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俗語:「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古人這麼說是啥意思?

2020-12-04 王牌太史

民間俗語:"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如今還適用嗎?

在中國古代,俗語有著不可忽視的地位,在當時使用俗語的人非常多,俗語最大的特點就是實用易懂。在那個年代有條件接受教育的人實在是屈指可數,於是我們的老祖宗就發明創造了俗語,希望大家能夠通過俗語獲益。

因為俗語多是根據平日生活中的經驗總結而出的,所以俗語得到了大部分人們的認可,這也使得俗語在問世後能夠得到廣泛流傳。

今天要為大家分享的這則俗語叫做"不貪一更食,不戀三更色",那麼古人想通過這則俗語傳達什麼樣的意思呢?要知道在古代鐘錶還沒有問世,所以人們對時間的判斷能力還相對較弱,當時時間的計量單位還不是小時,而是"更"。

"一更"相當於今天的晚上七點到九點這個時間段,以此類推上文中提到的三更天應該是十二點左右,這時已經是非常晚的時候了。

那這個「不貪一更食"就很好理解了,古人認為在一更天,也就是7點之後不應該食用太多的食物。

在古代,因為沒有電燈等照明設施,普通人家甚至都沒有蠟燭,所以天黑了人們就無事可做,這導致古人的休息時間普遍較早,大概一更天就準備要休息了。

雖然當時的醫療水平較為落後,但是古人還是意識到了如果在睡前進行大量的飲食,那麼自己將很難休息好。所以古人將這一問題總結成俗語,並用於告誡後人。

今天的我們都知道,如果在睡覺前進行大量的飲食,那麼我們的器官需要不停地工作消化,長此以往來看這樣我們的身體會受到嚴重的損害。所以我們應該避免在睡前進行大量的飲食,養成一個良好的生活習慣。

「不戀三更色」也同樣值得我們重視。上文說了,「三更」大概就是晚上11點到1點,而這裡的「色」,其實就是指的男女之事,也就是說不要在三更天行夫妻房事。

因為這個時間段,對人體來說同樣非常關鍵。中醫角度來看就是「膽經當令」,通俗點說,就是膽開始值班工作了。這個時候最好是處於睡眠狀態才行,否則第二天精氣神都會差事兒。

這則俗語雖然只有幾個字,但是古人想要傳達的信息確實非常實用的,即使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同樣也是有益的。如果我們能夠重視俗語,一定能夠從中獲得很多實用的知識,並在此後的生活,為人處世中少走很多彎路。

古人流傳下來的俗語非常多,大多數都是非常有用的,值得我們深思。雖然今天大部分人不重視俗語文化,但是無可否認俗語的地位。同樣如果我們想要研究學習俗語也並不困難,我們只需要弄明白其中的典故,完全可以通過字面意思做出一個大體上的判斷。

推薦書籍:

如果你對這些俗語老話之類的感興趣,不妨看看這本書。都是一些為人處世、健康養生、品行修養等等口耳相傳的生活智慧,並且都有相關的解釋以及小故事。

書籍本身的裝訂質量也不錯,硬殼精裝的,29塊錢厚厚一本,總之值得一讀!

