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國世系之-前涼

2020-11-30 帝國五千年

前涼世系圖

前涼世系圖

擁護西晉,割據西北

是時中原淪沒,元帝徙居江左,軌乃控據河西,稱晉正朔,是為前涼。《晉書》

晉惠帝時期司馬倫討伐賈南風,後廢黜司馬衷篡位稱帝,後引發八王之亂。北方中原地區戰亂不斷,益州流民李特割據益州建立成漢,而後匈奴族劉淵反晉建立漢趙並且攻入洛陽殺死晉愍帝,而在長安駐守的司馬鄴稱帝拒守關中。在涼州地區的涼州刺史張軌修建姑臧城,並且任用當地有才能的人治理涼州,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而由於戰亂中原地區有很多人前往涼州,張軌修建姑臧和休屠等城安置流民,張軌賴於晉朝的任命治理涼州,所以對晉室擁護和敬畏。

八王之亂時張軌派西涼鐵騎保衛天子,而且平定鮮卑貴族若羅拔能反叛,俘虜十萬人。張軌因此受封安西將軍,安樂鄉侯,後又升為車騎將軍、開府闢如、儀同三司,張軌在朝中名聲更高,並且在涼州地位穩固。公元307年前後,劉淵派兵進攻洛陽,張軌多次派兵救援洛陽並且打敗漢趙軍隊,殺死漢趙呼延顥逼迫劉聰敗退。

公元308年,張軌中風讓兒子張茂代管涼州,酒泉太守張鎮暗中向朝廷報告讓秦州刺史賈龕代替張軌,而張軌別駕麴晁也讓賈龕代替張軌,最後是賈龕之兄阻止賈龕去接替張軌,司馬也上書朝廷阻止更換涼州刺史張軌。

前涼

後期又有張越想代替張軌,張軌本想放棄涼州刺史職位在手下的勸說下派子張寔去討伐張越之兄張鎮,後來張鎮被勸罷。又在張坦勸說朝廷之後,朝廷下令誅殺曹祛。張軌由派張寔去攻打曹祛,後來曹祛被殺。

公元311年,漢趙攻破洛陽晉懷帝被俘,張軌本想攻打平陽救回晉懷帝,後來秦王司馬鄴進入關中,張軌便擁護司馬鄴稱帝,並且派五萬軍與晉軍會師抵抗漢趙。而西晉朝廷曾多次加封張軌,張軌被拒絕接受。公元314年,張軌病逝其子張寔繼承涼州刺史。兩年後晉愍帝司馬鄴被漢趙俘獲,張寔曾派軍救援司馬鄴,後來漢趙將司馬鄴遷徙後殺害,而張寔一直沿用司馬鄴建興年號,當時司馬睿已經在建業稱王改元建武。

盛極一時

司馬鄴死後南陽王司馬保也想稱帝,但是張寔建議擁護司馬睿為帝,所以張寔遣使者去江南擁護司馬睿,公元318年司馬睿在建業稱帝改元大興,但是張寔不用東晉年號,此時相當於涼州已經獨立於晉朝,只不過名義上擁護晉朝。

而南陽王司馬保並沒有放棄稱王,並且加封張寔為徵西大將軍。之後司馬保被部下背叛,張寔則派兵救援司馬保但是還是被部下擊敗。司馬保本想投靠張寔但是張寔害怕擾亂涼州民心便組織司馬保,不久司馬保去世部下投降涼州。兩年後張寔被部下殺害,其弟張茂繼承位置。

張茂使將軍韓璞帥眾取隴西、南安之地,置秦州。《資治通鑑》

張茂在位時間並不長但是攻取了隴西、南安地區並且擊退了漢趙劉曜,為前涼做了很大貢獻。張茂無子其兄張寔之子張俊繼承位置,張俊在位期間擁護東晉朝廷,晉元帝死後曾哀哭三天,並且收復河南之地使前涼進入極盛時期。

張俊

張俊死後由其子張重華繼位,張重華繼位後派王擢攻打付健並且最後攻克秦州,而後漢趙又侵犯前涼,張重華任用謝艾抵禦漢趙軍隊,後擊敗漢趙保有土地。張重華在擊敗漢趙之後就開始得意忘形不僅久不納諫還準備稱涼王,後來在臣子勸說下作罷。

滅於內亂

永和十年。祚納尉緝、趙長等議,僭稱帝位,立宗廟,舞八佾,置百官,下書曰:「昔金行失馭,戎狄亂華,胡、羯、氐、羌鹹懷竊璽。《晉書》

公元353年,張重華病逝幼子張耀靈繼位,不久張祚廢張耀靈自領前涼。張祚為人荒淫殘暴不僅與張重華母親和其子通姦還姦淫張俊和張重華沒有出嫁的女兒。公元354年,張祚僭越稱帝。後來張祚攻打張瓘,張瓘派兵與張祚決戰後張祚兵敗被殺。

