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養兒童18歲前政府發養育費

2020-11-29 華龍網

本報訊(記者劉歡)昨天,本市《關於促進家庭寄養兒童轉收養工作的意見》公布,鼓勵符合收養條件的寄養家庭依法收養殘疾、患病寄養兒童。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年滿18歲前,民政部門將按照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生活費標準的50%發放養育費。

本市鼓勵符合收養條件的寄養家庭依法收養殘疾寄養兒童和患病寄養兒童。在收養人及其家庭承擔監護責任和撫養義務的同時,強化政府支持和幫扶,使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和患病寄養兒童享有更多的家庭溫暖和成長發展機會。

依據意見,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民政部門按照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生活費標準的50%發放養育費,直至年滿18周歲。對被收養的患病寄養兒童,民政部門按照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生活費標準的50%發放養育費,直至兒童疾病痊癒、完全康復年度最後一個月為止。發放養育費期限最長不超過兒童年滿18周歲。養育費用於補貼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和患病寄養兒童日常生活所需。

寄養兒童還有大病手術資助和福利服務保障。年滿18周歲前,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和患病寄養兒童因病住院手術的,可繼續享有「殘疾孤兒手術康復明天計劃」項目資助資格;有機構內康復和特教需求的兒童,可按照「就近、便利」原則,由原所在或家庭所在地兒童福利機構和社區殘疾人康復設施給予保障。

