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中醫成功地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適應內部自然規律用於養生,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原始的五行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學說之後,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地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了。
首先,中醫將事物的性質與五行的特性進行類比,如事物與木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木;與火的特性相類似,則歸屬於火。
如以五臟配五行,由於肝主升而歸屬於木,心陽主溫煦而歸屬於火,脾主運化而歸屬於土,肺主降而歸屬於金,腎主水而歸屬於水。
肝屬於木,肝主筋並開竅於目,因此筋和目也歸屬於木;心屬於火,因此脈和舌也屬於火;脾屬於土,因此肉和口也屬於土;肺屬於金,因此皮毛和鼻也屬於金;腎屬於水,因此骨和耳也屬於水。
五行學說認為屬於同一五行屬性的事物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繫,如方位的東和自然界的風、木以及酸味的物質都與肝有關。
中醫用五行說明臟腑的生理功能與相互關係,如肝喜條達,有疏洩的功能,有木生發的特性,因此以肝屬木;心陽有溫煦的作用,有火的特性,因此以心屬火;脾為生化之源,有生化萬物的特性,因此以脾屬土;肺氣主肅降,有清肅、收斂的特性,因此以肺屬金;腎有主水、藏精的功能,有潤下的特性,因此以腎屬水。
在五行之間存在著相生、相剋的聯繫。所謂相生,即相互滋生、促進、助長之意;所謂相剋,即相互制約、克服、抑制之意。
生克是五行學說用以概括和說明事物聯繫和發展變化的基本觀點。
中醫用五行說明人體臟腑組織之間生理功能的內在聯繫,如腎(水)之精養肝(木),肝(木)藏血可以濟心(火),心(火)之熱可以溫脾(土),脾(土)化生水谷精微可以充肺(金),肺(金)清肅下行可以助腎水。這是五臟相生的關係。
肺(金)氣清肅下降,可以抑制肝(木)陽的上亢;肝性條達,可以疏洩脾(土)的壅鬱;脾(土)主運化,可以制止腎水的泛濫;腎(水)主滋潤,可以防止心火的亢烈;心(火)主陽熱,可以制約肺(金)清肅得太過。這就是五臟相剋的關係。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中醫理論是陰陽五行成功運用的典範。它不是把人體的器官看成個體的獨立系統,而是用陰陽五行學說把它們巧妙地、有機地聯繫起來,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中醫理論。
一個成功的中醫本身就是一個陰陽家,如名醫扁鵲巧妙地利用中醫完整的陰陽理論,精於望診。
在中醫看來,人體外為陽,內為陰;表為陽,裡為陰; 背部為陽, 腹部為陰;五臟心、肝、脾、肺、腎為陰,六腑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為陽 ;五臟為陰,五情喜怒悲憂驚為陽。
當年,扁鵲路過蔡國都城時,見到蔡國國君蔡桓公氣色不好,就斷定他體內已經生病,便直言不諱地對他說:「主公有病在膚表,如不速治,病情會加重的。」
蔡桓公聽了,不以為然地說:「我好好的,有什麼病啊?」
扁鵲見他不聽醫囑,只得走了。
這時,蔡桓公對左右的人說:「凡是醫生都是貪圖名利的。他們沒有本事,就把沒病的人當有病的人來治,藉以顯示本領,竊取名利。」
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觀察一番之後,扁鵲對蔡桓公說:「主公的病已經到了血脈,如果不抓緊治療,病情會加重的。」
蔡桓公聽了這話,很不高興,根本沒把扁鵲的話放在心上,扁鵲只得無言而退。
又過了五天,扁鵲又來見蔡桓公。經過細緻的觀察,扁鵲嚴肅地對蔡桓公說:「主公的病已經進入腸胃,再不治就沒救了!」
蔡桓公聽了這話,十分生氣,沒理睬扁鵲的話。 等到扁鵲第四次來見蔡桓公時,只看了一眼就慌忙跑開了。
蔡桓公見扁鵲不理他,就派人詢問原因。
扁鵲回答說:「病在膚表,用湯熨可以治好;病入血脈,用針灸可以治好;病到腸胃,用酒劑也能治癒。如今主公的病已經深入骨髓,再也無法醫治,我只好走開了。」
果然如扁鵲所言,五天後,蔡桓公病重而死。
扁鵲精通陰陽,熟知表裡,因此能瞧病於初起之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