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周刊 | 讓《更路簿》通俗易懂 海南學者逐條翻譯更路條文

2021-01-10 南海網

  讓《更路簿》通俗易懂

  海南學者解譯更路密碼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夏代雲的新書《盧業發、吳淑茂、黃家禮<更路簿>研究》。徐晗溪攝

  南海循史

  作為我國沿海地區普遍使用的海道針經中的一個典型代表,《更路簿》歷經千百年傳承,不僅造就了別具一格的命名方式、獨具匠心的更線記程,而且締造了獨特的區域性海洋文化。

  我們循著《更路簿》的記述,追溯我國漁民祖祖輩輩深耕南海的歷史足跡;我們透過《更路簿》的記載,還原南海成為我國漁民「祖宗海」的綿長歷史。它的發軔及發展,與中華海洋文明的演繹進程相輔相成、相伴始終,充分展示了我國漁民的聰明智慧和創造力。

  為了讓讀者更好地理解這段歷史,海南大學更路簿研究中心研究人員夏代雲副教授特地選取三本有代表性的《更路簿》,逐條翻譯更路條文,釋疑老船長口中的海南話地名,梳理相關航線背後的文化知識,並於近日付梓成冊。

  田野間調查第一手資料

  11月19日,「更路簿」暨第二屆海洋文化研討會在海南博鰲舉行。會上,當看到夏代雲的統計數字:至2016年6月,已發現存世《更路簿》32種,不少學者甚感吃驚,「原以為只有23種,沒想到已經找到32種了。」

  面對諮詢求證的學者,夏代雲一邊耐心解釋,一邊分發贈送她的新書《盧業發、吳淑茂、黃家禮<更路簿>研究》。不久前,這本書剛剛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恰好趕上了本次研討會,對她來說,這是難得的交流機會。

  「她首次披露了老船長吳淑茂的《更路簿》內容,並且逐條翻譯了三本《更路簿》的更路條文。」海南大學教授周偉民的學術助手陳虹一邊翻看夏代雲的新書,一邊解釋該書與《南海天書》的不同。「做這些工作還是很花時間精力的。」

  如吳淑茂《更路簿》中的東海更路條文「自紅草門上雙帆用巽二更收向東南」,對普通讀者來說,即便每個字都認識,還是不懂它們背後的含義。「因為這句更路條文既包含漁民間的『習慣用語』,又夾雜著海南方言。」為了讓更多的人讀懂,夏代雲決心翻譯《更路簿》。

  從2015年6月28日起,一年多來,夏代雲奔赴瓊海市潭門鎮、博鰲鎮,以及儋州市和文昌市等沿海多個海港和漁村,進行實地調研,向老船長、老漁民虛心求教,找到多種《更路簿》原本,其中不乏前輩學者尚未發現的新版本。

  海南漁民善良淳樸、熱情好客,他們根據祖輩的航海經驗和自己的航海經歷,一遍又一遍地操作羅盤,逐字逐句地解釋更路條文的涵義,更和路的計算方法,航海圖的使用方法、漁具的用途、漁船的規格、海港的歷史等,並對照家譜說明其《更路簿》的來源,對其祖輩和自己的航海經歷和經驗更是知無不言。

  對夏代雲來說,這種知識是現有書本上沒有的,由實地調查所獲得的第一手資料彌足珍貴。「漁民調查資料還為初步判斷《更路簿》的成書年代提供間接佐證。」夏代雲從田野調查中收穫滿滿。

老船長黃家禮拿著他祖輩流傳下來的一本「駛船更流簿」。海南日報記者宋國強攝

  抽絲剝繭還原歷史

  《更路簿》產生之前,漁民們駕船出海航行,全憑經驗:抬頭看太陽和星星、月亮,低頭看潮汐、海流,還要看海水顏色變化,打探海底的深淺……遇到某個陌生的島礁,他們要學著給這些島礁命名。因為沒有名字,他們就沒法定位這些島嶼,更無法交流各自的經驗。

  除了島礁的命名,還有哪個島礁朝哪個方向,走多少航程能到另一個島礁等等,這些來之不易的經驗,都需要牢記在心。最早的《更路簿》是「內功心法」,寫在一個個闖西沙、闖南沙的船長心裡,就好像把經過的海域和島礁刻在了自己的掌紋裡。

