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涼州講壇》之《五涼史》《前涼風雲》開講

2020-11-30 蘭州新聞網

為「弘揚涼州文化,建設書香武威」,7月3日下午,武威市圖書館舉辦2020年《涼州講壇》之《五涼史》第三講《前涼風雲》之一。活動由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主辦,武威市、區圖書館承辦。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賈小軍教授作主旨演講。

賈小軍,甘肅秦安人,西北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復旦大學中國史博士後。主要從事魏晉南北朝史、西北邊疆史、河西史地、絲綢之路研究。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項目1項,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項目、甘肅省社科規劃項目、甘肅省高等學校科研項目各1項,參與完成各級各類項目多項。曾先後被評為河西學院「祁連青年骨幹教師」「祁連學術帶頭人」,2018年獲甘肅省高等學校青年教師成才獎。2019年被聘為甘肅省飛天學者·青年學者。研究成果曾獲甘肅省優秀圖書獎、甘肅省社科成果獎、甘肅省高校社科成果獎、張掖市社科成果獎等獎項。現為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教授、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

當日《涼州講壇》,武威市、區委宣傳部、武威市、區文明辦、武威市、區文聯、武威市涼州文化研究院、武威職業學院部分教師及武威市、區文體廣電旅遊系統幹部職工近200人現場進行了聆聽。

