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經典送別詞,寫盡人生艱難險惡,最後兩句,引發無數人共鳴

2020-12-05 史記人物傳

南宋著名大詞人,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他和前輩易安居士李清照,被合稱為「濟南二安」。雖然如此合稱,但兩個人的詞作風格卻迥然不同,李清照是和柳永等人被詞家尊為婉約派代表人物的,而辛棄疾則和蘇軾等人被稱為豪放派的領軍人物。

不同於李清照生活於南北宋交會的年代,稼軒生長於南宋,特殊時代背景和個人命運下,造就了他別樣的詞風。

辛棄疾是兩宋詞壇眾多詞人裡,至今的留存作品數量最多的一位。他的詞作多豪放大氣,體現英雄本色。

但他可不單只是一個愛國詞人,更是一位愛國志士、義軍首領。他自幼生長於金國,是個金國的官宦公子,卻毅然不顧親人摯友的勸說,放棄優渥安逸的生活,於二十五歲時率起義軍重返南宋。

辛棄疾一生,以恢復大宋的中原河山為志向,以功業為畢生目標,卻命運多舛,終難得償夙願。他的作品裡,有滿腔熱血、慷慨激昂的愛國之情,有壯志難酬、山河難返的悲憤交加。

有對當朝統治者屈辱求和的不滿譴責,也有面對祖國壯麗江山的諸多讚美……當他送別有人,寫下這首《鷓鴣天·送人》時,也不禁流露出對世事、仕途的鬱郁感慨和激憤。

悲憤交加,難以自抑

「唱徹陽關淚未乾,」辛棄疾在開篇便訴離情,言說自己唱完了《陽關曲》,依舊淚流不止。

其實以詞人本身豁達豪邁的性格,單是普通別離,絕不會讓他這般傷感。只是讀完全詞才知道,詞人是平時鬱結了太久,藉此一併抒發

「功名餘事且加餐,」辛棄疾在勸說朋友,功名利祿不過都是多餘的過眼浮雲,不要過多為此耗費心力,應該多吃飯保重身體。

我們驚訝地發現,一向以建功立業為目標,志向高遠的辛棄疾居然勸說朋友,把功名事看作「餘事」。

其實,此乃主戰派的稼軒,不滿南宋朝廷對金國卑躬屈膝,委屈求和的樣子,被迫退隱,想到不但自己報效國家的壯志難以實現,恢復故土更是遙不可及,激憤和消極的情緒也難以自抑。

「浮天水送無窮樹,」寫送別時向遠處眺望之景,水天相接,遠送兩岸無窮的樹木,景色生動,筆力渾厚。「帶雨雲埋一半山。」雨中重重層層的烏雲,把高聳青山掩埋了一半。

這不正是正人君子被陰險小人壓制一頭的暗喻嗎?辛棄疾一生志在恢復大業,無意朝堂鬥爭。但他因執法嚴格,主張戰爭,而被投降派記恨陷害,而被罷官,這怎麼能讓他不悲憤。

抱憾感懷,前路漫漫,更畏人心

「今古恨,幾千般,」下片,詞人感慨道,古往今來,使人抱憾之事,何止千般萬般,數不勝數。「只應離合是悲歡?」作者筆鋒拗轉,反問說,難道只有離別一事,才讓人悲傷嗎?

明明是送別詞,他卻點明說,自古憾事多,別離並不是最讓人難過的。最難過的是什麼呢,幾乎呼之欲出,也讓主題得到了升華「江頭未是風波惡」詞人嘆道,你別看江上風浪洶湧,這還不是最為險惡難行的。

「別有人間行路難!」人世間要行走的道路,那才更是艱難。最後兩句更是千古名句,引發古今人們的共鳴。

人心複雜而可怕,人與人之間勾心鬥角的鬥爭,才是真正的「風波」,讓人防不勝防,使將行人畏懼、令送別人擔憂。這種情感,更甚於離愁別緒。

有如此氣節和才華的人,卻壯志未酬,他該需要多少豁達的心胸呢。他得到了文學上的桂冠,被讚譽與蘇軾等大腕齊名,在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可他也未必會為此驕傲——因為稼軒想要的,是恢復祖國山河啊。

