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農村文化總會有人覺得都是些難登大雅之堂的世俗文化,其實不然,民俗文化作為民間百姓的智慧體現,它充分地展示老百姓對世間萬物的深度思考和獨到見解。民間百姓同樣有高貴的品格和聰明的智慧,只是因為生存環境而不得不將畢生的經歷都用在農事上從而對事物的表達顯得更加口語化但這並不意味著這些直白的俗語就沒有內涵了。我們今天要說的這句俗語就是古代民間廣為流傳的一句,它不僅在民間有著不小的影響,就是廟堂之上的飽學之士也大多深信不疑。
民間俗語不僅對農事生產高度總結,還對世間百態有著深刻的認識,就連生孩子也同樣有著獨特的經驗總結。俗語「七活八不活」便是其中廣為流傳的一句,從字面意思來看,指的是七月的早產兒容易養活而八月的早產兒則剛好相反。不過現代專家已經證明這種說法是缺少科學依據的。
因為人的發育過程是從胚胎開始隨著時間進行發育的,從精卵結合後到初具人形大致需要2個月左右,隨後就是各項器官的發育和各種功能的健全。大約7個月左右肺部發育開始具備呼吸功能,這決定著胎兒是否能夠存活的根本。所以現在很多人認為7個月的不一定能夠存活大多都是因為肺部發育還不健全,相比之下,七個月後的新生兒各項臟器大多都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求,因此現在看來明顯大於七個月的新生兒更容易存活。
而這句俗語之所以能廣為流傳,主要還是民間百姓對生活的美好願景罷了。這個七月無論是按照現在的算法還是民間的算法都不能完全說明問題,前者算下來是28周,民間的則是30周左右,很明顯這段時間的新生兒生命力是沒有32-34周後的新生兒生命力頑強,這也意味著後者出生後的生命力更加頑強。由於出生所面臨的第一個難關就是能否正常呼吸,而不到34周的新生兒往往需要糖皮質激素對胎肺進行促進作用,相反超過34周的則不需這一措施,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二者的區別。
我們在理解古人這句「七活八不活」的俗語時,則需要置身當時的社會環境設身處地的換位思考,民間俗語大多是老百姓通過觀察所得出的結論。而七月的新生兒外形弱小,由於沒有皮下脂肪全身血紅泛紫,乍看之下就很難存活,然而實際上七月存活下來的也不在少數。而八月的嬰兒看似足月的相差無幾,乍看之下應該不會有意外了,事實上相比之下,他又比足月的新生兒存活率低很多了。
所以古人這句話的理解應當是「七月的新生兒看上去帶不活,事實上還是一些能夠帶活的,而八月的早產兒看似很容易帶活的卻往往有部分帶不活的」,而如今在醫院中即便是孕婦有些小的意外無法足月分娩的時候,醫生往往也會視情況而儘量拖到八月後,也就是能夠拖到八月的絕不會在七月,這也充分的說明的越接近足月對新生兒越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