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孔見新作《海南島傳》出版:吐納海南悠遠的歷史與呼吸

2020-11-23 網易新聞

  文\海南日報記者 張惠寧

  2020年11月15日,颱風天氣影響,海口下雨,滿城溼漉,天公不作美,但諸多讀者仍然如期出席海南作家孔見新書《海南島傳》在海口的分享會。「這是一本期待已久的書」,《海南島傳》讓人浮想聯翩,人們仿佛有太多的話兒想表達,海南島的前生今世,似乎載有一種神秘的力量,讓人們對這本書產生解讀的欲望。作家王卓森說:《海南島傳》吐納著海南悠遠的歷史與呼吸。

  

  《海南島傳》

  反映人類生存境遇與抉擇

  「地球,對於太空來說,也是一個島嶼;海南島上人的命運,某種程度上代表著一種人類的命運。我寫這本書,是以海南島作為聚焦點,反映人類生存的際遇,以及面對各種際遇的抉擇。」

  作為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孔見的家族已經在海南島上生活了近900年。「我出生在海南島這個事實,是影響我一生的。在島嶼上的生活,與大陸上背靠著廣袤的陸地和崇山峻岭的人生是有很大不一樣的。」孔見說。

  孔見說,少時在島西的老家,每回午夜夢醒,大海的潮聲一浪接一浪,聽起來像老人的哀嘆,又像野獸的嚎叫,這種聲音構成了他人生長時間的背景音樂,促使他跟島上的人們一樣,渴望投奔大海彼岸,過一種真正有價值的生活。島嶼帶給人的孤獨感,讓人總有著擺脫的渴望。他們一度生活在對遠方的眺望之中,直到這裡成為國際旅遊目的地和自由貿易港。

  作為生活在這座島上的土著,孔見很早就關注海南島這個意象。三十多年前海南剛建省時,孔見就在他所服務的《海南開發報》上開過一個專欄叫《孤島夜語》,那時他就以海南島為生存背景,抒寫人生感受和體驗。在1990年代,他就開始寫關於海南島的文字——《海南島,一個土人的敘述》,組詩《海南島,一個土人的編年史》等,近幾年,他又寫了《海島物語》等數量可觀的散文,實際上都是在一點一滴為《海南島傳》的寫作做準備。

  隨著海南歷史地位的轉變和對海南思考的深入,孔見慢慢安心做了一個島民,以長不大的黃花梨自居,開始以「最愛海南島的海南人」,來潛心研究海南的歷史文化。

  「海南島歷史上有許多輝煌的文化,在唐代,海南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隘。島上很多寶物,像犀角,沉香,檳榔,黎族人編織的廣幅布,椰子做的蓆子,都為外界所稀罕,海南人對海上貿易繁榮作出貢獻。」

  伏波將軍、冼夫人、蘇東坡、海瑞、甚至不知名的烈女和海盜,闖南洋的勞工,孔見的《海南島傳》,寫了諸多海南島上的人物故事,但也有一些島上的名人未寫進去。孔見說,他寫海南島傳,不是寫一部海南島的通史,而是選擇那些對海南有「人文意義」的人、事和物,進行歷史文化的「打撈」,並以此來詮釋海南人的精神品格。

  「將這個地方兩千年的歷史文化加以打撈,然後置放到一個遼闊的背景下來進行演繹,希望閱讀這本書的人,與書中的人物一同經歷境遇與命運的跌宕與轉折,於感同身受之中心有所得。」他說。

  「海南原來有這麼斑斕多彩的歷史文化,我讀起來很過癮。」閱讀會上,海南省作家協會理事王雁翎對記者說。

  

  孔見在《海南島傳》讀者分享會上給讀者籤名。

  既是史傳也是文學作品

  自古在歷史地理的描述上,海南島多是被說成「孤懸海外」,遙遠而神秘,是充滿風險之地,使得陸地上的人們對這塊島嶼缺少基本認知和了解。

  孔見發現,現今仍然有很多人不了解海南島,不僅外來的移民不了解,就是本省出生的海南人,對海南島的過往今來,也知之甚少,甚至連有影響的作家、文化人也缺少對海南島身世的了解。

  「這讓我感到很不應該,特別在海南島上從事文化建設、文學創作的人士,包括負責地方物質文化建設的人們,他們在沒有了解海南歷史文化沉澱的情況下,做出隨意而草率的書寫與構建,這是令人遺憾的。」