從辛棄疾的詩詞文章中可以看到才華橫溢的他,不但是個詞壇巨匠,更是個愛國將領。對稼軒有興趣的朋友,推薦看這本《辛棄疾詞傳》,通過他的詞作,由淺入深地去了解他的一生。

這套詞作,還包括《倉央嘉措詩傳》、《李清照詞傳》、《納蘭性德詞傳》、《李煜詞傳》和《蘇軾詞傳》。為你展示了這幾位著名詞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這套詞傳原價238元,現在活動價,只要79元,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平時裡省下兩倍奶茶錢,就能夠讓你和辛棄疾稱為相隔九百年的「忘年交」,感受其至情至性、滿腔熱血的一生,是件多麼值得慶幸的事。

史記人物傳總結:

《鷓鴣天·送人》這首詞雖然短小卻精悍,包含了廣闊而深厚的情感。正所謂「行路難,不在山,不在水,只在人情反覆間」,別有人間行路難短短七字,語仍含蓄,可情已淋漓,已然力透紙背,振聾發聵,正顯示了辛詞的大家氣度。

相關焦點

  • 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
    而筆者今天要為大家所介紹的這首詞,是來自「詞中之龍」辛棄疾的一首詞,這首詞被譽為辛棄疾最神的一首詞,堪稱詞中瑰寶,4句就有兩句流傳千古。《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宋-辛棄疾)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 李清照身處異鄉,給閨蜜寫了一首詞,最後兩句,寫出了深厚友誼
    兩宋時期,詞的創作空前繁榮,名家輩出。不同於唐朝,由於大詩人們各有千秋,世人評價時便冠名為「詩仙」「詩聖」「詩鬼」等等稱號。宋朝時,寫詞最好的人,人們統統稱之為「詞宗」,有幸得到這個稱號的人,南北宋加起來一共也只有四位。
  •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下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被後世奉為經典
    蘇軾臨死前,給兒子留下一首詩,首尾兩句相同,卻被後世奉為經典宋代詞壇曾經湧現出無數名人名家,其中,蘇軾可以說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人,即使在如今的現代社會,他依然能夠「圈粉無數」。這主要是因為蘇軾生性樂觀豁達,一言一行總是能夠出人意料。最難得的是,蘇軾總是能夠在人生的不同境遇中,靈活的切換自己的身份,並且樂在其中。
  • 辛棄疾不算豪放的一首詞,末尾一句很經典,多數人聽說過
    辛棄疾是我國南宋最著名的豪放派詞人,也許正因為經歷和性格的原因,才使得辛棄疾的詞豪邁雄宏,在以婉約風格為主的詞壇開闢出了另一片新天地。辛棄疾的詞多詠祖國河山之壯美,多嗟世道政局之多變,筆觸大氣有力卻不失細膩。辛棄疾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詞人,由於年幼生長於金國,目睹了金國統治下,漢人所遭受的屈辱,終辛棄疾一生都希望能夠光復宋朝。
  • 辛棄疾一首送別宋詞,前半段引用詩經名句,最後8字乃是1個成語
    比如今天我們所談到的是宋代詞人辛棄疾的一首悲涼宋詞。在這首宋詞的前半段,我們可以看得出陶淵明的詩句,也能夠看得出《詩經》當中的名句。而在這首宋詞的最後,我們甚至還可以發現隱藏在其中的一個八字成語。且看:獨立蒼茫醉不歸。日暮天寒,歸去來兮。探梅踏雪幾何時。今我來思,楊柳依依。白石岡頭曲岸西。一片閒愁,芳草萋萋。多情山鳥不須啼。桃李無言,下自成蹊。
  • 蘇軾人生最後一首詩,僅28字,道盡人生三境界,不少人卡在第二界
    這句話一經問世好像戳中了很多人的痛點,不少人引起了共鳴,同時也點出了人們內心深處的迷茫與困惑:追求人生價值的正確方式是怎樣的?什麼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這個問題,其實千年前的大文豪蘇軾很有發言權。蘇軾的一輩子可以說是大起大落了,他有過很多的身份,做過很多在當時看來出格的事。
