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雛鳥標本 鳥爪子和嘴張開酷似捕獵姿態

2021-01-09 川北在線網

  根據骨骼繪製的雛鳥復原圖

 

  昨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為首的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古雛鳥標本,這隻雛鳥僅數周大,距今約9900萬年,與恐龍同一時代。邢立達昨天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隻雛鳥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通過科學復原,發現鳥爪子和嘴張開,酷似捕獵姿態。邢立達表示,這件標本對鳥類的演化有很大的研究意義,此外能夠填補許多古鳥類研究的空白。

 

  距今9900萬年雛鳥現身琥珀中

 

  與恐龍同時代的鳥長什麼樣?一個琥珀就能給出答案。

 

  昨日,中國、加拿大、美國等國家的古生物學家表示,他們在琥珀中發現了一件距今約9900萬年的雛鳥標本,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雛鳥。

 

  根據研究團隊公布的照片,一塊棕黃色的琥珀裡,能清楚看見鳥的爪子,還有一些羽毛狀的物體。而在另外一張復原圖中看到,琥珀裡的鳥張著翅膀,並張大著嘴和爪子,嘴裡能看見牙齒。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白明副研究員、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

 

  「琥珀雛鳥」曾與恐龍為鄰

 

  邢立達昨天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表示,這件標本來自 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的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

 

  2015年,他在雲南騰衝一博物館看到了這個琥珀,但當時只看到了一對動物的爪子,後來博物館把這塊琥珀授權給他進行研究。「研究表明,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生動地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邢立達介紹,該琥珀珀體約9釐米長,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這隻鳥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這隻鳥和恐龍是同一時代的,算得上是恐龍的 鄰居 了」。

 

  「琥珀雛鳥」只有幾周大

 

  青年古鳥類學家鄒晶梅表示,這隻雛鳥的頭骨有明顯的牙齒,其椎體等其他骨骼形態一致表明,它屬於典型的反鳥類。反鳥類是白堊紀出現的一類相對原始的鳥類,其肩帶骨骼的關節組合與現生鳥類的相反,在晚白堊世末期與恐龍一道完全滅絕。

 

  至於這隻雛鳥的年齡,臺灣學者曾國維教授稱,基於標本的羽毛和骨骼狀態,確認這隻雛鳥被樹脂包住時剛剛出生幾周時間。

 

  邢立達稱,該標本是目前緬甸琥珀中最完整的古鳥類化石,琥珀的特異性使其保存了最豐富的雛鳥骨骼與軟組織細節,為了解反鳥類和今鳥類在發育上的顯著差異提供了新的證據。

 

  供圖/邢立達

 

  對話

 

  邢立達:「從一對爪子發現一隻鳥」

 

  北青報:怎麼確定琥珀裡的是一隻雛鳥?

 

  邢立達:剛開始我們注意到的是琥珀裡的一對爪子,很明顯是鳥類的腳部。但是經過CT掃描發現,這根本不只是一對爪子,琥珀內部還隱藏著頭骨、脊椎等重要信息,是相當完整的一隻鳥,這給我們一個很大的意外。這裡還有一個有意思的事,最早我們認為它有一個很長的尾巴,後來做切片仔細看才發現這部分不是尾巴,而是一個很原始的植物,這個植物有很多刺,看起來就像是毛。

 

  北青報:這隻雛鳥被包裹住時是否是活著的?

 

  邢立達:一般來說,活的東西被樹脂等黏液包住時,由於受到外界壓力,它的身體會往外滲出白泡泡狀的液體,這也是判斷它被包住前是否是存活的依據。奇怪的是,琥珀內的這隻雛鳥沒有出現液體,但也不像乾屍,看起來很新鮮,沒有過多皂化的痕跡。目前還不確定這隻雛鳥被包住前是不是活著的。

 

  這隻鳥的姿態也很奇怪,一般動物死或將死的時候脊柱收縮,頭部往後仰,但通過科學復原,它的爪和嘴張開,是一種捕獵的姿態。所以這個問題完全是開放式的結論,什麼都有可能。

 

  北青報:這隻雛鳥是否有缺損?

 

  邢立達:它缺失了腰部和一點點的背椎,總的來說是相當完整了。當時這隻鳥可能是除了腰部以外身體大部分被樹脂粘住,暴露在空氣中的腰部可能是被吃腐肉的動物吃了一部分,也可能是天然乾枯爛掉了。沒有把整隻鳥包住,這很正常,因為鳥太大了。

 

  北青報:此次研究的難點在哪?

 

  邢立達:難點基本都在數據重建上面,這個過程非常麻煩。我們將標本進行掃描,掃描出來發現雛鳥的骨頭是支離破碎的,但有線索可以將其復原。比如說,標本裡一塊幾毫米的脊椎,它是嚴重變形的,我們需要把它扶正、補缺,但補缺不能亂補,要根據其他部分獲取相應數據。我們花了大概一年的時間來修複數據,工作的電腦別看和普通電腦一樣,但是內存都是幾百個G的,因為需要處理的數據非常多。

 

  北青報:這隻雛鳥和恐龍是同時代的物種,它倆有什麼關係?

