溼氣重的人,如何祛溼?做好3看,幫助祛溼健脾。
《黃帝內經》說「秋傷於溼,冬生咳嗽」。如果想冬天過得更輕鬆點,進入秋天之後,在潤燥養肺的同時,還要兼顧好祛溼。
有的人平素就溼氣有點重,那麼,秋天怎麼養生,才能「不傷於溼」呢?
同時,在我們的傳統說法裡,有很多關於「毒」的描述。但是,傳統養生裡的「毒」,和我們現代科學裡的「毒性」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的。
傳統養生說到的「毒」,其實就是指陰陽寒熱的熾盛。通俗點說,哪一種東西或者屬性特別多了、特別嚴重了就可以稱之為「毒」。比如火毒、寒毒、溼毒之類。
於是,我們便能明白,所謂的「溼毒」,其實就是溼氣很重的稱呼,和我們今天說到的「毒理作用」是沒有關係的,大可不必杯弓蛇影。
要知道,人體的溼氣增加,跟體內陰寒廢物的增加有很大關係。
陰寒廢物增加,則容易導致脾氣虛損。脾的運化能力下降,不能夠運化水溼,溼氣就會在體內逐漸形成、堆積,乃至最後成為所謂的「溼毒」。
所謂的溼毒,其實就是一類體內有濁氣的表現。比如舌苔白帶青綠之色、噁心、不想吃飯,大便溏洩不成形等等。
為了防止溼氣在體內堆積而成溼毒,我們就要學會如何去化溼。
尤其是三伏天,外面下雨,室內也有點溼漉漉的,於是便容易脾虛。這是因為脾被溼氣裹住了,也就叫做「脾被溼困」。
溼氣把脾給「包圍」起來了,脾就不能很好地發揮運化功能。此時,這就需要我們健脾了。日常的調理,我們也可以自己吃一些健脾的東西。
什麼東西最養脾?內經說「五豆入脾」。
就是說,豆類食物最養脾。可以選擇各種豆子,如紅豆、扁豆、綠豆之類。用來熬粥、泡茶等等,都能健脾養脾。
比如常用的紅豆(赤小豆),和薏米、芡實、大麥、苦蕎等一起做成茶包,用開水衝泡就能喝。三伏天經常喝點,能增強脾的運化水溼能力,從而祛溼化溼。這樣的做法,就是「秋不傷於溼」了
此外,也可以用黨參、白朮燉肉,味道不錯還能健脾利溼。
當然,如果需要排出夏天溼氣重引起的體內溼毒,則需要用到藿香砂仁之類的芳香醒脾的之物
那麼,如何知道自己體內的溼氣重不重呢?
《素問生氣通天論》:因於溼,首如裹,溼熱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長,短為拘,弛長為痿。因於氣,為腫,四維相代,陽氣乃竭。
簡而言之,如下「3看」,可以幫助我們自我判斷:
1、看起床時的感覺:
如果每天早晨起床的時候,覺得自己特別疲勞,頭腦發昏,打不起精神來。或者是像穿了一件溼衣服一樣,渾身不清爽,人也懶得動彈。這些感覺,一般都是溼氣重的表現。
2、上廁所時看大便:
清晨方便後,可以順便觀察一下大便。如果粘在馬桶上,幾次都衝不淨。不方便觀察馬桶的,也可以觀察手紙。正常的話一兩張紙就夠了,如果三五張紙反覆擦也擦不淨,大多也說明體內有溼了。
其次,大便的顏色和形狀也能幫助判斷體內是否有溼。正常的大便是金黃色、香蕉形的。
如果體內有溼的話,大便可能會顏色發青,溏軟不成形,總有排不乾淨的感覺。時間長了也就形成了所謂的「宿便」,機體代謝產生的毒素積留在體內,於是便出現很多健康問題。
3、洗漱時看舌苔:
早晨洗漱時,在刷牙前抽出兩秒鐘看看自己的舌頭。"舌乃心之苗,為脾之外候",舌頭是可以真實反映身體狀況的。
健康人的舌頭,是淡紅而潤澤,舌面有一層薄白的舌苔,乾濕適中,不滑不燥。如果舌苔白厚甚至油膩,看起來滑而溼潤,則說明體內有寒溼;如果舌苔粗糙或很厚、發黃髮膩,一般是體內有溼熱。
總之,溼氣是一種陰邪,容易傷及機體的陽氣。對身體健康來說是很不利的。
而所謂的「溼毒」,其實就是溼氣比較重之後的叫法。更多是一種通俗的說法,和我們理解裡的「毒性」是完全不同的。秋季三伏天多喝點紅豆薏米祛溼茶,健脾還能去溼氣,一身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