  • 詞壇最後拿得出手的《長相思》,出自納蘭性德,第一句,便是經典
    今天我們要欣賞的《長相思》,更是有著非凡的起源,也擁有著無數的典故。提起長相思,是古來詞人最喜歡的詞牌名之一。文壇曾經有過眾多經典的《長相思》,其意韻深久,詞句美好。詩王白居易、詞帝李煜,文豪歐陽修都為我們留下了無數經典之句。
  • 辛棄疾的這首詞,被當作「情詩」,寫出人生境界,叫人拍手叫絕
    生活有很人可能會疑惑,通透的人生究竟是怎樣的,其實這其中的道理也並不是什麼絕大的奧妙,只要是可以真正地把握住自己內心的真實想法,那在任何人生難題中都可以需找到真正正確的答案。雖然說這對許多人來說或許太過於玄妙,但這其中的道理卻並不是那麼晦澀難懂。
  • 蘇軾的一首詞,人生失意的時候讀三遍,讓人回味無窮
    這開頭兩句,先一個「醒復醉」,再一個「仿佛」,就把他縱飲的豪興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了。接著,下面三句,寫詞人已到寓所、在家門口停留下來的情景:「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走筆至此,一個風神瀟灑的人物形象,一位襟懷曠達、遺世獨立的「幽人」躍然紙上,呼之欲出。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
  • 辛棄疾的這首《破陣子》描寫的是什麼內容,詞中的關鍵字是什麼?
    辛棄疾《破陣子》詞意圖詞人簡介和詞作的創作背景辛棄疾,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省濟南市歷城區)人。辛棄疾是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同時他也是一個有著強烈愛國思想的英雄人物。辛棄疾強烈的愛國熱情和收復大業的雄心壯志得不到實現,所以抒寫收復大業、傾訴壯志難酬的憤慨就構成了辛棄疾此時創作的主旋律。這首《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就是辛棄疾賦閒期間創作的一首詞作。根據詞中小序「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可知:這是辛棄疾寫給陳同甫的一首詞。陳同甫就是陳亮,陳亮字同甫,是辛棄疾的好朋友,也被人稱為稱為「龍川先生」。
  • 蘇軾很好的一首詞,人生失意的時候讀三遍,讓人回味無窮
    儘管經歷了無數艱苦,蘇東坡依然樂觀開朗,並且他熱愛自然,喜歡遊歷,貶謫生涯也讓他見識了無數的奇異風景以及各地的風土人情。分享一首蘇軾最有江湖氣的詞作,瀟灑從容,鬱悶的時候讀三遍,令人豁然開朗!其間浸潤的,是一種達觀的人生態度,一種超曠的精神世界,一種獨特的個性和真情。上片以動襯靜,以有聲襯無聲,通過寫家僮鼻息如雷和作者諦聽江聲,襯託出夜靜人寂的境界,從而烘託出歷盡宦海浮沉的詞人心事之浩茫和心情之孤寂,使人遐思聯翩,從而為下片當中作者的人生反思作好了鋪墊。
  • 辛棄疾晚年牙掉了,寫下一首風趣幽默的詞,但是幽默中卻藏著憂傷
    辛棄疾是當之無愧的鐵血硬漢,他從小就心懷家國,一心要收復中原,統一大宋。他的詞中有金戈鐵馬,有氣吞萬裡。他是橫刀立馬的狂沙戰士,也是挑燈看劍的豪邁俠士。大宋詞壇因為他的存在而顯得更加豪情壯志,無數後來者以他為榜樣。怎奈生不逢時,滿腔熱血卻只能歸隱田間,最終成為了辛稼軒。
  • 辛棄疾的戒酒詞,讓人啼笑皆非,一首詞讓人感到風趣幽默
    一杯濁酒,半生浮沉,古代文人墨客在酒中找到的人生寄託和人生方向,甚至人生安慰,都讓他們在那個紛紛擾擾的時代中贏得一席之地。無論是哪一方面,從李白、王維到蘇軾、辛棄疾,都可以說是豪情壯志,卻又壯志未酬的存在,所以,他們的詩詞驚豔世人,那種憂愁和煩悶讓人心疼不已,空有一腔熱血,卻一生碌碌無為。
  • 蘇軾喝醉酒睡不著覺,思考人生寫下一首詞,後兩句讓人豁然開朗!
    每個人都曾有過理想,美好的或者偉大的。在現實的滾滾紅塵中,隨著歲月的流逝和個人的成長,這些曾經的理想,有的與現實妥協被湮沒了,而有的無論世事滄桑如何更迭始終在心中未曾磨滅。蘇格拉底說:「世界上最快樂的事情,莫過於為理想而奮鬥。」然而,什麼是人生理想呢?富貴榮華?名利財富?