  這些船長老了,他們便把耕海經驗傳給兒子、孫子,祖祖輩輩一代代傳下去,慢慢就誕生了《更路簿》。如此來看,《更路簿》不僅是航海指南,更是一種文化符號。

  海南漁民口述的航海史,家藏的古代航海工具(如《更路簿》、羅盤,後來有了航海圖),捕魚生產工具(漁網、鐵叉、鐵鉤、潛水鏡、魚簍、網兜等),海上生活用品(如刀具、斧頭、罈子、簸箕、風燈、毯子、鬥笠、蓑衣、木屐、火石等等),海神信仰的建築(如108兄弟公廟和媽祖廟等)等實物資料,對夏代雲來說,能或多或少地還原海南漁民更路簿文化面貌,也是研究更路簿文化不可或缺的元素。

  順著老船長給出的線索,夏代雲抽絲剝繭般地還原了那段歷史。也許因為自己是科學技術哲學博士,她對科學技術史格外敏感,甚至能透過吳淑茂的《更路簿》上的三位數的新加坡電話號碼以及更路條文中出現的簡化字,考證出該《更路簿》成書於1930年左右。

  「像口述史和族譜材料,漁民的祖居和墓葬都是很重要的線索。」據夏代雲介紹,許多老漁民和老船長家族的祖屋和祖墳還在,它們與抄寫《更路簿》的祖先之生存年代基本吻合與否,可以為初步判斷《更路簿》的成書年代提供參考依據。

 潭門文教村吳淑茂船長的《更路簿》第1頁「東海更路」。夏代雲攝於2015年7月

  公開《更路簿》原文資料

  夏代雲選取盧業發、吳淑茂、黃家禮三位老船長的家藏《更路簿》,將其全文拍照後,根據照片轉錄成電子文本,並查閱已有研究文獻資料,訪談《更路簿》持有人,向他們請教其中的知識要點,對他們的家世和航海生涯進行全面細緻地調查。

  這些資料不僅方便讀者閱讀,更是給研究者提供便利。「我把更路條文中的繁體字與異體字都對應翻譯成了簡體字。」夏代雲不僅記錄了三位老船長《更路簿》的三部分更路(西沙更路、南沙更路、南洋更路),還分析了這些更路所覆蓋的航路。

  「尤其是對南洋更路進行了詳細解讀,考證了每一個南洋古地名的地理位置,這是之前的研究所沒有的。」她解釋說,《更路簿》裡的南洋更路不僅是海南島漁民在帆船時代的海外貿易路線,而且是海南島僑民的輸出路線之一,這也是古代海南漁民文化中所獨有的。

  《更路簿》與閩粵一帶的《順風相送》《指南正法》等海道針經有親緣關係,較之後者,《更路簿》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其南海島礁更路詳細準確,第二是海南漁民用海南話對南海眾多島礁取了「老地名」,第三是海南漁民獨創的「線針」。

  比如,一線相當於現代羅盤的1.5°,線針屬於羅盤加密技術,把中國大陸傳統航海羅盤的48個方位增加到240個方位;海南漁民的《更路簿》中,一更相當於2小時,而古代海南帆船在一更時間裡的航行距離相當於10海裡左右。

  「這是海南島漁民在南海密布的島礁之間長時期航行獨創的,是對於帆船時代航海技術的偉大貢獻。」夏代雲說。「燃香計時沒有現代鐘錶精確,帆船在一更內的航行距離也受到當時的海風大小順逆、海流強度順逆、船的大小新舊、船長的航行經驗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在她看來,《更路簿》反映了海南漁民祖祖輩輩經營、耕作南海的悠久歷史,為中華民族的耕海文明積累了彌足珍貴的經驗性、地方性知識。「作為海南學者,這本書不僅是學術研究,更是著書存照,記錄我們生活的這片土地上發生過的故事。」

