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人突然昏倒,如何急救是挽救生命的關鍵,水溝穴就是急救的要穴
生活中,我們難免會遇到身邊有人突然暈倒或者昏迷的情況,在這個緊急的時刻,如何正確對昏迷的人進行急救是降低傷害的關鍵,下面,就為大家介紹一個中醫用來急救的要穴-水溝穴,現在拿出3分鐘來了解這個穴位,未來你就有可能挽救一條生命。
-
水溝穴:刺激大腦,安寧精神,頭腦清醒,不犯困!
水溝穴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人中穴。水的含義是指這個穴位當中的氣血是地部的經水;溝,是指經水流經的渠道。水溝穴的意義是指地部經水在本穴的位置循著渠道下行。水溝穴穴位歸屬經絡:督脈。水溝穴這個位置,我們在生活當中經常能夠利用到,如果發現某人突然昏倒,無論如何召喚都不能喚醒的時候,或者是剛從河水裡救出的溺水者,經過緊急救助依舊不見清醒,就可以重掐按水溝穴的方式來進行急救。水溝穴具有醒神開竅的作用,堅持長期按摩水溝穴,可以刺激大腦,安寧精神。適用於休克、昏迷、中暑、牙關緊閉、口眼歪斜、面目浮腫、暈車、暈船、失神、急性腰扭傷等症。
-
救命法寶―水溝穴竟有如此多的妙用大家趕緊收藏了
其實,人中就是中醫上的水溝穴,這是救命法寶。下面我們講講水溝穴,令你感到驚奇的是,原來水溝穴竟有如此多的妙用,大家趕緊把這些急救常識收藏了吧。人中就是我們經絡經穴上的水溝穴,它位於人的面部,當人中溝的上1/3與中1/3交點處,又稱人中溝,鬼客廳,鬼宮,在奇經八脈之督脈上,是急救要穴。
-
百會穴
穴居顛頂,聯繫腦部:可見,百會穴與腦密切聯繫,是調節大腦功能的要穴。【取穴位置】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
每日一穴解析——百會穴!!!
答案很簡單:百會穴 【穴名解說】 【百會穴】 Bǎi huì(DU20),經穴名,首見於《針灸甲乙經》,歸屬:督脈,別名:三陽五會穴,三陽穴,五會穴,頂中央穴,天滿穴,天蒲穴,巔上穴。 【百會穴位配伍】百會穴配腦空穴、天柱穴,可疏風散邪,主治頭痛;百會穴配復溜穴、後溪穴,可滋陰潛陽、醒腦開竅,主治眩暈;百會穴配復溜穴、行間穴,可育陰潛陽、疏風止痛,主治頭痛、眩暈;百會穴配行間穴、聽會穴、復溜穴,可滋陰清熱、醒腦開竅,主治耳鳴;百會穴配太衝穴、豐隆穴,可疏肝滌痰、開竅醒神,治療中風
-
每日一穴:百會穴—治療高血壓、可舒緩肩頸肌肉僵硬,預防頭痛,提神醒腦,解除掉發危機
【圖解百會穴位的位置】百會穴的位置:位於頭頂正中心,以兩邊耳尖劃直線與鼻子到後頸直線的交叉點(即: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現代常與曲池穴、足三裡穴、三陰交穴、太衝穴等穴相伍,2、安神定志:治心悸、失眠、健忘等證。現代常與風池穴、內關穴、神門穴、三陰交穴等穴相伍,治療神經衰弱、心律失常等疾病。3、昇陽舉陷:治脫肛、洩瀉等證。現代常與長強等穴相伍治脫肛;與氣海穴、關元穴等穴相伍治陰挺;與脾俞穴、腎俞穴等穴相伍治久瀉;與印堂穴、三陰交穴等穴相伍治遺尿。
-
人中穴--急救常用穴位
平掐或針刺人中穴,可用於救治中風、中暑、中毒、過敏以及手術麻醉過程中出現的昏迷、呼吸停止、血壓下降、休克等。刺激人中穴為何有急救作用呢?這是因為節律性、連續弱性或強性刺激人中,能使動脈血壓升高,而在危急情況下,升高血壓可以保證機體各個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維持生命活力。
-
每日一穴——百會穴
今天要說的穴位是百會穴。首先來找一下百會穴在哪裡,在我們人頭頂,在兩耳尖連線的中點處。
-
【每日一穴】耳聾耳鳴試試艾灸,一學就會!
艾灸取穴:聽宮穴、翳風穴、偏歷穴、豐隆穴、太衝穴 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踝尖向上8寸,距脛骨前緣2寸處。灸豐隆穴能健脾化痰、和胃降逆、開竅。
-
頭面部穴位——百會穴
百脈之會,百病所主,故百會穴的治症頗多,為臨床常用穴之一。百會穴位的位置具體在人體哪個部位,怎麼找?下面小編為您圖解百會穴位位置圖和具體按摩手法。【百會穴的準確位置圖】頭頂正中心,以兩邊耳尖劃直線與鼻子到後頸直線的交叉點(即: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
-
【每日一穴】之三重穴
穴名一重穴二重穴三重穴定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處。在外踝骨尖直上五寸向前一寸,即一重穴直上二寸。在外踝骨尖直上七寸向前一寸,即二重穴直上二寸。喉炎、脾腫大、脾臟炎、大顆青春痘,以及各種良性、惡性腫瘤之常用董氏要穴之一。針法與應用針深一寸至二寸。一重、二重、三重穴同時下針形成倒馬針法,為常用來治療上述各症之針法。臨床上可使用三稜針點刺,以放出黑血,效佳。三重穴具破氣行血的功效,故可為各種腫瘤之配穴。【一重穴】穴位:在外踝骨尖直上三寸向前橫開一寸。
-
看人中穴顏色變化 預知身體健康信息
我們的身體有很多的穴位,人中穴也是其中的一個,人中穴又稱水溝穴,我們經常會看到掐人中的場面,掐人中可以升高血壓,有助於恢復呼吸。人中穴除了治病之外,還是身體健康的顯示器。人中穴的不同顏色預示著不同的健康信息,下面我們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看人中辨健康狀況!
