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

2021-01-08 文化養生談

2000年中醫傳承,重點在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8個字值得理解。

中醫,是我們民族優秀的文化傳承。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裡,為守護我們民族作出了偉大的貢獻。儘管,作為一門相對古老的傳統醫學,其理論或許有這樣那樣的不足,但不可否認的是,時至今日,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並開始走向世界。

如果從《黃帝內經》算起,中醫已經傳承了2000餘年。那麼,它到底具有什麼特色,才能這麼多年曆久不衰呢?這就要說說中醫的代表理論了。

有人說,中醫理論的核心代表,就是陰陽五行,也有的認為臟腑經絡才是它的精華。確實,從基礎理論來看,中醫的學說思想,都從陰陽五行衍生而來,也離不開臟腑經絡學說的支撐。

但對我們現代人而言,無論是陰陽五行還是臟腑經絡,似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容易受到現代科學的質疑。更何況,中醫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健康,終極手段還是「治病」。對於這個目標來說,陰陽五行和臟腑經絡,都只是一面「盾牌」,讓我們依靠它來進行分析。真正對疾病發起攻擊的「矛」,還是其「治法」。

中醫的治法有哪些?從《黃帝內經》的病機十九條開始,歷代醫家總結出了很多的治病方法,以用於臨床辨證。歸納起來,無非如下八個字。如果真正掌握了這八個字的含義,也就對中醫的傳承有了一個大致的掌握了,它們就是:汗吐下和溫清消補。

1、 汗:所謂「汗」,也就是發汗。中醫通過這種方法,讓外邪從汗而出。也就是說,病從哪裡來,就從哪裡去。雖然,汗法主要適用於外感表證,比如張仲景在《傷寒論》裡創立的麻黃湯、桂枝湯等等,即是屬於這個範疇。但也有少部分寒性裡證,也是可以用這個方法的,這就需要好好把握了;

2、 吐:吐法是所有中醫用得最少的一種。「吐」這個字很好理解,當我們吃了不乾淨的東西時,會有噁心嘔吐的反應,現代科學認為這是一種保護反應。中醫也有類似的「吐」法,一般以痰涎蒙阻之類適用,如瓜蒂散之類;

3、 下:下法是一種用得很廣的中醫治法。大家別以為,所謂的「下」,就是瀉下,其實應該理解成「洩下」。當然,最形象的理解就是「拉肚子」,但不僅限於此。很多重鎮洩下之方,其實也應該歸納入「下法」;

4、 和:什麼是「和」,也就是調和。這個方法,也是最符合我們思維方式的一種。讓兩個對立的事物和平解決,以使機體達到一種不偏不倚的狀態。比如調和營衛的桂枝湯,和解少陽的小柴胡湯,都是有名的代表;

5、 溫:溫就是溫熱,顧名思義,它是根據「寒者溫之」而來。用一些溫補陽氣的藥食,補益機體的陽熱之氣,驅散寒氣或者寒邪。如四逆湯,桂附之類,都是著名的代表;

6、 清:清就是指清熱。根據內經「熱者寒之」所建立起來的治法。用性味寒涼的藥食,清除體內陽熱之邪。但需要注意,溫法可以溫補陽氣,也能溫散寒邪。但清法一般只用於清散熱邪,對於機體本身的陽氣偏盛,清法是有很多限制的;

7、 消:消,就是消解、化解。我們最熟悉的就是「健胃消食」,也就是通過健脾益胃的方法,促進食物的消化與吸收。但是,「消法」不僅限於食積,比如淤血、痰飲之類的「積」,同樣也可以適用消法。

8、 補:這個方法應該不用我多說,也是我們現在養生說的最多的一個方法。補,就是補其不足,無論是陰陽氣血,在沒有外邪的情況下,都可以適用。著名的四君子湯補氣、四物湯補血,都是屬於這個範疇。

總之,「汗吐下和溫清消補」八法,我認為,足可以成為中醫傳承2000年而不衰的核心理論。掌握了這八個字,手上也就擁有了對付疾病的「利器」。您認為呢?