據統計,本市有700到800個家庭有政府寄養的兒童,民政部門每月支付每個家庭約1600元的生活費。很多寄養孩子已經與寄養家庭產生了深厚的感情。

相關焦點

  • ...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關於促進家庭寄養兒童轉收養工作的意見
    在收養人及其家庭承擔監護責任和撫養義務的同時,強化政府支持和幫扶,使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和患病寄養兒童享有更多的家庭溫暖和成長發展機會,進一步營造全社會格外關心、格外關愛孤殘兒童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  三、支持措施  (一)養育費用資助。對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民政部門按照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生活費標準的50%發放養育費,直至年滿18周歲。  對被收養的患病寄養兒童,民政部門按照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生活費標準的50%發放養育費,直至兒童疾病痊癒、完全康復年度最後一個月為止。
  • 寄養孤兒棄嬰今後可轉收養
    本報訊(記者左穎)寄養在市民家庭中的孤兒棄嬰今年起將可由符合條件的寄養家庭辦理收養手續。這是記者在市人大昨晚舉行的政務諮詢會上了解到的,本市已出臺相關規定,鼓勵符合收養條件的寄養家庭收養殘疾和患病寄養兒童。根據民政部的要求,北京市近期已經對《家庭寄養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和完善。
  • 北京市家庭寄養兒童今年起可轉收養
    北京青年報記者近日獲悉,寄養在北京市居民家中的孩子,2016年起可辦理收養手續。北京市目前已出臺相關規定,鼓勵符合收養條件的寄養家庭收養殘疾寄養兒童和患病寄養兒童。市民政局相關負責人透露,本市有700到800個家庭有政府寄養的兒童,民政部門每月支付每個家庭約1600元的生活費。
  • 北京完善兒童收養法規
    提供收養福利制度保障 《慈善公益報》記者了解到,北京市出臺的《關於促進家庭寄養兒童轉收養工作的意見》指出,鼓勵符合收養條件的寄養家庭依法收養殘疾、患病寄養兒童。被收養的殘疾寄養兒童年滿18歲前,民政部門將按照兒童福利機構集中養育孤兒生活費標準的50%發放養育費。
  • 家庭寄養:從英國到中國的18年曆程
    會議由中國社會工作聯合會與關愛兒童組織(Carefor Children)共同主辦。 在回顧推動中國的兒童家庭寄養工作歷程時,被孩子們暱稱為「大蘿蔔」的關愛兒童組織創始人兼執行理事羅伯特·葛路德頗為感慨。 始於1998年的長跑 兒童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 中國孤殘兒童寄養模式調查:由「大同」變「小院」
    缺少交流,缺少關愛,導致一些孩子三四歲還不會說話,六七歲不會走路,給孩子找個家,享受家庭一般的生長空間,一直是重點。  在中國,家庭寄養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清代。1949年後,山西大同乳娘村的寄養模式便逐漸形成。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大同模式」的乳娘村數量不斷縮減。
  • 中國現有家庭寄養兒童6991人 民政部出臺家庭寄養評估標準
    傅珊 攝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趙泳稱,家庭環境是最適合兒童成長的環境。因此,中國民政部門在不斷推進收養工作的同時,也在積極推進家庭寄養工作。但家庭寄養還需進一步統一標準、細化流程、壓實責任,以更好地保障被寄養兒童和棄嬰的合法權益,維護寄養家庭的正當利益,履行民政部門作為監護人的職責。因此,中國民政部根據《家庭寄養管理辦法》等相關規定製定了《家庭寄養評估標準》。
  • 中國發布丨全國家庭寄養兒童6991人 家庭申請寄養兒童需要滿足哪些...
    虐待寄養兒童、藉機對外募款斂財等應解除寄養關係趙泳表示,《標準》對申請寄養家庭的有關條件給出相關規定:申請寄養家庭的成員應該不患有影響兒童成長的心理疾病、精神疾病和可能不利於兒童撫育成長的其他疾病;家庭成員都應該沒有不良嗜好、沒有犯罪記錄;家庭和睦,鄰裡關係融洽,且家庭成員一致同意家庭寄養;每個寄養家庭寄養兒童的人數不應超過2人,並且家庭沒有共同生活的未滿
  • 300名孤殘兒童寄養在上百個家庭 感受別樣親情
    欒玉娟59歲,兒子年過30歲,老父親88歲,這個老少三代家庭十分溫馨。她說,自己是從2006年開始養育這些孤殘兒童的。「我一直想要個女孩,當時去福利院看到7個月大的程程向我招手時,我就心動了。」欒玉娟說,那是一個唇顎裂女孩,她當時養到2歲多,後來被人收養了,即使被人收養了,她都一直惦念著,一直和孩子的養父母保持聯繫,了解孩子的近況。
  • 市民政部門探索福利院孤殘兒童新型寄養方式
    【襄陽政府網消息】孤殘兒童是最弱勢、最需要幫助的社會群體。在集中撫養之外,目前我市民政部門也在積極探索院內家庭寄養方式,讓這些孩子充分感受到家庭溫暖。11月2日,記者來到市兒童福利院,探訪這一新模式。記者在市兒童福利院看到,院內有兩棟剛剛投入使用的大樓,工作人員介紹這裡就是寄養家庭生活的地方。
  • 寄養模擬,為孩子鋪就「回家」的路
    寄養、模擬這兩種模式可以使他們提前接觸到社會,有利於他們最終被收養。可以說探索兒童回歸社會是從重機構建設到以人為本的重大轉變」,談到孤殘兒童養育問題,深圳市寶安區社會福利中心的主任陶雋表示,不管是寄養家庭還是模擬家庭,都是孤殘兒融入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
  • 家庭寄養新規12月1日正式實施 流浪兒童納入範圍
    新規12月1日正式實施,流浪兒童納入範圍,寄養家庭門檻提高   家庭寄養 不是親娃也得養好(民生調查·新常態·新探索)  寄養,有別於收養,是一種並不建立正式親子關係的養育方式。雖然監護權歸民政部門,組建的僅是「模擬家庭」,但寄養兒童與寄養家庭之間,往往「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 太原市福利院提高寄養孤殘兒童生活費 近500名兒童受益_公益山西...
    山西新聞網7月21日訊(實習記者 王琪)從7月開始,太原市福利院對家庭寄養孤殘兒童的生活費在原740-800元的基礎上,提高20-50元,將有近500名院外寄養的孤殘兒童受益。     據了解,本次提標將根據寄養孤殘兒童身體情況實施如下標準:患有重度腦癱(四肢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飲食以流食為主,大小便失禁)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50元;智力嚴重障礙(活動受限,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50元;其它病症的兒童每人每月增加20元。
  • 合肥寄養兒童被虐視頻瘋傳,福利院:解除寄養協議當事人道歉
    合肥寄養兒童被虐視頻瘋傳,福利院:解除寄養協議當事人道歉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蘇雄 2015-05-20 14:37 來源
  • 哈市現實境況下的孤兒「寄養」
    在此之前,哈市就已經借鑑並推行了家庭「寄養」。  前幾年哈市兒童福利院從哈市福利院剝離出來單獨建院時,當初曾經充分考慮設計並安排兒童的床位數,而且實際證明能夠滿足,「但是隨著婚檢制度的改革,以及受諸多因素影響,棄兒比以前增多了,原有的床位數已經遠遠不夠用。
  • 寄養孩子可轉收養
    民政局北京晨報訊(首席記者 崔紅)寄養在本市居民家中的孩子
  • 孩子寄養出去後福利院怎麼管
    另外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是目前寄養家庭依然集中在瓶窯農村一帶,而且照顧孩子的還是以老年人為主。」在杭州市兒童福利院院長李燕華看來,這才是最大的困難,「當這批老人超過65歲後,就不能再做寄養家長了,所以按照目前的趨勢看,需要新鮮的血液加入,比較理想的狀態,是主城區的、家庭成員比較年輕的,也能夠加入進來。」
  • 家庭寄養新規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
    新規的出臺,為家庭寄養的深入開展指明了方向,但為孤殘兒童打開「家」的大門,最大限度保護孤殘兒童的利益,仍需政府部門、福利機構和家庭社會的關注與支持。  尋「家」:如何讓失落的天使重回溫暖港灣?   所謂家庭寄養,是指經過規定的程序,將民政部門監護的兒童委託在符合條件的家庭中養育的照料模式。
  • 獲救被拐兒童安置遭遇政策空缺 無奈寄養買主家
    政府應承擔責任完善後續工作  佟麗華說,孩子不僅是家庭的,也是國家的。當孩子被公安機關解救後處於困境中無人照顧時,國家要承擔責任。政府承擔責任的方式有多種:送回到親生父母家庭;由兒童福利機構臨時監護;兒童福利機構為孩子尋找寄養家庭,最終讓孩子回歸家庭。
  • 揭秘家庭寄養:福利院截留部分生活費
    孤殘兒童在寄養家庭中生活的很開心。圖/CFP  近日,民政部起草的《家庭寄養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下稱意見稿)出臺並向社會徵求意見,這讓北京大興的村民姬書麗看到了接回「兒子」的希望,就在幾個月前,寄養在她家11年的兩個孤殘孩子被接回福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