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6月4日,太平洋戰爭中最重要的一天在緊張不安的氣氛中悄然而至。美、日雙方兩支航母艦隊在地圖上畫出一個「V」字形,交叉點的頂端就是中途島,雙方各距中途島320公裡。那麼,為什麼是美軍率先發現日軍行蹤,並先敵展開進攻呢?
首先,尼米茲為了準備中途島一戰,可謂是挖空了心思。不僅安排一艘巡洋艦在澳大利亞附近海域,「冒充」航母頻頻發報,而且趁夜色對日軍佔領的圖拉吉島進行轟炸,使日軍誤以為美軍航母依然在南太平洋遊弋,中途島不可能有美軍航母。
其次,在推進的過程中,日軍登陸艦隊被發現,但進攻的美軍戰機都是中途島上的陸基轟炸機。這讓山本等人更加確信對方的航母「遠在天邊」,並希望通過佔領中途島,「誘殲」前來增援的美軍航母。因此,在主觀上忽視了其航母存在的可能性。
更關鍵的是,日軍長期形成「重戰鬥,輕偵察」的戰術原則。太平洋戰爭初期,日本海軍頻頻進攻得逞,讓他們十分熱衷於進攻,而將偵察歸為防禦的範疇,不願在這方面花費更多的精力,甚至在海軍院校,偵察課只是選修課,不被重視。
相比日軍,美軍更重視偵察。尤其是尼米茲在經歷過珊瑚海一戰,不但對航母超視距作戰倍感興趣,將其上升為未來海戰的「主角」,而且強調運用各種偵察手段,保證先敵發現對方航母並率先發起進攻,這一戰術原則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為此,美軍每一艘航母上不僅有雷達,而且還有一支專業的偵察轟炸機中隊,兼顧搜索和攻擊兩大任務。而中途島一戰,尼米茲將搜索的主要任務交給島上22架「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再加上弗萊徹派出的10架偵察轟炸機,共計32架。
相比於日軍在大戰前派出的7架偵察機,美軍能夠提前發現日軍就不是什麼令人不解的秘密了。也就是說,儘管美軍已經掌握了日軍的動向,但在實戰中,如果日軍重視戰術偵察,率先發現美軍航母,恐怕中途島海戰的結局將是另外一幅景象。
尼米茲將3艘航母隱藏到最後一刻。
得知日軍將要進攻中途島,島上美軍一刻也沒有閒著,他們不僅要先發制人,而且更重要的是,偵察出日軍航母編隊的具體位置,為設伏的3艘美軍航母找到攻擊目標。這天凌晨,緊隨「卡塔琳娜」水上飛機起飛的,還有15架B-17轟炸機。
他們繼續攻擊昨日發現的日本登陸艦隊,一旦能確定日軍航母位置,則立刻改變攻擊目標。現在,無論是島上的守軍,還是設伏的兩支特混艦隊,都在摩拳擦掌,只等執行搜索任務的「卡塔琳娜」水上飛機傳來好消息,他們將群起而攻之。
也許是眾望所歸,一架「卡塔琳娜」向中途島發回電報稱:「發現敵2艘航母,方位320度,航向135度,距離300多公裡,航速25節」,這是太平洋戰爭中最重要的電報,沒有之一。雖然僅發現2艘航母,但這已經足夠美軍興奮一番了。
尼米茲拿到消息後,與情報站預測的只差了「5海裡、5度和5分鐘」,這就是他翹首以盼的日軍航母編隊。更讓他高興的是,由於其航向正對著中途島,而沒有朝向埋伏的美軍航母,意味著南雲忠一還蒙在鼓裡,這可是進攻其航母的最佳時機。
事不宜遲,尼米茲下達了進攻命令。中途島上各類戰機騰空而起,迎擊並攔截日軍飛機;弗萊徹也命令第16特混編隊的2艘航母率先發起進攻,斯普魯恩斯出動所有的151架各類艦載機,旨在不遺餘力、狠狠地攻擊日本人,爭取一錘定音。
弗萊徹十分有心的留下「約克城號」做預備隊。原因有三,一是,就位置看,「約克城號」離日軍航母尚有400多公裡,沒有達到最佳攻擊距離;二是,情報顯示只發現了2艘日軍航母,另外的2艘航母不知蹤跡,他必須有所保留,以備不時之需。
直到美軍發現對手航母艦隊的兩小時後,日軍的偵察機才發現斯普魯恩斯的第16特混艦隊。這個消息猶如重磅炸彈,徹底震醒了南雲忠一,就在他忙著改變攻擊目標的當口,美軍的第一波16架「無畏式」俯衝轟炸機飛臨其艦隊上空。
中途島海戰後,大敗而歸的日軍進行了認真總結,「首要原因是搜索計劃制定得不夠周密」。儘管這些說法有些「事後諸葛亮」的嫌疑,但日本人自以為是、想當然地認定美軍不可能在中途島部署航母,才是其一步步踏進伏擊區的根本原因。
正因為美軍重視偵察,「好運」站到了尼米茲一邊。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並一起討論。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太平洋戰爭》
歡迎搜索關注「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