相關焦點

  • 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三更色是什麼意思?
    在農村,我們會經常聽到有老人說各種俗語,農村老話包含了許許多多的生活經驗,蘊藏著古人非凡的智慧。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那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古人的時間觀念和計時方法古代如何計時?先說說過去「更」的時間。
  • 農村俗語「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農村俗語,通常是老祖宗們的經驗累積和智慧彰顯,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和樸實的道理,同樣也屬於中華文化。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易於理解,就是說:人啊,在三更時分就不要貪戀美色;在一更時分就不要再吃東西;在五更時分就不要再生氣動怒。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呢?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個說法就是為了讓人們有一個規律的作息時間,只有有了規律的作息時間,才能保證自己的身體健康,才能保證明天要做的事情不至於被耽擱。讀書也好,幹農活也罷!這種俗語都是在發明電、手錶等物件之前就有了的,是一代一代人口口相傳下來的,在電沒有普及之前,人們休息的是很早的。
  • 農村老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一句話,也就是我們俗稱的「老話」。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大國,出了京城都是農村,所以才有農村老話一說。所謂的老話,其實就是人們長期積累下來的經驗之談,淺顯易懂,意義深刻。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古人的忠告引人深思
    數千年的歷史和文化的沉澱,讓我們不懼怕任何艱難險阻,因為這裡有古人的聖訓,有智慧的果實,我們隨意翻看任何一本經史典籍,都能從中感悟出人生的哲理,這就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不論是詩詞歌賦還是京劇戲曲,或是書法繪畫陽春白雪,我們在每一個領域當中,都有拿得出手的珍品。在這眾多傳統文化的種類當中,俗語文化更像是一顆璀璨的新星,閃爍著智慧的光芒。
  • 農村老俗話「不貪三更色,不戀一更食,不動五更氣」是什麼意思?
    ~~「四更」是在丑時,是相當於明天的01:00-03:00,是明天12時辰的第2個時辰,天氣已經接近凌晨,農村雞叫一遍,天色仍然黑暗,勞累一天的農村人也是最困頓和疲倦的時候,往往處於深睡狀態。農村民間所謂雞鳴狗盜和土匪之輩,也就是人們所說的,小偷會在這個時間開始出外活動偷東西,古時候這個時間段處處充滿兇險。「五更」是在寅時,是相當於明天凌晨的03:00-05:00。
  • 俗語:「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啥意思,老輩人常常提起
    比如這句「三更莫貪色,半夜不戀食」,雖然聽起來簡單,但真正能做到的卻沒有幾個人。這句俗語不僅警醒眾人,還告訴了我們如何做才能讓身體更好,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它究竟是什麼意思吧。要想了解這句話,首先我們就應該將這句俗語中的時辰搞明白,現代人全部用了幾點鐘幾點鐘,很少有人知道三更對應的是如今的幾點,雖然我們經常會說「三更半夜」這個詞語,但是如果讓你明確說出幾點大部人卻答不出來。
  • 俗語「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下一句才是重點,老祖宗的忠告
    隨著時代的進步與發展,人們越來越重視自己的健康,尤其是如今吃穿不愁的情況,許多人更是扛起了養生大旗。人到四十不得已,保溫杯裡泡枸杞,這麼一句充滿打趣的話,實際上則是充斥著中年人的無奈。關於養生一說,民間向來有著許多說法,雖然有些說法我們找不到科學依據,但是老祖宗的經驗總歸是有道理的。
  • 農村有句俗話,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鄉村的俗語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幾千年下來鄉村充滿生活經驗的總結。在民以食為天地為幸福的古代,鄉村人們對健康和長壽做出了許多的總結。人們發現什麼時候做什麼事,什麼時候吃什麼,祖輩們的總結在幾千年前就總結了出來,不過由於現在城市發達,許多年輕人都覺得俗語不夠時尚和科學,有點輕視之心。其實,現在的我們更應該了解自己的文化,去深刻吸取文化裡面的精髓。民間俗語其中有一句: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在古代,古人將一天24小時分為12個時辰,也就是兩個小時一個時辰。
  • 俗語說「一更不貪食,三更不貪色」,何意?有道理嗎?
    2020-02-11 18:10:23 來源: 可愛的文雨 舉報   古人總結的俗語有很多都是有道理的
  • 農村俗語:「人窮別貪賭、人富不戀色」,你聽過嗎?說的是啥?
    農村俗語:「人窮別不貪賭、人富不戀色」,你聽過嗎?說的是啥?可是,隨著時間的流逝,一些俗語已逐漸被人們遺忘,流傳下來的也不多,還記得以前,村上老人在茶餘飯後的時候,都喜歡說些讓人摸不著頭腦的語言,但由於年齡太小,也不懂其中的寓意,長大了,遇事多了,才明白老人所說的道理。今日作者就與大家分享一下老先生的一句俗話「人窮不賭,人富不戀色」,你聽過嗎?
