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兩個黃鸝鳴翠柳」是杜甫對朋友的感謝,你會相信嗎?

2021-01-15 語文小白

說「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是杜甫對朋友最富有詩意的感謝,你可能不信,但是不這麼理解,有些地方還真講不通!

杜甫《絕句》

杜甫的這首絕句,其文筆之妙和流傳之廣都不用說了。然而,這首詩的精髓到底在哪裡?難道僅止於畫面和意境嗎?

其實,這首詩也有密境,進入密境內也需要密碼,它的密碼也是一個特別的存在。

理一理詩歌的思路。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兩句是院內所見:「兩個黃鸝鳴翠柳」是表達的原點,也是敘述的起點;「一行白鷺上青天」已經是放眼遠望,將文意宕開。這兩句寫小院清幽,卻視野開闊。「窗含西嶺千秋雪」的意思是打開窗戶,西嶺之雪似乎就是鑲嵌在窗框之中的一幅畫。這可以理解為小院與環境的和諧共生。「門泊東吳萬裡船」這一句,略讀沒有什麼,但細想來有點無釐頭——既然知道這萬裡船是東吳的,那與你杜甫何幹?但聽杜甫的話音,「門泊東吳萬裡船」——似乎這東吳的萬裡船停在了我家門口就是自己的。

回頭再看整首詩,你就會覺得每句詩似乎都包含有一個「是我的」。

尤其是西嶺千秋雪和東吳萬裡船,明明知道不是自己的,但說起來就是這麼嘚瑟!。

這還是一向低調的杜甫嗎?

我們不妨再讀讀這首短詩。

一個人這麼誇讚自己的院子,有點太自戀了吧。杜甫似乎也不是自戀的人,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只要考慮一下這個院子的來歷和杜甫的寫作目的,就會明白,這不是自戀。這是在表達對朋友們的感謝!

杜甫創作這首詩的背景是這樣的。

之前,杜甫經歷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刻。

安史之亂中,杜甫在長安落入叛軍手中,後來逃出長安。將家小寄居於朋友處,自己追尋肅宗李亨而去。他在天寶十四載 (755)十一月赴奉先縣看望寄居在那裡的妻子兒女時所寫的《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中,除了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還有「入門聞號啕,幼子飢已卒」。流離失所,至於幼子餓死,當時的杜甫已經陷入窮途。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來到成都,朋友們幫他建起草堂,從此又可以安居樂業。

他對朋友們的感激是真摯崇高的!

他一定要表達感激之情。

他應該說,朋友們,你們給我建的這個房屋選址好啊,視野開闊,環境幽美,交通便利,真是啥都好啊!我真的是太滿足了!太幸福了!謝謝大家啊!

但杜甫是詩人,這話不容易說出口。作詩才是他的長項。

杜甫,也必須是杜甫,才能如此通過滿滿的幸福感來表達對朋友們的感謝。全詩沒有一句感謝的話,但是感謝之情卻又如此誠摯又豐盈。

這種滿足感在「門泊東吳萬裡船」上升到了一種不講道理的程度——而這細微之處恰恰是解讀此詩的密碼所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相關焦點