責任編輯:韓慧

相關焦點

  • 海南周刊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好在生態系統完整、人類幹擾程度小的海南熱帶雨林,總算能為它們提供一方繁衍棲息的生態樂園。周氏瞼虎。《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在一次關於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 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  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在一次關於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 @三亞,海南周刊 | 海南熱帶雨林:爬行動物棲樂園
    《秘境尋蹤》攝影組供圖  海南爬行動物種類豐富  「海南兩爬動物(兩棲動物和爬行動物)的世界實在太豐富、太迷人了,我申請做個海南人,長期在這裡從事兩爬動物的調查研究。」幾年前,中國科學院院士趙爾宓在一次關於中國兩棲爬行動物繁育與保護的學術研討會上,發出如此感慨。
  • 海南周刊 | 海南長臂猿第五種群正在形成 嶺上有「猿」家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謝凱「柏家渡西日欲落,青山上下猿鳥樂。」北宋文學家蘇東坡被流放海南時,也曾看到過海南長臂猿的蹤影。曾幾何時,海南長臂猿遍布全島,尤其是晨起後或夜幕前發出的鳴叫猶如天籟之音,在熱帶雨林裡此起彼伏,給人以無窮遐想。現今,作為「全球最稀有的靈長類動物」,海南長臂猿僅存活於海南霸王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裡。
  • 海南周刊 | 探尋奇妙的蕨類世界——瓊島蕨跡
    海南日報記者 李天平 攝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編者的話近日,一篇發表在國際著名學術期刊上的論文,宣布在海口羊山溼地發現水蕨新物種——邢氏水蕨,海南豐富的蕨類植物再次引發關注。海南究竟有多少種蕨類植物?海南的蕨類植物都有些什麼特點?植物學家們又是怎麼研究它們的?請跟隨本期《海南周刊》一起去探尋瓊島「蕨」跡。桫欏的幼葉。
  • 海南周刊 | 海島沙龍方興未艾 期待海南版的「花神咖啡館」
    文\海南日報記者徐晗溪  方外空間的「文藝沙龍」、拾渡的「人文會客廳」、鳳凰九裡書屋的「文化分享會」、知和行書局的「小資風格沙龍」、省圖書館的「文化藝術沙龍」……近年來,海南沙龍活動日益豐富,從咖啡館、茶館到書店、圖書館,很多休閒文化空間都會定期舉辦沙龍活動,豐富了海南民眾的文化生活。
  • 海南周刊|海南公務員隊伍裡的英語達人 職場「後浪」與英語的熱戀
    公務員隊伍裡的英語達人職場「後浪」與英語的熱戀文\海南日報記者 習霽鴻「梅姐,《海南自由貿易港建設總體方案》出來啦。」6月2日早晨上班時,劉海瓊把一沓「熱騰騰」的中英文對照版《海南自由貿易港政策精選60條》遞到同事毛瓊梅手裡:「一起學英語吧!」
  • 海南長臂猿「雲課堂」開講專家學者講述海南長臂猿的「前世今生」
    活動特別邀請了生態環境領域和專注研究海南長臂猿的頂尖專家學者,為網友們上了一節生動的海南長臂猿科普「雲課堂」,並通過直播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和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進行探訪。啟動儀式特別邀請了海南省林業局黨組書記夏斐,海南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院長駱清銘做客直播間,直播中還與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理事長、IUCN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總裁兼理事會主席章新勝,原中國瀕科委常務副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教授、海南國家公園研究院特聘研究員蔣志剛進行連線,與網友進行互動,分享他們與海南長臂猿的故事,共同圍繞挖掘海南長臂猿與熱帶雨林保護的文化內涵、海南野生動植物保護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工作進展和階段成果進行探討
  • 海南周刊 呦呦鹿鳴林深處
    海南坡鹿。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海南坡鹿曾遍布瓊島濃長的睫毛輕輕閃動,一雙眸子如秋水般澄澈,當與一隻海南坡鹿對視時,幾乎沒有人不會被眼前的這個可愛生靈所俘獲。因棲居於丘陵坡地而得名的海南坡鹿,外形頗似梅花鹿,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且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
