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杜甫對朋友最富有詩意的感謝,你可能不信,但是不這麼理解,有些地方還真講不通!
杜甫的這首絕句,其文筆之妙和流傳之廣都不用說了。然而,這首詩的精髓到底在哪裡?難道僅止於畫面和意境嗎?
其實,這首詩也有密境,進入密境內也需要密碼,它的密碼也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理一理詩歌的思路。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是院內所見:「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表達的原點,也是敘述的起點;「一行白鷺上青天」已經是放眼遠望,將文意宕開。這兩句寫小院清幽,卻視野開闊。「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意思是打開窗戶,西嶺之雪似乎就是鑲嵌在窗框之中的一幅畫。這可以理解為小院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門泊東吳萬裡船」這一句,略讀沒有什麼,但細想來有點無釐頭——既然知道這萬裡船是東吳的,那與你杜甫何幹?但聽杜甫的話音,「門泊東吳萬裡船」——似乎這東吳的萬裡船停在了我家門口就是自己的。
回頭再看整首詩,你就會覺得每句詩似乎都包含有一個「是我的」。
尤其是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裡船,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但說起來就是這麼嘚瑟!。
這還是一向低調的杜甫嗎?
我們不妨再讀讀這首短詩。
一個人這麼誇讚自己的院子,有點太自戀了吧。杜甫似乎也不是自戀的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只要考慮一下這個院子的來歷和杜甫的寫作目的,就會明白,這不是自戀。這是在表達對朋友們的感謝!
杜甫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是這樣的。
之前,杜甫經歷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安史之亂中,杜甫在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後來逃出長安。將家小寄居於朋友處,自己追尋肅宗李亨而去。他在天寶十四載 (755)十一月赴奉先縣看望寄居在那裡的妻子兒女時所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除了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有「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流離失所,至於幼子餓死,當時的杜甫已經陷入窮途。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來到成都,朋友們幫他建起草堂,從此又可以安居樂業。
他對朋友們的感激是真摯崇高的!
他一定要表達感激之情。
他應該說,朋友們,你們給我建的這個房屋選址好啊,視野開闊,環境幽美,交通便利,真是啥都好啊!我真的是太滿足了!太幸福了!謝謝大家啊!
但杜甫是詩人,這話不容易說出口。作詩才是他的長項。
杜甫,也必須是杜甫,才能如此通過滿滿的幸福感來表達對朋友們的感謝。全詩沒有一句感謝的話,但是感謝之情卻又如此誠摯又豐盈。
這種滿足感在「門泊東吳萬裡船」上升到了一種不講道理的程度——而這細微之處恰恰是解讀此詩的密碼所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