蘭州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雒煥素

相關焦點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十二 ——前涼的強盛之張重華的...
    武威,亦稱涼州,自古以來就是河西走廊上門戶城市,中西方文化交匯之地。千年的融合發展,形成了光輝燦爛的漢唐文化、五涼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等為主的涼州文化,成為中國文化寶庫中不可多得的珍品,在中國文化史上佔有重要位置,給武威這片神奇的土地增添了無窮的魅力。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西涼篇 李暠的政治...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二十九 —— 西 涼 篇 李暠的政治(一) 2020-01-05 15:4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十六國世系之-前涼
    《晉書》晉惠帝時期司馬倫討伐賈南風,後廢黜司馬衷篡位稱帝,後引發八王之亂。北方中原地區戰亂不斷,益州流民李特割據益州建立成漢,而後匈奴族劉淵反晉建立漢趙並且攻入洛陽殺死晉愍帝,而在長安駐守的司馬鄴稱帝拒守關中。在涼州地區的涼州刺史張軌修建姑臧城,並且任用當地有才能的人治理涼州,使得百姓能夠安居樂業。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九——前涼肇基之張軌的政治
    自宋配起,宋氏一門在前涼政府中累世為官,如宋纖、宋矩、宋混、宋澄等都很顯赫。氾瑗、陰充、陰澹也都是敦煌籍的河西大族,氾瑗任張軌中督護,陰澹後為敦煌太守。陰氏一門氣勢甚盛,有記載說:「(張)軌保涼州,陰澹之力。」受張軌闢召的陰氏子弟很多,名見經傳者有陰監、陰浚等。此外,自漢以來,「累世官族」的令狐家族和羌族酋豪北宮也受到張軌的隆遇。令狐亞任涼州別駕,令狐瀏任治中,北宮純為涼州的長史(後降前趙)。
  • 為前涼所用的盧水胡,為何會在後涼時期起兵作亂?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張軌雖然在涼州建立起了前涼政權,並獲得了穩定的政治局面,不過對於當地的部分遊牧民族部落,張軌採用了懷柔的態度,並沒有進行武力徵服,兩者處於協作的狀態。這些部落在前秦滅涼之後,也繼續聽命於苻堅的調度,保有統治部眾的權利,匈奴支裔盧水胡便是其中之一。
  • 歷史那些事,西北漢文化的中心,張軌建立前涼
    張軌是雍州人,他知道要在涼州紮下根來,一定要使本地世家大族和中原地主結合起來。他重用當地大族宋配、陰充、陰澹等人。宋配個子矮小,原為西平郡(治所在今青海西寧市)太守,文武雙全,聲望很高,張軌調為自己的司馬,成為心腹謀主。張軌又重用中原士人陳留人江瓊等。這種政治聯盟,成為前涼政權的統治基礎。涼州屢遭戰禍,荒涼不堪,自魏晉以來,這裡就不用貨幣,而以布匹代替。
  • 秦軍押赴長安,涼州各地郡縣,紛紛歸降,前涼滅亡,立國57年
    但謝安、王坦之不斷改稿,故意拖延進度,恆溫在姑軌病逝,以其弟恆衝帶領部眾,而桓衝以年幼的桓溫之子,恆玄繼承連桓溫的爵位,此時朝中,謝安不顧王彪之等人的反對,讓孝武帝堂嫂崇德太后臨朝攝政,目的是為了制約桓衝,自己獲得專權,隨後,王彪之出任尚書令,謝安為僕射、領吏部,共掌朝政,凜冬來臨,前秦符堅派軍五萬,攻打東晉梁益二州,僅月餘時間,梁州、益州失陷。
  • 張軌前涼稱王,慕容氏立國前燕
    前涼的建立者張軌,字士彥,雍州安定郡烏氏(今甘肅平涼縣西北)人。他家是世代儒學的官宦門第。父親張溫任太官令時,全家搬到洛陽附近。張軌從小愛讀書,有志氣,曾就讀於博學的皇甫謐門下。晉惠帝時,國內政治動亂,張軌當過「徵西軍司」,熟悉涼州情況,他就提出要當涼州刺史。
  • 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偏安西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
    但是,張姓作為中國一個大姓氏,除了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姓張,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由張姓建立的王朝卻是寥寥無幾,而在其中,按照嚴格來說,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然偏安東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前涼,也被稱為前涼帝國,是東晉十六國之一,都城姑臧(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是東晉時期割據於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漢族政權。共傳涼武王、涼昭王、涼成王、涼文王、涼桓王、涼哀王、涼威王、涼衝王、涼悼公九朝,歷經76年。
  • 現今史學界公認五胡亂華時期的前涼為獨立國家,這種看法正確嗎?
    所以這個時候,應該是將前涼作為獨立政權認定的開始。不過,從現代角度來看,前涼當然是獨立政權。不過不同階段顯然不應一體對待。張軌、張寔在位期間,雖然涼州所在地域,已為張氏父子牢牢掌握,但畢竟官位、爵位一概遵從晉室賜封,晉室有難,張氏父子也多次靖難,所以這個時候的前涼應該視為晉的臣屬,不應視為獨立國家。
