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是涉及到創作者理念、創作背景動機、還有思想情感表現的綜合活動,從形式內容、技巧方法等項目可充分檢視一個創作者的創作脈絡及成果,當然創作者在意念、創意、創新點之表現及其風格的獨特性之呈現,亦成其是否為「大家」之關鍵。
何馬重視作品形式與內容的創新,其表現形式在某些創作中經常採取誇張變形手法,如〈老荷心中〉將人體拉長,或只雕刻局部分如〈笑〉以雙羅漢一張一閉嘴歡笑的神態誇張表現,〈漫雕人物〉以壽山花坑石於曲面略刻人物笑和苦之表情達到「一相抵九工」言簡意賅、會心一笑的傳達之效果。或〈踏著紅塵〉之簡化純講究形態之表現手法,有意到工不到之新境界等,創作了所謂更接近現代極簡或流線形的作品。
何馬視壽山石雕刻為自己雕刻藝術表現的媒材之一,他也從事其它寶石或木材雕刻,但其根本路徑是導入新的創意和觀念,新的模式和新的設計更產生了複合媒材的概念,作品如《超於象外》將杜林石和木頭結合、《含苞待放》以善伯石和木材作構成式的空間建構,《吼》將壽山高山石與煙燻過的木材作節奏式的迭架式的組合,而在《祭》中除壽山芙蓉石人體充滿動勢的光潤感質之外,並依附在木材紋路結合略似青銅圖騰的對稱造型及不規則有機臺座,以《祭》整體形雕表達謝天謝地之意。
何馬更重視壽山石的創作思維,時有撰文整理其對壽山石雕刻此一產業的創意變革之意見,當然免不了也反映出其苦悶和困境的所在,然最終在其作品中卻不時流露出其夢想和對石頭所賦予的溫度,確實令人有所感悟,更可感受出某些作品所呈現出詩意所在,除此之外在其作品中,他不免亦如其他工匠一樣善於運用壽山石獨特色澤紋理,去進行物象的形態演繹,所不同的他有多數作品利用了巧色變化而臻入抽象之型態結構,亦採極簡風格達到少即多、意在言外之手法表現。
何馬從某個角度而言,亦可視為具有學院傳統和現代意識兼容能反映新一代創作立場之一份子,其在雕刻藝術的創意轉型上,已不再只是依靠傳統技藝的世襲、家傳或師徒傳承,而是充滿其對人文觀懷和世界的觀察,以及對生活的熱愛和生命的體悟,對文化藝術有更多思索,依此會有機會將壽山石此一傳統產業活化、激化為更有生機的面貌。
人物詞條:【何馬】
何馬,雕刻家,玉石造型手藝人,幼習書畫,結業於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長期致力於玉石材料藝術用途的探索與創作。在題材、技法、擺設等方面做出革新與創新,相關文章、言論和作品轉載於國內外幾十種刊物及網絡,多次應邀院校講座。擅長玉石雕刻、書法、瑑刻等。善於巧用玉石的形、色、質、紋對應感情色彩,以「刀觸」作筆觸開闢玉石造型的新語境。影響深廣,素有「何馬風」之譽。作品於國內展出,多次獲獎。曾應邀於新加坡、臺灣、西安長安塔等地舉辦個展。刊行有專輯《緣石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