相關焦點

  • 從陰陽五行是否有物質性談我對中醫文化的認識
    今天在悟空問答看到一個提問,說:一部分中醫認為陰陽五行不存在,你認為這種說法合理嗎?首先,作為一個學習了多年的中醫粉,我是否定這種說法的,中醫的體系是理法方藥,理就是陰陽五行等理論,這些理論是整個中醫體系的基石。如果沒有了這些理論,哪裡還會有法,有方,有藥?哪裡還會有中醫?
  • 青年中醫淺論對「陰陽五行學說」的思考
    陰陽五行學說,應用於醫學領域,則是以經絡、臟腑等為客觀依據,用自然現象的變化來分析、研究、歸納、解釋人體的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並指導著臨床的診斷與治療。在實際運用的過程中,陰陽學說和五行學說,又常常是相互聯繫而不可分割的。
  • 中醫陰陽五行是科學還是偽科學?
    在最低谷的時候,它被社會貼上封建迷信的標籤,乃至在中醫界,大家都避而不談,陰陽五行學說密切相關,備受質疑。陰陽五行學說究竟是迷信還是科學,學術界爭論不休。  2016年4今年6月,科技部等國家部委聯合下發了關於印發《中國公民科學素質基準》的通知,「陰陽五行」作為其132作為標杆之一,該事件引起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和討論。
  • 中醫與陰陽五行學說
    中國古代中醫成功地把五行理論巧妙地運用於醫學領域,以五行辯證的生克關係來認識、解釋生理現象,適應內部自然規律用於養生,掌握人體運行機制以防病、治病,取得了豐富的經驗和成果。 原始的五行物質元素說上升為五行學說之後,基本上已經不是單純地指五種物質本身,而是作為事物屬性的抽象概念來應用了。
  • 經絡氣脈能量,人體亟需喚醒能夠自給自足的養生法器!
    」一詞並不陌生,對於「氣脈」大多數認知相對模糊,「經絡氣脈」這個詞組並不常出現在一起,便於理解 「經絡氣脈能量」 也可以縮減為「經絡能量」。在中醫上,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經絡學說是祖國醫學基礎理論的核心之一,在人類發展的歷史長河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 許天興 用科學詮釋現代中醫針灸
    他說,「是時候探索提出新的理念以適應中醫健康發展,更好服務患者了」。「陰陽五行」、「五臟六腑」,都是婦孺皆知的中醫理論,許天興卻在《脈動的中醫》一書中作出顛覆性改寫。許天興認為,「中醫理論中的陰陽五行(木、火、土、金、水),應演變為陰陽六行(木、火、土、金、水、氣)」。頂著顛覆傳統理論的驚詫目光,許天興闡釋到,五行之間的相生相剋關係是單方向的,是在一個平面上的。
  • 此物是香料食材,除臟腑「積冷」,暖心脾腎,溫血祛瘀,溫通經絡
    對於一部人來說,「清」比「補」更重要,比如有一物的養生之功就是先「清」後「補」,此物是一種香料食材,但容易被混淆為另一種相似的物品,養生善於除臟腑的「積冷」,尤其是暖心脾腎三個臟腑、溫血祛瘀、溫通血脈,被譽為「內則暖臟腑,外則溫氣血、經絡」。
  • 中醫五行與養生
    中醫的神奇之處就是很多亞健康、無法治癒的疾病現代科技沒有一點辦法,而中醫幾副湯藥就能解決問題。很多人搞不懂這陰陽五行能和身體健康扯上關係?今天就和大家聊聊五行,所謂也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種基礎的物質,《尚書.洪範》上說木月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穡;金曰從革,水曰潤下。
  • 中醫五行歸類表
    中醫對臟腑功能和病變的認識,因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概括的比較粗略。臟腑在中醫學裡不但是一個解剖的概念,而更重要的還是一個生理和病理的概念,所以祖國醫學裡「臟腑」的概念,與現代醫學「臟器」的概念是不同的。例如:中醫學裡的「心」,並不完全等於現代醫學的心臟,它除了在解剖上代表心臟以外,還在生理上包括了現代醫學中循環系統和神經系統一些器官的功能。
  • 省中醫院「杏林尋寶」12年,今年8種中醫絕技羊城亮相
    當天演示會共8個特色療法分成三組呈現,分別是經典與創新——氣機調平綜合療法、道醫針法與人迎脈口脈法、經絡診察;探新與發秘——四維立體針療法、乳腺解結法;獨家與傳承——踩蹺療法、整骨導引術、火功推拿。三組八個特色療法一、經典與創新1、但楊標·氣機調平綜合療法獻寶人但楊標帶來的是「氣機調平綜合療法」,他還原《黃帝內經》針法所用寸口人迎陰陽脈法,將針、灸、藥、砭、導引療法總結為「氣機調平綜合療法」,以醫者自身內觀導引,針刺調節
  • 人體五臟六腑是如何對應陰陽的?中醫思維給五臟六腑的陰陽定性的
    其實對於我們人的身體來說,五臟六腑也是對應著我們的陰陽武器的,如果我們的身體當中出現了一些疾病,有可能是陰陽五行出現了顛倒的症狀,那麼*五臟六腑是如何對應陰陽之氣的,那中醫的思維給我們的五臟六腑的陰陽定性,到底是什麼樣的思維呢?我們應該如何正確的做才是最好的。 一、*的五臟六腑。
