子拿起書,轉著小腦袋,朗讀起《絕句四首.其三》時:兩個黃鸝鳴翠柳,話音剛落,就卡頓住了,沒有接著讀下文。孩子拿著書,跑著找媽媽,小眼睛睜得大大的,摸著小腦袋,指著課本,擲地有聲地說:"媽媽,這句古詩是個病句!"

家長心裡暗暗地想:杜甫的可是詩聖,古詩流傳甚久,我小時都背過,可沒聽過有什麼病句的,肯定是孩子讀錯字了。

家長正準備提起嗓子指責出孩子的錯誤,孩子說:"兩個黃鸝鳴翠柳,'個'是不能來形容鳥的,應該用'只'。"家長聽了頓時懵住,想一想,孩子這麼說的確有道理。

老師和家長平時在教孩子用量詞的時候,明明就是一隻魚,一隻小鳥,一個人。反而,一個鳥會被判斷成病句的。這使得家長也啞口無言,難倒了家長,不知道該怎樣合理地向孩子解釋。

與此同時,這忍不住引起我們的思考,難道當時的唐朝,尚只有"個"字,"只"字還沒有,所以只能用"個"才是最恰當的選擇嗎?

品讀杜甫的《贈花卿》和《月夜》等,我們可以了解到:此曲只應天上有,人間能得幾回聞。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這兩句詩都有"只"字,可見這種說法顯然是站不住腳的。

道理自然存在

事實上,杜甫選擇用"個"而不用"只"想必是有他的道理的。細細分析,應該有以下幾個原因:

首先,我們可以搜索或者翻閱唐代的古詩詩集,我們可以發現,"只"這個詞用在古代做量詞的情況是非常少的,就連杜甫的古詩中,如《贈花卿》和《月夜》的"只"字也是作為"只是"和"僅僅"的意思來解讀。

相比其他唐代詩人,如李白,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等,也都是這種用法,做量詞可謂少之又少。

其次,把"個"換成"只"放進句子裡讀,缺少韻律感。平仄詩律詩中最基礎的,以其簡潔明快的篇幅,富有韻律感和朗朗上口的特點,「個」是短促的入聲,「只」聲調長,讀起來有點拖沓的語調,相比下,"只"字從音律上明顯要高明得多。

最後,想像著黃鸝在天上飛的畫面,"個"可以更體現出成群中的之一,而"只"更凸顯出獨立的個體。再結合寫作背景,黃鸝俗稱黃鶯,立春後即是交配季節,期間多成雙結對出現。

而當時,杜甫被嚴武推薦,被朝廷為節度使署中參謀,即將赴任,這便是此時此刻有感而發,內心愉悅,寫下了這首寄情託志的小詩。黃鸝鳴叫,意味著官位升遷,"兩個"意味著成雙成對的好事接踵而來。用"個"字這種更口語化的字眼,則明顯更適合這種輕快、愉悅的風格。

推敲的故事

杜甫的詩極有韻律感,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結果吧。這便讓筆者想起了另一個詞語和故事——推敲。

這個故事講的是唐朝詩人賈島初次去參加科舉考試,在京城,他起興寫了一首詩。一天,他在驢背上想到了這首詩:「鳥宿池邊樹,僧敲月下門。」

他想著,用"推"替換"敲"字,反覆思考著每個字的韻味,一直沒有定下來。他便在驢背上反覆吟誦,伸出手比劃著著推和敲的動作去感受其中的意境,他的舉動令旁人十分驚訝。

最終,他選擇了"敲"字,因為他認為敲顯得有禮貌,更能襯託出月下幽靜的氛圍,達到以動襯靜的效果。

據說,賈島的一句詩都經過反覆的琢磨,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語言簡練清淡,讓讀者看不出任何修改過的痕跡,仿佛都是出於自然之作。賈島對一字的反覆斟酌與反覆深究,正是對詩歌每一篇經典詩歌的尊重,也是寫詩應該有的認真態度,成就了他詩歌如行雲流水般,自然美好。

而如今,現下這個快節奏的時代,我們甚至連坐下來認真品一首詩的時間都不願意付出,還有多少人會為了詩句中的一個字去反覆"推敲"呢?