  • 朱熹死後弟子不敢去弔唁,辛棄疾不但去了,還留下一則經典悼亡詞
    直到南宋後,又湧現出辛棄疾、陸遊這樣的巨子。論家國詩詞,辛稼軒、陸放翁絕對是文壇領袖。更令人肅然起敬的是,這兩位文人都曾上過戰場,尤其是辛棄疾,他的更重要的歷史身份似乎不應該是文人,而是優秀的抗金將領。然而南宋朝廷屈辱苟安,這讓辛棄疾壯志難酬。在意氣風發時,他的詞汪洋恣肆,豪邁灑脫;在絕望時,他的詞沉鬱頓挫,悲涼滄桑。
  • 辛棄疾晚年為了戒酒,所作一首戒酒詞,讓人從頭笑到尾
    當詩詞遇上酒,也引發了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應。有人喜歡喝酒,便也會有人想要戒酒。在北宋時期,著名詞人黃庭堅,就曾經在自己的夫人去世後,決定要戒酒,不過15年之後,他還是破戒了,為此,還特意寫下了一首詞來調侃自己。除了黃庭堅,南宋時期的辛棄疾,在被彈劾罷官之後,也曾想過要戒酒。為了敦促自己戒酒,他還寫下了一首戒酒詞,通篇幽默搞笑。
  • 蘇軾失眠寫下千古名作,多年後辛棄疾寫下同名詞,水平高低難辨
    他們的起點都很高,蘇軾21歲靠文採名揚京城,而辛棄疾也是20歲出頭揚名沙場。可是過了高光時刻後,他們的人生卻充滿了坎坷。蘇軾被一貶再貶,最後去了「天涯海角」的儋州;辛棄疾罷官賦閒了半生,臨死前仍喊著「殺賊」。蘇軾在被貶黃州的第二個中秋節,身處異鄉把盞賞月之時,北望遙遠的汴京,想起自己在朝堂中屢次遭受污衊與排擠,頓時孤寂與愁緒湧上心頭。
  • 蘇軾的這一首詞,寫盡人生無常的感慨,千百年來廣為流傳!
    人生道路最苦是離別,人生道路最樂喜相逢。但相遇以後卻又要面對下一次離別,是啊!人生道路沒有不散的宴席,我們也是在聚聚散散中一路走來,送行了老朋友,結交了新朋友,隨後繼續反覆以往的小故事。「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那是因為人生道路原本就是一場艱難的旅途,而我們都是那來去匆匆的過客。不斷地在旅途中行行走走,反覆離別。有人解讀這首詩的時候把最後一句理解為官場的得失,是蘇軾在官場失意以後對仕途的一種泰然處之的精神。這樣理解也並無不可,也符合蘇軾的人生道路經驗。
  • 辛棄疾最狂傲的一首詞,霸氣十足無人超越,最後3個字被爭議千年
    世間文人多懦弱,正所謂「百無一用是書生」,但也有例外,在我國最弱的宋朝就有一位「文能提筆安天下 武能上馬定乾坤」的人物,他就是辛棄疾。這個被後世譽為「詞中之龍」的文壇巨匠,一生都是傳奇。正是因為這些經歷,他的詞才那麼豪情萬丈,每次讀來都令人熱血沸騰。無論是「醉裡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還是「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裡如虎」,亦或是「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都是流傳千古的經典。今天小編要和大家分享辛棄疾的這首詞,是他最狂傲的一首,霸氣十足無人能及,最後3個字更是被爭議千年,就是這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賀新郎·甚矣吾衰矣》甚矣吾衰矣。
  • 人的第三種境界:辛棄疾元宵節寫下眾裡尋他千百度,到底是尋誰?
    這一切聽起來都很美,而這很美的一切都是來自於辛棄疾的一首詞《青玉案·元夕》,整首詞的原文是:青玉案·元夕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寶馬雕車香滿路。鳳簫聲動,玉壺光轉,一夜魚龍舞。蛾兒雪柳黃金縷。笑語盈盈暗香去。眾裡尋他千百度。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有一種說法認為:站在燈火闌珊處的那個人,是對他自己的一種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