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 該琥珀價值上千萬元

2020-12-05 中國新聞網

  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

  中國學者主導研究,標本來自緬甸北部,琥珀距今9900萬年;專家稱標本完整保留羽毛和皮膚

  新京報訊 近日,中加美等國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這件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之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康河谷。此地的琥珀距今約9900萬年,屬於白堊紀中期。

  雛鳥琥珀超9釐米長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學者共同進行。「我們2015年便發現了數個更完整的古鳥類琥珀,儘管骨骼的三維重建耗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但結果令人非常震撼。」邢立達介紹說,「研究表明,此次發表的標本是一隻較為完整的反鳥類雛鳥,記錄了其生命最初幾周的骨學和羽毛特徵。」

  「此次,我們描述的古鳥類琥珀珀體很大,約9釐米長,容納了接近完整的一隻古鳥類的頭部、頸椎、翅膀、腳部和尾部,以及大量相關的軟組織和皮膚結構。」參與研究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恐龍研究院院長路易斯·恰普教授告訴記者,「這些保存下來的軟組織除了各種形態的羽毛之外,還包括了裸露的耳朵、眼瞼,以及跗骨上極具細節的鱗片。」

  邢立達介紹:「這隻小鳥體型嬌小,從吻部到尾巴末端的長度約6釐米。當時它生活在緬甸北部潮溼的熱帶環境中,不幸被柏類或南洋杉類針葉樹所流下的樹脂包裹,在漫長的地質年代中形成琥珀,並一直保存至今。」

  CT掃描得出整鳥形態

  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博士和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副研究員黎剛博士對記者表示,獲取標本之後,研究團隊開始只是注意到了一對非常精美的鳥足,之後採用顯微CT等無損設備來成像和分析標本之後,才發現了琥珀內部還隱藏著頭骨、脊椎等重要信息,通過對CT數據的重建、分割和融合,最終無損得到了所有骨骼的高清3D形態。

  「羽毛形態是本次研究的重點之一。」瑞安·麥凱勒教授說道,「標本保留著迄今最為完整的古鳥幼鳥羽毛和皮膚,這在白堊紀的標本中尚屬首次。」

  - 揭秘

  雛鳥被包裹時沒有立刻死亡

  邢立達介紹稱,雛鳥標本的外觀挺特別的。首先是很大,一般琥珀外觀只有吊墜那麼大,也就三四釐米,但這隻琥珀寬度有9釐米長。普通人打眼一看就是一個爪子在那,但我們在掃描下面一半時,突然發現不對,這裡有一個像嘴巴尖兒的東西,像是翅膀;上面一半一掃描不得了,這是一隻完整的鳥,能看到它的脖子、頭、翅膀,甚至能看到一些花紋。

  琥珀中的雛鳥不是很完整,腰腹不見了。我們猜想,它被琥珀粘住的時候,腰腹剛好露在琥珀外面了。有一些吃腐食的動物,把它吃掉了,或者腐爛掉了,新的樹脂落下來的時候,腰腹已經沒了。

  邢立達介紹,判斷小鳥死前狀態是很頭疼的一個問題。我從沒有看見動物是以這樣一個姿態死去的,這完全是一個捕獵的姿態,完全不是死亡姿態。有一些白色區域,說明它死亡的時候,身體裡的水分還很多,標明它被包裹的時候是亞健康的狀態,因為也沒有掙扎的現象。

  對於是否可以復活雛鳥,邢立達表示,很多人覺得這隻琥珀內容物比較新鮮。其實不是的,有機物已完全被碳化了。所以我們重建非常困難。

  雛鳥為反鳥類 翅膀有小爪子

  邢立達介紹稱,琥珀中的雛鳥為反鳥類,也是一種很奇怪的生物。它的肩關節閉合方式和現在的鳥類(今鳥類)不同,外表差異是嘴巴有牙齒,翅膀有爪子,現在的鳥類沒有。這隻標本在顯微鏡下看,或者掃描出來看,能看到牙齒,小小的蠻可愛的;翅膀上也有小爪子,但是沒有我們以前發現的翅膀琥珀那麼明顯。

  反鳥類是在早白堊紀的時候,出現了大規模的擴散。在當時緬甸密林裡面,跟今鳥類,就是現在的鳥類,不相伯仲,各佔一個生態區域。它的分化能力也很強,雖然沒給它命名具體屬種,但感覺它的羽毛的形態等特徵,感覺它的種類遠遠不止一種,其實我們現在研究的一種標本,完全是可以定到屬的,是一個新物種。只不過它們的飛行能力沒有今鳥類那麼強,所以在白堊紀晚期生物大滅絕時,很神秘地就消失了。

  - 對話

  「雛鳥琥珀價值可達上千萬元」

  研究用緬甸琥珀幾乎全部靠買

  新京報:這種琥珀標本是在哪裡發現的?