張祚被殺後張瓘擁立張玄靚為涼王,後來張瓘自以為有功勞心生篡位之心。後來被輔國宋混與弟宋澄攻滅,之後張玄靚在宋混等人建議下去除涼王稱號復稱涼州牧。公元361年,張邕不滿宋混兄弟專斷朝政起兵攻打宋混,後來宋氏家族被滅。張邕和張天錫共同輔佐朝政。

張邕主政之後也是殘暴不堪,獨斷專行引起朝廷和國人不滿,不久張天錫派兵攻殺張邕,此後張天錫又獨攬朝政,兩年後張天錫又殺死張玄靚自立。但是此時前涼不僅年亂導致國力衰退而且此時前秦強大。

張天錫

公元376年,前秦派兵攻打前涼,張天錫不敵最後投降前秦,苻堅封其為歸義侯,後來在前秦與東晉淝水之戰中投降東晉,在朝中為官。張天錫的次子張大豫逃往河西並且領兵攻打前秦,但是張大豫後期不納忠言被呂光所擊敗逃亡廣武,當地人將他捉拿交給呂光處死,至此前涼徹底滅亡。

參考文獻《晉書》、《資治通鑑》

相關焦點

  • 西晉後的十六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一、前涼
    近期看《軍師聯盟》覺得挺有意思,開始看相關資料,看到了下司馬懿的資料,又去找了西晉資料,覺得八王之亂比較亂整理了下資料,結果還是把自己繞進去了,搞錯一個王的年齡和輩分,後來又看了下八王之亂之後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史書資料,察覺十六國更是個亂。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十二 ——前涼的強盛之張重華的...
    卷二 前涼篇前涼的強盛張重華的政治張重華,字泰臨,是張駿次子,他「寬和懿重,沉毅少言」。張駿死時,他年僅十六歲,由國子祭酒右長史任處等擁戴,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又「赦其境內。尊其母嚴氏為太王太后,居永訓宮;所生母馬氏為王太后,居永壽宮」。
  •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提起西晉王朝滅亡以後——五胡十六國的這段歷史,估計很多人都有點抓狂。「五胡」這五個少數民族(匈奴、鮮卑、羯、氐、羌)還好說,但這「十六國」的名字的確不太好記,而且實際上當時還遠不止有十六個國家,只是後人取其中實力比較強勁的十六個國家作為代表而已。
  • 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偏安西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
    但是,張姓作為中國一個大姓氏,除了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姓張,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由張姓建立的王朝卻是寥寥無幾,而在其中,按照嚴格來說,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然偏安東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前涼,也被稱為前涼帝國,是東晉十六國之一,都城姑臧(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是東晉時期割據於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漢族政權。共傳涼武王、涼昭王、涼成王、涼文王、涼桓王、涼哀王、涼威王、涼衝王、涼悼公九朝,歷經76年。
  • 每天學點歷史小知識——西晉、前涼、北涼開國皇帝及末位君主簡介
    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最後病死。這個劉聰是五代十六國中漢趙君主。開始到了最麻煩的十六國時期了,這段歷史大家熟悉的不多,基本就是五個少數民族建立的小政權,好像不止十六個,掉下的大家留言,我找資料補充。二、前涼,西晉之後,中國北方雖處於十六國時期,但偏踞西北的前涼張氏割據政權仍積極經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為前涼版圖之一部分。
  • 十六國世系之-漢趙
    《晉書》西晉末年七王之亂導致中原戰亂不斷,平靜的天下又開始動亂。而此時中原不僅有司馬家族參與政權爭奪,少數民族聚集在中原地區也參與逐鹿天下並且紛紛建立政權。漢趙是十六國中第二個建立的政權,劉淵是匈奴族人,在漢初採取和親政策,劉邦將漢宗室之女嫁給冒頓單于,劉淵則是冒頓單于的後代,所以以漢為國號。
  • 現今史學界公認五胡亂華時期的前涼為獨立國家,這種看法正確嗎?
    所以,至少在房玄齡等人看來,前涼不應視為獨立政權。所以,至少從二十四史的角度來看,不能把前涼作為獨立政權。不過,《十六國春秋》開始,將前涼列入,情況有點變化。之後大量採用《十六國春秋》作為五胡時期史料基礎的《資治通鑑》大量抄錄《十六國春秋》作為原始資料,也就是說,司馬光其實也將前涼作為獨立政權看待。但《十六國春秋》本身並未列入正史,所以其的體例設定在很長時間內影響力都非常有限。始作俑者當然是司馬光。
  • 歷史那些事,西北漢文化的中心,張軌建立前涼
    十六國時代的北方,大多數是各少數族建立的民族政權,但也有一個漢人建立的政權,即前涼。這個政權存在76年(301-376),是十六國中歷時最長的政權。它以姑臧(今甘肅武威)為中心,全盛時佔有今甘肅、新疆大部分,青海、寧夏一部分。
  • 張軌前涼稱王,慕容氏立國前燕