  • 中醫為什麼講陰陽五行?
    陰陽五行學說對我國古代醫學理論的建立有著重大意義,是我國古代醫學理論體系的核心組成和概括總結。如果想要成為一名醫術高超的中醫,除了一些口傳心授的偏方、秘方和各代編著的醫藥書籍外,還必須深入了解中醫的理論基礎;而想要了解中醫的理論基礎,首先必須弄清陰陽五行的概念。我國古代先民認為,世間萬物都是由五種自然元素構成的,即金、木、水、火、土。
  • 我帶你走進中醫所說的《五行》到底是什麼
    主要就是人體內的五行相生,既又相剋維持了身體的平衡,這是正常。 那什麼是病態呢?五行相對應的臟腑的其中一個《虛》了,就會導致其他四個臟腑一起受到牽連,還有一種就是,這五個臟腑其中一個《實》了,本該相剋的臟腑,它打不過這個《實》了的臟腑,反而還挨打了。
  • 你懂得陰陽五行學說的本質嗎?
    無論中國的先人曾有過多少醫學實踐,在沒有和陰陽五行學說結合以前,就沒有形成真正的中醫理論。無論那些排斥陰陽五行學說的人怎樣的把中醫理論向現代解剖學靠攏,都擺脫不了陰陽五行學說的影響:以五臟為中心就是五行學說和生命體相結合的產物;中醫理論中無處不體現著陰陽學說的精神。即使在中醫界,也有一些中醫從業者對陰陽五行學說持否定態度。
  • 經絡重在疏通!十二經絡這樣記憶超簡單
    整個經絡系統在內連屬臟腑,在外網絡「支節」,把人體聯繫成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中醫上說,經絡是運行氣血、聯繫臟腑和體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是人體功能的調控系統。中醫認為,經絡影響著人體氣血的運行和各個臟腑的正常運作,身體通則不痛、痛則不通,經絡不通身體就會有疼痛。3十二經脈這樣記憶很簡單在人體經絡系統中,以十二經脈為主幹,又稱為「十二正經」。它們縱橫交貫,遍布全身,將人體內外、臟腑、肢節聯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 2015年中醫綜合考研大綱(原文)
    Ⅱ考查目標中醫綜合考試範圍為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中醫內科學和針灸學六部分。要求考生比較系統地理解和掌握中醫藥學的基礎理論知識,能夠理論聯繫實際;能夠運用中醫學的理、法、方、藥,對臨床常見病證進行辨證論治,有較好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中醫藥學基礎理論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
  • 周易陰陽五行理論和中醫治病整體觀思想
    五術的基本理論思想均離不開陰陽五行,這其中,中醫學是與人們生老病死最為息息相關的學問。自古醫易不分家,周易陰陽五行理論是中醫的根基,沒有了根基中醫學就無從談起。新冠肺炎疫情以來,從最初中醫學的邊緣地位,慢慢轉化成中西醫結合,再逐步到中醫的深度介入主導,無不再次向世人證明了祖國傳統醫學的偉大。
  • 你怎麼認識陰陽五行?——中西醫之爭的哲學分析(上)
    中醫黑並非看不到「不治已病治未病」和「天人合一」這些送給中醫的錦旗,而是認為這些價值根本子虛烏有。中醫的價值之所以不被認可,是因為其理論基礎——陰陽、五行、氣血、經絡——無法通過「可證偽性」等科學標準的檢驗。在科學如日中天的當代,科學被尊為知識的普遍標杆,而當中醫的基礎理論連知識的一般標準都無法滿足時,「天人合一」這些知識體系才有的優勢自然也無所依託。
  • 中醫五行調理五臟六腑 原來那麼神奇
    中醫五行調理五臟六腑五行之木:屬木器官—肝肝與膽互為臟腑表裡,又屬筋骨和四肢。過旺或過衰,較易患肝、膽、頭、頸、四肢、關節、筋脈、眼和神經等方面的疾病。五行之火:屬火器官—心中醫五行調理五臟六腑心臟與小腸互為臟腑表裡,又屬血脈及整個循環系統。過旺或過衰,較易患小腸、心臟、肩、血液、經血、臉部、牙齒、腹部和舌部等方面的疾病。養心理由:由於心屬火,而高溫時候容易上火,心緒不寧,心跳加快,給心臟增加負擔,所以夏季最重要的是養心。
  • 淺說中醫的「五行學說」
    中醫是以五臟為核心,但為了便於理解五臟之間相互關係,引入五行學說的概念,用於指導疾病的診斷和治療。五行學說應用於中醫,對初學者來說,不需要搞得太清楚,是的,我沒說錯,不需要搞得太清楚,同陰陽學說一樣。人們打比方,總是拿淺顯的道理來描述深奧的道理,以便讓別人更容易理解。五行學說,他只是認識問題的一個工具,工具好用你就用。如你感覺五行學說深奧,特別令你難以琢磨理解,那不如直接把精力應用到下一章藏象學說對五臟的認識上。畢竟解剖學的發展,你對五臟有個立體印象!且五行學說是人們最初的最原始的,對世界的一種認識,它不可能包括世界的萬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