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視乳頭炎和假性視神經乳頭水腫
顱內高壓的體徵主要是在檢查眼底時發現視神經乳頭水腫,這時需要與假性視神經乳頭水腫及視神經乳頭炎相鑑別。
(1)視乳頭炎:其充血比視神經乳頭水腫明顯,乳頭隆起一般不超過3個屈光度,較早就有視力障礙,可與區別。
(2)假性視神經乳頭水腫:其與視神經乳頭水腫二者眼底的改變相似,都沒有視力障礙,都沒有怕光,運動眼球都不疼痛,中心視野也都正常,但在檢查眼底時視神經乳頭水腫的乳頭凸出明顯,盲點擴大,而假性視神經乳頭水腫的盲點正常。
2、腦蛛網膜炎
腦蛛網膜炎一般多以顱內壓增高、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及視力減退為主徵,臨床表現酷似腦瘤患者。腦蛛網膜炎患者以青壯年為多,一般為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程長,可多年保持不變,常有明顯的緩解。該病發病前多有感染或外傷史,經內科治療可見效;而腦瘤除在早期有時緩解以外,一般多呈進行性顱內壓增高及神經功能障礙。腦蛛網膜炎的腦脊液檢查中蛋白和細胞數常增多,尤以病前明顯;而腦瘤患者的腦脊液蛋白可增高,但細胞數往往正常。對於病前無明顯誘因且腰穿為禁忌者顱腦CT、MRI示有佔位徵象可幫助診斷。
3、癲癇
癲癇是腦瘤的常見症狀之一,稱為症狀性癲癇,應與特發性癲癇相鑑別。所謂特發性癲癇是指顱內並無可以導致本病的病理結構變化或代謝異常,多與遺傳因素有較密切關係,多有家族史。其起病較早,一般均在20歲以前發病,病情長期穩定,多表現為全身性發作和小發作,無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局灶性體徵。而以癲癇為首發症狀的腦瘤患者發病年齡一般較晚,且在初期多為症狀性癲癇,有些病例於發作後可有神經系統症狀,這應視為腦瘤的重要線索。腦電圖中可見癲癇性放電呈普遍性改變,而症狀性癲癇呈局限性改變。目前所有的顱腦影像學檢查均有助於檢測症狀性癲癇的各種疾病或病灶,可幫助鑑別。
4、先天性腦積水
小兒腦瘤常引起繼發性腦積水,應與小兒先天性腦積水相鑑別。先天性腦積水多是由於胎兒顱內炎症或產傷引起的,其發病較早,病程長,絕大多數在2歲以內發病,自小頭顱增大,前囟擴大膨隆而且張力增高,有時後囟及側囟亦有擴大,頭髮稀少,可有落日徵,其他顱內高壓症狀不明顯,有明顯的智力發育障礙,而一般營養狀況良好。繼發性腦積水2歲以下發病者少見,且病程短促,顱內壓增高症狀突出。先天性腦積水患者的頭顱平片顯示顱骨較面骨明顯增大,囟門增寬,顱縫分離,顱骨變薄及板障血管溝等結構不清或消失。而繼發性腦積水顱腦影像學可見腫瘤佔位效應。
5、內耳性眩暈
內耳性眩暈亦稱真性眩暈,主要為前庭系統周圍部分病損,表現為眩暈、聽力障礙、四周物體旋轉或軀體傾斜,眩暈發作時可伴有噁心、嘔吐等迷走神經刺激症狀,易與橋小腦角及小腦的膠質瘤相混淆。內耳性眩暈常突然發作,呈間歇性,程度較重,發作時患者多閉目臥床,不敢翻身或轉動頭部,沒有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而腦瘤患者緩慢起病,呈持續性,程度較輕,多伴有顱神經症狀或病側肢體共濟失調。內耳性眩暈患者顱骨X線片中內耳孔不擴大,腦脊液中蛋白質含量不增高,前庭功能檢查病側無反應或反應減弱。腦瘤X片示內耳孔擴大,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前庭功能檢查正常,如顱腦CT或MRI顯示佔位性改變可明確診斷。
6、腦血管意外
腦瘤患者瘤體內及其周圍血管的改變產生出血、壞死以及囊性變而突然發病並昏迷,稱為腦瘤性卒中,有如腦血管意外,臨床上易誤診。
(1)腦出血:腦出血的患者大多有高血壓病及動脈硬化病史,多在用力或興奮的情況下驟然發生昏迷及偏癱,發病時血壓高。腦出血的腦脊液不但壓力大而且多為血性。腦出血CT的血腫影、周圍的低密度壞死水腫帶、佔位表現以及環形增強與腦瘤性卒中十分相似,但腦瘤性卒中多在血腫附近可顯示腫瘤組織,尤以增強掃描為明顯。
