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無論多久,還是希望我們能夠從細微處做起,在不遠的將來,再次一睹長江生機勃勃的風採。
▲圖源自網絡,侵刪致歉,下同
白鱘的滅絕
長江,自古便是中華民族重要的一條生命線,憑藉豐饒的水產資源養育著沿江無數百姓。
長江擁有各種魚類400餘種,特有魚類180餘種。
然而,就在近日,據環球時報報導,中國特有物種、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長江白鱘滅絕(extinct)。
而白鱘的滅絕並非孤例,被譽為「微笑天使」的江豚也面臨著滅絕的危機。
即便全社會都呼籲保護江豚,但就在去年11月份,長江流域湘鄂段一周內兩頭江豚因誤入漁網而死亡。
研究表明,近代物種的喪失速度比自然滅絕速度快1000倍,比物種形成速度快100萬倍。
物種的喪失速度由大致每天1個物種加快到每小時1個物種,這意味著每過1小時,就有1種歷經千百萬年進化的生物從地球上永遠消失。
據農業農村部提供的數據顯示,長江「四大家魚」——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資源量已大幅萎縮,種苗發生量與20世紀50年代相比下降了90%以上,產卵量從最高1200億尾降至最低不足10億尾。
「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
但直到今天電毒炸、絕戶網的酷漁濫捕,卻依然在長江上屢禁不絕。
實際上為了讓長江休養生息,從2002年起,原農業部在長江流域試點實施每年三個月的長江禁漁期制度,然而收效甚微。
長江十年禁漁
物種消失的速度愈發觸目驚心。
近日農業農村部在官網發布關於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範圍和時間的通告,宣布從2020年1月1日0時起開始實施長江十年禁漁計劃。
長江幹流和重要支流除水生生物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以外的天然水域,最遲自2021年1月1日0時起實行暫定為期10年的常年禁捕,期間禁止天然漁業資源的生產性捕撈。
其實在我看來,如果不配合其它的必要措施,短期內物種恢復是不樂觀的。
如建壩造成的江湖阻隔已造成洄遊物種的逐漸滅絕,建好的壩也大約不會因為這個問題拆除,畢竟城市的用電用水問題無法解決。
而且魚類產卵,捕食的自然生長著水草的河岸邊卻構築著人類建造的鋼筋混凝土壩,它們失去了家園,人類也要保證城市和村莊的安全。
希望生態規划走在前面,走得更快一些,讓人類更好的與地球上其它的物種生活在一起。
那麼多少年長江能再恢復到曾經的生物多樣性?一定是大於十年,會需要更久。
但無論多久,還是希望我們能夠從細微處做起,在不遠的將來,再次一睹長江生機勃勃的風採。
今日話題
你對長江禁漁有何看法?
請在留言區告訴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