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供應鏈的高度成熟,食品飲料行業的創業門檻並不高,而用戶在品牌上的低忠誠度,也給了新品牌快速生長的機會。問題也來了,行業中的抄襲、侵權現象屢見不鮮,常見於相似的名字、雷同的包裝,在消費者尚未建立品牌意識的時候,很容易矇混過關。
最近,休閒食品品牌「單身糧」的公司上海全賦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剛剛在哈爾濱、杭州、上海等多個城市打完一系列官司並勝訴,另一方予以相應賠償,賠償款高達數千萬元。
打贏官司之餘,單身糧最近還有一位新成員加入。原上市公司健康元的CEO楊冬雲在12月加入了單身糧,表示很看好「單身經濟」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商業機會。他的加入也為品牌帶來了一些新的想法。
在楊冬雲的理解下,品牌的意義在發生一些變化:1.「商品品牌」的時代已經過去,像王老吉這樣的一件商品代表整個品類(也就是我們說的大單品)的時代早已不復,現在很難通過單一媒體渠道建立品牌認知:2. 以往品牌的價值是信任,因為大品牌代表著更可靠,如今品牌=品質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技術上建立壁壘很難;另一個角度來看,創業公司從品類品牌去和大公司競爭是很難的,因此顛覆的方式要新。
如今雖然傳播渠道有變,但消費品的本質都是「賣貨」,渠道是交易成本,營銷是為了很用戶溝通。
而新消費品牌起步的方式多從場景出發,為用戶做需求匹配或者優化;和它們相比,單身糧則想要卡位「單身人群」。同樣是賣貨,單身糧是先找人,和人建立精神聯繫後,再賣貨。如此一來,消費決策鏈條從場景-需求-種草-購買,變成人-需求-種草-購買,看似仍然是四個環節,但楊冬雲認為,場景化的產品面臨更大的競爭和替代性,相比之下有精神上連接的產品和品牌表現出更強的粘性和轉化,說白了,就是先交朋友,再推銷,比直接推銷要更容易。
從產品來看,單身糧為大眾熟知的首款產品是薯片,銀灰色的包裝,印有狗的圖案,圖案上方印有「單身糧」三個字,2018年剛剛上線時,一天可以賣出30萬包,而2018年公司花在廣告上的費用只有25萬,相比全年1億多的銷售額,可以說微乎其微,到了2019年,單身糧的營銷成本也只有2%。
創始人曾瑞露稱,薯片在口味和做法上並沒有很強的壁壘,所以精力則花在精神上的互動性。單身糧的整個產品線的設計理念也在於和消費者有精神共鳴。體現在幾個方面:1. 首先要知道如何定義單身人群,用戶在看到產品的時候,有被擊中的感覺,同時文案和圖片不能完全定性,能被「意會」,又要留有互動的空間;2.擺放在貨架上,產品留給顧客的注意力時間只有0.3秒,對於新品牌來說,消費者和品牌的第一次互動是很關鍵的,所以要在這短短的一瞥中,快速抓住用戶;3. 有趣,有自傳播效果,用戶買到後願意主動分享。
除了爆款薯片產品,如今單身糧已經有28款SKU,每隔月上新,包括休閒零食、飲料和速食三個品類。品類的拓展必然面臨更複雜的供應鏈問題,對此,單身糧用合作的方式共同研發產品,比如和新希望合作的牛奶飲品,由新希望解決生產問題,單身糧負責產品設計和營銷。2019年8月也和白象聯手,研發系列方便速食。未來公司也會以這種方式繼續擴張產品線。從這個維度來看,單身糧的未來也可以是一家品牌管理公司。
營銷方面,單身糧的思路是抓商品的品類趨勢和人群的情緒趨勢做迭代,比如根據一些熱點話題和事件不定期做文案和包裝的更新,用情緒抓住消費者,也會隨著銷售的情況沉澱一些經典款。
文案、設計和靈感都是依賴人的,這也和單身糧的團隊基因息息相關。創始人曾瑞露和早期團隊來自廣告和設計公司,有15年以上的營銷和策劃經驗。
公司曾於2018年底獲6000萬A輪融資,由琢石資本、同創資本共同領投,辰海資本跟投;2019年12月獲得楊冬雲個人投資的A+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