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從寥寥一兩隻,改成了飛鳥遍布大江兩岸的話,原詩的意境就變得惡俗啦。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然後,觸景生情,即興而作。原詩如下: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杜甫一生簡樸,他住茅屋、著布衣,貌似一位鄰家老翁。不過,他的詩句卻十分工整、乾淨,經得起千百年來的後人們的推敲和琢磨。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你看,兩隻黃鸝鳥,在岸邊翠綠的柳蔭下嬉戲,一行白鷺刺破了青天。先收住視線,兩隻黃鸝近在眼前;再放眼望去,一行白鷺遠在天邊。兩橫一縱,兩下一上,兩黃一白,兩鬧一靜,兩棲一飛,相互呼應,相映成趣。
再配上天空與柳樹的青綠色的底色,這樣的宜人景致,怎不令人心曠神怡呢?這哪裡是簡單地寫景,其實,是在抒發杜甫自己的愉悅心情。
咱們接著看。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窗含的「含」是內斂的,撲面而來的;門泊的「泊」是外在的,奪門而出的。往西眺望,是嶺上的皚皚白雪;瀏覽江上,是東來的航船點點。在這一迎一送間,整首詩的內涵,登時豐富了起來。
詩人這是在大發感慨了。因為,雖然千年歷史滄桑不變,不過,萬裡航船卻滾滾向前。平定了安史之亂,長江上的航運就可以恢復了。同樣的,時代的航船也不容阻擋。無論遇到什麼樣的風風雨雨,我們偉大的民族,都能夠戰勝困難,砥礪前行。
至此,詩人的情緒達到了高潮。只有這樣,才能充分體現出這位作《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的杜甫的心胸。對了,你覺得把「兩個」改為「兩岸」,合適嗎?要我說,這樣的改法,純屬瞎胡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