  • 兩個黃鸝鳴翠柳,黃鸝為何是兩個而不是兩隻?杜甫有何用意?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這首從小背到大的詩,可以說是朗朗上口,又十分接地氣,當初安史之亂後,杜甫得知故人的消息,跟隨回到成都草堂,面對生氣勃勃的景象時,情不自禁寫下了一組即景小詩。
  • 在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詩中
    《絕句》:兩個黃鸝在唱翠柳,一條白鷺的線升上天空。窗戶裡有西嶺千秋雪,門上有東吳萬裡船。我們所學的這首四行詩是杜甫中為數不多的輕聲詩之一。當時,詩人已到了認識天命的年紀,結束了漫長的東川漂泊,回到成都茅草屋。
  • 把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裡的「個」字改成「岸」怎麼樣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出自於杜甫的《絕句》。整首詩如下:《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詩友想把詩的這一絕句的上一聯改為「兩岸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也未始不可。詩友將之改動之後,平仄也符合,但是詩歌的整體意境與韻味被打破了。首先,原句中的「個」字與下聯中的「行」字,不僅在平仄上相對,在數量上也因為以少對多,從而形成疏密相對的一種對仗布局之美。而一旦換成「岸」字,則在鳥兒的數與量的表達上不夠嚴謹了。
  • 「兩個黃鸝鳴翠柳」還是「兩隻黃鸝鳴翠柳」?網友們吵得不可開交
    在今日頭條上,有網友分享了自己輔導孩子作業時的尷尬場景,引發了網友們的熱議: 「老師讓家長幫助孩子預習杜甫所寫的古詩《絕句》,我一看這個作業就覺得極其簡單,為了顯示自己有文化,我豪橫地在女兒面前背誦起來,可背完以後,女兒非說我背錯了。
  • 蘇軾醉酒後挑戰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寫首趣詩,令人不得不服
    把酒問青天」,感謝那943年前密州的那輪圓月;和他人一樣路過赤壁磯,突然感慨了下,於是便成了「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感謝937年黃州的那滾滾江水。38歲出行狩獵,覺得自己身手還是不錯的,於是便有了「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感謝944年前的密州城。而本期的這首蘇軾流傳千年的小詩,我們要感謝的是酒和杜甫。
  • 兩個黃鸝鳴翠柳,兩個何不改為兩岸呢?我們不是常說多多益善嗎?
    兩個黃鸝鳴翠柳,是唐代詩聖杜甫所作的《絕句》中的頭一句。這首小詩的創作背景是,杜甫聽聞平定安史之亂的好消息,如釋重負。他信手推開草堂的窗戶,江風拂面,精神不禁為之一振。然後,觸景生情,即興而作。原詩如下: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杜甫一生簡樸,他住茅屋、著布衣,貌似一位鄰家老翁。
  • 「兩個黃鸝鳴翠柳」竟是個病句?8歲小孩的質疑讓老師都無法反駁
    比如被奉為經典的「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他們會問大漠裡面的煙怎麼可能是直挺挺的呢?當他們讀到「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又會發問,真的有三千尺那麼高的瀑布嗎?儘管這些問題聽起來無可辯駁,但是大家要明白,其實我們賞析古詩詞更多的時候是在欣賞詩詞的意境與情感,如果太執著於現實情況就可能喪失了那一份詩意,而大家也可以這麼給小孩子解釋。
  • 古詩詞裡的數學題(一):「兩個黃鸝鳴翠柳」與勾股定理
    這是第一次用古詩詞編數學題,有說的不清楚、不到位、有紕漏的地方敬請指正,歡迎共同交流,讓孩子在語文和數學學習的路上走得更好、更穩、更遠。唐朝詩人杜甫有一首膾炙人口的《絕句》,相信我們都很熟悉,他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秀美春天的無限美色,詩中是這麼說的: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
    「兩個黃鸝鳴翠柳」好在哪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是老杜的一首絕句。小學課本裡就有。關於這首詩的評價,眾說紛紜。有的認為是老杜神作,有的認為是老杜的敗筆,甚至推出老杜不適合寫絕句這樣的說法。我是屬於認為這是老杜神作的一派。
  • 名師解讀丨杜甫《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一行白鷺上青天。
    絕句  【唐】杜甫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  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鳥兒成雙成對,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 輔導娃寫作業,再被問「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這樣回答就行了
