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北方吃水餃,南方吃湯圓
在北京,你問十個人,冬至吃什麼?八個人會告訴你,吃餃子唄。
那兩個人八成是南方人,因為南方人冬至不吃餃子,吃湯圓。
在北京,冬至這一天,家家要吃頓餃子。跟過春節的年三十夜一樣。
今日冬至,一年當中,這一天,擁有最長的黑夜和最短的白天。
代表冬季最寒冷的日子來了。
人們會」一九二九「地數著過最冷的日子,數著數著就把春天數來了。
春打六九頭,數到六九,春天就來了。所以,冬至是個大日子,在古代,皇帝要祭天,百姓要祭祖。
到了現在,人們也還是要舉行個迎接冬至的儀式。一家熱熱鬧鬧地吃頓飯,豐儉由人。
今天中午,菜友跳跳虎在菜友群裡發出了她家吃的彩色餃子,一大鍋紫色、黃色、綠色的元寶餃子,甚是誘人。不知道她是怎麼做的,看著這麼可愛的餃子,絕對能讓人忘了寒冷。
我們家,從昨天就開始計劃著包餃子。因為家裡沒有肉了,先生一大早外出採購。
我在家裡做準備工作。
從小菜園菜窖裡拿回的自家種的大白菜,取下十幾個外幫,洗淨,瀝水。配一個胡蘿蔔,兩個洋蔥。胡蘿蔔是自家種的,配胡蘿蔔一是為了營養多樣,二是色彩豐富好看。洋蔥是我用來代替大蔥的。
洋蔥也是自家種的,因為儲存問題,長了芽。新長的長芽,鮮嫩好看,吃著剛剛好。
跳跳虎家的餃子外皮色彩豐富,我們家的餃子餡的配色豐富。紅,紫,綠,黃。
做餃子的步驟
白菜切條,剁碎,用屜布擠出水份,放入較大的盆中備用。水分儘量擠得幹些,包白菜餡餃子最易出湯。
用擠出的白菜水和面,這樣可以將白菜汁中的營養充分利用上。面不要和的太軟,否則易破。和完的面,要蓋上一塊溼屜布,醒著。先生買回豬肉,剁好肉餡,面也剛好醒好。時間配合得完美。先生負責拌餡,我負責包。
先生拌餡的水平很高,餃子好不好吃,關鍵在拌餡的水平。
家裡能包餃子的人,是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包的既好看,又不會煮破。
煮餃子的竅門是水開後,放點涼水,煮三開後,餃子個個鼓起肚子,像氣哼哼的小河豚。用笊籬撈上來,然後用手指按一下,能迅速地鼓回來,餃子就熟了。這是我老爸當年教我煮餃子時說的,老爸說,餃子鼓得像小氣蛤蟆就熟了。我教我家大帥哥時,也這麼說。
一盤熱氣騰騰的餃子,絕對能讓你想起家的味道。
北方人為什麼冬至要吃餃子?
相傳是過去北方天寒地凍,人們生活困頓,很多人手腳耳朵都被凍傷了。醫聖張仲景發明了「祛寒嬌耳湯」即餃子的前身,給窮人治凍傷。人們吃了後,四肢暖和了,連耳朵也暖了。人們為了禦寒,每到一年中最冷的冬至這一天,必吃上一頓餃子。
所以,北方有句俗語:冬至不端餃子碗,凍壞耳朵沒人管。
大約是北方的冬天太冷,一定要吃餃子。
南方氣溫較高,人們不會凍壞耳朵。南方人冬至這天要吃湯圓,取團團圓圓之意。
餃子文化走向世界
如今,餃子不僅在中國的北方人喜歡,南方人只要在北京生活幾年,也會喜歡上餃子。就連到中國學習生活過的外國人,也會逐漸喜歡上餃子。
我家大帥哥認識一個到清華大學學習漢語的奧地利姑娘,這姑娘回國後,與朋友聚會,想包中國的餃子,打來電話問我家帥哥怎麼拌餃子餡。說在奧地利的超市沒有速凍餃子,她們想自己包餃子。
可惜的是,我家大帥哥,在家是吃餃子的,偶爾湊熱鬧包幾個躺著的「仰把餃子」。拌餡這高難度手藝還沒學過,所以,這傳播中國美食文化的任務沒有完成,怪可惜的。
我另一朋友,到美國做訪問學者,聖誕節時,同學聚會,來自世界各地的同學,要各自做一道本國的拿手美食,她邀請同學,一塊包餃子,結果,大受歡迎。
我有一個男同學,現生活在美國康州,康州是個冬季漫長寒冷的地方。他似乎很喜歡包餃子,時不時地在朋友圈曬一下自己包的餃子,尤其是常下雪的冬季,他包餃子的次數很多。
吃餃子也能緩解對家鄉的思念吧。
冬至夜,有最長的夜,也有對家最深的眷戀。
不必擔心,從明天開始,白天將一天比一天長。當數到六九,春姑娘就帶著紫花地丁和蒲公英來了。
作者 鄭華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