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在人體運用就是把自然界和人體組織聯繫起來,利用五行生剋關係說明臟腑之間互相運行的準則。五行可代表萬物,我們平時知道的東方木,西方金,中央土,北方水,南方火,這就是木火土金水在五行中的體現,在人體我們以肝心脾肺腎為中心。
五行係指古人把宇宙萬物劃分為五種性質的事物,也即分成木、火、土、金、水五大類,並叫它們為「五行」。早見《尚書·洪範》記載的箕子與周武王的對話:「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滋潤),火曰炎上(燃燒),木曰曲直(彎曲,舒張),金曰從革(成分緻密,善分割),土爰稼穡(意指播種收穫)。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這裡不但將宇宙萬物進行了分類,而且對每類的性質與特徵都做了界定。三千多年前的箕子活動棲息地在五行山,箕子在那裡不僅觀天象還發明了圍棋,西遊記中的五行山就是指這一五行山。後人根據對五行的認識,又創造了五行相生相剋理論,這個理論主要在「五行生剋」定律上面。
相生,是指兩類屬性不同的事物之間存在相互幫助,相互促進的關係;具體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剋,則與相生相反,是指兩類不同五行屬性事物之間關係是相互克制的;具體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生:木→火→土→金→水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陽木克火,陽火克土,陽土克金,陽金克活水,陽水克木
木生火:木乾暖生火;
火生土:火焚木生土;
土生金:土藏礦生金;
金生水:金凝結生水;
水生木:水潤澤生木。
五行相剋:金→木→土→水→火
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
剛勝柔,故金勝木;因為刀具可砍伐樹木;
專勝散,故木勝土;因為樹木可紮根土裡;
實勝虛,故土勝水;因為堤壩可阻止水流;
眾勝寡,故水勝火;因為大水可熄滅火焰;
精勝堅,故火勝金;因為烈火可熔化金屬。
天幹與五行、方位的關係:
五行
甲為棟梁之木,東方。乙為花果之木,東方。
丙為太陽之火,南方。丁為燈燭之火,南方。
戊為城牆之土,中方。己為田園之土,中方。
庚為斧鉞之金,西方。辛為首飾之金,西方。
壬為江河之水,北方。癸為雨滴之水,北方。
五行與方位、天幹、顏色、神獸的關係:
木:東方,甲乙,青色,青龍
火:南方,丙丁,紅色,朱雀
土:中央,戊己,黃色,應龍
金:西方,庚辛,白色,白虎
水:北方,壬癸,黑色,玄武。
中醫五行通過五臟六腑聯繫到七竅五志等。五行同陰陽一樣在人體同樣指導中醫臨床工作,更好的說明八綱辨證。
如木性調暢,肝氣也舒暢,鬱則為病,治以疏肝理氣。木能克土,肝病可以犯脾,未犯之前就應該先防止,已發現脾病時,則應疏肝健脾。水能生木,所以肝虛的病症可以用滋腎的方法來柔肝。其他髒病,如肺癆用培土生金法,脾洩用益火培土法,這些都是利用五行生剋的道理形成的方法,中醫從來不把內臟孤立起來,而且重視內臟之間的五行關係,從五臟的生我,克我,我生,我克,四個方面而來。假如心為火那麼克我者為腎之水,我克者為肺之金。脾土所克者為腎之水,能克脾土者為肝之木,所有臟腑都在遵循五行生剋道理。那麼五臟之氣有餘或者不及是什麼呢?肝病可以傳心,因為母病及子,木可以生火,所以肝木是心火的母親。肝病也可以傳腎,因為子病及母,腎水能生肝木,所以腎為肝的母親,肝為腎的孩子,肝病可以傳脾,因為肝木可以克土,在中醫叫木乘土。脾病可以傳肝,中醫叫土侮木,肝病可以傳肺叫木刑金也就是和侮一個意思。
五臟之間生克乘侮的生理病理變化,經常會某一髒生病時,在另一髒治療。虛則補其母,實則洩其子。那麼這句話什麼意思呢?
實則瀉其子:
一般來說,實則瀉其子,主要在有「子盜母氣」的情況下實施。這個治法,有點類似於蓄水池放水的思維,如果直接將蓄水池挖開,自然立竿見影,效果迅捷。但也有一個弊端,那就是如何把握這個「度」的問題:該怎麼挖,挖開多寬多深、放水持續多久比較合適,這些都是很難把握的。一不小心就會放得太多,由實變虛。
但是,如果只是打開幾個閥門,就能很好地控制這個「瀉」去多少的分量了。只是放水的效果相對比較緩慢而已。被打開的閥門,對於整個蓄水池來說,也可以說是「子」,這正是中醫「調和陰陽」的一貫精神。
比較長常用的「瀉火抑木」法,當肝氣太旺,木火上炎,出現一系列頭暈目眩、口苦咽幹之證,此時用「實則瀉其子」,通過清瀉心火來達到「平抑肝陽」的目的。如肝陽上亢之證,有時候用瀉心湯也能奏良效,就是此理。
虛則補其母:
相對於實則瀉其子的運用,虛則補其母似乎被更廣泛運用。歷代醫家典籍,很多治療虛症的著名方藥,都基本含有這個精神在內。
這種精神,尤其對養生之道更有實際意義。我們現代人的養生,很多人都熱忱於「補益」,無論陰陽氣血,說到養生就是補益陰陽氣血。這樣雖然可以增加體內「正氣」,但也有一個很大的弊病:容易補益太過。比如溫陽容易燥陰,滋陰容易傷陽。
但如果用「虛則補其母」的治法,則不會有這種顧慮了。虛則補其母的「補益」,有點類似於「開源節流」裡的開源。也用蓄水池來說吧,如果想灌滿整個蓄水池,最快速的方法自然是直接往裡面灌水,可是灌滿之後呢?還會不會出現再次不足?
虛則補其母的「灌水」,則是加大其水源,通過加大水源的造水量,讓流入水池的水量逐漸增加,一則不會出現滿溢的問題,而且這也是一個可持續的方法,基本解決了再次出現同樣的「不足」的可能。這也是中醫養生非常好的一個思路,和現代醫學的「缺什麼補什麼」不同。
現代醫學的缺什麼補什麼,確實有立竿見影之效,可是,為什麼會「缺」的問題一般不在第一考慮範圍內。比如貧血,是促進造血細胞自己生血比較合適、還是直接補充血液更恰當呢?相信大家都有一個衡量。
最出名的一個治法,叫做「培土生金」,比如參苓白朮散。也就是指肺氣不足、宣肅不力時,因為「土生金、脾屬土」,通過健脾益氣,從而使肺氣漸漸充盈,重新恢復其功用。這就是最典型的「虛則補其母」。
五行在人體臟腑的聯繫是密不可分的,木屬於肝,因為內熱而可以引發目赤羞明,肌肉屬於脾,脾虛則容易形體消瘦,還有肝主風,頭暈目眩都是肝風上旋的症狀,我們用柔肝息風法來治療。脾主溼,胸腹脹滿,多用健脾利溼法。這些都離不開五行的作用。五行學說對中醫學理論體系特別重要,利用好陰陽五行就可以在八綱辨證中掌握更多的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