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的書法,一眼看過去確實與眾不同,有點讓人奇怪,不論是用筆、結體還是章法布局都十分的個性。一幅字當中,他往往會將字的大小、長短、方圓、肥瘦、疏密錯落、互相穿插,看過去確實有點「亂石鋪街」的感覺,紙上的字大大小小歪歪扭扭的,但仔細觀察之下卻是放縱有度,看似隨意卻暗有法度,用筆揮灑自如,整體看去個人一種跳躍靈動的感覺。
要認識鄭板橋的書法,不得不說說他的身世,因為「書為心畫」「字如其人」,書法是一個人內在精神的反映,而生活經歷起了很關鍵的作用。
鄭板橋原名鄭燮,字克柔,號板橋。自幼隨父親就讀私塾,年輕時也曾去教書,同時在揚州城賣畫。雍正十年(1732年)中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中進士,乾隆七年任山東範縣縣令,乾隆十一年調濰縣縣令,乾隆十七年因為得罪了上首領導而被罷官。此後再次回到揚州城賣畫為生。
鄭燮從小飽讀詩書,性格耿正不阿,因此為官的時候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但是因為太耿直就得罪了上官。因此,一腔的抱負和才氣未能在仕途上有所施展,心中肯定是不舒服的。因此也只能寄託與書畫之間,而心中的那份鬱氣自然也會流露在書畫之間,因此他成為了清代最具個性和真情的書法家之一。
鄭板橋的書法被稱作「六分半書」,但是後人也很難說清到底是哪裡來的六分半,猜測是取漢隸(八分書)大部分,再輔以篆、草、楷體。反正很難說清楚,鄭板橋對自己的書法這樣評價的:
「板橋即無涪翁之勁拔,又鄙松雪之滑俗,徒矜奇異,創為真、隸相參之法,而雜以行、草。」
他的這種怪異的書風,在當時也曾經備受爭議,有人點讚,有人差評。袁枚曾說:
「板橋書法野狐禪也……亂爬蛇蚓,不足妃稀。」
康有為也看不下去了說:
「乾隆之世,已厭舊學。冬心、板橋參用隸筆,然失則怪,此欲變而不知變者。」
康有為的意思是鄭板橋想在書法上改變舊習,雖然想法挺好,但是卻不知道該怎麼變才好,於是變成了這種怪怪的書體。不過說實話,鄭板橋的書法雖怪,但甩康有為好幾條街了。
鄭板橋不是不能板板正正地寫字,他的館閣體也是寫得極好的,早年為了科舉考試,鄭板橋也是寫得一手漂亮的館閣體小楷。但是後來仕途失意之後,無人束縛就徹底放開了,正是為了對抗館閣體,鄭板橋才有意求變。
鄭板橋是從考中進士之後,就已經開始試圖在書法上尋求變化了。他一開始學習的是蘇軾和黃庭堅的書法,因此在鄭板橋很多作品中都能看到此二人的書法特徵,例如上面這幅字,結體用筆都是參照蘇東坡的筆法,但是在某些主要筆畫的處理之上,則是吸取了黃庭堅那種長槍大戟的誇張表現。
對於鄭板橋的「六分半書」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評價是不一樣的,本人也是蠻喜歡鄭板橋的書法的。
當代大書法家啟功先生就曾經對鄭板橋的書法讚譽有加,啟功先生認為板橋的「六分半書」「結體精研、筆力凝重、而運筆出之自然,點畫不取矯飾」,「處處像是信手拈來,而筆力流暢中處處有法度」。啟功認為鄭板橋的書法遠勝於乾隆時著名書法家劉墉的「疲憊驕蹇」和翁方綱的「渾頭渾腦」。
啟功先生在《論書絕句》中寫道:
「坦白胸襟品最高,神寒骨重墨蕭寥。朱文印小人幹佔,二百年前舊板橋。」
當前人們對鄭板橋書法的欣賞和啟功先生當初的推崇有一定關係。因此近些年來,在傳統書畫拍賣市場上,鄭板橋的書法屢有高價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