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中

2021-01-15 李俊文家常事

《絕句》:兩個黃鸝在唱翠柳,一條白鷺的線升上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我們所學的這首四行詩是杜甫中為數不多的輕聲詩之一。當時,詩人已到了認識天命的年紀,結束了漫長的東川漂泊,回到成都茅草屋。此時,他心情特別舒暢,面對一派春意盎然的春色,他情不自禁地欣然命筆隨意地把自己的所見所聞融入到自己的詩歌中,這是杜詩中在山水中的傑作。這實際上是一組詩,這篇文章所講的是這一組中第三個也是最著名的一個。

在前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中,黃鸝在翠綠的柳枝和白鷺之間的呼叫飛向天空。兩行詩,14個字,簡單易懂,易讀。也許有的人覺得寫這種句子很容易,但寫這種語氣需要很多技巧卻。最後兩句「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窗含」限制了遠處巨大的山嶺雪,他被限定在詩人周圍有限的地平線上,使視覺在空間上更近。單詞「西嶺」也有意義,只有當你在東邊的窗戶裡,他才能包含西嶺,這是閱讀的地方。

在這首詩寫完前兩年,杜甫,成都尹嚴武的朋友返回韓國,四川遭遇內亂,杜甫一度逃亡。然而一年後,安和石的叛亂得到平息,另一年後,嚴武再次入蜀充當成都尹。當國家安定下來,老朋友來了,他感到輕鬆,回到杜甫的茅草屋,計劃住在安度晚年。在這種快樂心理中,杜甫詩歌當然更積極樂觀。這首詩把動靜結合在一起,數字和顏色互相匹配生輝,一個單詞「鳴」添加聲音,給人以全方位的衝擊力。

