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臺漢墓實為前涼王陵

2020-11-30 中國社會科學網

甘肅武威雷臺墓因出土銅奔馬(中國旅遊標誌原型)而知名。然而,關於此墓的年代與主人,學術界歷來有不同看法。

甘肅省博物館的《武威雷臺漢墓》(《考古學報》1974年第2期)通過考察出土文物的銘文內容、墓制規格、錢幣特點,認為雷臺1號墓為東漢「張某將軍」夫妻合葬墓。

不過,隨著研究的深入,很多學者對此結論提出質疑。何雙全基於自己長期在河西地區的考古實踐,認為雷臺墓規模、結構、形制都與晉墓一脈相承,「其相對年代應在晉末前涼初,即愍帝建興元年(313)以後」(《武威雷臺漢墓年代商榷》,《中國文物報》1992年8月9日)。這個時間比《武威雷臺漢墓》框定的「東漢靈帝中平三年至獻帝期間(186—219)」推遲了百年左右,可謂斷代方面的重大突破。

吳榮曾從古錢學角度得出了與何雙全類似的結論。他在《「五朱」和漢晉墓葬斷代》(《中國歷史文物》2002年第6期)一文中認為:「墓中出有小型的五朱,直徑為1.6釐米。五朱出現於三國早期。如直徑在1.5釐米左右的,其年代似更晚一些。」西安田王晉墓、敦煌祁家灣321號墓出小五朱,「同樣出小五朱的雷臺墓,其年代也應靠近西晉為合適」。吳文推斷雷臺1號墓下葬的具體時間在290年左右。

這個證據可謂「鐵證」。小五朱是東漢以後出現的貨幣,雷臺1號墓中存在小五朱,因此,此墓絕非漢墓。

綜合吳榮曾、何雙全的看法,雷臺1號墓的年代在「290年左右」到「313年以後」。那麼,究竟到什麼時候呢?

筆者認為,至少可以到前涼政權結束之際(376)。首先,西晉、前涼墓的區別是相對的,因人而異。就平民墓而言,何雙全也認為晉代「磚墓漸衰,以土洞為主,無裝飾,隨葬物少而粗糙,金屬品少見,大都用木器,錢幣量少質劣」。但是,如果墓主人是王侯級別,那麼前涼墓在墓葬結構、規模方面仍承襲晉代之風,高大宏偉、結構複雜。其次,前涼沿用魏晉貨幣,小五朱出現在前涼墓中也是正常的。

早在1985年,學者辛敏就在《武威雷臺墓主人再探》(《蘭州學刊》1985年第6期)一文中大膽假設:從東漢末直至西晉永寧初,在涼州州郡任過職的要員中,沒有地位非常顯赫的「張姓高級官吏」,沒有人能配得上這座「王者之墓」,故應跳出這個範圍另外尋找墓主人。如果雷臺墓和前涼張氏有什麼聯繫的話,它很可能是前涼第四世張駿之墓。筆者認為原因有六點。

第一,張駿在位期間(324—346),前涼處於鼎盛時期。「時駿盡有隴西之地,士馬強盛」。雷臺1號墓墓制及豐富而豪華的隨葬品無疑是當時強盛國力的反映。

第二,張駿曾三次受封「將軍」稱號。一是太寧二年(324),原晉愍帝司馬鄴的使者史淑以晉室名義,拜張駿為使持節、大都督、大將軍、涼州牧、領護羌校尉、西平公。二是太興二年(319),東晉元帝司馬睿拜張駿為鎮西大將軍,因驛道不通,直到鹹和八年(333),張駿才受詔。三是鹹和九年(334),東晉成帝司馬衍派使者進駿大將軍。

