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詩詞寫到一定境界後,大概就會像蘇軾一樣,嬉笑怒罵皆成文,後世把這叫入了化境。文字在他手上,成了抒發情緒的工具,信手拈來合在一起,或許一篇千年經典就出現了。
過個中秋他想起給遠在他方的弟弟蘇轍寫封信,於是便有了「明月幾時月?把酒問青天」,感謝那943年前密州的那輪圓月;和他人一樣路過赤壁磯,突然感慨了下,於是便成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謝937年黃州的那滾滾江水。38歲出行狩獵,覺得自己身手還是不錯的,於是便有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感謝944年前的密州城。
而本期的這首蘇軾流傳千年的小詩,我們要感謝的是酒和杜甫。一日蘇軾喝多了,睡醒時已是日上三竿,突然覺得世界很是美好,便挑戰起杜甫名篇來。他挑戰的是詩聖的《絕句四首.其三》,詩聖經歷半生漂泊,難得在成都杜甫草堂得了個安穩,心情很是美麗,於是便寫下了這組《絕句四首》,其中最有名的是第三首,讓我們先來讀一讀杜甫的原作。
1.《絕句四首.其三》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杜甫此詩一出,大概就是唐詩七絕小詩的巔峰了。一、二句就是那傳說中的千古絕對,「兩個」對「一行」、「黃鸝」對「白鷺」、「翠柳」對「青天」,兩個數字四個顏色,外加兩種動物,杜甫好好給了世人一個教科書級別的對仗經典。
而後兩句也是經典,將窗外的終年積雪用「千秋雪」來表示,這是時間的長度,再用一個「含」字鑲嵌在窗中,就是一幅被框住的雪景圖。又將門外的船用「萬裡船」來表示,這是空間之廣,再用一個「泊」字停住它,就是一幅壯闊的江景圖。
2. 再來讀一讀蘇軾酒後戲作,寥寥幾句,東坡不改灑脫本色,流傳了千年。
《溪陰堂》
北宋.蘇軾
白水滿時雙鷺下,綠槐高處一蟬吟。
酒醒門外三竿日,臥看溪南十畝陰。
寫這首詩的時候東坡24歲,正是春風得意時,與好友夜宿大陵山時作下此詩。詩的一、二句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頗為相似,只是不如杜甫這兩句那麼極致。東坡也用了兩種動物,一個顏色,再加上「雙」和「一」的數量對仗,寫出了山中別樣的景致。頗有新意的是,東坡取的這兩種動物,一高一低,雙鷺是下水,而蟬鳴是在高處,自得其樂。
第三句和杜甫一樣,人物出場,杜甫寫窗外的千秋雪,蘇軾隨手寫門外的三竿日,頗為詼諧。酒後睡醒的少年東坡看著山中美景,心情自然是十分閒適的,這和飽經風霜的杜甫看到門前雪景時的心境相差不小,這一點也體現在最後一句上。
第四句「臥看溪南十畝陰」,躺下來欣賞溪南的一片碧綠田野。杜甫來自東吳那些大人物的萬裡戰船,凝聚的是歷史的厚重;而蘇軾臥看的十畝田才是民間小百姓最看重的東西,匯集的是平淡生活的本真。
年輕的時候讀蘇軾這首挑戰詩聖之作,會覺得差之千裡,他這算是班門弄斧罷了;懂事後再讀此作,又覺得其實東坡這首看似信手拈來的小詩,或許才是生活本身,如此一想令人不得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