無論如何,杜甫的這首詩是一部永恆的傑作,在杜甫的所有詩歌中,這首詩應該是少有的輕快。

相關焦點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一是他的詩歌在語言上比較精煉;二是他的詩在格律上比較嚴謹;三是他的詩歌風格多樣,時而古樸,時而清麗,時而雄渾,時而沉鬱頓挫……而在本詩中詩句呈現出清麗雄渾的風格,氣象清新遼闊。詩人身居草堂堂屋之內,通過門窗之間,欣然遠眺,感受到自然界生機勃勃的早春氣息,和濃厚的歷史滄桑之感。詩友想把詩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
  • 名師解讀丨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對朋友的感謝,你會相信嗎?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杜甫對朋友最富有詩意的感謝,你可能不信,但是不這麼理解,有些地方還真講不通!杜甫《絕句》杜甫的這首絕句,其文筆之妙和流傳之廣都不用說了。然而,這首詩的精髓到底在哪裡?難道僅止於畫面和意境嗎?其實,這首詩也有密境,進入密境內也需要密碼,它的密碼也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
    把酒問青天」,感謝那943年前密州的那輪圓月;和他人一樣路過赤壁磯,突然感慨了下,於是便成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謝937年黃州的那滾滾江水。38歲出行狩獵,覺得自己身手還是不錯的,於是便有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感謝944年前的密州城。而本期的這首蘇軾流傳千年的小詩,我們要感謝的是酒和杜甫。
  • 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杜甫有何用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從小背到大的詩,可以說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氣,當初安史之亂後,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隨回到成都草堂,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組即景小詩。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呢?我們不是常說多多益善嗎?
    如果從寥寥一兩隻,改成了飛鳥遍布大江兩岸的話,原詩的意境就變得惡俗啦。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然後,觸景生情,即興而作。
  •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老杜的一首絕句。小學課本裡就有。關於這首詩的評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老杜神作,有的認為是老杜的敗筆,甚至推出老杜不適合寫絕句這樣的說法。我是屬於認為這是老杜神作的一派。
  • 古詩詞裡的數學題(一):「兩個黃鸝鳴翠柳」與勾股定理
    唐朝詩人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相信我們都很熟悉,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春天的無限美色,詩中是這麼說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可以想像到這樣的畫面:黃鸝居柳而鳴,白鷺晴空翱翔,讓人感受到無窮的、明媚清新的早春的勃勃生機。
  • 「兩個黃鸝鳴翠柳」竟是個病句?8歲小孩的質疑讓老師都無法反駁
    最近我在和朋友交流的過程中他就告訴我遇到了一個類似的問題。我這個朋友在某省會城市的小學裡任教,他帶的班級裡有個年僅8歲的小朋友思維非常活躍,這個小孩經常提出一些別出心裁的問題,這次的問題就把我這個朋友給難住了。小孩提出的質疑是關於杜甫的《絕句》這首詩的,沒想到一個8歲小孩竟然會質疑「詩聖」杜甫的千古名作。《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在今日頭條上,有網友分享了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尷尬場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老師讓家長幫助孩子預習杜甫所寫的古詩《絕句》,我一看這個作業就覺得極其簡單,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我豪橫地在女兒面前背誦起來,可背完以後,女兒非說我背錯了。
  • 當白鷺從杜甫詩歌飛向今天
    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吳夢琳)「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千年前,唐代著名詩人杜甫在成都創作的這首七言絕句,語言精粹優美,一句即一景,描繪出了早春成都生機勃勃的畫面,其中「一行白鷺上青天」更是成為千古佳句。
  • 詩詞裡的鳥‖黃鸝篇
    我國古代詩人在詩篇中常常提到這種羽毛豔麗,外表輕靈的鳥。杜甫筆下的黃鸝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其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 兩個黃鸝還是兩隻黃鸝,這首千古絕句您小時候是否總會背錯呢
    開篇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過的一首詩,詩聖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近日,一部名為《蝸牛與黃鸝鳥》的熱播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並且再次勾起了小學時代背誦這首絕句時的有趣回憶。
  • 古詩文學習026:二年級下冊,杜甫《絕句》
    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注釋①〔黃鸝〕黃鶯,鳴聲悅耳。②〔白鷺〕鷺鷥,羽毛純白。③〔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譯文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快地歌唱,一行白鷺飛向高遠的藍天。透過窗戶看見西嶺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面上停泊著即將駛往東吳的客船。賞析《絕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所寫。在此期間,詩人共寫絕句4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繪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色。同時,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也蘊含於寫景之中。
  • 古詩《滁州西澗》中,清脆悅耳的黃鸝鳥聲,像極了天上仙音
    古人在詩中描繪有樹林野外的時候,往往都會寫到黃鸝鳥。黃鸝鳥比普通的鳥啼鳴聲更加的清脆悅耳,黃鸝鳥是古代文人墨客最喜歡的動物之一了。詩人在春天、夏天、秋天的詩中都會將黃鸝鳥寫進去。黃鸝鳥雖然不屬於我國的四大鳴鳥之一,但是雄性的黃鸝鳥卻是鳴叫聲讓人聽了非常的悅耳。
  • 彌河上 白鷺飛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詩中的白鷺是一種水鳥,以啄食魚、蟲及水生植物生存,喜歡棲息在密林、溼地等擁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地方,有「環保鳥」的美譽。在咱們壽光,也能捕捉到白鷺的身影。近日,在彌河,記者拍下了白鷺棲息避暑的畫面。
  • 兩隻黃鸝不在,一行白鷺吃魚
    樹枝上不停的蟬鳴,那天空更是有幾聲鳴叫,定睛一看有幾隻白鷺在天空盤旋。正是印了「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看著白鷺飛走,我跟著它的方向走了過去,走了不多遠,就看見一群白鷺在水中嬉戲,其實也不算嬉戲更覺得是在捕魚吧,在白鷺包圍圈旁,一條黃鱔在我眼皮底下溜走了,那群白鷺沒有發覺只管在一旁玩耍,在一旁有位攝影師正在抓拍,可能過斷時間白鷺的照片就會出來。
  • 燕子、黃鸝、杜鵑:古詩詞中的那些鳥兒,究竟有什麼寓意?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 在古詩詞中 經常能讀到與鳥兒有關的詩句 然而,
  • 輔導娃寫作業,再被問「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這樣回答就行了
    當孩子拿起書,轉著小腦袋,朗讀起《絕句四首.其三》時:兩個黃鸝鳴翠柳,話音剛落,就卡頓住了,沒有接著讀下文。孩子拿著書,跑著找媽媽,小眼睛睜得大大的,摸著小腦袋,指著課本,擲地有聲地說:"媽媽,這句古詩是個病句!"家長心裡暗暗地想:杜甫的可是詩聖,古詩流傳甚久,我小時都背過,可沒聽過有什麼病句的,肯定是孩子讀錯字了。
  • 生態環境好 白鷺最知道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很多人熟悉白鷺,是從詩人杜甫的這句詩開始。白鷺不僅是詩人的寵兒還是大自然的「生態檢驗師」它對生存環境極為挑剔白鷺嘴長、頸長和腿長,令它捕食水生動物更便捷、更靈巧。主要以各種小型魚類為食,也吃蝦、蟹、蝌蚪和水生昆蟲等動物性食物。每年4月和11月,白鷺會進行春秋兩季的遷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