第三,張駿墓被盜的歷史記載與雷臺1號墓現場情況吻合。《二酉堂叢書·涼州記》有一條資料說:「呂纂鹹寧二年(400年——引者注),胡安璩等發張駿墓,得真珠簾箔、雲母屏風、琉璃榼、白玉樽、受三升、赤玉簫、紫玉笛、珊瑚鞭、瑪瑙鍾、黃金勒。」《二酉堂叢書》編者張澎按:「《後涼錄》胡安璩作胡璩,一作胡安枚。纂誅璩黨五十餘家,遣使弔祭駿,繕修其墓。」雷臺1號墓中室盜洞曾作過修補,用原墓磚填砌,略較原壁凹入,與此記載相符合。因為張駿墓內有如此多奇珍異寶,所以盜墓者對那些銅器才不屑一顧或無暇顧及,這個解釋也很合理。

第四,貼金鐵傘橑股飾有獬豸形鎏金銅華蚤,符合張駿以諸侯國王自居的做派。華蚤為天子車蓋四周所附的金花。張駿稱臣於東晉,而使用西晉年號,「舞六佾,建豹尾」,追求諸侯國王的生活方式,後稱「假涼王」。

第五,銅壺刻文「臣李鍾」,可反證張駿事實上的國主身份。《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清理簡報》(《文物》1972年第2期)將墓中出土一銅壺上腹正面篆文陰刻三字銘文識為「巨李鍾」,張朋川認為,「巨」應識為「臣」,「臣」指「家臣」。(《雷臺墓考古思辨錄》,《隴右文博》1999年第2期)根據《晉書·張駿傳》「境內皆稱之為王」以及「二府官僚莫不稱臣」之類的記載,「臣」為「朝臣」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第六,銅車馬隊伍中有一匹汗血馬,而西域也曾向張駿進貢汗血馬。「西域諸國獻汗血馬、火浣布、犎牛、孔雀、巨象及諸珍異二百餘品。」(《晉書·張駿傳》)這匹汗血馬在隊伍中格外醒目。它高51釐米、身長41.5釐米,尺寸明顯大於其他馬匹,氣勢上也更勝一籌。《甘肅武威雷臺東漢墓清理簡報》和《武威雷臺漢墓》稱其為「主驥」或「主騎」。

綜上,雷臺漢墓實為前涼王陵。至於銅馬刻文中的「左騎千人」官職為東漢所獨有。筆者認為,首先,刻文並非斷代根據。刻文中提到的人數,與入葬人數不符。此墓的營建規模及眾多的隨葬陳設, 絕非相當於縣級的比三四百石的官吏所能擁有。刻有銘文的銅馬與配套的銅車,附屬的御奴、從婢等, 應為賻贈的隨葬物。它們與其餘銅車馬人俑是否為同批鑄造,尚可繼續研究(初世賓、張朋川先生主張分為甲型、乙型)。其次,隨著斷代問題上的突破,這一證據已經無關緊要。張駿「所置官僚府寺擬於王者,而微異其名」,官職中是不是也包括「左騎千人」,尚可繼續考證。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相關焦點