(2)腦血栓形成:腦血栓形成多急性或亞急性起病,主要表現為偏癱、失語等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與腦瘤性卒中相似。但前者多在安靜或睡眠[264]各論時發病,多無顱內壓增高症狀,且症狀一般在1~2日達高峰,後逐漸好轉或平穩,很少逐漸加重,且患者多有動脈硬化、高血壓病、糖尿病病史,病前可有多次TIA發作。腦血栓形成CT多在24小時後顯示不規則低密度灶,邊界清楚,密度不均,需與腦瘤相鑑別,腦血栓形成的低密度區往往按某一動脈的供血區分布,多為楔形,且多同時累及皮質和髓質,增強多為腦回樣。而腦瘤多沿白質擴散,無明顯分布規律,增強掃描後呈不規則強化,周圍水腫明顯,有時可見壁結節。且腦血栓形成的腦脊液壓力和蛋白定量多正常,有助於與腦瘤的鑑別。
(3)高血壓病腦病:高血壓病腦病多有數年高血壓病史,發病前血壓急劇升高,迅速出現顱內壓增高徵,但症狀多為可逆性,持續數小時至1~2日,經對症治療後迅速緩解。高血壓病腦病眼底檢查也可見視乳頭水腫,但腦瘤所致視乳頭水腫較其明顯,且出血滲出僅限於視乳頭周圍區域。
7、慢性硬腦膜下血腫
慢性硬腦膜下血腫多因頭部受到較輕的外傷引起,常為大腦凸面表淺靜脈緩慢出血的結果,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嗜睡及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症狀,類似腦腫瘤的臨床表現。但慢性硬腦膜下血腫一般無明顯神經局灶性症狀,且臨床中外傷史往往被遺忘,多需仔細詢問病史。二者腰穿均有顱壓增高,腦脊液蛋白含量增高。但慢性硬膜下血腫X片中可見顱骨骨折,CT掃描示大腦前動脈向對側移位,大腦表面與顱骨之間呈凹凸鏡形低密度區。
8、腦寄生蟲病
腦寄生蟲病包括腦囊蟲病、腦血吸蟲病、腦包蟲病、腦肺吸蟲病等。其臨床症狀常可表現為顱內壓增高症狀及局灶性腦症狀,與腦瘤相類似。
(1)腦囊蟲病:腦囊蟲病是豬絛蟲的幼蟲寄生於人的大腦組織所致。其發病症狀多樣、複雜、多變,其中腦瘤型臨床上與腦瘤相似。腦囊蟲病一般多見於兒童和青壯年,東北和蒙古多發,病情可因囊蟲的發育過程和死亡時間的不同而有惡化或緩解的波動,表現為陣發性頭痛,患者多有皮下結節,而腦瘤所致症狀除早期可有假性緩解期外,後多為進行性加重。腦囊蟲病的CT表現為單個或多發圓形或橢圓形密度影,呈結節樣或環形強化,腦脊液壓力、蛋白質含量增高與腦瘤相似。腦瘤的CT病灶佔位效應明顯,壓迫腦組織移位,中線結構移向對側。但腦囊蟲病的腦脊液細胞數增多,糖降低,可查到嗜酸性粒細胞,腦脊液特異抗體及血清ELISA檢查陽性,外周血中嗜酸性粒細胞增高,便檢可有成蟲脫落節片或蟲卵,可與腦瘤相鑑別。
(2)腦血吸蟲病:腦血吸蟲病是血吸蟲蟲卵侵入腦部引起的損害。當蟲卵所形成的肉芽組織壓迫腦實質可引起腦瘤樣症狀,主要表現為顱內壓增高徵和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癲癇等常見症狀,易致誤診。腦血吸蟲病有疫水接觸史,有發熱、咳嗽、蕁麻疹、腹瀉等早期感染症狀,肝脾腫大。兩者頭部CT、MRI難以鑑別,主要依靠血清及腦脊液免疫學檢查。腦血吸蟲病患者的腦脊液細胞數和蛋白質也輕度增高,但可找到嗜酸性粒細胞;外周血白細胞和嗜酸性粒細胞劇增;血清尾蟲幼膜試驗、直腸黏膜活檢陽性;便檢可找到蟲卵或孵化陽性。
(3)腦包蟲病:腦包蟲病症狀雖與腦瘤相似,但腦包蟲病主要見於畜牧區,有與狗、羊等動物密切接觸史,全面檢查可有肝或肺包蟲病。腦包蟲病的腦血管造影及CT、MRI可顯示顱內有巨大球形囊腫,可與腦瘤相鑑別。另外腦包蟲病的腦脊液包蟲補體結合試檢及皮內試檢呈陽性。
(4)腦肺吸蟲病:腦肺吸蟲病主要表現為頭痛、嘔吐、意識障礙、視力模糊、肢體癱瘓及癲癇發作等症狀,有如腦瘤患者。但腦肺吸蟲病多見於兒童和青少年,發病前可有急性感染或肺部症狀,多有皮下結節,且腦膜刺激徵陽性。腦肺吸蟲病的外周血及腦脊液中嗜酸性粒細胞增多;血清及腦脊液補體結合試驗陽性;肺吸蟲抗原皮內試驗陽性;痰中可找到蟲卵;胸部X線片示塊狀的肺吸蟲改變;以及皮下結節或包塊活檢均可幫助診斷。
9、假性腦瘤