  • 書生拜大將的典範:連神仙麻姑她爹都能打敗的前涼名將謝艾
    金城一丟,涼州腹地就暴露在趙軍眼前,後趙打開了涼州攻略的門戶。趙將王擢率偏軍渡河攻陷晉興郡武街(今青海西寧),前涼護軍曹權、胡宣被俘,當地七千餘戶民眾被強迫遷徙於後趙的雍州。武街在金城郡之西的湟水上遊,位於姑臧城西南。趙軍攻破武街,不但牽制了前涼枹罕守軍,鞏固了自軍後防,更和金城趙軍對姑臧城形成了犄角之勢。因此,自從二十六年前劉曜的那次大規模進攻以來,前涼再一次全國震動。
  • 雷臺漢墓實為前涼王陵
    何雙全基於自己長期在河西地區的考古實踐,認為雷臺墓規模、結構、形制都與晉墓一脈相承,「其相對年代應在晉末前涼初,即愍帝建興元年(313)以後」(《武威雷臺漢墓年代商榷》,《中國文物報》1992年8月9日)。這個時間比《武威雷臺漢墓》框定的「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186—219)」推遲了百年左右,可謂斷代方面的重大突破。
  •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那麼問題來了,這五個帶「涼」的國家究竟是什麼關係,又為什麼會如此之快就「涼涼」了呢?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其中最早建立的國家——前涼說起。話說西晉時期,漢人張軌(張姓為涼州大姓)被封為涼州刺史,公元316年西晉被前趙(也就是匈奴人劉淵建立的「漢趙」)滅亡以後,張氏據守涼州,表面上分別向東晉和前趙稱臣,實際上卻慢慢發展成為一個割據政權,史稱「前涼」。只可惜前涼建國後便因為皇族內部爭權奪利而迅速衰弱,在公元376年,前涼被實力強勁的「前秦」所攻滅。
  • 每天學點歷史小知識——西晉、前涼、北涼開國皇帝及末位君主簡介
    晉宣帝司馬懿之孫、晉景帝司馬師之侄、晉文帝司馬昭嫡長子、晉元帝司馬睿從父,最後病死。二、前涼,西晉之後,中國北方雖處於十六國時期,但偏踞西北的前涼張氏割據政權仍積極經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為前涼版圖之一部分。前涼疆域面積120多萬平方公裡,是十六國時期的北方大國,立國七十六年(301年—376年)。標註下,這個是漢人建立的政權。1、開國皇帝,張祚(?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十五 ——後涼立國之呂光徵西域
    編者按:著名歷史學家趙向群先生代表作《五涼史》,是「十六國史新編」之一,匯集傳世史料與出土文獻,還原魏晉南北朝大分裂時期河西地方的歷史,鉤沉一千六百多年前縱橫河西走廊、絲綢之路的五涼王國的興亡盛衰,全方位、多面向,還原中國歷史上鮮為人知的重要階段。
  • 它和前涼王陵有著怎樣的關係
    武威,曾經的西北首府,六朝之都,涼國故地。從古至今,武威每一次更名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姑藏是匈奴人給這裡的第一個地名;漢武帝時,因霍去病兩次西徵,收復了河西走廊,感念其軍功,命名武威;東晉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將其作為都城,五涼古都因此得名;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停留講經,繁華一時。隋唐時期,光芒被甘州掩蓋。西夏時期,涼州得到了第二次繁榮,成為了西夏的陪都。
  • 一、前涼
    近期看《軍師聯盟》覺得挺有意思,開始看相關資料,看到了下司馬懿的資料,又去找了西晉資料,覺得八王之亂比較亂整理了下資料,結果還是把自己繞進去了,搞錯一個王的年齡和輩分,後來又看了下八王之亂之後的五胡十六國時期的史書資料,察覺十六國更是個亂。
  • 思賢講壇在長沙開講 「湖湘精神的底色是屈原鑄造的」
    6月21日,思賢講壇《「香草美人」屈原:中國文脈之根 湖湘精神之魂》在長沙圖書館開講。主講人、湖南省作協副主席、湖南日報《湘江周刊》主編龔旭東說,湖南人的文化性格、湖湘精神的底色是屈原鑄造的。「感受屈原一定要讀他的原作。這很難,但可以通過讀帶注釋或賞析性的作品入門。通過讀原作親身體會到屈原詩歌的美,才會有興趣深入了解他,進而懂得他的價值和精神。」
  • 非遺文化 | 涼州攻鼓淵源考——西涼樂舞的遺存
    西涼樂舞形成於五涼時期的涼州。西晉滅亡後,東晉佔據了江南、荊湘地區,在北方和西南地區則先後建立了二十多個國家。北魏史學家崔鴻撰寫了一本史書《十六國春秋》,選取其中十六個國家來代表這段時期,史上稱之為「東晉十六國」。在301年至439年的140年間,河西走廊地區先後產生了前涼、後涼、南涼、北涼、西涼五個以「涼」為號的割據政權,史稱「五涼」,屬於「十六國」的範疇。
  • 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舉行「小鄒魯文化講壇」開講儀式暨元旦聯歡...
    今天(12月31日)上午,金華小鄒魯文化促進會在萬佛塔南側的赤松門城樓,舉行了「小鄒魯文化講壇」開講儀式暨元旦聯歡活動。金華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金華山管委會黨工委書記金中梁來到現場,與小鄒魯文化促進會領導班子成員交流了文化合作意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