  創作《海南島傳》,對孔見來說,除了文學上的追求,還想「提供一個地方文化讀本」,讓人們更充分地了解與熱愛海南。因此,這是對生他養他海南島母親的回饋之作、致敬之書。孔見希望有這樣一本書,能對海南島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入的挖掘、整理、闡釋,提供給大家,讓大家能夠了解,這座島嶼文化的植被和文化土壤裡有機的成分,能夠從中汲取力量和營養,更好地建設海南島。

  要成就這樣的一本書,孔見做了多年的準備。他1978年考上專科學校時,就是學歷史專業的。多年來,他對歷史考據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有一年他去海南東方大廣壩一帶進行田野調查時,甚至還找到了兩塊新石器時代的「石器」。他說,寫作《海南島傳》,史料的收集和準備要佔去一半的工作量。

  「本書,首先是一部史傳,然後才是文學作品,在尊重基本史料的基礎上,力圖再現歷史的現場;眾說紛紜的地方,儘量在佔有資料的條件下,做出採信的選擇。」孔見說,在《海南島傳》裡出現的故事,都不是「空穴來風」。

  

  受訪者供圖

  蘇東坡是海南人文的高峰

  40多萬字的《海南島傳》,孔見用了將近10分之一的篇幅來寫蘇東坡。

  「蘇東坡,是海南人文的高峰。」孔見說,海南東坡熱持續多年,談論東坡、寫東坡的人也很多,很多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會受東坡影響,每一個到海南來的文化人,幾乎都會去拜謁東坡這座「高峰」。

  他也一直是東坡的忠實的讀者。

  他說,「蘇東坡,著墨最多,用力最深,首先蘇東坡在中國文化歷史上是一個巔峰級的人物,他出現在海南島,對海南文化具有開拓性,提升了海南的文化起點;其次,蘇東坡對中國文化人格的發展來講,具有特殊的意義。在他之前,中國文化的人格是儒道二元互補結構,到他這裡,是儒道佛三家會通,或者說是三位一體的結構,

  孔見說,蘇東坡的身上具備的這種意義還沒有被人充分發現、認可或尊重,所以,他在這方面用大量篇幅,不僅寫蘇東坡流放海南的三年,還對他整體的人生進行了回顧,作為命中的最後一劫,海南島的流放生涯是蘇東坡人格完成的地方。

  海南省蘇學研究會理事陳水雄認為,孔見對蘇東坡性格特徵作了書寫和評價,這是前人沒有寫過的,孔見對蘇東坡的不足也進行了非常中肯的敘述。

  文學只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從事地方性題材寫作,最難的是地方題材與文學標準的關係,孔見的《海南島傳》,給地方題材寫作提供了一個典範。海南師範大學教授張浩文在讀者分享會上說。