假性腦瘤又稱良性顱內壓增高症,係指患者有頭痛、視神經乳頭水腫(及同時伴有的視覺障礙)等持久顱內壓增高的表現而無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的一種症候群。其病因可為腦蛛網膜炎、耳源性腦積水及靜脈竇栓塞等,病程進展緩慢且經過平穩,腰穿放液後常可有明顯好轉,有自發病情緩解期,但可復發,臨床上與腦瘤不易鑑別,常需輔助檢查排除佔位性病變後始可診斷。二者眼底檢查均有視乳頭水腫,腰穿及X線片均為顱內壓增高徵象。但假性腦瘤的腦脊液檢查無陽性所見,而腦瘤患者腦脊液蛋白質含量增高,且顱腦影像學中可見佔位性改變。
10、腦膿腫
腦膿腫的典型的三項病徵為全身感染症狀(多發生在感染侵入顱內的初期表現為發熱、畏寒、頭痛)、顱內壓增高和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當全身感染症狀不典型時不易與腦瘤相鑑別。腦膿腫多見於兒童或青少年患者,多有耳流膿史或其他部位的感染灶,一般起病較急,進展較快,經內科治療有效。而腦瘤的發病緩慢,多為持續性進行性。腦膿腫的CT掃描常顯示病灶周圍的低密度的水腫帶,增強掃描呈薄而光滑的環形強化,與腦瘤相似。腦瘤的病灶邊緣不清楚,灶周水腫帶明顯,增強後可見壁結節,且腦脊液檢查僅有細胞數和蛋白質輕度升高。而腦膿腫的CT多呈圓形或卵圓形密度低密度影,包膜完整,增強的環壁規則,厚薄均勻,有的可見到多個膿腔或大囊帶小囊,其腦脊液檢查中性粒細胞增高,蛋白增多、糖減少。
11、腦結核瘤
本病常以頭痛、嘔吐、視力障礙、視乳頭水腫等顱內壓增高及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為主要表現,且多發生於小腦及枕葉,常誤診為腦瘤。腦結核瘤的患者多為20歲以下的青少年,多有結核病史或體內其他器官有活動性結核病灶,尤其是肺部病灶,患者表現慢性全身中毒症狀,如消瘦、發育不良、微熱、盜汗等,抗結核治療有效。而腦瘤患者以中老年多見,除合併感染外沒有全身中毒症狀,但其病程進展較快,症狀進行性加重。頭顱CT二者均有灶周水腫帶、環形增強及結節樣增強,但腦結核瘤常為多發,病灶多位於額頂葉皮層或皮層下淺表部位,呈圓形或卵圓形,可有鈣化和腦膜增強徵象,經抗癆治療病灶可變小。另外在腦結核瘤的X線片中有鈣化時選擇腰穿可查到結核菌。
12、類腦瘤型散發性腦炎
散發性腦炎是指以散發形式出現,臨床表現多樣的一組「腦病」。目前認為可能是一組多病因的腦病,它包括除已知病毒以外的病毒性腦炎和急性脫髓鞘腦病,又稱為感染後腦炎或變態反應性腦炎。根據臨床表現可分為若干型,其中類腦瘤型與腦瘤易誤診。類腦瘤型散發性腦炎呈急性或亞急性起病,病前多有上呼吸道感染或腹瀉史、起病時多伴有發熱,而腦瘤缺如。腦CT可見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界線不清的低密度病灶,與腦瘤相似。腦瘤的CT增強後可見環形增強及結節樣改變。而類腦瘤型散發性腦炎的CT多可見白質大片低密度改變,且其血和腦脊液的各種免疫蛋白檢測、酶聯免疫吸附法測定病毒抗體以及應用聚合酶鏈反應檢測病毒素DNA陽性可明確診斷。
13、精神病
額顳葉腦瘤所引起精神症狀屬於器質性精神病,應與功能性精神病相鑑別,前者除有精神症狀外還常有顱內壓增高和神經系統局灶性症狀。而功能性精神病患者自始至終意識清晰,智能無明顯缺損,沒有神經系統功能障礙,且具有一定的遺傳因素。功能性精神病神經系統檢查均正常。腦瘤患者的顱骨平片、超聲波及影像學檢查提示佔位性改變,可明確診斷。
14、胃腸炎
持續的反覆嘔吐是由於顱內腫瘤導致顱內壓增高或腫瘤直接刺激大腦嘔吐中樞所引起,這在缺乏其他神經損害表現時易誤診為胃腸炎。腦瘤所致嘔吐多為噴射性嘔吐,呈持續性加重,多伴有頭痛、頭暈,且
嘔吐多在頭痛劇烈時發生,而胃腸炎一般有慢性胃病史或有暴飲暴食、吃有刺激性或不潔食物史,嘔吐為非噴射性,多與進食有關,常在進食數小時至24小時內發生,多伴有上腹疼痛、飽滿不適,經內科治療可見效。胃腸炎急性期血中白細胞及中性粒細胞稍高,便中可有紅、白細胞,嘔吐物或糞便中可培養出致病菌;慢性期的胃鏡檢查、胃黏膜活組織檢查、胃液分析、X線鋇餐檢查有助於診斷,但對於有多年胃病史、症狀突然加重者亦不能忽略腦瘤的可能,應全面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