杜甫用"個"而不用"只",一定有作者的內涵所在,我們很難置身詩人者當時的年代,以及他的心情、環境之下,去準確地揣測詩人內心的真實想法。但值得肯定的是,小孩子的小小發現,提出的小小問題,卻能探索出許多值得我們推敲的東西。

大人在教小孩讀書認字時,總會忽視孩子的想法和觀點,秉持著大人的思想去思考,卻殊不知,孩子能夠提出問題,說明有自己的思想和見解,家長和孩子多種的想法碰撞,才能產生出更多的火花。

儘管在孩子剛學詩歌時,照著課本一字一句朗讀,卻不能領悟其內涵,甚至還將詩歌的意思完全顛覆,更無法理解詩詞裡的意境,但是古詩的力量是很強大的,孩子們會產生各種豐富的,腦海裡產生畫面感,對孩子的幫助也是潛移默化的,所以,家長需要多點耐心,正確引導,接受孩子奇特的幻想,帶著推敲的精神,一起探究文學的美妙。

相關焦點

  • 「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在今日頭條上,有網友分享了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尷尬場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老師讓家長幫助孩子預習杜甫所寫的古詩《絕句》,我一看這個作業就覺得極其簡單,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我豪橫地在女兒面前背誦起來,可背完以後,女兒非說我背錯了。
  • 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杜甫有何用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從小背到大的詩,可以說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氣,當初安史之亂後,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隨回到成都草堂,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組即景小詩。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詩友想把詩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詩友將之改動之後,平仄也符合,但是詩歌的整體意境與韻味被打破了。首先,原句中的「個」字與下聯中的「行」字,不僅在平仄上相對,在數量上也因為以少對多,從而形成疏密相對的一種對仗布局之美。而一旦換成「岸」字,則在鳥兒的數與量的表達上不夠嚴謹了。
  •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老杜的一首絕句。小學課本裡就有。關於這首詩的評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老杜神作,有的認為是老杜的敗筆,甚至推出老杜不適合寫絕句這樣的說法。我是屬於認為這是老杜神作的一派。
  • 孩子: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家長無法反駁,這娃怕是沒去過成都
    最近有個孩子在背杜甫的《絕句》時,對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其中的"個"字提出了質疑,這句話應該是病句,孩子解釋道:黃鸝是鳥類,為什麼古詩裡用的是"個"而不是"只",如果在寫作文的時候寫到"看見兩個鳥",一定會被老師寫成這句話是一句病句。於是,孩子不停地質疑臺階,並提出整首詩《絕句》為什麼能同時出現黃鸝、柳樹、雪呢?這些問題讓寶瑪無法回答,想聽聽網友的建議。
  • 「兩個黃鸝鳴翠柳」竟是個病句?8歲小孩的質疑讓老師都無法反駁
    比如被奉為經典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他們會問大漠裡面的煙怎麼可能是直挺挺的呢?當他們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會發問,真的有三千尺那麼高的瀑布嗎?儘管這些問題聽起來無可辯駁,但是大家要明白,其實我們賞析古詩詞更多的時候是在欣賞詩詞的意境與情感,如果太執著於現實情況就可能喪失了那一份詩意,而大家也可以這麼給小孩子解釋。
  •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
    過個中秋他想起給遠在他方的弟弟蘇轍寫封信,於是便有了「明月幾時月?把酒問青天」,感謝那943年前密州的那輪圓月;和他人一樣路過赤壁磯,突然感慨了下,於是便成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謝937年黃州的那滾滾江水。38歲出行狩獵,覺得自己身手還是不錯的,於是便有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感謝944年前的密州城。
  •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對朋友的感謝,你會相信嗎?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杜甫對朋友最富有詩意的感謝,你可能不信,但是不這麼理解,有些地方還真講不通!「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是院內所見:「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表達的原點,也是敘述的起點;「一行白鷺上青天」已經是放眼遠望,將文意宕開。這兩句寫小院清幽,卻視野開闊。「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意思是打開窗戶,西嶺之雪似乎就是鑲嵌在窗框之中的一幅畫。這可以理解為小院與環境的和諧共生。
  • 在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中
    《絕句》:兩個黃鸝在唱翠柳,一條白鷺的線升上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我們所學的這首四行詩是杜甫中為數不多的輕聲詩之一。當時,詩人已到了認識天命的年紀,結束了漫長的東川漂泊,回到成都茅草屋。