  「作為國內目前頗為流行的地方人文歷史寫作,孔見提供了一種方法,對於如何書寫一個地區的人文歷史,有借鑑意義。」海南文藝評論人士馬良說。

  ●人物檔案

  孔見,原名邢孔建,1960年12月生於海南島,先後擔任《天涯》雜誌社社長兼主編、海南省作家協會主席,為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主要從事隨筆、小說、詩歌寫作和哲學研究。出版有隨筆集《赤貧的精神》《我們的不幸誰來承擔》,詩集《水的滋味》, 評論集《韓少功評傳》,小說集《河豚》等。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由海南日報記者 張惠寧 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對於海南島來說,這是一部前所未有的書
    在這種原生態文化和海島隱秘性的共同作用下,不斷有研究海南島的學者、旅行家、作家書寫海南,但大多是編撰式或者是記錄體的書寫,相比而言,學者兼作家孔見的這部40萬字的《海南島傳》,以其海南本土作家的深切情感和介入優勢,以全面性、個人化書寫、文學性敘事的顯著特點,嫁接歷史和現實的時光,打破史學和文學的邊界,演繹了海南島的前世今生,為海南島的歷史文化殿堂作出了十分有價值的貢獻。
  • 海南周刊 呦呦鹿鳴林深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到「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再到「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悠遠綿長的鹿鳴之聲自《詩經》中傳出,經由一代代文人墨客續寫傳唱,早已被賦予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徵和符號寓意。單看「麗」的繁體字寫作「麗」,便可知人們對鹿這一生靈極盡偏愛。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為珍貴。
  • @三亞,海南周刊 | 呦呦鹿鳴林深處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於偉慧  從「呦呦鹿鳴,食野之蘋」到「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鍾」,再到「霜落熊升樹,林空鹿飲溪」,悠遠綿長的鹿鳴之聲自《詩經》中傳出,經由一代代文人墨客續寫傳唱,早已被賦予中國傳統的審美特徵和符號寓意。  單看「麗」的繁體字寫作「麗」,便可知人們對鹿這一生靈極盡偏愛。  我國17種鹿類動物中,尤以海南坡鹿最為珍貴。
  • 海南題材童話圖書《海南動物鎮》出版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8月25日消息(記者 黃婷 實習生 吳桂涓)近日,海南題材童話圖書《海南動物鎮》出版面市,引起關注。作者柯漁系海南兒童文學作家、海南省「南海鄉土人才」。  據了解,《海南動物鎮》屬於科普幻想冒險童話,全書分為上下兩冊,由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 海南周刊| 海南有芳香植物124科610種 一起來看看
    海南島上,大海之濱,公園之中,村前屋後,雨林深處,百花盛開,萬樹蔥蘢,草木葳蕤,天地間洋溢著花草樹木的芳香。這些給人帶來愉悅的芳香氣息,來自各種各樣、多姿多彩的芳香植物。這些植物為什麼會散發出芳香氣息?這些芳香氣息是什麼成分?人類為什麼對芳香氣息如痴如醉?為此,海南周刊推出「芳香植物」報導,展示海南島上的芳香植物,追溯國人利用芳香植物的歷史,介紹芳香植物的神奇功效。
  • 海南周刊 | 讓《更路簿》通俗易懂 海南學者逐條翻譯更路條文
    不久前,這本書剛剛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恰好趕上了本次研討會,對她來說,這是難得的交流機會。  「她首次披露了老船長吳淑茂的《更路簿》內容,並且逐條翻譯了三本《更路簿》的更路條文。」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的學術助手陳虹一邊翻看夏代雲的新書,一邊解釋該書與《南海天書》的不同。「做這些工作還是很花時間精力的。」
  • 《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
    原題:《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    詳細介紹鸚哥嶺200種鳥類    秋高氣爽季節,海南的山澗林間不乏鳥兒翩躚的身影。但關於海南山區的鳥類,大家知道多少?近日,由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組織編著的《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該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詳細介紹了鸚哥嶺中有記錄的200種鳥類。    位於海南島中南部的鸚哥嶺,擁有我國華南地區連片面積最大的原始熱帶雨林,生物資源豐富,至今已記錄到4300多種動植物在此繁衍生息,其中被記錄到的鳥類有250種,屬62科17目,包括海南山鷓鴣、海南孔雀雉在內的珍稀瀕危鳥類。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鸚哥嶺鳥類圖鑑》正式出版
