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陽五行」與自然科學的關係
古嶽丘壑
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陰陽五行不是科學,甚至有人說陰陽根本就不存在。尤其在攻擊中醫的時候。
他們只承認現代醫學才是科學。但現代醫學給人看病的時候,也會說某某人呈陰性或陽性啊。說明現代醫學也是承認有陰陽存在的。
北大陳平教授說,複雜科學是由整體科學和各個局部的分類分析科學構成。中國傳統文化是整體科學範疇。《易經》,包括老子《道德經》以及中醫《黃帝內經》屬於整體科學。歐洲科學屬於各個局部的分類分析科學。
科學是先有的現象,然後用科學方法去實驗,並一點點地去求證,然後完善科學理論。就像是先有的蘋果砸到了牛頓,然後牛頓才去思考實驗求證,並發現了萬有引力。科學精神是質疑,而不是輕易否定。
拿中醫做例子。人體是一個整體。既然是整體,說明各器官之間,各器官與身體各部位之間,肯定是互相有聯繫的。某個器官出現病變,可能是自身的原因,也可能是其它器官病變引起的。
中醫在整體辯證方面是有優勢的。弱勢是沒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數學化。
西醫包括其它科學,在分類分析方面是有優勢的,在局部有打破沙鍋問到底的數學化。弱勢是沒有整體觀,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不管是否是其它器官引發的。
同樣,宇宙也是一個整體。所以宇宙中的各星體之間,以及星體或地球的生態環境,都會對人體造成影響。所以,中西方科學的互補是未來的趨勢。複雜科學是未來科學主流。 有陽光的地方為「陽」。沒有陽光的地方為「陰」。白天有「太陽」。晚上有月亮,而月亮又稱為「太陰」。
日月的變化,使空氣分成熱空氣和冷空氣。熱空氣就是陽性,冷空氣就是陰性。
天體的運行規律和自然環境的影響,使人在身體的結構上,也進化成了冷熱變化,也就是陰陽變化。冷熱或陰陽的平衡狀態,就是身體的恆溫狀態。所以,人類屬於恆溫動物。陰陽平衡的恆溫狀態就是人類的健康狀態。
經北京中醫藥大學郝萬山教授研究,五行是春夏秋冬四季的熱空氣和冷空氣的能量轉換以及動植物體內的氣血與營養的運行軌跡。
春季是大自然的氣或動植物身體內的氣血和營養,向四周的展放運行,用「木」來代表。
夏季是大自然的氣或動植物身體內的氣血和營養,成上升狀態運行,用「火」來代表。
秋季是大自然的氣或動植物身體內的氣血和營養,成內斂與收藏狀態運行。用「金」來代表。
冬季是大自然的氣或動植物身體內的氣血和營養,成下降睡眠狀態運行。用「水」來代表。
隨著鬥轉星移.地面季節的更替。氣的展放和上升,內收和下降運動周而復始,交替變化。最初只有四行。當和陰陽結合時。氣展放和上升運動是陽性運動。氣內收和下降是氣陰性運動。當氣運動由陽性轉為陰性時。會有一段平穩過渡期。這種過渡在夏末秋初時夏季最後18天。在這個時候裡。陰雨綿綿。暑熱未退。秋風未至。所以氣候悶熱潮溼。這時植物在結果。果實在逐漸變大。動物在懷孕。胎兒在逐漸孕育。自然界處於一種平穩化育下一代過程。這時氣上升和下降運動相對均衡。這種陰陽兩氣均衡運動用"土"代表。
所以五行相生,是按照季節次序相生。
春天「木」生夏天「火」。
「火」生過渡平衡「土」。
平衡「土」生秋季「金」。
「金」秋又生冬天「水」。
冬「水」生回春天「木」。
如此,循環往復。
五行的顏色,對動植物也是有影響的。光的各種顏色的波長和頻率的不同,對動植物的感官和體內的氣血刺激也是不同。
比如綠色會刺激人的氣血向身體四周成展放運動。黑色會刺激人的氣血成下降運動等等。
比如人在綠色的大自然裡,氣血會向身體四周展放,會感到舒適。睡覺就需要關燈,讓黑色來刺激你的氣血成向下運動。會讓人睡的很踏實,很沉。
所以,陰陽五行並不是什麼文化糟粕,是古人用古人的理解方式來認知星體及大自然。只不過後期引申出其它衍生品,如政治及玄學等等。所以,陰陽五行最早是和自然科學有關係的。只不過需要你用現代科學思維去探索。再次重申,科學精神是質疑,不是輕易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