  邢立達:全世界依據緬甸琥珀所發表的論文中,99.9%的緬甸琥珀都是買來的。因為產區是緬甸北部的一個礦,目前這個礦,是控制在地方武裝手裡,政府的研究人員,甚至軍隊,都不能輕易踏足那個地方。幸運的是,那裡離雲南騰衝非常近。他們會把產的毛料,拿到騰衝的集市上去賣,久而久之,當地就形成一個琥珀市場,我們絕大多數標本,都是在那裡買到的。

  新京報:這隻雛鳥琥珀,是怎麼來的?

  邢立達:這個是騰衝當地琥珀協會會長陳光發現的,他琥珀生意做得很大。他的愛人是緬甸人,在緬甸有琥珀店。有一天,有人拿著這塊琥珀到店裡找到他愛人說,這個琥珀裡面有小鳥的腳。此前琥珀裡出現過脊椎動物的腳,但一般是蜥蜴。蜥蜴的腳是五個爪的,但是鳥腳是三長一短,區別很明顯。鳥腳肯定比蜥蜴腳值錢得多。陳光當時覺得很稀奇,就買下來了。

  新京報:你們最終買下來了?

  邢立達:沒有。2015年,我在做研究時,偶然得知陳光那裡有鳥腳琥珀,就想把它買下來。至於為何要買下來,因為做研究時,要切割拋光,可能會破壞。但在我們幾乎談攏價格時,陳太太突然不想賣了,但很慷慨地讓我研究。

  新京報:像這隻雛鳥琥珀,大概是什麼價位?

  邢立達:在琥珀中一隻完整鳥的價格,肯定非常非常高。還要看品相,這隻值上千萬也是不排除的。

  手裡還有未公布的鳥類琥珀標本

  新京報:這是世界上首例鳥類在琥珀裡的化石標本嗎?

  邢立達:首例琥珀中的雛鳥,也是首例最完整的鳥。現在可以透露的是,我們還有幾隻,正在研究。所以,也不是唯一的。

  新京報:你們有下一步研究的計劃嗎?

  邢立達:我們會繼續做琥珀中鳥類的研究,當有大量標本時,我們就可以橫向比較,研究它們的族群,不同鳥類的生態位置。

  新京報:這個發現有什麼意義?

  邢立達:古脊椎動物學就是研究「生命從哪裡來,生命到哪裡去」。琥珀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看到一億年前生物的細節,這是以前不能想像的。比如「我們第一次看到鳥爪鱗片之間還有一些很小的毛束。現在的雞腳,是沒有這些東西的」。這些細節就像拼圖,通過我們的研究又補上幾片。