    本報海口11月19日訊 (記者孫慧)秋高氣爽季節,海南的山澗林間不乏鳥兒翩躚的身影。但關於海南山區的鳥類,大家知道多少?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好在生態系統完整、人類幹擾程度小的海南熱帶雨林,總算能為它們提供一方繁衍棲息的生態樂園。周氏瞼虎。《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在一次關於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姜恩宇 攝  海南爬行動物的研究與標本採集工作始於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Swinhoe(羅伯特·斯文豪),自19世紀後半葉開始,廣袤而神秘的海南熱帶雨林便吸引一代代中外科學家慕名而來,他們在這裡發現大量珍稀爬行動物,如蟒蛇、圓鼻巨蜥,不少更是世界獨有,如海南脆蛇蜥、海南脊蛇、粉鏈蛇、海南頸槽蛇、周氏瞼虎、霸王嶺瞼虎、海南瞼虎等。
  • 海南周刊 | 探尋奇妙的蕨類世界——瓊島蕨跡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編者的話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海南的蕨類植物都有些什麼特點?植物學家們又是怎麼研究它們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去探尋瓊島「蕨」跡。桫欏的幼葉。
  • @三亞,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海南脊蛇、粉鏈蛇、海南頸槽蛇、周氏瞼虎、霸王嶺瞼虎、海南瞼虎等。2019年4月的一天,趁著夜幕低垂,隱於巖石裂縫中的這隻中華瞼虎,拖著長長的尾巴正準備外出覓食,不料卻撞進了海南林業工作者周潤邦的視野裡。  「那是位於海南島中西部的一片熱帶常綠闊葉林,四周覆蓋有花崗巖石堆或與喀斯特斜坡相連的大型石堆,是瞼虎生存的絕佳地帶。」周潤邦說,當時他一眼就看出這隻瞼虎的不同,經過形態學和分子學分析鑑定後,最終確定為瞼虎屬新種。
  • 海南為什麼叫海南,海南古時候叫什麼,海南歷史的由來
    海南省陸地總面積3.54萬平方公裡,佔全國總面積的0.35%,其中海南島3.39萬平方公裡,海域面積約200萬平方公裡,截至2019年末,海南省常住人口944.72萬人。唐虞時代,海南島為南交之地,夏、商、周三代,為揚越之南裔。春秋戰國時本島或為百越地,在本島西部有部落組織儋耳國。
  • 海南就是中國的佛羅裡達?真委屈它了…|海南島|三亞|熱帶雨林|黎族...
    01  來海南看海,別只去三亞  很多人說起海南的地方,第一個想起來的可能就是三亞。沒錯,三亞的地理和景色得天獨厚,但是如果來到四面環海的海南島,只去三亞看海,就太可惜了。圖/圖蟲·創意  除了黎族,海南島上還生活著苗族、回族、壯族、瑤族等五十多個民族的人。  漢族人開始大批遷移到海南島,是從漢武帝在海南島設置郡縣以後,他們多是官吏守卒、逃荒逃難者,商人的後裔。
  • @三亞,海南周刊 |「會飛的花朵」蝶舞漸欲迷人眼
    海南島擁有我國面積最大的熱帶區域,四季如夏,鮮花常開,足以成為蝴蝶天然的繁育場所,這些「大自然的舞姬」也為海島平添了幾分旖旎迷人。經過多年系統的採集,目前海南島蝴蝶的品種數量在六百五十種之上,種數大大超過被譽為「蝴蝶王國」的臺灣島。
  • 海南黃花梨名字的由來
    海南黃花梨學名降香黃檀,大家習慣簡稱海黃,但是海黃的名字,包括它的學名都是經過了多次演變而來的,你知道它最開始叫什麼嗎?花櫚木唐朝也許是至今為止,我國歷史上最早記載海南島產花梨木的朝代,或許也是最早用「花櫚木」這個名詞來稱呼海南島花梨木的。唐朝人陳藏器就在他的《本草拾遺》中寫道:「花櫚出安南及南海,用做床幾,似紫檀而色赤,性間好。」
  • 海南日報數字報
    海南鳥類的記錄史,從很久以前就開始了,這一點,可以從黎族服裝上的鳥類花紋得到證實。  但海南鳥類真正載入書籍,則海南有志書的年代開始,郡志、縣誌或州志,往往都會闢出專門的章節,來敘述本地的鳥類。  清朝中前期的記錄  「我們的祖先開發建設海南島已經有相當長的歷史,其中鳥類方面的研究史料,17世紀以來編撰的瓊崖郡志中,已普遍有記載。」
  • 久久不見久久見!海南話熱詞還有哪些?小芒海南話課堂開講了
    海南話課堂哈嘍,各位土著、島民小夥伴們大家好。今天最火的一句話想必就是習大大在博鰲說的「久久不見久久見」了吧?不知道大家在海南島待了這麼久,海南話都是幾級呢?小芒自認為海南話四級(剛剛及格的分數)。不過對於島外人士來說,海南話一直就是外語一般的存在,難懂指數五顆星呢!下面我們一起學幾句海南話,做一位合格的島民吧!今日熱詞總結:習近平主席借海南民歌歌詞「久久不見久久見,久久見過還想見」歡迎四海嘉賓。
  • 趣看丨這些遺存的舊城牆裡,隱藏了怎樣的海南往事?
    海南島自設立珠崖郡、儋耳郡以來,已經走過了兩千年建城史。時至今日,海南還遺存有哪些古城牆?在它們的罅隙中,我們可以找回南溟奇甸的哪些舊時光?從土城走向磚城西漢王朝在平定南越國之後,於元鼎六年(前111年)在嶺南設立九郡,其中珠崖郡、儋耳郡就在海南島上。不久,儋耳郡被撤併到珠崖郡,珠崖郡成為當時海南島唯一的地方行政機構。
  • 海南周刊|擴充生存空間 猴獼嶺將建立海南坡鹿野放基地
    海南日報記者 王迎春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G225國道自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文簡稱大田保護區)門前穿過,400餘頭海南坡鹿肆意撒歡在保護區內的一片天然草場,不過數百米之隔,一輛輛南來北往的車輛川流不息。而當汽車由G225國道拐至310省道時,距離海南邦溪省級自然保護區(下文簡稱邦溪保護區)的另一群坡鹿更是只有咫尺之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