    01、西北漢文化的中心——張軌建立前涼十六國時代的北方,大多數是各少數族建立的民族政權,但也有一個漢人建立的政權,即前涼。這個政權存在76年(301- 376),是十六國中歷時最長的政權。它以姑臧(今甘肅武威)為中心,全盛時佔有今甘肅、新疆大部分,青海、寧夏一部分。
  • 五胡十六國裡最長的一個政權,倡導儒學,虛己納諫!張寔之死!
    前涼從301年張軌開始算起,至376年被前秦苻堅所滅,長達76年,是五胡十六國裡延續時間最長的政權了!同時這一區域雖偏居一隅,但也算是五胡亂華期間一塊安寧的樂土,成為許多飽經戰亂之中原人士的避難所。尤其是前50年(301-350年),前涼經歷四主,分別是張軌、張寔、張茂和張俊,在他們的努力經營下,前涼達到了鼎盛。為何會如此呢?原因很多!主要的兩個因素或許能夠說明一二,就是倡導儒學和虛己納諫。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西涼篇 李暠的政治...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 西 涼 篇 李暠的政治(一) 2020-01-05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雷臺漢墓實為前涼王陵
    何雙全基於自己長期在河西地區的考古實踐,認為雷臺墓規模、結構、形制都與晉墓一脈相承,「其相對年代應在晉末前涼初,即愍帝建興元年(313)以後」(《武威雷臺漢墓年代商榷》,《中國文物報》1992年8月9日)。這個時間比《武威雷臺漢墓》框定的「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186—219)」推遲了百年左右,可謂斷代方面的重大突破。
  • 為前涼所用的盧水胡,為何會在後涼時期起兵作亂?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張軌雖然在涼州建立起了前涼政權,並獲得了穩定的政治局面,不過對於當地的部分遊牧民族部落,張軌採用了懷柔的態度,並沒有進行武力徵服,兩者處於協作的狀態。這些部落在前秦滅涼之後,也繼續聽命於苻堅的調度,保有統治部眾的權利,匈奴支裔盧水胡便是其中之一。
  • 《涼州講壇》之《五涼史》《前涼風雲》開講
    為「弘揚涼州文化,建設書香武威」,7月3日下午,武威市圖書館舉辦2020年《涼州講壇》之《五涼史》第三講《前涼風雲》之一。活動由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主辦,武威市、區圖書館承辦。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賈小軍教授作主旨演講。
  • 十六國皇帝在位一覽表
    十六國指的是蜀,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和夏。從304開始年到439年結束,歷史135年。 蜀又稱成漢是李特於公元303年建立,建都四川成都,公元347年為東晉所滅,經歷7帝44年。
  • 書生拜大將的典範:連神仙麻姑她爹都能打敗的前涼名將謝艾
    趙將王擢率偏軍渡河攻陷晉興郡武街(今青海西寧),前涼護軍曹權、胡宣被俘,當地七千餘戶民眾被強迫遷徙於後趙的雍州。武街在金城郡之西的湟水上遊,位於姑臧城西南。趙軍攻破武街,不但牽制了前涼枹罕守軍,鞏固了自軍後防,更和金城趙軍對姑臧城形成了犄角之勢。因此,自從二十六年前劉曜的那次大規模進攻以來,前涼再一次全國震動。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九——前涼肇基之張軌的政治
    編者按:著名歷史學家趙向群先生代表作《五涼史》,是「十六國史新編」之一,匯集傳世史料與出土文獻,還原魏晉南北朝大分裂時期河西地方的歷史,鉤沉一千六百多年前縱橫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五涼王國的興亡盛衰,全方位、多面向,還原中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重要階段。
  • 西晉後十六國到底是怎麼回事,三、西涼、後涼簡介
    李暠西涼的創始者是李暠,號稱自己是李廣的後代,李廣的十六世孫,397年北涼建立後,他是效谷縣令,後來升為敦煌太守,499年段業想要剷除李暠,就派索嗣帶500騎兵去接替李暠,李暠聽從手下建議,派兵打敗索嗣,於400年自稱大將軍、護羌校尉、秦涼二州牧
  • 它和前涼王陵有著怎樣的關係
    武威,曾經的西北首府,六朝之都,涼國故地。從古至今,武威每一次更名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姑藏是匈奴人給這裡的第一個地名;漢武帝時,因霍去病兩次西徵,收復了河西走廊,感念其軍功,命名武威;東晉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將其作為都城,五涼古都因此得名;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停留講經,繁華一時。隋唐時期,光芒被甘州掩蓋。西夏時期,涼州得到了第二次繁榮,成為了西夏的陪都。
  • 秦軍押赴長安,涼州各地郡縣,紛紛歸降,前涼滅亡,立國57年
    但謝安、王坦之不斷改稿,故意拖延進度,恆溫在姑軌病逝,以其弟恆衝帶領部眾,而桓衝以年幼的桓溫之子,恆玄繼承連桓溫的爵位,此時朝中,謝安不顧王彪之等人的反對,讓孝武帝堂嫂崇德太后臨朝攝政,目的是為了制約桓衝,自己獲得專權,隨後,王彪之出任尚書令,謝安為僕射、領吏部,共掌朝政,凜冬來臨,前秦符堅派軍五萬,攻打東晉梁益二州,僅月餘時間,梁州、益州失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