 

  邢立達:鳥類在侏羅紀中晚期已經出現了,這隻雛鳥是處於白堊紀了。它的祖先是某一類恐龍這點沒問題,但是這時的鳥類和恐龍已經能夠分辨出來,分化地很厲害了。這時候的鳥類嘴裡有牙齒,翅膀有小爪子,就像是這隻琥珀中的雛鳥,都是這一時期鳥類很原始的特徵,但是它的外表和現在的鳥的特徵差不多。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鳥類雛鳥標本
    光明日報北京6月8日電 記者晉浩天8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悉,來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標本。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  2016年,邢立達團隊就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
  •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 該琥珀價值上千萬元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  中國學者主導研究,標本來自緬甸北部,琥珀距今9900萬年;專家稱標本完整保留羽毛和皮膚  新京報訊 近日,中加美等國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
  • 恐龍時代的古鳥類耳朵、眼瞼和膚色什麼樣,來看看這隻琥珀!
    本文圖片均由邢立達提供恐龍時代的鳥長什麼樣,它的膚色是什麼顏色?來自緬甸琥珀中一隻金黃色的利爪引起了科學家們的注意。比龍標本復原圖。張宗達 繪自此,來自恐龍時代的第一隻雛鳥標本被人類發現。該琥珀化石保存了極為豐富的軟組織細節,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
  • 世上首例琥珀中的雛鳥標本,與恐龍同年代!知道君和發現它的中國...
    近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為其命名為」比龍「。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
  • 世界上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封存在7釐米琥珀中(圖)
    緬甸7釐米琥珀中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到底是什麼古鳥,到底有什麼價值?
    2017年6月,邢立達團隊曾經發表論文,報告在琥珀中發現了一隻雛鳥。但這次發現的琥珀更大,珀體長約7釐米,其中保存的古鳥更加完整。2016年12月,該團隊還在琥珀中發現一段非鳥恐龍的尾巴,引起國際媒體的關注。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這一研究成果1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集團子刊《科學進展》上。  這兩塊琥珀均距今約9900萬年,其中包含著蛇骨骼的一塊如小檸檬般大小。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的化石極為稀有。此前,科學家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緬甸曉蛇)。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兼石探記創始人陳睿博士等學者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雜誌《科學》旗下子刊《科學進展》上。
  • 一隻9900萬年前的小鳥,被完整「雪藏」在一枚9釐米長的琥珀中
    中加美三國古生物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一隻9900萬年前的小鳥,被完整「雪藏」在一枚9釐米長的琥珀中。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化石。標本保存非常理想,2釐米長的黃金色鳥足上,腳爪鋒利,鱗片、絲羽栩栩如生。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距今約1億年前,在緬甸的熱帶雨林,一條蛇剛剛破殼就遭遇死亡,經過地質變化、海陸交替,如今它以琥珀的形式重新被發現,並被賦予一個新的名字——緬甸曉蛇。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緬甸曉蛇)。
  • 緬甸琥珀中發現億年前兇猛古鳥類 距今約1億年,腳爪骨骼驚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宣布,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完成。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琥珀:距現近1億年前蛇類
    原標題: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Michael W.
  •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怎麼回事? 億年前兇猛古鳥類圖片
    10月30日,中外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琥珀中發現一件非常特別的古鳥化石,其細節對人們理解古鳥類的多樣性和羽毛的演化有重要的意義。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英良世界石材自然歷史博物館執行館長鈕科程、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美籍研究員鄒晶梅等學者共同研究。
  •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
    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在其中有了新發現!對於蛇這種爬行動物很多人都望而生畏,這樣的軟體動物是大多數人無法接受的,作為爬行動物它最為明顯的特徵就是沒有腳,身子不斷的蠕動向前爬行,就像是一團繩子一樣。關於蛇的祖先一直都比較具有爭議性,早在2018年的時候,由中國加拿大,美國,澳大利亞的科學團隊首次在琥珀當中發現了蛇類的標本,才向我們揭示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物種,讓我們對蛇的祖先有了初步的了解。那麼它們到底發現了什麼呢?緬甸一直是琥珀的高產區。
  •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恐龍時代蝸牛加入「琥珀動物園」,科學家此前發現過鳥蛇青蛙 澎湃新聞記者 呂新文 2018-10-12 10:02
  • 科學家首在琥珀化石中發現近1億年前蛇類,命名「緬甸曉蛇」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 科學家首次在緬甸發現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命名為李墨琥珀蛙
    琥珀蛙的幼體標本 陳海瀅、章佳傑 圖6月14日,中美兩國科研團隊首次在緬甸發現了中生代蛙類琥珀化石標本,鑑定並報導出一個全新的蛙類物種。該研究結果發表在國際學術刊物、自然集團旗下的《科學報告》(Scientific Reports)上。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_荊楚網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2018-07-19 11:00
  • 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
    今日話題: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琥珀在珠寶文玩圈一直倍受喜愛,本身是屬於松科松屬的樹脂化石,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才得以形成,具備了不可再生性。7月18日,紐約時報報導稱,一群身在緬甸的科學家們從一顆琥珀中,發現了1億年前的小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