    孩子們各種天馬行空,奇思妙想讓家長哭笑不得,無力反駁,不得不說,孩子們小小的腦袋裡想的的東西和大人真的不一樣。當家長教孩子:一個門一個口,這個字念什麼啊?孩子不假思索地答:家門口。或是一加一等於幾都可以在孩子腦中得出奇奇怪怪的想法;或許你的孩子在讀到:"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時,會不禁地渾身打哆嗦,感到害怕。"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會好奇地想:落霞怎麼能和野鴨一起飛呢?
  • 學生說「兩個黃鸝鳴翠柳」,量詞錯了,應是「兩隻」,我一時語塞
    作者:納蘭唐兒一日,我在上新課——杜甫的《春望》,於是提問都學過杜甫的哪些詩?學生在臺下呱呱回答,說小學學過了《絕句》,有人還情不自禁地吟詩起來:「兩個黃鸝鳴翠鳥,一行白鷺上青天」,我正沉浸在這美好的詩意中。
  • 孩子讀完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表示:這是個病句,家長無力反駁
    因為古詩都是採用最為精煉的文字敘事抒情,所以放開來看的話,即使是同一首詩,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尤其是在孩子們的眼中,在解讀古詩時更是為其賦予了別樣的趣味,畢竟孩子們眼中的世界和我們看到的真的很不一樣。比如在讀到盧綸《塞下曲》「月黑雁飛高,單于夜遁逃。
  • 孩子:兩個黃鸝鳴翠柳是病句,家長無法反駁,這娃怕是沒去過成都
    最近有個孩子在背杜甫的《絕句》時,對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其中的"個"字提出了質疑,這句話應該是病句,孩子解釋道:黃鸝是鳥類,為什麼古詩裡用的是"個"而不是"只",如果在寫作文的時候寫到"看見兩個鳥",一定會被老師寫成這句話是一句病句。於是,孩子不停地質疑臺階,並提出整首詩《絕句》為什麼能同時出現黃鸝、柳樹、雪呢?這些問題讓寶瑪無法回答,想聽聽網友的建議。
  • 兩個黃鸝還是兩隻黃鸝,這首千古絕句您小時候是否總會背錯呢
    開篇先來溫習一下我們小時候都背誦過的一首詩,詩聖杜甫的七言絕句: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近日,一部名為《蝸牛與黃鸝鳥》的熱播劇引起了筆者的注意,並且再次勾起了小學時代背誦這首絕句時的有趣回憶。
  • 最美的「驚蟄」詩詞,桃花始開、黃鸝鳴翠、春回人間!
    鵓鳩鳴怒,綠楊風急。玉爐煙重香羅浥。拂牆濃杏燕支溼。燕支溼。花梢缺處,畫樓人立。範成大的這首詞,下闋有化用陳允平詩句「此際衣偏溼,燻籠著麝煤。」的意思,用濃濃的薰香和清寒溼衣的意境來描畫驚蟄之後,天下歸春給人的無限美好遐想。驚蟄的詩詞,大多都是借用驚蟄之名,狀春天之景。如此說來,以作者之間,其實關於驚蟄最美的詩詞,應該潛藏在他的「三侯」裡。
  • 飛花令,含有黃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
    黃鸝又名倉庚、黃鳥、黃鶯,它身披彩衣,鳴叫聲悅耳動聽,自古以來,一直都是人們心目中的吉祥鳥。那麼,含有黃鸝的詩句,你知道多少呢?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唐·杜甫《絕句》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 詩詞裡的鳥‖黃鸝篇
    杜甫筆下的黃鸝兩隻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絕句》留連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啼。——《江畔獨步尋花·其六》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蜀相》可以想像,作為杜甫,這位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除了反映社會現實,突出其憂民愛國的情懷外,還有熱愛生活,貼近自然的一面。
  • 黃鸝是益鳥嗎 黃鸝屬鳥類為著名食蟲益鳥
    黃鸝鳥有著漂亮的外表和優美的叫聲,深受人們的喜愛,在古代黃鸝鳥就是文人們喜歡的動物之一,是很多詩人歌頌的對象,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選擇飼養黃鸝鳥,不過也有不少朋友想知道黃鸝鳥是益鳥嗎?因為飼養的多,也不能對大自然造成危害呀!那下面就隨著小編來了解一下吧。
  • 古詩文學習026:二年級下冊,杜甫《絕句》
    絕句[唐]杜甫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裡船。注釋①〔黃鸝〕黃鶯,鳴聲悅耳。②〔白鷺〕鷺鷥,羽毛純白。③〔西嶺〕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譯文兩隻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歡快地歌唱,一行白鷺飛向高遠的藍天。透過窗戶看見西嶺終年不化的積雪,門外江面上停泊著即將駛往東吳的客船。賞析《絕句》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閒居時所寫。在此期間,詩人共寫絕句4首,本詩是其中的第三首,描繪了草堂周圍明媚秀麗的春色。同時,詩人舒暢愉悅的心情也蘊含於寫景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