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在生病的時候,為了讓難受的症狀消失,通常都要採取一些方式。如果只是輕微的感冒或者其它不是很嚴重的疾病的話,我們一般吃點藥就能痊癒;要是稍微嚴重些,如腸胃炎等,就需要到醫院吊水;如果情況比較重又緊急的話,可能就要採取做手術的辦法了。
我們在做手術的時候,一般都是要打麻藥的。如果沒有做過開刀之類的手術,那拔智齒可能也會引起很多人的共鳴。長智齒通常都會很疼,而它又不是很容易脫落的,為了減少患者的痛苦,讓拔牙手術進展得更順利,在正式開始拔牙之前,都會局部打麻藥。當智齒拔完之後,麻藥的勁頭往往還沒有過去,這時候我們會感覺自己的嘴唇好像被蜜蜂蟄過了一樣,口水也止不住地往下流。
這小小的麻醉都會給我們帶來暫時的不便,有人就會想:如果是全身麻醉,整個人都會在一定的時間裡失去意識,全部器官都被麻痺了,那肯定會對身體有很大的影響。小時候就常聽大人說,如果做了全身麻醉,身體治好了以後,頭腦就會不靈光,比做手術之前要笨。這種說法是真的還是假的?
其實全麻手術並不像我們想的那樣恐怖。這些所謂「智力衰退」的現象,只是做完手術以後,在認知方面有所難處,而並不是變笨,往往會出現在體質不好的老年人身上。如果身體健康的人做手術,只要過程中不出現意外,就完全不會對腦力造成影響。
要想了解這一說法的真實性,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全麻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如果有經歷過全身注射麻藥的病友,就會知道,做手術就好像只是去手術臺上睡了個覺一樣,醒來的時候手術就完成了。
對於手術流程和藥物不是很了解的普通人來說,他們認為全麻只是會用到麻藥。其實真正做手術的時候,麻藥只是最基礎的一種,它的目的是為了避免病人在清醒的狀態下出現恐懼的情緒,從而影響手術過程。除了注射麻藥以外,止痛藥也是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不用解釋也知道,是為了讓病人感受不到痛苦。雖然在被麻痺以後,我們的頭腦是感覺不到事物了,但肌肉還有著記憶,為了不讓緊張起來的肌肉妨礙手術的進程,還會注射一種讓肌肉得到放鬆的藥,這樣就更有利於找到生病的部位了。
待這些藥物都進入身體發揮效力的時候。我們也會由淺至深地進入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意識消失
麻藥在身體裡發揮的效力是很快的,一開始的時候,我們可能還會注視著醫護人員拿著針管的手,等過了一小會之後,就什麼都不知道了。在這一過程裡,不僅是意識逐漸不清醒了,我們身體各處都會有或多或少的變化,如原本因緊張而急促的呼吸就會變得平穩再降至更慢的頻率。由於每個人身體的變化都不盡相同,所以要密切地對病人進行關注。
第二階段:維持麻醉
一開始的麻藥效力並不會持續太久,而一場手術的時間往往是比較長的。在這種情況下,就需要依據手術可能需要的時間來不斷地進行補充麻醉劑。對於不同的手術以及手術的步驟來說,藥水的劑量也會出現差別。根據患者出現的各種症狀,醫護人員也會對藥物進行適當調整。
第三階段:調整體徵
這時候就是手術的最後一步了,要知道,縫合完傷口並不代表著結束,因為患者此時還沒有醒過來。等所有情況都穩定下來的時候,負責麻醉的藥師就會控對藥劑進行控制,同時用其他的藥物來使患者的各項體徵都恢復到常態。這時候只要靜靜地等待病人甦醒即可。
了解完手術需要用哪些藥、是怎麼樣的一個過程以後,我們就會對全麻手術有一個更明確的認知。全麻並不是會對頭腦造成損傷,而是可能會根據患者的體質、具體情況的不同,產生一些如抽搐、血壓升高的現象。不過一般來說,這種現象都是不多見的。而且和患者自身的疾病來說,這些症狀出現的可能性是極小的。若是由於身體原因要做全麻手術的話,配合醫生治療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