  • 何為雷臺漢墓?它和前涼王陵有著怎樣的關係
    姑藏是匈奴人給這裡的第一個地名;漢武帝時,因霍去病兩次西徵,收復了河西走廊,感念其軍功,命名武威;東晉時期,前涼、後涼、南涼、北涼將其作為都城,五涼古都因此得名;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在此停留講經,繁華一時。隋唐時期,光芒被甘州掩蓋。西夏時期,涼州得到了第二次繁榮,成為了西夏的陪都。雷臺漢墓因處於雷臺而得名,為前涼張茂所築高臺。
  • 周文王陵搞錯了?從宋朝一直錯到現在,蔣介石還去拜過
    有歷史在前段時間發過關於隋煬帝陵墓的短文,提到清代文人誤把東漢時期的漢墓誤認為隋煬帝陵,其實把古墓錯認不止一次。所以今天再說說另一起古墓錯認事件,而這個影響力更大。 一、世代祭祀的周陵 關中平原歷史悠久,多個王朝在此建都。
  • 安徽六安漢代王陵墓地被列「省保」(組圖)
    新華網合肥8月25日電(記者熊潤頻)日前,安徽省人民政府公布將六安漢代王陵墓地增設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根據相關文物法規,將對其實行就地保護政策,這意味著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將難以在這一區域繼續施工。  2006年,為配合國家重點工程合(肥)武(漢)高速鐵路的建設,安徽省考古隊在六安市三十鋪鎮雙墩村境內考古勘探,發現並列兩座西漢時期大墓。
  • 十六國世系之-前涼
    前涼世系圖擁護西晉,割據西北是時中原淪沒,元帝徙居江左,軌乃控據河西,稱晉正朔,是為前涼《資治通鑑》張茂在位時間並不長但是攻取了隴西、南安地區並且擊退了漢趙劉曜,為前涼做了很大貢獻。張茂無子其兄張寔之子張俊繼承位置,張俊在位期間擁護東晉朝廷,晉元帝死後曾哀哭三天,並且收復河南之地使前涼進入極盛時期。
  • 銀川「西夏王陵」——一個被遺忘的神秘國度
    迄今為止西夏王陵有許多未解之謎,據說王陵所在的賀蘭山曾多次爆發山洪,王陵內的許多建築都已變成廢墟,可是整個王陵的主體卻保存完整從沒有遭受過山洪的破壞,甚至沒有一條山溝裂縫穿過王陵,非常神奇。除此之外王陵附近是一片綠油油的草原,可整個王陵卻寸草不生,甚至連鳥兒都不來這裡,是當時的匠人們用了特殊的藥水嗎?也許是也許不是,這一切都無從談起,值得深入研究一番。
  • 歷史那些事,西北漢文化的中心,張軌建立前涼
    十六國時代的北方,大多數是各少數族建立的民族政權,但也有一個漢人建立的政權,即前涼。這個政權存在76年(301-376),是十六國中歷時最長的政權。它以姑臧(今甘肅武威)為中心,全盛時佔有今甘肅、新疆大部分,青海、寧夏一部分。
  • 張軌前涼稱王,慕容氏立國前燕
    01、西北漢文化的中心——張軌建立前涼十六國時代的北方,大多數是各少數族建立的民族政權,但也有一個漢人建立的政權,即前涼。這個政權存在76年(301- 376),是十六國中歷時最長的政權。它以姑臧(今甘肅武威)為中心,全盛時佔有今甘肅、新疆大部分,青海、寧夏一部分。
  • 一、前涼
    一、五涼之一的前涼,313年,匈奴漢國劉聰殺晉懷帝司馬熾,擒晉愍帝司馬鄴,司馬炎建立的晉朝差點亡國,後來司馬家都遷徙到南方建立的東晉,這是這一年,做了十多年涼州牧的張軌,看到晉朝快要完蛋了,開始自己鑄錢,算是完全獨立出來,但是名義上還是用晉朝年號,但是同東晉算是隔著千山萬水,而且中間還有個漢趙。
  • 現今史學界公認五胡亂華時期的前涼為獨立國家,這種看法正確嗎?
    首先,史學界並未公論,即前涼為獨立國家,至少二十四史中最權威的正統認證史書《晉書》,房玄齡他們所編纂的這部史書沒有將前涼當作獨立國家。證據就是前涼沒有像前秦、姚秦之類的,被列入晉書的載記。所以,至少在房玄齡等人看來,前涼不應視為獨立政權。所以,至少從二十四史的角度來看,不能把前涼作為獨立政權。不過,《十六國春秋》開始,將前涼列入,情況有點變化。
  • 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偏安西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