  •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有時候孩子們的這些問題常常讓大人也回答不上來。有位家長在網上向網友請教了一個叫人啼笑皆非的問題,原來他的孩子正在上二年級,在學習杜甫的《絕句》時發現了一個問題,孩子認為詩中「兩個黃鸝鳴翠鳥」是一個病句,因為他認為「個」不能用來形容鳥,應該用「只」。孩子的話似乎很有道理,叫家長也啞口無言,想要反駁卻無能為力,於是只好向網友求助,那麼究竟誰對誰錯呢?
  • 古詩詞裡的數學題(一):「兩個黃鸝鳴翠柳」與勾股定理
    唐朝詩人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相信我們都很熟悉,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春天的無限美色,詩中是這麼說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可以想像到這樣的畫面:黃鸝居柳而鳴,白鷺晴空翱翔,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明媚清新的早春的勃勃生機。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呢?我們不是常說多多益善嗎?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然後,觸景生情,即興而作。原詩如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一生簡樸,他住茅屋、著布衣,貌似一位鄰家老翁。
  • 名師解讀丨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賞析  這首《絕句》是詩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時寫的,描寫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天景色。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 學生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量詞錯了,應是「兩隻」,我一時語塞
    學生在臺下呱呱回答,說小學學過了《絕句》,有人還情不自禁地吟詩起來:「兩個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我正沉浸在這美好的詩意中。突然,一個不和諧的聲音響起來:「老師,這是病句,怎麼能說『兩個鳥』,不是叫『兩隻鳥』嗎?」對啊,沒想到大詩人杜甫居然寫錯了。很多同學紛紛響應著。我一時語塞,但畢竟為師多年,臨場應變能力還是很強的。
  • 最美的「驚蟄」詩詞,桃花始開、黃鸝鳴翠、春回人間!
    鵓鳩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溼。燕支溼。花梢缺處,畫樓人立。範成大的這首詞,下闋有化用陳允平詩句「此際衣偏溼,燻籠著麝煤。」的意思,用濃濃的薰香和清寒溼衣的意境來描畫驚蟄之後,天下歸春給人的無限美好遐想。驚蟄的詩詞,大多都是借用驚蟄之名,狀春天之景。如此說來,以作者之間,其實關於驚蟄最美的詩詞,應該潛藏在他的「三侯」裡。
  • 黃鸝是益鳥嗎 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
    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羽色豔麗,鳴聲悅耳動聽。黃鸝膽小,不易見於樹頂,但能聽到其響亮刺耳的鳴聲而判知其所在。主要見於溫暖地區,於林地、花園覓食昆蟲,某些種亦食果實。「兩個黃鸝鳴翠柳」這句優美的古詩裡提到的黃鸝,又叫黃鶯,正像詩句裡寫的那樣,黃鸝的叫聲很動聽。黃鸝不僅叫聲好聽,而且模樣也很漂亮。
  • 漠漠水田飛白鷺,陰陰夏木囀黃鸝——詩詞中的黃鸝意象
    唐詩中,杜甫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高適說「黃鳥翩翩楊柳垂,春風送客使人悲」;韋應物說「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劉象說「香風滿閣花滿樹,樹樹樹梢啼曉鶯」;杜牧說「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宋詞中,趙令畤說「水滿池塘花滿枝,亂香深裡語黃鸝」;黃庭堅說「瑤草一何碧,春入武陵溪。溪上桃花無數,花上有黃鸝」。
  • 詩詞裡的鳥‖黃鸝篇
    黃鸝黃鸝,又名為黃鶯。在詩詞中出現的頻率還是比較多的,大多出現在描寫春天或初夏的景色中。黃鸝不僅外表漂亮,而且叫聲也婉轉動聽,清脆悅耳。杜甫筆下的黃鸝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其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可以想像,作為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除了反映社會現實,突出其憂民愛國的情懷外,還有熱愛生活,貼近自然的一面。
  • 兩個黃鸝還是兩隻黃鸝,這首千古絕句您小時候是否總會背錯呢
    開篇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過的一首詩,詩聖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近日,一部名為《蝸牛與黃鸝鳥》的熱播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並且再次勾起了小學時代背誦這首絕句時的有趣回憶。
  • 孩子讀到「風吹草低見牛羊」,表示是個病句,家長:這是地域問題
    文/育兒全明白隨著社會的發展,孩子學到知識越來越多,隨之而來的問題也越來越複雜,例如:孩子覺得「兩個黃鸝鳴翠柳」是錯句,「風吹草低見牛羊」根本不符合實際情況等等一系列的問題,尤其是家住在城市裡的孩子可能連真的牛羊都沒有見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