  • 專家學者積極為海南長臂猿生境之地的保護與修復出謀劃策
    「保護海南長臂猿,必須保護好海南的熱帶雨林,保護好長臂猿的生境、棲息地。」在8月20日舉行的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之「海南熱帶雨林保護與修復」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熱烈探討、積極為保護海南長臂猿生境之地——海南熱帶雨林出謀劃策。
  • 生態保護丨專家學者積極為海南熱帶雨林的保護與修復出謀劃策
    海南島中部的熱帶雨林是海南長臂猿目前唯一的家。「保護海南長臂猿,必須保護好海南的熱帶雨林,保護好長臂猿的生境、棲息地。」在8月20日舉行的海南長臂猿保護國際研討會之「海南熱帶雨林保護與修復」主題論壇上,與會專家學者熱烈探討、積極為保護海南長臂猿生境之地——海南熱帶雨林出謀劃策。
  • 海南周刊| 海南有芳香植物124科610種 一起來看看
    為此,海南周刊推出「芳香植物」報導,展示海南島上的芳香植物,追溯國人利用芳香植物的歷史,介紹芳香植物的神奇功效。海南香物知多少文海南日報記者單憬崗 圖海南日報記者袁琛 實習生陳斯華芳香的氣味,總帶給人無限遐想空間。我國從古至今,從宮廷到民間,都有焚香淨氣、焚香撫琴、吟詩作畫和焚香靜坐的習俗。
  • @三亞,海南周刊 | 呦呦鹿鳴林深處
    海南日報記者 蘇曉傑 攝  海南坡鹿曾遍布瓊島  濃長的睫毛輕輕閃動,一雙眸子如秋水般澄澈,當與一隻海南坡鹿對視時,幾乎沒有人不會被眼前的這個可愛生靈所俘獲。  因棲居於丘陵坡地而得名的海南坡鹿,外形頗似梅花鹿,但體形較小、花斑較少,且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
  • 海南日報數字報-潭門老船長黃家禮:航海「真經」代代傳
    南海循史●闖海秘籍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磊 圖\海南日報記者 宋國強  在潭門鎮草堂村老漁民黃家禮的家中
  • 以海南出版社的翻譯為標準對比《龍珠》中20個角色的不同譯名
    海南出版社的第一卷封面由於這些出版社在翻譯的時候都沒有統一標準,因此有了很多個翻譯版本,這種結果是:同一個角色被翻譯成了很多不同的名字,不過海南出版社的翻譯是最巧妙,最經典的。下面就以海南出版社的翻譯版本為標準,對各個版本的角色譯名進行比較吧!
  • 海南周刊 |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這篇文章告訴你
    海南長臂猿生活習性有多獨特?  猿來相識  文\海南日報記者 曾毓慧 謝凱 於偉慧  與黑猩猩、大猩猩、猩猩一樣,海南長臂猿是四大類人猿之一,雖說身材較為矮小,但與人類的親緣關係十分密切,也是僅次於人類的高級靈長類動物之一。
  • 海南周刊 | 據說,電影《阿飛正傳》裡的「無腳鳥」就在海南這座島...
    盧剛 攝  文\海南日報記者 李夢瑤  四面環水,自成陸地,特殊的地理條件讓大洲島註定將成為某些生物的伊甸園。  島上,數不清的海南蘇鐵、海南小花龍血樹和海南大風子肆意瘋長著,幾乎要將南北兩側的山嶺全部覆蓋。可即便是生命力再頑強的林木,也難以在千仞壁立的山崖上攀附紮根。
  • 專家學者匯聚「雲課堂」講述海南長臂猿的「前世今生」
    活動特別邀請了生態環境領域和專注研究海南長臂猿的頂尖專家學者,為網友們上了一節生動的海南長臂猿科普「雲課堂」,並通過直播對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和海南長臂猿的棲息地進行探訪。,與網友進行互動,分享他們與海南長臂猿的故事,共同圍繞挖掘海南長臂猿與熱帶雨林保護的文化內涵、海南野生動植物保護及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的工作進展和階段成果進行探討。
  • 海南周刊 孔見新作《海南島傳》出版:吐納海南悠遠的歷史與呼吸
    作家王卓森說:《海南島傳》吐納著海南悠遠的歷史與呼吸。  隨著海南歷史地位的轉變和對海南思考的深入,孔見慢慢安心做了一個島民,以長不大的黃花梨自居,開始以「最愛海南島的海南人」,來潛心研究海南的歷史文化。  「海南島歷史上有許多輝煌的文化,在唐代,海南島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要隘。島上很多寶物,像犀角,沉香,檳榔,黎族人編織的廣幅布,椰子做的蓆子,都為外界所稀罕,海南人對海上貿易繁榮作出貢獻。」
  • 海南周刊 | 鸚哥嶺樹蛙:高山精靈跡難尋
    鸚哥嶺樹蛙。動物學博士陳輩樂等人在新加坡國立大學的動物學權威刊物上發表的論文,標誌著鸚哥嶺樹蛙的新種身份得到了全世界分類學者的認可。  在2003年的鸚哥嶺科學考察中,陳輩樂等人首先發現並捕獲了鸚哥嶺樹蛙的標本,這讓眾人都興奮不已。雨林新物種的發現對於研究島嶼森林與生態系統的形成和發展、動植物物種在島嶼封閉環境中的形成、進化、演變及其獨特性都具有重要的生物學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