  本版採寫/新京報記者 李玉坤

相關焦點

  • 中外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鳥類雛鳥標本
    光明日報北京6月8日電 記者晉浩天8日從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獲悉,來自中國、加拿大和美國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標本。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外籍研究員鄒晶梅,中國科學院動物所副研究員白明、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教授瑞安·麥凱勒等學者共同完成。研究論文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刊物《岡瓦納研究》。  2016年,邢立達團隊就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古雛鳥標本 鳥爪子和嘴張開酷似捕獵姿態
    根據骨骼繪製的雛鳥復原圖     昨日,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副教授邢立達為首的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古雛鳥標本,這隻雛鳥僅數周大,距今約9900萬年,與恐龍同一時代。
  • 科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
    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這一研究成果19日發表在美國《科學》雜誌集團子刊《科學進展》上。  這兩塊琥珀均距今約9900萬年,其中包含著蛇骨骼的一塊如小檸檬般大小。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的化石極為稀有。此前,科學家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
  • 世上首例琥珀中的雛鳥標本,與恐龍同年代!知道君和發現它的中國...
    近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宣布,他們發現了有史以來第一件琥珀中的雛鳥標本,為其命名為」比龍「。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等學者共同研究。2016年,邢立達團隊首次發現了世界上首例琥珀中的古鳥類翅膀和非鳥恐龍內容物。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
  • 世界上最完整琥珀古鳥被發現:封存在7釐米琥珀中(圖)
    (製圖毛宇昂)  2月2日,中加美等國的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在一枚距今約一億年的白堊紀琥珀中發現了一隻如蜂鳥般大小、幾乎完整的小鳥,這也是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發現的最完整、最古老的鳥類琥珀標本。  緬甸7釐米琥珀中 發現世界最完整古鳥  此次新發現的標本來自著名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這也是現在世界上唯一能發現白堊紀古鳥琥珀的地區。  據火山灰測定,此地的琥珀距今約一億年前,屬於白堊紀晚期的最早期。
  • 中國古生物學家在琥珀中首次發現史前海洋動物菊石
    5月14日報導,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14日發布消息,該所科研人員在一枚保存有豐富化石類群的緬甸琥珀中,發現罕見地史前海洋生物菊石。這是古生物學家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菊石,為揭秘1億年前熱帶海濱生態環境打開新的窗口。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來自一億年前是蛇類祖先之一
    新華社北京7月19日電(記者)傳奇的琥珀產區——緬甸北部克欽邦胡岡谷地再次傳出「新知」。由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科學家組成的國際科學團隊日前在產自此地的兩塊琥珀中,首次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
  •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_荊楚網 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 中國地大參與重建骨骼三維結構 2018-07-19 11:00
  • 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
    今日話題:繼「琥珀龍」之後,人類首次發現蛇琥珀,骨骼皮膚都看得見!琥珀在珠寶文玩圈一直倍受喜愛,本身是屬於松科松屬的樹脂化石,經過幾千萬年的地質作用才得以形成,具備了不可再生性。7月18日,紐約時報報導稱,一群身在緬甸的科學家們從一顆琥珀中,發現了1億年前的小蛇。
  • 首次發現蛇琥珀 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
    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
  • 首次在琥珀中發現恐龍尾巴!還長有羽毛?
    MCKELLAR, ROYAL SASKATCHEWAN MUSEUM據《當代生物學》期刊今天發布的一篇報告稱,在琥珀內發現了這條9900萬年前的恐龍尾巴,其中包括骨頭、軟組織甚至還有羽毛。儘管已經在琥珀中發現過恐龍時代的羽毛,也通過化石印痕獲得了長羽毛恐龍的證據,但這還是科學家們首次能將保存完好的羽毛與恐龍確切聯繫起來,從而更好地了解恐龍羽毛的演化和結構。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緬甸曉蛇)。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加拿大艾伯塔大學的麥可·考德威爾教授、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研究人員兼石探記創始人陳睿博士等學者共同研究。研究論文發表於國際頂級雜誌《科學》旗下子刊《科學進展》上。
  • 中加美澳科學家團隊在緬甸發現琥珀蛇 系世界首次(圖)
    距今約1億年前,在緬甸的熱帶雨林,一條蛇剛剛破殼就遭遇死亡,經過地質變化、海陸交替,如今它以琥珀的形式重新被發現,並被賦予一個新的名字——緬甸曉蛇。  7月19日,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物種(緬甸曉蛇)。
  • 一隻9900萬年前的小鳥,被完整「雪藏」在一枚9釐米長的琥珀中
    中加美三國古生物學聯合研究團隊發現,一隻9900萬年前的小鳥,被完整「雪藏」在一枚9釐米長的琥珀中。這是人類首次在琥珀中發現雛鳥化石。標本保存非常理想,2釐米長的黃金色鳥足上,腳爪鋒利,鱗片、絲羽栩栩如生。
  •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   既是0.99億年「高齡」的「琥珀蛇」 又是被「凍齡」的新生蛇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白明 攝  昨天,兩塊小小的琥珀在全球古生物界掀起波瀾,來自中國、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宣布,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
  • 琥珀之都看中國琥珀熱.一張紙看清琥珀價值
    中國的琥珀熱度還能持續多久?對此,波蘭國際琥珀協會會長拉宏說:「近些年,我們注意到琥珀在中國越來越受到歡迎。中國人喜歡琥珀如同喜歡玉石一樣,中國的藝術家也非常喜歡琥珀雕刻藝術。另外,中國人對於琥珀藝術、琥珀的神奇之處以及其保健功能有特別的見解。中國是個大國,如果在中國發生了『琥珀熱』,那麼這種熱度將很難能平息下去。」
  • 天然琥珀到底有沒有醫用價值?琥珀真能入藥?蜜叔來揭秘!
    很多蜜友對於琥珀這種珍貴的有機寶石一直抱有好奇心,不僅是因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價值,溫潤含蓄晶瑩通透的美學價值,存世稀少而又珍貴的收藏價值,更是因為傳說中,琥珀還具有醫用價值,也就是說,佩戴琥珀不僅美觀還能保健,這究竟是真是假?有沒有科學依據呢?今天蜜叔就來為大家揭秘。
  • 珍稀帶觸角蝸牛琥珀被發現
    10月12日上午8時,中、英、澳、加四國古生物學家在北京宣布,他們發現了世界首例保存著觸角等軟組織的白堊紀蝸牛琥珀,該研究成果在專業學術刊物《白堊紀研究》在線發表。  該研究由中國地質大學(北京)邢立達副教授領銜,蘇格蘭國家博物館安德魯·羅斯教授、澳大利亞莫納什大學傑弗裡·史迪威教授和加拿大薩斯喀徹溫省皇家博物館瑞安·麥凱勒教授等共同完成。
  • DIGIX TALK邢立達:琥珀裡能裝進鳥類、青蛙、蛇…還有恐龍!
    「大家小時候有一篇課文講琥珀,有一個小蜘蛛和小蒼蠅在同一時間遇到了彼此,後來被樹脂包裹最終變成了琥珀。而恐龍有13.5米長,跟樹脂有什麼關係呢?我們從已經發現的琥珀中證實:有關係。」近日,被網友們親切稱為「嚶老師」的知名古生物學者,同時也是世界上首批恐龍琥珀發現者的邢立達老師來到DIGIX TALK演講現場,並帶來《一窺真實的白堊紀》的分享,還原一億年前的壯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