    但是,張姓作為中國一個大姓氏,除了傳說中的玉皇大帝姓張,在中華上下五千年中由張姓建立的王朝卻是寥寥無幾,而在其中,按照嚴格來說,東晉十六國中的前涼,雖然偏安東南一隅,卻是歷史上唯一的張姓王朝。前涼,也被稱為前涼帝國,是東晉十六國之一,都城姑臧(在今甘肅省武威市涼州區),是東晉時期割據於我國西北地區的一個漢族政權。共傳涼武王、涼昭王、涼成王、涼文王、涼桓王、涼哀王、涼威王、涼衝王、涼悼公九朝,歷經76年。
  • 每天學點歷史小知識——西晉、前涼、北涼開國皇帝及末位君主簡介
    二、前涼,西晉之後,中國北方雖處於十六國時期,但偏踞西北的前涼張氏割據政權仍積極經略西域,使西域一度前曾成為前涼版圖之一部分。前涼疆域面積120多萬平方公裡,是十六國時期的北方大國,立國七十六年(301年—376年)。標註下,這個是漢人建立的政權。1、開國皇帝,張祚(?
  • 五胡十六國中的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究竟是什麼關係?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這十六個國家的名字:成漢、前趙、後趙、前涼、後凉、南涼、西涼、北涼、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夏、前秦、西秦、後秦。仔細一看,其中帶「涼」的國家有5個,帶「燕」的國家有4個(實際上也有5個,因為西燕的實力比較弱沒有被算在內),帶「秦」的國家有3個,帶「趙」 的國家有2個,其他的也就只剩下成漢和夏這兩個國家了。
  • 為前涼所用的盧水胡,為何會在後涼時期起兵作亂?
    在五胡十六國時期,張軌雖然在涼州建立起了前涼政權,並獲得了穩定的政治局面,不過對於當地的部分遊牧民族部落,張軌採用了懷柔的態度,並沒有進行武力徵服,兩者處於協作的狀態。這些部落在前秦滅涼之後,也繼續聽命於苻堅的調度,保有統治部眾的權利,匈奴支裔盧水胡便是其中之一。
  • 書生拜大將的典範:連神仙麻姑她爹都能打敗的前涼名將謝艾
    東晉永和二年(346)六月,第四代西平公張駿屍骨未寒,第五代西平公張重華主持涼州尚且未及一月,後趙對前涼開戰。 承平日久的前涼被趙軍的突然襲擊打得措手不及。麻秋首先率領趙軍圍攻金城郡,金城(今甘肅蘭州)位於黃河南岸,扼守河西走廊要衝,當時城中尚有軍民二萬多人,太守張衝卻可恥的投降了。金城縣令車濟苦勸無效,憤然自殺殉國。
  • 漢墓壁畫中的蟾蜍:形神兼備 祥瑞之物
    在洛陽所發現的漢墓壁畫中,蟾蜍的形象幾乎隨處可見。漢代人為何把這種形象不那麼招人喜歡的蟾蜍繪於墓中呢?漢墓壁畫中的蟾蜍與我們現實生活中見到的蟾蜍形象是否一樣呢?讓我們一探究竟。  洛陽市淺井頭村西漢墓壁畫中的蟾蜍  新安縣磁澗西漢墓壁畫中的蟾蜍  在現代人印象中,蟾蜍是一種皮膚粗糙、形象醜陋的兩棲動物。漢代人對蟾蜍卻情有獨鍾。
  • 「十六國史新編」之《五涼史》連載十二 ——前涼的強盛之張重華的...
    卷二 前涼篇前涼的強盛張重華的政治張重華,字泰臨,是張駿次子,他「寬和懿重,沉毅少言」。張駿死時,他年僅十六歲,由國子祭酒右長史任處等擁戴,稱持節、大都督、太尉、護羌校尉、涼州牧、西平公、假涼王。又「赦其境內。尊其母嚴氏為太王太后,居永訓宮;所生母馬氏為王太后,居永壽宮」。
  • 一座漢墓補全一段歷史,江都王的絕地求生:大雲山漢墓的神秘往事
    大雲山漢墓1號葬墓坑  經考古隊發掘,大雲山漢墓出土了高規格的葬具和陪葬品,最能體現其身份特殊性的就是「黃腸題湊」,這是一種西漢帝王陵寢槨室四周用柏木堆壘成的框形結構。  大雲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  大雲山漢墓的墓葬規模如此宏大,葬具、陪葬品規格直逼帝王級別,那麼問題來了,墓主人究竟是什麼人呢?
  • 《涼州講壇》之《五涼史》《前涼風雲》開講
    為「弘揚涼州文化,建設書香武威」,7月3日下午,武威市圖書館舉辦2020年《涼州講壇》之《五涼史》第三講《前涼風雲》之一。活動由武威市文體廣電和旅遊局、武威市新聞傳媒集團主辦,武威市、區圖書館承辦。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理事、河西學院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賈小軍教授作主旨演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