-
30個穴位一按靈之—百會穴
取穴方法定位此穴道時要讓患者採用正坐的姿勢,百會穴位於人體的頭部,頭頂正中心,可以通過兩耳角直上連線中點,來簡易取此穴。(或以兩眉頭中間向上一橫指起,直到後髮際正中點。)配天窗穴治中風失音不能言語;配百會、長強穴、大腸俞穴治小兒脫肛;配百會、人中穴、合谷穴、間使穴、氣海穴、關元穴治屍厥、卒中、氣脫;配腦空穴、天樞穴治頭風;配養老穴、百會、風池穴、足臨泣穴治美尼爾氏綜合症;針百會透曲鬢穴、天柱穴治腦血管痙攣、偏頭痛;配百會、水溝穴、足三裡穴治低血壓;
-
【每日一穴】內關穴:寧心安神、理氣止痛
內關穴(Nèi guān),經穴名。出《靈樞。經脈》。歸屬:手厥陰心包經,為本經絡穴,又是八脈交會穴之一,通於陰維脈,別名:陰維穴。本穴物質為間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經的體內經脈,心包經體內經脈經水的氣化之氣無法從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如同被關卡阻擋一般,故而得名。 「陰維」。「陰」,陰液也。「維」,維持也。陰維名意指本穴有維護與調節人體內外經脈陰液的作用。
-
【每日一穴】犢鼻穴(外膝眼穴)——膝痛、下肢麻痺、屈伸不利、腳氣等
【穴名解說】 【犢鼻穴】屬足陽明胃經穴位,出自《靈樞。本輸》:"刺犢碧者,屈不能伸。"該穴具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止痛的作用。 該穴具有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止痛的作用。穴性屬土,在蜂針療法中,該穴應用十分廣泛。蜂針治療風溼、類風溼關節炎、膝骨性關節炎等各種膝關節痛患者,犢鼻穴常用穴,而且療效肯定。
-
【每日一穴】人體自帶一顆十全大補藥,遠勝蟲草,是生命至寶!
張士傑主任針刺太溪穴,一針紮下去,病人尿液即從導尿管中流出,針出即止,在場專家教授無不驚嘆不已。經針灸治療5次後,病人飲食正常,身上插管皆除。 北京最貴醫生:太溪定生暖 太溪穴為什麼這麼神奇?在中醫看來,太溪穴是腎經的原穴,原穴的意思是既補腎陰,又補腎陽。
-
【每日一穴】液門穴:第一消炎穴,,人體自帶的「牛黃解毒片」!
取穴位置 位於手背部,微握拳,掌心向下,於無名指和小指指縫間紋端,即赤白肉際處取穴。三焦經是少陽相火循行的經脈,少陽經五行屬火,而液門穴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滎穴五行也屬火,《難經》云:滎主身熱。古代的針灸歌訣《百症賦》有「喉痛兮,液門去療」的說法,可見,此穴還是自古以來治療咽喉痛的個要穴。按揉液門穴,穴裡的清涼之氣有如和煦的春風,可以讓你的咽喉腫痛頓消。出現頭面烘熱、頭痛目赤、齒齦腫痛、耳鳴耳聾等上火症狀時,刺激液門穴也非常管用。
-
艾灸百會穴
一穴見效:百會【雀啄灸百會】取穴原理:百會穴有熄風醒腦、昇陽固脫的功效,對脫髮有很好的調治功效。艾灸方法:取坐位。點燃艾條,對準百會穴,距離皮膚1.5~3釐米處,像鳥雀啄食一樣上下施灸,每次灸5~10分鐘。
-
飛揚穴,後枕部頭痛的常用穴,頭痛醫腳,當然腳痛也可以治
今天我們要講的穴位是飛揚穴。飛揚穴歸屬足太陽膀經,在小腿外後方。外踝尖與跟腱水平連續中點(也就是崑崙穴)直上直上7寸的位置。或者從上往下看,在之前講治痔瘡的承山穴外下方1寸處。可以針刺,可以艾灸。正常來說虛的多用灸,實證多用針,無大毛病,養生多用灸。
-
腦血管病後遺症恢復的保健穴——四神聰穴!
四神聰穴最早見於《銀海精微》,原名神聰,屬經外奇穴。中醫認為四神聰穴具有鎮靜安神,清頭明目,醒腦開竅的功效。經常刺激四神聰穴,可以有效地促進頭部的血液循環,起到醒神、增強記憶力的功效。隨著中老年社會老齡化日漸嚴重,老年痴呆症的發病率也逐年升高,而刺激按摩四神聰穴,就可以起到補腎健脾,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延緩病情的發展。此外,四神聰穴還可用於治療頭痛、失眠、健忘、眩暈、癲癇、精神病、大腦發育不全等病症。也是腦血管病後遺症恢復的重要保健穴位。四神聰穴位於百會前、後、左、右各開1寸處,共四個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