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學說是怎樣概括和說明字宙間萬事萬物的呢?它的思想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將事物或現象分為五大類,採用取象比類的方法,分別歸屬之,並根據五行之間相互聯繫的規律,說明各類事物或現象的聯繫和變化。
(一)五行的特性及其歸類方法
五行特性,是對木、火、土、金、水五種自然物質的表象及性質的直觀抽象而形成的理性概念,是分析、歸納各種事物和現象的屬性,研究各類事物內部相互聯繫的依據。《尚書·洪範》的「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是對五行特性的經典性概括。
「木曰曲直」,是指木有生長、升發、條達、舒暢的特性。其實木有屈與伸兩個方面的特性:伸則舒其條達之性,屈則還其柔和之質。
「火曰炎上」,是說火有溫暖、發熱、光明、向上的特性。
「土爰稼穡」,是指土有種植莊稼、收穫五穀的作用,進而引申為土有生長、承載化生的特性。故曰「土為萬物之母」
「金曰從革」,是指金有肅殺、潛降、收斂、清潔的特性。其實金有順從與變革,即剛與柔兩個方面的特性,與木有屈與伸兩個方面特性相一致。金鑄成兵器則剛,但可隨人意而更意義。
「水曰潤下」,是指水有滋潤、下流、閉藏、寒涼的特性。
以五行特性為依據,將自然界萬物萬象分歸於五行之中,從而構建了五行系統。
事物的五行屬性的推演與歸類,首見於(尚書,洪範)的「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此將五味分歸於五行之中。
事物的五行歸類,是以取象比類與推演絡繹為基本方法的。所謂取象比類,即從事物的形象中找出能反映本質的特徵,直接與五行各自的特性相比較,以確定其五行屬性。方位、五時、五臟的五行屬性即是用此思維方法確定的。所調推演絡繹,即根據巳知事物的五行屬性,推演與此事物相關的其他事物的五行屬性(如邏輯推理的「三段論」)。
(二)五行歸類的意義及其在醫藥學中的運用
通過五行歸屬,將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以及人體的臟腑組織器官和生理病理徵象作了廣泛的聯繫,並分歸於五行之中,如此則構建了人體內外環境相聯繫的五行系統,確立了人體自身整體性及人與自然環境相統一的整體觀念。另一方面,也是更有意義的,就是此種歸類將五行的內涵作了擴充,發展了五行的方法論方面的意義,使五行變成聯結宇宙萬物(包括人類),表述它們之間相互聯繫、相互作用的一個世界萬物共有的功能性結構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