  •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
    民間俗語:"男無性如鐵,女無性如麻",說的是啥意思?華夏文明源遠流長,其中的俗語文化更是早在千百年前就已經非常流行了。在當時那個年代教育還沒有普及,所以民間俗語很容易得到推廣。和詩歌辭賦什麼的相比,俗語在深度內涵上要落後許多,但是俗語通俗易懂,而且在很多方面都適用,也正是因為這樣的原因很多俗語都得到了廣泛的流傳。雖然在今天俗語的地位不如從前,但熱衷於使用俗語的人仍然非常多,而且對於很多學者們來說,研究俗語是一件非常有必要的事情,我們從俗語中能夠發現很多古人很多為人處世的態度。
  • 俗語:三更莫戀色,半夜不貪食,要引以為戒
    導語:俗語:三更莫戀色,半夜不貪食,要引以為戒中華民族經歷了5000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輩給我們留下了很多瑰寶,民間俗語就是其中之一,這是古之勞動人民根據自己的經歷總結出來的經驗,滋養著每一代的中華兒女。
  • 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
    俗語「人不辭路,虎不辭山」,啥意思?古人經驗之談!人的一生是何其的漫長,有的人說人生更像一種旅途,在沿途的旅行當中會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和物。我們古代的大詩人屈原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叫做「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告訴我們探索人生的道路上,雖然前面荊棘坎坷遍布,依舊會穿過層層阻礙,去探索那人生之路。
  • 俗語:「凍死不烤燈頭火,餓死不吃貓叼食」,古人氣節,令人敬佩
    俗語,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一脈,是祖祖輩輩的百姓們根據自己的日常經驗總結而來的,因其讀起來朗朗上口,流傳至今。俗語就像個民間傳統文化的萬花筒,它的種類繁多,有描寫天氣氣象的;有刻畫古代生活的;有描寫生肖屬相的;還有反映人民氣節的,就比如今天我們要說的這一句「凍死不烤燈頭火,餓死不吃貓叼食」,你知道是什麼意思嗎?下面一起來看看吧!
  • 「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
    原創文章,禁止轉載「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是啥意思,有沒有道理呢?說起農村的俗語俗話,可能有些朋友會略知一二,因為這些俗語俗話,都是經歷了幾千年而流傳下來的。那麼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句,可能第一次聽,不知道其說的是什麼,但去細細深究的話,到也能感嘆出老人們的智慧。像有句俗語叫做,「母雞不蹄公雞鳴,三更雞叫宅不寧」。乍一聽,可能就知道這是和雞打鳴有關係,它的字面意思是說,平時都是公雞打鳴,母雞不會啼叫的,但如果母雞啼叫了就是不好地徵兆;如果在三更半夜的時候,雞打鳴了,那麼接下來家中可能會發生不好的事情。
  • 民間常說:「好食不留種,美女累其夫」,究竟是什麼意思?
    世人皆知的唐詩宋詞,只是古代經典文化的一小部分,卻彰顯出無與倫比的魅力,可見古代文化的影響力。如果說唐詩宋詞是陽春白雪,那麼民間俗語、諺語就是下裡巴人,前者屬於高雅的文化,後者屬於通俗易懂的文化,並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受眾人群不同。民間俗語包羅萬象,有些是講民風民俗,有些是講為人處世,有些是講求學經商。
  • 22日冬至,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
    摘要:冬至到了,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啥意思?古人的經驗之談!文/農夫也瘋狂12月22日(農曆十一月二十七日),這周的星期日就要迎來24節氣的冬至了。冬至節氣到了,就要開始數九了。這是自古傳下來的習俗,冬至是數九的第一天,以每九天為一個單位,稱之為「九」,「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說的就是這個數九。冬至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一段時間也就來了。這個時候最為關注的就是冬季冷不冷了,畢竟太冷了還是會影響到我們的生活,並且帶來諸多不便。俗語「冬至暖,冷到三月中」是啥意思呢?古人的經驗之談!
  • 老話常說「晚不梳頭,早不說夢」,啥意思?為何古人如此忌諱?
    在傳統文化中,其中不乏一些神奇古怪之事,而擁有著有著五千年文化歷史的中國,無論是正史記載,還是野史流傳亦或是口口相傳,在每個地方,總會有屬於各自的傳說,更有許多忌諱之談,比如俗語「喜不送傘,喪不後補,壽不送煙」,所講的就是送禮的忌諱,再比如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必有事」,意思是說三拜已是大禮
  • 民間俗語:「男不養貓,女不養狗」,啥意思?背後有何歷史淵源
    文/六六民間俗語:「男不養貓,女不養狗」,啥意思?背後有何歷史淵源當你穿梭在大街小巷時,有沒有被各種微笑天使所俘獲?但是,你是不是也曾聽到過這樣的一句俗語,那就是「女不養狗,男不養貓。」啥意思?背後有何歷史淵源?都說俗語是古人根據經驗所得,那這句俗語又是否有一定的科學依據呢。今天,小編就要來給大家介紹一下這句俗語的來源。漢朝末年時期,有對新婚夫婦,只是新婚不久,丈夫就要外出辦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