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絲蟲的概況:
心絲蟲,學名惡絲蟲(Dirofilaria immitis)。犬和貓均易感心絲蟲,並引起明顯的呼吸性疾病。因為犬是心絲蟲病的貯存宿主,提供一期幼蟲L1(微絲蚴),所以處於犬心絲蟲病流行地區的貓,也處於一個心絲蟲病的高風險狀態。
心絲蟲病在世界範圍內廣泛分布。1857年有了首例犬心絲蟲病的報導;1921年有了首例貓心絲蟲病的報導。在美國,犬心絲蟲病在1986年即成為犬的第二大致死性疾病,2001年美國的心絲蟲感染犬有244,000隻,至2007年,這個數字變為1,000,000,遍布美國的50個州。在臺灣,1995年,臺北市的流浪犬(即未做過心絲蟲預防的犬)的感染率為42.7%;2002年,全臺灣家犬的心絲蟲感染率平均為31.1%,在臺南,這個數字高達38.6%。在臺灣,心絲蟲病的治療要求寵物主人在治療前籤訂協議(由於治療過程中會出現併發症)。在日本,由於心絲蟲病例中的蟲體數量巨大,經常要求外手術取出大多數蟲體,然後再以化藥進行殺蟲治療。在進行這樣的手術之前,也必須要求寵物主人籤訂風險協議,因為手術過程中,蟲體一旦破碎,動物會立即休克。由於對心絲蟲及心絲蟲病的廣泛認知,所以在上述國家和地區,心絲蟲病的預防藥(如HeartgardPlus,Merial Co.Ltd)一直是動物醫院的常規處方藥,心絲蟲的預防也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受到越來越廣泛且深度的重視。
心絲蟲的致病機制:
關於心絲蟲的危害,因為其寄居於肺動脈,過去通常被誤認為它們主要阻滯血液入肺,然而心絲蟲的致病機制非常複雜,現簡述如下:
(1)心絲蟲的物理刺激和所分泌的外源性蛋白引起血管炎,造成血管的通透性增加,內皮細胞壓力增大,造成毛細血管床損壞,肺泡「發洪水」(胸膜腔積液),並產生纖維化(不可逆的損傷,形成無機能的肺,並進一步惡化肺部血流阻抗)。塌陷的肺泡囊形成X光片陰影,易與腫瘤或血栓栓塞相混淆。
(2)心絲蟲釋放的化學物質抑制血管擴張(對全身的血管作用),與其自身的機械性阻滯作用,使得肺部血管阻抗增加。這使得X光片上顯示右心和肺動脈(1點鐘處)擴張,易誤診為心臟病。
(3)心絲蟲釋放的環氧合酶引起氣管環的明顯收縮(體外實驗)。
(4)心絲蟲數量巨大時,蟲體可進入右心房,阻礙三尖瓣關閉,血液回心不良,後腔靜脈壓增大,滲透性增加,造成腹水,全身水腫等右心症狀。
症狀:
由於成蟲寄生於心臟內,造成心臟破壞,逐漸影響犬貓健康,故於罹病之初犬貓無明顯不適,於感染一段時間後,逐漸出現運動不耐、咳嗽、呼吸急促,過去常被誤診為氣管炎或普通心臟病。後期則出現心肺衰竭、貧血、肺積水、腹水、黃疸、肝腎衰竭死亡。
確診與預防:
本病需經由血液抹片下發現心絲蟲幼蟲或心絲蟲快速檢驗套組(Kit)來確診。如犬貓無罹患此病,則可以下列三種方式進行預防:
口服方式:每月定期服用心絲蟲預防藥物,此藥物除具心絲蟲預防效果外,對胃腸道部分寄生蟲亦有預防效果。
皮膚滴劑方式:每月於頸背皮膚滴預防藥物(pfizer Revolution),此滴劑除預防心絲蟲外,尚能預防跳蚤、耳疥蟲、部分胃腸道寄生蟲與部分壁蝨。
注射方式:犬只於6~9個月大之後施打針劑(建議一歲後),之後每年定期施打一劑。
驅殺成蟲:應用鈉硫胂醯胺,劑量為2.2毫克/千克體重,靜脈注射,1日兩次,連用兩日。靜脈注射時應緩緩注入,藥液不可漏出血管外,以免引起組織發炎及壞死。或用鹽酸二氯苯胂,劑量為2.5毫克/千克體重,靜脈注射,每隔4~5天1次,該藥驅蟲作用較強,毒性小。
驅微絲蚴:用左嘧啶,用量為10毫克/千克體重,口服,連用15天,治療第六天後檢驗血液,當血液中檢不出微絲蚴時,停止治療。或用伊維菌素(商品名害獲滅lvomec),用量為0.05~0.1毫克/千克體重,1次皮內注射。或用倍硫磷,每千克體重皮下注射7%溶液0.2毫升,必要時間隔2周重複1~2次。還應根據病情,進行對症治療。
防止和消滅中間宿主:防止和消滅蚤、蚊是預防本病的重要措施。也可採用藥物預防:乙胺嗪(海群生)內服劑量6.6毫克/千克體重,在蚊、蠅活動季節應連續用藥。對微絲蚴陽性犬,嚴禁使用乙胺嗪,必須先用藥殺滅成蟲和微絲蚴後,才能開始用乙胺嗪進行預防。
如何避免心絲蟲症:
犬貓於四個月大時,即可進行心絲蟲之預防,文獻指出犬貓於六個月齡前血液中不會出現心絲蟲幼蟲,故於六個月齡前進行心絲蟲之預防是不需先進行檢驗的,超過六個月齡再進行預防則建議先檢驗是否感染較佳。定期給予犬貓心絲蟲之預防藥物,減少被蚊叮咬的機會,為本病之預防之道。
小結:雖然被命名為「心」絲蟲病,但是心絲蟲病多引起呼吸相關的疾病,相關病史有運動不耐受(興奮時咳、喘),咳嗽,腹圍擴大,發紺,呼吸困難。在貓,尤其如此,心絲蟲可以引起貓的呼吸窘迫(如犬樣張口呼吸)。在極少的病例,心絲蟲也可引起心臟相關的症狀,這往往提示存在大量的蟲體,建議通過外科手術取出多數蟲體,然後進行殺蟲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