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說,世上唯愛與美食不可辜負,幸福地大快朵頤被認為是極具治癒力的。對於多數人來說,進食是一個愉悅的過程,但就是這樣一個平凡的日常行為,卻成為貪食症患者的夢魘。貪食症是一種嚴重的進食障礙,表現為無法克制進食的欲望,暴飲暴食後又陷入無限的內疚和恐慌中,於是患者會進行強制嘔吐,極端節食,服用瀉藥等,並形成一種惡性循環,繼而引發一系列身心疾病。
近期發表在《變態心理學雜誌》上的一篇研究中,首次通過磁共振成像掃描技術,利用食物信號來探尋女性貪食症患者的神經反應。發現在處於壓力環境下,女性貪食症患者大腦對於食物的反應不同於正常女性。
在實驗中,研究者要求10名女性貪食症患者和10名健康女性先解答一道不可能完成的數學難題。因為壓力被認為是貪食症患者暴飲暴食的誘因,而這項任務的目的就是讓她們感到很大的壓力。
之後,讓兩組女性進入磁共振成像掃描儀中,給她們呈現高脂高糖的食物圖片。兩組女性在解題任務後,都會報告自己的壓力上升,並且在看到高脂高糖食物圖片後,壓力又會下降,且對於食物的渴求程度上升。
儘管兩組女性的自我報告結果相似,但兩組女性在核磁共振掃描中卻呈現出了不同的腦部反應,具體表現為:患者組楔前葉區域的血流量下降,而健康組楔前葉區域的血流量升高,並且高於患者組楔前葉區域的血流量。楔前葉主要負責與自我相關的高水平認知處理,如自我反省等。據此研究者們推測,女性貪食症患者的楔前葉血流量下降意味著食物刺激削弱了她們自我反省的認知能力,讓她們將注意力放在別處,而非放在解決自身不足上。這一結果支持了以往研究者的推論:由於一些消極的想法,女性貪食症患者會脫離自我認知轉而聚焦於更實際具體的刺激,比如食物。即表現為通過暴飲暴食來轉移注意力,以逃避由壓力引起的消極感受。
很多人對貪食症知之甚少,不理解患者強迫性的進食行為和矛盾掙扎的心態。該研究也向我們證明了貪食症是一種複雜的疾病,由心理因素、生物因素和環境因素等交織影響。當患者反覆在暴飲暴食過程中體驗到了愉悅感,他們身體便會非常誠實地對食物「上癮」,而到這時,即便他們深諳在壓力下選擇進食並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但也仍然情難自控。
所以接受專業治療,學會採取積極行動去面對焦慮或壓力對於貪食症患者來說顯得尤為重要。研究表明,近幾年認知行為療法(CBT)在治療貪食症的實踐中取得了顯著臨床效果,這種療法主要聚焦於患者對自己身體形態的歪曲認識 來改善患者的狀況。另一方面,患者的消極情緒也加劇了其惡性循環,所以一些研究將認知行為療法拓展,融入正念認知療法等以提升患者的情緒調控能力,削弱消極情緒的不良影響。實驗結果顯示,對於情緒更易衝動的女性患者來說,這種聯合治療更為有效。
本文來自《心理與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