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金並軌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會吃虧嗎?我們先來了解下,什麼是養老保險制度並軌。養老保險制度並軌,也就是企事業單位職工實行同樣的養老保險制度,都是需要滿足15年的繳費年限,達到法定退休年齡,才能逐月領取養老金。
然而,在養老保險並軌前,事業單位的養老金幾乎是企業退休人員的2到3倍之多,對於企業退休來說是不公平,所以國家為了確保公平性,將雙軌制度調整為單軌。
那麼並軌後,企業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待遇會一樣嗎?兩者之間的差距會因此縮小嗎?從三個角度來分析下。
01企事業養老金計算方式不同
第一個原因,在養老保險並軌前,事業單位退休人員和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方式是不同,也因此導致兩者養老金差距較大。
我們先來看下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方式,是由四個因素加起來,分別是基本工資+崗位工資+績效工資+獎勵工資。
從事業單位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公式中,我們可以得知,最關鍵點在於工齡,工齡越長,養老金就會越多。
所以,機關事業單位養老金並不會過低,再加上國家給予的各項補貼以及職業年金後,總共領取的養老金基本能達到退休前工資的70%。
然而,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計算公式,是按照國家統一規定計算公式,一般有三因素,比如繳費年限、退休時社會平均工資、繳納基數等,養老保險並軌後,仍然是按照這個公式計算企業退休人員養老金。
02企事業繳費基數不同
雖然我國實行了養老保險並軌制度,企業和事業單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採用同種計算方式,但兩者差距依然存在,不會一瞬間就消除差距。
第二個原因,企業和事業單位人員繳納養老保險基數不同。
眾所周知,企業和事業單位人員都是共同選擇繳納城鎮職工養老保險,繳納基數都在28%,而企業人員則是單位和個人共同繳納,單位為其繳納20%,自己繳納8%,但許多企業為了節省用人成本,往往會為職工繳納最低基數的養老保險,也就是按照60%檔來進行繳納。
兩者之間的差距就因此展開了,事業單位人員都是按照最高檔100%檔進行繳納,而有的企業職工則是按照最低檔60%繳納,繳納檔次越高,養老金才領取越多,由此下來,儘管企業退休人員和事業退休人員的工齡相同,但領取的養老金還是有一定差距。
03過渡性養老金計算不同
最後是事業單位和企業退休人員的過渡性養老金不同,由於企業在建立個人帳戶前都是按照在職時的養老保險繳費基數來計算,也就是說繳費基數越低,過渡性養老金就越低,兩者是相互聯繫。
而事業單位人員從2014年開始,過渡性養老金一直以來都是跟社會平均工資相掛鈎,當地社會平均工資水平高,退休時領取養老金就越多,兩者差距也就因此拉開了。
所以,要想養老金領取多,就遵循養老金多繳多得的原則,選擇繳費基數高和繳納年限長,退休時領取養老金才會多,但我們還是要相信,國家會保障每位退休人員公平性,不斷完善制度,提高每位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